在中国状若繁星的众多先夏文化遗存里,红山文化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文化影响则遍布亚洲东北部。红山文化及其早期文化(兴隆洼文化)的历史存续时间,约在5000年前至8000年前,实际上该文化的源头可能更久远。
研究者一致认为,牛河梁红山文化的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等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特别是那些由巨大的金字塔式建筑、结构复杂的女神庙建筑和庞大的积石冢建筑群所组成的规模壮观的建筑遗址,揭示了早在夏商之前(笔者建议使用“先夏时期”这一准确的学术名词),中国就已经有一套健全的类似国家政权的组织结构。
众所周知,在中华民族的远古记忆里,先夏时期曾经活跃过许多xx的部落族群,以及他们各自{zy1}的{lx},例如燧人氏、有巢氏、天皇、地皇、人皇,伏羲(太昊)、女娲、炎帝(赤帝、神农)、黄帝(轩辕、有熊)、蚩尤、夸父,少昊、颛顼、帝喾(kù)、帝俊,帝尧、帝舜、帝禹、后稷,以及九黎、三苗、防风,等等。
那么,红山文化的创造者,究竟是我国先夏时期的哪一个族群,牛河梁女神庙的主角又是哪一位先夏时期的帝王。对此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提供的答案有地母神、自然神、图腾神、祖先神(黄帝、女娲、女娃、女魃),等等。笔者认为,种种迹象表明,创造红山文化的族群可能是炎帝族,女神庙塑像的主角则是炎帝。
一、远古部落沿山脉分布
种种现象表明,远古人类的迁徙路线,往往沿着山脉和水系(包括水源地)行走,从而形成远古部落沿山脉和水系分布的特点。这是因为,山脉和水系可以提供食物和水,山脉和水系的特殊景观可以作为路标,而且也相对安全便利。
事实上,帝禹时代的国土资源考察地理文献《五藏山经》就是把华夏大地分成26条山脉来进行记述的,而且每一条山脉都有当地居民供奉的若干山神,通常为1至3个山神。详情可参阅全彩绘《经典图读山海经》一书(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具体来说,红山文化的分布,正是沿着阴山山脉、燕山山脉、努鲁儿虎山脉(包括大马群山脉、七老图山脉、恒山山脉、太行山山脉),以及桑乾河流域、洋河流域、潮白河流域、滦河流域、辽河流域分布的。值得注意的是,远在旧石器时代(1万年前至50万年前),燕山山脉和桑乾河流域,就栖息着周口店北京猿人、山顶洞人和阳原桑乾河流域的古人类。
二、炎黄古战场在红山文化区域内
在中华民族远古记忆里,最早最惨烈的战争是炎帝族与黄帝族的战争,而主战场就发生在红山文化区域内,具体来说就是太行山山脉北部的桑乾河流域和燕山山脉一带,即今日河北省的涿鹿与北京市的延庆一线。众所周知,在远古记忆里,包括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它们也是一种信息载体,参阅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的《追寻远古的信息》一书),有关战争(特别是旷日持久的战争)的记忆是比较准确的。
有鉴于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炎黄战争时期和炎黄战争之前,炎帝族和黄帝族的势力范围应该是分别在古战场两侧。准确说,黄帝族居住在黄河河套至秦岭的广大地区(包括黄河中游至泾水流域、洛水流域和渭水流域),炎帝族则居住在桑乾河流域及其以东的燕山山脉、努鲁儿虎山脉的广大地区,而这一地区正是红山文化的发祥地。据此可知,红山文化的创造者,也正是炎帝部落联盟及其后裔。有关炎帝族和黄帝族居住地的讨论,可参阅笔者《姬水、姜水何处寻》、《牛郎织女隔河望,炎黄恋战七千年》、《河套:中华民族的文明摇篮》等论文。
三、炎帝之“炎”
炎帝为什么以“炎”命名?笔者认为这是因为炎帝族最早使用火,并且掌握了控制烟的技术,从而避免了在使用火的过程中遭受一氧化碳中毒的危害。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众多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中,周口店北京猿人最早使用火,周口店山顶洞人长期在洞内使用火。显然,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避免一氧化碳中毒的技术。有趣的是,“炎”字的形象是要使火焰向上升,而“炎”与“烟”又同音(在古文字里,同音字的本义是相通的或相近的)。因此,炎帝族的名称,应该与使用火和掌握排烟技术有关。或许,炎帝族原本亦可名叫“烟帝”(烟火的烟,不是烟草的烟)。
火的用途除了照明、取暖、炊饮、捕猎、烧陶(包括制造颜料)之外,它还是一种符号(人类这种动物能够战胜其它动物的标志性符号),而且也可用于放火烧山、开辟农田。因此,之所以是炎帝发明农业,与炎帝族掌握火的技术,有着直接的关系。
由于周口店位于燕山山脉,属于红山文化区域。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山顶洞人是红山文化的直系祖先,也是炎帝族的直系祖先。详情可参阅笔者《炎帝从山顶洞走出》一文。
四、赤帝之“赤”
炎帝又名赤帝,赤即红色。为什么这个族群要以“赤”为名呢?笔者认为,赤帝之“赤”,与黄帝之“黄”,都是取自居住地的大地颜色。黄帝族居住在黄土高原,崇尚黄色;炎帝族居住在赤山、红山地区,崇尚赤色。
事实上,红山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正是燕山山脉以北,七老图山脉和努鲁儿虎山脉之间的赤峰市和红山一带,这里的山脉岩石(以花岗岩为主)由于富含红色矿物质(氧化铁),因此具有明显的红色调。由此可见,炎帝又名赤帝,并不是平白无故的,而是有着充分理由的。有鉴于此,我们有理由进一步认为,炎帝族是创造红山文化的主角。
五、女娃之“娃”
根据《山海经·五藏山经》北次三经的记载,炎帝最xx的后裔是“少女女娃”。女娃的主要事迹是“溺海而亡”。笔者在全彩绘《经典图读山海经》(绘图作品包括42平方米巨画《帝禹山河图》,以及山海经艺术地理复原图组画数十幅,山海经神异图国画百幅,水彩画插图600余幅,《五藏山经方位图》、《禹贡九州图》、《海经13篇方位图》)一书中,根据符号学、信息传输学原理对女娃事迹进行的解读如下: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饺。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漳水在安阳殷墟以北的地方向东流入黄河,漳水的上游有两个支流,分别称之为清漳水和浊漳水,发鸠山当在此地不远。
《山海经》全书中,只有《北山经》、《大荒西经》和《海内经》提及炎帝,但是都没有直接记述炎帝的事迹,而只是记述炎帝后裔的故事。此外,《中山经》记述了帝女名曰女尸以及帝女之桑的故事,她们可能也是炎帝后裔。
在华夏民族的古老记忆里,炎帝有三种身份。其一是南方兼夏季之帝,又称赤帝,《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淮南子·时则训》:“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其二是神农,即农作物和草药的发明者。其三是与黄帝争夺天下的部落联盟首领,即此处的炎帝及其少女女娃。
在一万年前,由于海平面比今日低数十米到上百米,我国渤海的全部以及黄海、东海的大陆架均为陆地。所谓“女娃游于东海”,即炎帝族的一支嫡系部落向东部拓疆,迁徙到当时的海边居住。所谓“溺而不返”,是说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女娃部落遭到灭顶之灾。所谓“故为精卫”云云,是说女娃部落的幸存者退到太行山脉居住,她们装扮成精卫鸟,举行巫术仪式,将太行山的木石象征地投入东海,以期将海水堙平,恢复往日的美好家园。事实上,炎帝族与黄帝族的长期战争和冲突,正是在上述海侵事件导致的生存地域减缩的大环境变迁的基础上展开的。
笔者在《日本人是炎帝的后代吗》一文中指出,女娃的“娃”字,象征的是一位掌握圭表的女首领,表明炎帝少女女娃是女性太阳神(日本人追溯自己的祖先,也是一位女性太阳神,她应该是女娃部落向东迁徙的后裔)。据此可知,炎帝原本也是一位女性太阳神(农业的发明,起源于女性采集植物类食物的活动;如果说炎帝发明了农业,那么发明农业时的炎帝应当也是女性的首领)。众所周知,红山文化牛河梁女神庙供奉的主神,正是一位女性神。笔者认为,她就是炎帝族的女首领(通常也兼任首席女巫师)。
六、神农之“农”
炎帝又名神农氏,相传是炎帝最早发明了农业。《周易·系辞下》:“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所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绎史》卷四引《周书》:“神农种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
一般来说,远古人们发明农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食物问题。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有可摘食的瓜果,发明农业的迫切性不强。寒带地区气候寒冷不适合植物生长,而气温低则有利于长期储存肉食,因此那里发明农业的迫切性也不高。沿海地区,鱼类食物丰富,土地盐碱,不适宜农作物生长。沿湖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雨季洪水一发即成泽国,也不适于发展农业。高山峻岭地区,坡陡土薄,农业劳动投入多而收获少,在人口相对稀少的远古,人们不会首先选择在这样的地方发展农业。
由于最初发明农业时,人们所能够制造和使用的工具,只有木器、石器、骨器,这就要求适合农耕的土地,应该首先选择那些土壤为沙质疏松的地方,与居住地又不太远的地方,不会被雨水淹没或冲毁的地方,面积比较大而又相对平整的地方。
发掘牛河梁女神庙的考古工作者都注意到,这一带的土质为沙质土壤,比较疏松,能够使用木器、骨器进行开垦。也就是说,这里具有发明农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需要说明的是,在远古,华夏地区符合上述条件、适宜发明农业的地方很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能够保存当时的农耕活动遗迹的地方则很少。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凭着目前已发掘出土的农耕遗迹来确定远古农业的始发地,结论是会有缺陷的。
导致农业发明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农作物种子的来源。大体而言,一是人类的采集活动,筛选出了农作物的种子。二是风的传播,把远方的野生农作物的种子输送到正在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那里。三是某些动物的活动,传播了野生农作物的种子(不排除把另一个地方的农作物种子传播到其它地方),《拾遗记》就记有:“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笔者在《老鼠和烈山氏(炎帝)共同发明了农业》一文中指出,老鼠在秋冬季节储存大量植物性食物的习性,客观上帮助人类对野生农作物品种进行了优化筛选。从这个角度来说,最初发明农业的地方,应该也是适于鼠类生存繁衍的地方,而红山文化区域的土质和气候环境正是适于鼠类生存的地方之一。
七、红山文化的猪与龙
红山文化有着鲜明的龙崇拜,例如兴隆洼的摆石龙(猪首),赵宝沟的陶尊上的猪龙、鹿龙、鸟龙,红山文化的玉猪龙,等等。有趣的是,农的繁体字为上“曲”下“辰”,辰为龙,农与龙发音相近。与此同时,在渤海地区的民间故事里,渤海的形成与猪八戒(原型为猪神)有关,表明猪崇拜与水资源有关(进行农业生产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是,要能够保护农作物不被野猪等动物糟践,这也是猪崇拜的原因之一)。此外,龙崇拜也与照明有关,而照明器具则源于火把的改进,参阅笔者《龙的原形是娃娃鱼:灯的起源与龙的灭绝》一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红山文化的创造者非炎帝族莫属,牛河梁女神庙的主角正是炎帝族的女首领,中华民族的先祖炎帝至少生存在5000年前(可以追溯到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来自:{za}卓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