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连锁行业及龙头吉峰农机投资机会分析(上)

我国农机连锁经营行业的现状
 连锁零售通过模式的快速复制达到规模化、专业化和渠道扁平化,从而有效 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2007 年中央1 号文件中指 出“要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大力发展农村连 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我国商务部在《国内贸易发展“十一五”规
  划》中指出:“要进一步推进连锁经营的发展,以直营连锁为基础,规范发展特  许加盟连锁,引导和促进自愿连锁的发展。” 目前我国农机连锁经营还处于起步  阶段,从事农机连锁经营企业较少,规模较大的有本公司和江苏苏欣农机连锁有  限公司,农机连锁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国农机销售总收入的比例不足1%。

 

 我国农机连锁经营行业的发展趋势
 连锁经营具有规模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优势,适应我国农机消费地域和购  买力的分散性、农机产品需求的差异性以及对售前售后服务要求高的特性,更好  服务“三农”,保障用户利益的要求,将成为我国农机流通领域的主导发展方向。 连锁经营由总部统一制定战略、策略,通过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经营
 管理,提升整个连锁体系经营管理水平,快速形成规模化的营销网络,提高企业  的市场竞争能力,低成本、高效率运作使农民用户在选择产品、获得和使用产品、  后续服务和再出售等多个环节获得实惠。  连锁经营企业从维护企业形象和商业信誉出发,着力于国内外xxxx  的代理经营,并实施统一进货和统一配送,统一形象,从源头把握农机商品质量, 从根本上防范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坑害用户。同时也净化行业秩序,有利于农机。生产企业公平竞争。 随着连锁经营网络的深入,农机生产企业销售及售后服务得到更好的解决,从而降低农机生产企业的成本费用,有利于农机生产企业投入更多的精力与资金 进行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农机流通行业竞争格局
1、行业内企业竞争概况

上世纪90 年代后期,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国有农机流通体制被打破后,国有农机公司纷纷改制重组,大批民营农机流通企业快速成长,形成目前农机流通企业经济成分和销售渠道多样化的局面。目前行业内的主要流通企业有以下几类:
 (1)国有农机公司。国有农机公司的数量仅占5%左右,为适应市场经济, 其经营管理体制仍需进行改革。
  (2)股份制民营农机公司。是目前的主流、主导农机流通企业。农机流通xxxx中80%是股份制民营农机公司。

 (3)工厂直销点与专卖店。数量不多,一些有实力的农机生产企业为加强  销售和深入市场,建立直销点或是专卖店,品牌单一,服务功能较强。
  (4)个体经营户。这部分企业量大面广,主要以兄弟店、夫妻店、父子店   形式,大部分经营农机配件,少部分经营小型整机产品,经营规模较小。
 我国2000 年以来农机流通企业数量及企业平均人数情况



    2000 年我国原国有农机公司改制或是解体,个体及民营从事农机流通的企 业迅速增加,2002、2003 年经过市场淘汰,从事农机流通业务的企业数量下降, 2004 年随着《农机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农机流通企业数量增加。截止2007 年  底,我国县以上农机流通企业7,496 家,县以下乡镇网点75,020 个,远超过计划 经济时期的省、地、县国有农机公司数量(2,600 家);但是单个企业的销售规模 偏小,大部分属中、小型企业。2007 年我国农机流通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467.39  亿元,农机流通企业销售额超过亿元的仅几十家,5 亿以上的不足5 家,相比其他行业,集中度低,竞争激烈。 未来我国农机流通行业集中度将会提高。一些基础好、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将会抓住国家重视“三农”的机遇,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形成较大的企业集团;同时大批小流通企业经过市场激烈竞 争,重新“洗牌”,在总量减少的同时,将形成一批连锁加盟企业和专卖店。
 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
 (1)农机销售经销代理权
农机销售商首先需要取得农机制造企业的产品销售代理权,在代理权限区域 内开展销售活动。农机制造企业对农机流通企业在销售规模、财务状况、资信情 况、经营业绩、服务能力,以及对市场预测判断能力等多方面进行严格的考核评  比,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产品代理销售商。新进企业与农机制造企业关系的建  立一般需要一定的过程、短期内无法获得销售代理权及{zj0}的物流配送保证和较  低的采购价格。
 (2)营销网络
  销售网络是流通企业赢得市场的关键,我国农机消费具有差异化、高度分散 化以及农户对售前售后服务要求高的特点,对农机流通企业的营销网络在深度和  广度上要求更高。建立庞大的销售网络前期投入较大,管理复杂,新进企业很难 在短时间获得这种优势。
 (3)资金壁垒
农机流通行业是一个薄利多销的行业,规模化经营是实现“低成本、高利润” 运营的重要途径,规模化经营,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同时,农机销售涉及到补 贴发放的滞后性,占用资金的时间周期较长,对流动资金的需求更加明显。
(4)市场品牌和信誉
 农机销售市场已逐渐向品牌化发展,农机零售品牌是通过广大农机用户一传十、十传百、口口相传的方式逐渐建立起来的  产品质量、维修技术、管理服务和市场网络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创立知名  品牌需要长期、大量的投入,新进企业短期内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客户群是农机流通企业赖以生存的关键,供应商也更愿意与具有品牌知名度和经营规模的企业合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5)专业服务人员

 农业机械销售需要专业的管理、技术、服务人员。目前,市场缺乏行业内有效的供应人才培养体系,农机专业复合型人才很少。特别是在实际操作层面有多 年工作经历,既熟悉农机营销,又懂得农机维修与服务的人才十分稀缺。因此, 具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服务人员是进入本行业的关键要素之一。同时,农机流通行业还需要有一套完善的人才引进计划、持久的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人才培训计划以及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才能持续长久的发展。


农机流通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原因
 1、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
 (1)国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概况及趋势
 ①农业机械化发达国家的发展概况
 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在20 世纪40、50 及60 年代实现种植业基本机械化。美国在20 世纪90 年代种植业已进入高度机化、现代化阶段,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一个生产环节都使用机械 操作,全面实现了机械化,农业机械向大型、高速、低耗、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
  世界主要国家农业机械化进程和我国2006 年数据比较



 

上述数据表明,在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都无一例外地必须经 历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发展阶段,从开始农业机械化到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   时间要经历20-30 年的时间。我国目前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基本实现 农业机械现代化时的劳动生产率对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所需要经历的时间仍然较  长。
 ②日本、韩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
亚洲国家人口密集,日本和韩国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这两个国家以农业小 规模精细机械化发展著称。日本政府1953 年颁布《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国家财 政对先进农机具的补贴金额从1972 年的491 亿日元(约折1.63 亿美元)增长到 1981 年的2439 亿日元(约折11 亿美元),政府对农民购置大型高效农业机械和  设备补贴50%。同时,日本政府从1961 年开始专设农业机械购置xx项目 业机械化基金,利率比市场利率低30%-60%且期限较长。此外还有“农业改革 基金”无息xx,用于农民引进新技术或解决农户创业时所必需购置的农业机械和设备费用。 韩国政府自1967年开始,向购买进口或者国产农业机械设备的农民提供购买 价60%的补贴;1978年韩国政府颁布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案,这一法案至目前仍是规范韩国农业机械化及相关行业的最主要法案。自1981年开始,韩国政府向农 民提供40%的购置补贴和60%的xx;1986年政府补助包括50%的补贴和40%的 xx(xx年利率为8%),农民自己负担的部分为10%。20世纪90年代,韩国政 府为购买价格低于200万韩元(约折2000美元)农业机械的农民提供50%的补贴。
 受这一政策影响,耕耘机、步行式插秧机等普及较快。 日本和韩国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均明确规定,国家或地方政府都有促进农业 机械化的义务,明确规定了政府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措施: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投
入,包括xx和无偿援助;引进推广高性能农业机械进行农机具的性能和质量检查等,从政策、法律法规上保证并有力支持了农业机械化的顺利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亚洲主要国家的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
 

 (2)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我国在“十一五”和“十二五”计划期间实施和落实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业得到发展,农民收入迅速增加,作为农业三要素的土地、劳动力、资金发生了  较大变化,对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2000-2008 年我国农业机械工业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7.6%。2007 年我国已是仅次于美
 国的第二大农机生产国,2008 年我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工业总产值达1,995 亿 元,同比增长31.5%,2009 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农机生产企业实现农机产值约 480 亿元,同比增长近21%。(资料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

 我国2000 年以来规模以上农机企业生产总值情况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①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
     截止2008 年我国农机总动力达到8 亿千瓦,2000—2008 年农机总动力保有   量的复合增长率达到5.5%  我国2000 年以来农机总动力情况
   


    我国近年田间作业机具发展较快,2008 年水稻插秧机保有量20 万台,比上 年增长27.95%,近7 年复合增长率18%;联合收割机2008 年保有量71 万台,  比上年增长12.27%,近7 年复合增长13.5%;耕整机年复合增长率9.8%。农用 汽车增长率5.9%。2008 年我国拖拉机拥有量1,900 万台,近7 年拖拉机拥有量  年复合增长率为4.4%。
 我国各种农业机械保有量及增长情况
 

②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1957-2003 年农业机械化水平年均增长0.7%,2004 年以后年均增长 2.7%。2007 年我国机耕、机播、机收的总面积达到25 亿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 水平达到41%。2008 年我国机耕、机播、机收的总面积为26.5 亿亩,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为61.8%、35.3%、32%,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 从作业环节来看,耕整地环节机械化水平高于种植、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

 我国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
    

我国不同区域之间农机化水平差距不断扩大,北方平原地区机械化水平较高,南方丘陵山区机械化还处于起步阶段,2007 年该地区耕地、播种和收获等机械化水平仅为31.10%、1.42%、10.85%,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较大,其中耕 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20%以下的有云南、贵州、福建、重庆、广西、四川等。
 同时不同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差异较大,2007 年小麦机播和机收水平均达到80%,成为我国{dy}个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粮食作物;水稻种植仅为  11%,油菜和棉花收获分别为6%和4%(数据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年鉴)。
(3)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趋势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至2007 年底,占中国人口总数比重依然达55%的农业人口,创造的农业增 加值占全国GDP 总量的比重仅为11%。2008 年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2020 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根据上述目标2020 年我国农机化率将必须达到70%,年均增长率必 须保持目前年均2.7%的增长水平。我国未来将主要向主要粮食作物和部分经济作物生产过程机械化发展,实现生产过程关键作业环节机械化,如南方稻谷生产区的稻谷生产机械化,北方玉米、大豆生产区的玉米、大豆生产机械化;广泛应用高新技术,提高农业机械产品技 术含量,在消化吸收国外农业机械技术同时,实施工艺创新,推进工艺快速反应能力,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2、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
 农机流通一直是为农服务的微利行业,行业的发展落后于国内其他行业展。行业经济效益偏低,资本积累少,抗风险能力弱。据对百家实力较强的农机 流通企业调查,2004年、2005年和2006年三年中,销售农机产品毛利率分别为 5.23%、4.69%、4.68%,全行业毛利率基本在4%左右。(数据来源:2008年12
月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我国农机流通发展战略研究》)

   影响本行业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1、影响本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粮食安全形势严峻,政府高度重视农机化。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粮食生产逐步恢复,但继续稳定增产的难度加大;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 平衡状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出现逆差,大豆和棉花进口量逐年扩大(将近30% 的大豆和将近40%的棉花依靠进口)。主要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成为经济发
 展中的突出问题。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受人口、耕地、水资源、气候、能源、 国际市场等因素变化影响,我国粮食和食物安全将长期面临严峻挑战。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发展现代农业,要发展现代农业,则必须发展农业机械化。
 (2)国家产业政策支持
 近年来,国家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推动农业机械的发展,国家制定和出台了许多政策。2004 年,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鼓励、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促进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农业;同时,国家实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补贴
资金从2004 年的0.7 亿元增加到2008 年的40 亿元,实施范围也扩大到2,600多个县,覆盖了全国2/3 以上的农业县,2009 年中央财政补贴资金大幅增加到130 亿元。同时,国家实行农机减免税长效政策,对农机制造业实行倾斜的税收 政策,增值税由17%调整为13%;国家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我国装备  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也将发展农业机械作为重点振兴的十六个领域之一。
(3)农村经济运行良好
我国农村市场规模迅速扩大。2008 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 元,同 比增长8.0%。目前我国农民收入和经济增长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需求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
我国1999 年—2008 年农村居民现金收入情况



    (4)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将加大对农机产品的需求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迅速向非农产业转移,使用机械技术成为农业生产的必然选择。2005 年我国第二产业劳动力结构中,农民工比例已高达57.6%,在第三产业中农民工的比例也高达52%。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主力军。我国农村农业劳
动力开始出现结构性、季节性和区域性短缺。我国目前农业生产人员老龄化、低文化特征明显。在我国农村人口中,小于35 岁的青壮劳力60%~80%已进城务工或自行经商创业,形成精兵强将去创业,年轻力壮去打工,老弱妇孺搞农业的局面。农业用工成本大幅攀升,农民利用机器替代人、畜力、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的需求日趋强烈,成为农机化发展的内生源动力,未来各类农机作业的市场需求将呈现刚性增长态势。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农机连锁行业及龙头吉峰农机投资机会分析(上)】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