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路径〉//公平贸易——一把没用的斧子
上一篇:«
下一篇: »
2010年04月08日 7:21
上周参加Feel Good World沙龙,有一个叫做乐创意的公益组织上台介绍,他们据称是建立设计师和劳工间的联系,让设计师的小众产品也能投入市场,让更多的劳工有工作。回来查了下,原来我在中关村逛过的创意市集和他们是合作关系,那次的确见识到很多非常有意思的设计。
介绍中他们提到公平贸易(Fair Trade)的概念,公平贸易在欧洲比较流行,在国内还比较陌生,维基百科上的定义是:公平贸易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运动,在贴有公平交易标签及其相关产品之中,它提倡一种关于全球劳工、环保及社会政策的公平性标准,其产品从手工艺品到农产品不一而足,这个运动特别关注那些自开发中国家销售到己开发国家的外销。
实际上对公平贸易一直有人批评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补贴,但支持者声称由于信息不xx等劣势导致在一些第三世界地区“市场失灵”,而当地许多农民多半缺乏其他谋生技艺,无论价格如何低落,只能更加的依赖农作物。
在我查到的大部分关于公平贸易的资料里面,大半笔墨都是用来强调受惠农民和劳工生活有了多么大的改善,但是HOW? 不知道是不是参与公平贸易的热心人士做好事不留名,关于fair trade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很难找到有用的资料,在google上刚敲出 “how F”就自动提示补全“how fair trade works”,看来对此疑惑的人还不少。
在国际公平贸易标签组织(FLO)的网站上我看到了一些案例,基本上大同小异,我举坦桑尼亚的咖啡豆生产联盟Kagera Coffee Union (KCU)为例,他们的具体举措是:
1. 自己建设出口办公室,缩短产业链;
2. 建设速溶咖啡厂提高附加值;
3. 传统产品转有机产品,提高附加值;
4. 自己建银行,提供低息、小额的xx。
读者可能都听过那个斧子煮粥的故事:从前有个穷人因生活拮据便到邻家一位吝啬的老人那里去讨碗饭吃,他知道直接表明来意是肯定不行的,便事先带了把斧子。见到邻家老人后穷人说:”我有一把神奇的斧子,如果把它放到沸腾的锅里就可以煮出美味的粥来,只因我家中贫穷,一无所有,所以想借你家锅来煮碗粥喝。”老人听说斧子可以煮粥,不但感到好奇,还想到反正在自己家{jd1}不会吃亏的,便爽快地答应了。
穷人让老人帮忙用木柴生起了火,然后把斧子洗干净放到锅里煮了起来。等到水烧开后穷人亲自品尝了一口后禁不住赞叹道:”真是太好喝了,我从来没有喝过这么美味的粥,要是再加点燕麦粉就更好了。”老人便急忙拿来了燕麦粉,而后穷人又用同样的方法让老人心甘情愿拿来了盐巴、青菜和肉片,就这样一锅粥做好了。
对于这锅粥,起作用的到底是那把斧子还是燕麦粉、盐巴、青菜和肉片呢?同样的道理,以上的举措无一不是市场行为,这与公平贸易组织何干呢?Kagera Coffee Union也不过是一个事实上的大企业,公平贸易组织具体干了什么呢?实际上公平贸易{zd0}的两个组织:国际公平贸易标签组织(FLO)和国际公平贸易协会 (IFTA),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发认证,贴标签,号召消费者去购买有认证的产品。本来由政府来设置五花八门的监管机构已属多余,可现在NGO不去做正事,反倒来做政府做过的恶,徒增交易成本。
在沙龙上介绍时,他们说打算设计一种标签挂在公平贸易的产品上,标签上有该产品的设计者和生产者的照片与介绍,让消费者知道他的购买帮助了什么人。这个主意其实蛮有创意的,不过仔细想想大有问题。钱钟书写了《围城》后,有洋女士一定要认识下作者,钱钟书推辞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非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 一支铅笔从生产、运输到销售都要经过伐木工、石墨矿工、漆匠等无数人的手,消费者已经付过了钱,又有什么理由去一一认识这些生产者呢?可能有人会说,公平贸易所帮助的劳工尤其贫穷和辛苦,那好吧,就拿咖啡豆农民来说,请告诉我有几个农民不贫穷不辛苦?如果受过更好的教育,有更好的条件,他也就不必去种咖啡豆了吧。况且你帮助了这些农民打开了销路,可能有另一些农民的产出就卖不出去了。就算全都帮得过来,那生产出那么多咖啡豆价格一定要下跌,否则你打算填鸭似的往消费者嘴里灌吗?
两年前我在零频道看过一个纪录片叫做《黑金》(Black Gold),片子谴责咖啡产业中的四家大型公司: Kraft(卡夫)Nestle(雀巢)Proctor &Gamble(保洁)以及Sara Lee(美国食品公司)控制了全球超过70%以上的咖啡豆交易和进出口。他们并不直接从非洲收购,而是通过中间商/非洲本地供应商等中间环节供货,然后在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市场上博取有利可图的价格再把原豆消化给全球各地的加工商。中间往往经过6,7个链接的层层加价,到最终零售的时候往往比成本高出十几倍
照这种逻辑任何中间环节都是剥削,都不该存在,连货币都不该存在,通货膨胀还容易有损失呢,干脆退回到原始社会以物易物算了。
而且这种指责跟我们当年批判投机没有任何区别,实际上中间供应商可以迅速找到生产者和需求者,节约各种交易成本,而期货市场分散了风险,保证了产品的稳定供应。产业链长必有产业链长的原因,没有人神奇到可以生生插入一个毫无用途的中间环节。倘若真的发现无用或低效,那么恭喜你,你发现了一个大大的商机,利用还来不及,何来抱怨。
咖啡种植者曾经组建咖啡生产国联盟(ACPC)试图通过劝说咖啡生产国削减出口来刺激价格,然而收效甚微。反过来讲,如果收效颇丰倒是活见了鬼,这跟前几年国内的电视机价格联盟的不攻自破是一个道理,不必多说。
至于垄断的指责,薛兆丰已经说得很清楚,只要不是行政垄断那就不是真正的垄断,“垄断者”始终被潜在的竞争威胁和制约着,收益的始终是消费者。
公平贸易还有一个概念是公平价格(Fair Price):公平价格,是透过对话及参与所形成的一种相互同意的价格,它不只包含了生产成本,同时也符合了社会正义与环保的原则,它提供了生产者公平的报酬, 同时也考量男女平等同酬的原则,公平贸易商保证尽快的付款予其伙伴,以帮助生产者能度过收获前期或生产前期的财务状况。
就是说当我们在超市捡起一瓶咖啡的时候,不仅要衡量它的生产成本是多少,还要考虑它符不符合社会正义与环保的原则,我付的钱有没有给男女平分,消费者需要考量的还真多。可是当我伫立在咖啡货架前左思右想的时候,我为此耗费的时间成本又该怎么算呢?
巧言令色鲜矣仁,不要看一个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说什么话,而要看他做什么事。同样的产品,他会愿意买更贵的公平贸易产品吗?公平贸易的倡导者劝说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多花一点钱去买有公平贸易认证的商品,因为生产者生活很困难,这对他们是帮助,况且有认证的商品“质量要更好”。我要说的是,消费者不是傻瓜,如果质量更好味道更佳,自然愿意多出钱,不需要什么公平贸易的噱头同样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但如果公平贸易的产品跟其它产品并无二致,却让消费者多掏钱,这不是施舍是什么?
实际上我认为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这个概念也是有问题的,我相信很多企业家可能更看重社会效果而非利润,就是说出发点和求利润的企业是不一样的,不过这一点不重要,市场和消费者也不关心,重要的是效果:劳工有工作有钱赚,消费者能买到需要的产品。但企业没有利润是决计做不起来的,否则就成了慈善,是纯奉献。
我得说为公平贸易做事的人也是发现了商机的人,他们看到了产业链的什么地方可以缩短,看到了哪里可以提高附加值,他们xx可以通过办企业来让大家都获益,不需要苦行僧似的非要通过公益的形式无偿帮忙。
我不想一棒子打死,很多社会企业的确是心系百姓。我在这里大放厥词无非是想提醒诸君有些概念拿来捧未必是好事。给市场发错了信号,不仅造成极大浪费,对帮扶对象来说可能是帮了倒忙。那些帮扶对象本可以有尊严的活着,不要让他们在感谢党和政府后面再加上感谢社会企业。
说回公平贸易,平心而论,他们对关税和补贴等贸易保护进行谴责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对这些制度性的障碍才是我们要全力去对付的。至于手里的那把斧子扔掉也罢,否则发展下去没准哪天又要加把镰刀,公平贸易中普遍的集体合作社形式已经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倾向。
我相信很多企业家可能更看重社会效果而非利润……..
——————————————————————
追求利润是企业最基本的道德。
原则上,企业首先要考虑的社会效果是“做这事情是否有利润”
不追求利润的贸易才是不公平的,对当事人不公平,对其他人也不公平。
刚仔 回复:
四月 8th, 2010 at 10:53 上午
利润{zd0}化就是{zh0}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