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史料里的“厦门白求恩”_鼓浪语_新浪博客

 

 

  救世医院旧影:左为男医馆,右为女医馆(资料照片)


   郁约翰(资料照片)


   救世医院手术室(左二为郁约翰医生)


   著/Tom Dakker 译/詹朝霞
   为纪念原救世医院创办者郁约翰医生逝世百年,“鼓浪语”文化社群挖掘了不少外文史料,笔者谨翻译张晓良、蒿志强先生提供的美国历史学者Tom Dakker所撰郁约翰传记《一个伟大的凡人》,并节选其中部分精彩章回,从另一个角度为读者解读“厦门白求恩”其人其事。


   厦门手工提篮的宿命隐喻


   1861年8月11日,郁约翰生于荷兰泽兰省。郁约翰的父母在各自丧偶之后重新组合家庭,而他是这次梅开二度婚姻的产物。
   郁约翰的妈妈Adriana幼丧慈母,从小就与在远洋航船上当船长的父亲相依为命。这个纯巴达维亚血统的小女孩,童年时代收到的最珍爱的礼物,是父亲从中国厦门带给她的一只手工小提篮。那时她怎么也不会想到,厦门将成为其子郁约翰心灵的家园和生命的归宿。
   1867年2月22日,郁约翰随父母迁居美国,定居密执安大激流市。父亲当了一阵子养路工后成了一个裁缝,母亲在一家糖果店里帮忙。
   郁约翰的父母堪称多灾多难:郁约翰的三个异母兄弟一个死于赴美国航行,另两个到美国后就各奔前程。在5岁的女儿死于一个恶劣的秋天后,苦难几乎使郁约翰的母亲精神崩溃,她希望惟一的儿子郁约翰成为一名海外传教士,给同样盲目的心灵送去上帝的慰藉。
   可是,郁约翰却有自己的想法。16岁的郁约翰回到荷兰,就学于霍普预科学校。之后,他进入了霍普大学。郁约翰喜欢科学,而不是作为海外传教士必修的神学和古代语言学。尽管郁约翰为有负于母亲的期望而深感痛苦,但他还是于1883年春天以科学专业毕业。同年秋天,郁约翰进入密西根大学学习医学。看来,郁约翰离他母亲的期望越来越远了。


   两枚荷兰便士的无形激励


   一个叫Moerdyk的博士给了郁约翰两全其美的建议:考虑成为一个医疗传教士,这样既满足自己的学科兴趣,又不辜负母亲的宗教期望。
   虽然郁约翰为这个新使命而激动不已,但付诸实施却大费周折。1886年春天,郁约翰以医学博士毕业于密西根大学,准备远航厦门。当他作为医疗传教士出现在纽约市归正教堂委员会面前时,他们显得非常吃惊:“我们没有资金给你,也不可能提供建立一个医院的经费。”
   巨大的失望并没有使郁约翰放弃目标。在他父亲的朋友,荷兰Netherlands的Neerbosh孤儿院院长Van’t Lindenhout先生的力促下,郁约翰到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和乌得勒支大学进行博士后医学研究。虽然郁约翰在医学方面已造诣颇深,但他依然缺少资金,直到在Van’t Lindenhout先生的极力鼓动下,郁约翰鼓足勇气给孤儿院的小朋友发表了一次演讲。当他用并不美妙的嗓音结束演讲时,一个小姑娘走到他面前,双手握着两枚荷兰便士,对他说:“请你转给那些生病的中国小孩!”而这是她叔叔送给她的生日礼物。
   正是这次演讲使郁约翰下定决心,义无反顾。他开始游走Netherland筹集资金,在他回美国以前,他已获教会的巨大兴趣和700美金。
   1888年1月13日,郁约翰及妻子远渡重洋到达厦门。从此与这个成为他第二故乡的城市不离不弃,生死相契。


   荷兰女皇资助的救世医院


   郁约翰来华最初八年却是在平和小溪度过的。他花了一年时间建了一座房子和一所医院,同时学习闽南话。1889年3月29日,以荷兰Neerbosh孤儿院命名的尼尔保赤医院开门接诊,{dy}天就有200多个病人就诊。郁约翰很快获得小溪人的尊重,不断获得来自故乡的资金和设备捐赠。
   1895年2月23日,郁约翰一家六口启程离开小溪回美国述职及休假。来时,只有郁约翰与妻子两人,而这时,他们已是四个孩子的父母。那天一大早,平和小溪的码头站满了送行的朋友,两支中国乐队演奏送别的曲子。郁约翰知道,他再也离不开这片土地。
   1897年秋,郁约翰带着休假期间募捐到的近万美元回到厦门。期间(1896年7月7日),他已被密西根长老会按立为牧师。
   回到厦门的郁约翰开始了他的宏大计划——在鼓浪屿建立一所规模较大、体制正规的西医医院。
   1898年4月落成于鼓浪屿河仔下的救世医院(男医馆),是一座坚固的三层楼砖结构建筑,它濒水而立,海水高潮时三面临水。内设有教堂、食堂、厨房、两间仆人房、办公室、药房、xx室、四间学生房、七间病房,共有45张病床。
   1905年,郁约翰创办的救世医院女医馆,因为得到荷兰女皇的资助而命名为威赫明娜医院。总院全称为救世男女医院。


   一组慈悲博爱的统计数据


   在救世医院,门诊病人只须付3分钱买一支标有号码的竹卡,就可得到免费xx;住院病人只须付5分钱的餐费,就可睡在有简单席子的木板床上。他们多是慢性病、肿瘤、失明患者和那些自认为魔鬼附体的来自农村地区的人。
   要讲述不同患者上门求医的故事是不可能的,但是有个典型案例可以帮助说明问题:一个病人从偏远山村用手和膝盖爬过粗砺的山路,因为他的一条腿几乎已经腐烂掉了,只有一小块皮和肉连接腿的上面部分。郁约翰对他的腿进行截肢手术,挽救了他的生命。
   治病救人,就是郁约翰每天所要面对的。正如郁约翰自己所记录的那样:“各阶层的人都来,富人,乞丐,清高的学者,官吏大员,还有目不识丁的、处于社会底层的苦力工……”济世救人,一视同仁,没有一颗慈悲博爱的心,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在郁约翰服务厦门的15年中,共诊治住院病人16000人,门诊病人125000人,做了7000例以上的手术。
   郁约翰还是个戒毒的推动者。有一次,他对病人进行家访时,看到他们躺在床铺上吸xx,“尽管是白天,我仍像在伦敦的大雾中摸索”。他利用自己在教会中的地位,发起xxxx、xx和禁种罂粟运动。从1891年7月到1892年7月,郁约翰成功xx66名瘾君子。


   临终遗言竟用闽南话讲述


   1910年4月6日,郁约翰被请去为一个厦门的鼠疫病人看病。虽然他采取了正确的措施,但还是不幸被感染了。之后几天,他依然坚持到救世医院上班。4月11日傍晚,他满身疲惫地回到家里,发冷发热。4月12日,他浑身疼痛;4月13日,他终于承认自己生病了;4月14日,鼠疫病状已明白无误。可是免疫血清没有了。郁约翰全力与医生配合,尝试各种xx方法,但一切都无济于事了。
   4月14日晚9时30分,郁约翰在鼓浪屿停止了呼吸。临终前,他没有一声抱怨,只担心再让别的人感染。他的临终遗言是用闽南话讲述,表明了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于远在美国独立持家的妻子和孩子们的担忧,对于救世医院的未来发展的关怀,是郁约翰{zh1}的人间牵挂。
   按照郁约翰的遗愿,4月15日凌晨1:00,他被葬于鼓浪屿洋人公墓。1910年4月15日下午6时,郁约翰的葬礼在鼓浪屿的伦敦公会教堂举行,将近1000名鼓浪屿人和厦门人及外国人参加了葬礼。
   为了纪念郁约翰,他的中国学生在救世医院两座医疗大楼之间贮立了一座纪念碑,分别用中文、英文、荷兰文和拉丁文书写其生平与功绩。而医院的入口处,还有一块学生们捐献的纪念牌,分别用中英文记录了郁约翰艰辛创业的故事与{zy1}成就。


   【相关资料】

   厦门近代医学教育先驱


   郁约翰致力于医学人才的培养。还在平和小溪时,他就招收了陈天恩、黄大辟等日后成为闽南名医的学生。早在1900年,郁约翰便于救世医院创办附属医学专门学校,学习科目有物理、化学、胚胎学、组织学、生理学、解剖学、内科、外科、眼科、妇产科、小儿科、皮肤科、检验科等;学习方法是上午学生到各科见习,下午上课。自1900年至1932年,共培养六届毕业生共40人。
   因为中国妇女不肯让男医生看病、接生,他为此创办了一个“护士之家”,成为1926年救世医院开设闽南xx护士专科学校的雏形。


   八卦楼的建筑设计师


   1907年,曾捐助救世医院1000块银元的林鹤寿要盖别墅,学过土木工程的郁约翰自告奋勇为林免费设计图纸。由于该楼圆顶凌空矗立于八边形的平台上,民间称其为八卦楼,它惯看秋月春风,阅尽人间沧桑,如今仍屹立鹭江之畔,成为厦门近代建筑的代表。
   鼓新路48号的xx风貌建筑船屋,是原救世医院医生黄大辟的别墅。因其宅基地呈长三角形,郁约翰利用地块形状,把别墅设计成待航的轮船,还特意将别墅左右立面的直角砌成135度弧形斜角,并在其上开了两排圆洞气窗,颇似海轮的驾驶台,可谓匠心独具。


   善于应用各种科学知识


   郁约翰还精于机器、油料发电机和电气知识。他曾巧妙地以一架大洗涤机器和一个小型发电机的运转来取代使用多年的老式风车,还安装了一台煤油发动机,完善了整个院区内用水的管道系统。接着,他又继续添置一台较大的发电机和一个九节蓄电池,使得医院能得到照明。去世前,他还在邻近的山岗上砌造一个混凝土的贮水池,配有新的机器、水泵和新凿的井,为医院提供足量的纯净水。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外文史料里的“厦门白求恩”_鼓浪语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