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02 09:46:31 阅读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唐伯虎 《灌木丛篁图》“右幅”
来自明朝才子唐寅的一件稀世真迹《灌木丛篁图》,以其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曲折丰富的前世今生将在此次京城春拍中锋芒尽显。
纵观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历史,吴门画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xx吴门画风的明四大家中,唐寅以其坎坷xx的一生,才华绝世而名满天下。
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号六如居士。生于明成化六年(1470),卒于嘉靖二年(1523),享年五十四岁。在明四家中,唐寅与仇英一样皆早逝,而又画名着著。尤其唐寅因生世xx,以绝世之才中解元,旋又身系囹圄,斥为下吏,归吴后以卖画为生,落魄而终。其幼即奇颖,诗书画文,糜不研解。因其风流跌宕,世间传说,附会堆砌,虽妇嬬皆知之。“江南{dy}风流才子”名动天下也。其画作,因天不假年,流传绝少,致使赝鼎纷陈,百不一真。世人皆欲作“无唐论”也。《灌木丛篁图》之横空而现,当为有识诸君关注。
《灌木丛篁图》按比例位置原位图
《灌木丛篁图》复原想象想图
《灌木丛篁图》水墨绢本,117.5*59.8CM,题识云:“灌木寒气集,丛篁静色深。冰霜岁聿暮,方昭君子心。射干蔽豫章,慨惜自古今。嶰谷失黄钟,大雅变正音。为子酌大斗,为我调鸣琴。仰偃草木间,世道随浮沈,苏台唐寅画并题”。从画面用笔结构观之,系出子畏晚年。题字结体,纯用硬笔中峰,出孟頫而兼北海,沉着痛快,迅捷劲健。画中灌木一丛,枯蔓数缕,远处以淡墨绘丛竹而略带薄雾,近处饰以清湾浅滩,坡石兰竹。整个画面清隽而稍带荒寒之气。子畏画异军突起于吴门诸家,与文、沈相较,风骨有别,盖其主要取法于南宋院人之体范,观是画信然。
此画最早著录于明李日华所著《味水轩日记》万历三十八年(1610)闰三月二十二日条曰:“歙人程生携示唐伯虎古柏疏篁横幅,高五尺阔六尺有奇,淡韵可爱。唐自题云:灌木寒气集,丛篁静色深。冰霜岁聿暮,方昭君子心。射干蔽豫章,慨惜自古今。嶰谷失黄钟,大雅变正音。为子酌大斗,为我调鸣琴。仰偃草木间,世道从浮沈”。 李日华(1565-1635),浙江嘉兴人,字君实,号竹懒,又号九疑;斋名甚多,xx者有恬致堂、六砚斋、紫桃轩、味水轩等。李氏系明中晚期xx的文学家、戏曲家、书画收藏家,其《味水轩日记》所记,皆为当时浙江嘉兴地区文人书画鉴藏事。李日华既去唐伯虎不远,己身又被隐然视为当地文人书画鉴藏盟主,与董其昌并为一时瑜亮,又与嘉兴大藏家项元汴后人多所交善,修养自然深厚,故其所记,当无可疑。
该题画诗则最早收录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何大成所刻《唐伯虎先生外编》卷一。何大成(?-1643)字君立,晚岁自称慈公,江苏常熟人,晚明最xx的藏书家之一。何大成刻集,自有所本;而竟以外编名之,可见该诗当时并未收入唐集,故极有可能是何氏见此画而誊录之。
此画入清后流传不详。后检得徐邦达先生曾在《五谈古书画鉴别》[1]一文中详细谈到此画,才方知因果。现将该文摘录如下:“又曾见唐寅画《灌木丛篁图》,横方轴,被割成大小三幅。右幅曾在第二次全国美展图录第二册中影印,右上有诗题名款;左狭条,现藏苏州市“文管会”,无款题印记,已不成结构;中幅则不知下落。最近又见到一幅旧临本,倒是完整的全图”。徐邦达先生所言“右幅”即为此画,现有先生题笺,时为丙子即一九三六年,则可推知此画遭割裂之时大约为一九三六年前,何人何故为之已不可考。
按一九三七年,国民政府于南京举办第二次全国美展,并征集私人藏家出品参展。其时徐邦达先生年少才俊,活跃于沪上艺林,故由其业师先生推荐助理其事,参与征集[2]。因而各藏家参展之件,徐先生大都知其源委[3],右幅《灌木丛篁图》作为徐先生同道好友许姬传(1900-1990)、许源来(1904-1979)兄弟的重要藏品参展,并影印于古代图录部分(见民国出版图录)。
许氏兄弟与徐邦达先生之间的情谊持续了近半个世纪[4]。许源来,字崇齐,室名xx阁。官宦世家出身,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顾问,书法家,xx剧评家许姬传弟,与其兄担任梅兰芳秘书多年,其文物戏曲造诣颇深。早年游艺沪上,与、徐邦达、张珩、谭敬、蒋谷孙、王季迁等来往密切。其交往行迹多见于《日记》及《许姬传艺坛漫录》、《燕赏斋烟云录》。许氏兄弟好收藏,许源来曾于1939年以xx阁所藏历代名贤书画展览于沪宁波同乡会[5],最近所见曾巩《局事帖》也曾为其所有,而曾巩之侄曾纡《人事帖》上则有其兄许姬传“思潜室”藏印。
本幅《灌木丛篁图》上亦有许姬传“思潜”签条,该图后归无锡华叔和所有,流往海外[6];左幅即徐邦达先生所言“无款题印记”之幅归庞虚斋,解放后由其孙庞增和捐赠于苏州博物馆,起名《灌木丛莜图轴》,并作为唐寅名作收录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和各种唐寅研究文集、图册之中;所谓中间一窄条幅至今失传(按画面推测约八—十公分)。此即为《灌木丛篁图》割裂分离并流传的大致经过。
此画遭割裂的原因有可能是原为横方幅,右侧受潮霉晦,但有款识而割出亦能单独成件,左侧完好干净,中间一条则不成结构遂弃之,这样一画成二件。古书画存于南方,天气潮湿,保存不慎即有霉坏之虞,而画幅卷起成长轴状,往往一头受潮霉烂,此种情形在南方经常有之。
[1] 故宫博物院院刊一九八一年第二期
[2] 在一九三七年二--三月的日记里,详细记录了当时征集美展作品的情形。如一九三七年三月七日条记:“藤石渠、顾荫亭来,谈征品情形。许源来、徐邦达、陆丹林、王季迁均来,同至一家春茶点开会,出席约二十馀人,议决每人各负出品数件。《文稿》59页 。
[3] 徐邦达先生在参与征集第二届全国美展古画陈列部份之私家藏品后,曾撰有《全国美展古画批评》,惜此书稿已佚。见《文稿》77页。
[4] 《许姬传艺坛漫录》330 页。
[5] 上海美术志701页。
[6] 《关于唐寅的研究》江兆申著109页,民国六十五年国立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