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4月06日_李医生_新浪博客



如何预防心脏手术后精神异常

 

一、心脏手术后常见的精神障碍类型有哪些?

心脏外科手术后的患者由于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其心理变化与一般患者有很大不同,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也较一般患者明显升高。有调查显示,ICU中约有50%的患者发生过精神障碍,这些精神障碍受多种因素影响。心理反应的强弱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不但取快于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也受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以及患者的心理素质、个性特征、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

常见的精神障碍类型有:

1.情绪休克 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濒临“崩溃”,部分患者持续数天处于“情绪休克期”,表现为异常的平静与冷漠、表情木然、少言寡语,对各种医疗处置无动于衷、反应平淡,任由医务人员救治。

2.极度恐惧和紧张 患者常表现出极度恐惧和紧张。这种濒死的体验使患者陷入极度的恐惧而难以自拔。

3.无效性否认 患者为减轻因健康状态改变所产生的焦虑或恐惧而有意或无意也采取了一些无效的否认行为,表现出否认自已有病或否认自已的病很重,从而拒绝监护xx。

4.ICU综合征 患者在ICU监护xx过程中出现的以精神障碍为主、兼具其他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谵妄、思维紊乱、情感障碍、行为动作异常等。

5.自我形象紊乱 患者在自已身体结构、外观、功能发生改变时,在感受、认知、信念及价值观等方面出现的健康危机。

6.愤怒与敌对 患者对自已疾病的xx期望值与现时之间产生差距时造成的心理失平衡状态,导致患者自制力下降而产生愤怒,并通过心理防御机制的转移作用,将怒气向家人及医护人员发泄。

7.孤独与抑郁 患者因为住院期间的沟通交流障碍而产生的孤独感,再加上对各种医疗设备的触景生情所导致的自感病情加重,担心是否能有好转,忧虑工作、家庭、生活,从而产生抑郁症状。

8.呼吸机依赖心理和ICU依赖 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由于习惯于被动辅助通气,多对机械通气有心理依赖,而对脱机有恐惧感,担心脱机后呼吸困难和窒息的发生。将要撤离ICU的患者对ICU产生依赖心理而产生焦虑反应,常表现出行为幼稚退化、希望得到全面照顾的倾向。

二、精神障碍的病因和症状有哪些?

1.由疾病直接导致 来自ICU的报告表明,相当一部分危重症患者的精神障碍是由疾病直接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精神障碍的发生率较高,这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心功能代偿不良而致继发性脑缺血缺氧及脑自身的病变所致。这些疾病除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谵妄外,还会出现类似神经官能症的症状,如情绪不稳、莫名的恐惧、焦躁不安、易疲倦、萎靡不振、抑郁、睡眠障碍等。另外,疾病导致患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可使患者产生抑郁的心境。

2.由疾病认知所致 危重症患者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与病情轻重程度并不一定成正比,这主要与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有关。认知程度更多也取决于个人对疾病的体验和对外界刺激的认识和评价。对疾病的经历和认识水平可使同样疾病、相似严重程度的患者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

3.由xx所致 对危重症患者实施xx的过程中,某些xx使用不当可以影响患者的脑功能,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精神障碍。同样,在xx过程中使用多种创伤性xx与监测措施,例如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会给患者带来痛苦,使患者产生精神紧张等反应。有些xx如气管内插管影响患者的语言表达,易使患者感到不安全,甚至恐惧感等。

4.由病房环境所致 ICU病房内的监护设备灯光以及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所形成的紧张气氛造成了患者的视觉超负荷。病房中存在的多种噪声,如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发出的报警声,工作人员的走路声、说话声等,均会引起患者听觉超负荷。视、听觉超负荷导致的患者生物钟节律紊乱、睡眠不足和身心极度疲乏,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导致患者产生高度焦虑、烦躁、xx等。另外,在ICU内与亲友的隔离也会使患者产生分离性焦虑,与医护的不能有效沟通产生的信息缺如可使患者有孤独、恐惧、抑郁、厌世等消极情绪反应。

三、手术前后的心理干预措施有哪些?

手术前对患者的心理干预

术前患者心理反应因人而异,个体差异甚大,因而应根据患者的术前心理反应、应对方式、病情和手术性质等灵活地采用心理干预措施。

1.提供信息 医护人员及家属都应该与患者进行交谈,听取患者的意见与要求,估计患者的心理反应、手术动机及应对方式。向教授或主管医生了解有关手术的信息,包括手术的意义、程序和可能引发的并发症等。具体有如下做法:{dy}、详细了解手术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注意点。多数患者是乐于获得这些感觉性信息并做出对手术的抉择。第二、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规章制度、术前各种准备(如备皮、导尿、插胃管等)、术后各种康复措施及对患者的具体要求的信息,这样能调动患者应对已知危机的潜能。

2.行为控制 患者在手术前减轻焦虑的常用行为控制方法有:放松练习—能够有效地对抗焦虑,这是减轻术前焦虑和术中痛苦感的最常用方法;示范法—通过学习手术效果良好的患者是如何克服术前恐惧,取得{zh0}手术效果的事例,掌握一些战胜术前焦虑的方法。

3.安排家属、朋友和其他人定时探视 对患者的安慰和鼓励均能增强患者xx疾病的信心,从而减轻患者的恐惧。当然这种探视安排应该是由病房或ICU管理人员统一协调安排。

4.创造良好环境 理想的病房环境应温度适宜,光线柔和,保持整洁、寂静,抢救仪器要尽可能掩蔽。医护人员表现轻松自如,谈话应轻柔和谐。

总之,通过以上手段减轻恐惧,使患者的焦虑调控在中等水平,这样可以调动机体的潜能。对调控失败的过度焦虑的患者,可适当给予抗焦虑xx,防止睡眠剥夺,对满不在乎无任何焦虑反应的患者,还应该注意帮助患者认清过度心理依赖的危害性。

手术后对患者的心理干预

1.反馈手术信息 在xx苏醒后,医护人员将告知手术的有利信息,给予鼓励和支持,以免患者心理负担过重。但当手术不顺利或有意外情况发生时,应注意保护性医疗措施,一般只告诉家属,同时家属也应理解医疗保密对患者的益处。

2.处理术后疼痛 从患者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中,了解疼痛的情况,及时给予镇痛药减轻疼痛。除xx止痛外,还可使用其他的镇痛方法,患者运用术前学到的放松技术来缓解疼痛,暗示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减轻疼痛,患者还可以听自已喜欢的音乐,有时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止痛效果。

3.心理疏导 通过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克服消极情绪。术后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原因很多,除前面已提到的外,有的患者是因为评价手术疗效的错误方法所致,例如多数患者总把自已与做过相同手术的患者比较,或者是与自已术前对手术疗效的期望比较,这样难免术后感觉不良。此时,家属也应将正确的评价疗效方法告诉患者,即根据患者各人病情的特点、手术情况及术后检查情况来评价,让患者感到自已正在康复之中。

4.做好出院准备 大多数患者伤口拆线后就可出院,但其各方面功能仍未xx恢复,故患者及家属应该了解出院后自我保健的知识,如活动、工作和饮食等方面的注意点等。有的患者手术后出现并发症,恢复时间较长,医护人员和家属都要对其进行积极的心理支持,尽量努力为患者提供克服困难和适应新生活的手段,使其勇敢地面对新的人生。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2010年04月06日_李医生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