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清仓”的诱惑_shjarthur_新浪博客

“清仓”的诱惑

注:本文所涉及的商店名均用拼音{sg}大写字母代替。

    “打折”、“清仓”,这两个可算是商家惯用的促销手段,想来现在多数人对这两个词已经有了xxx了。我也不例外,毕竟一直看着那些路边的小店搞什么“清仓处理”、“租约到期”、“{zh1}三天”,结果搞了两三个月还生意红火,xx没有要关店的迹象。不过,不得不说商家的促销策略越来越高明了,防不胜防的情况还是会有的。
    这两天忙着刻录,结果发现刻录出来的盘都没地方放了,于是盘算着买个CD包。过去都是去百脑汇买,那儿的包便宜,不过要说质量就不行了。一个CD包还没放满一半呢,就已经鼓出来了,我都担心里面的盘片会变形。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去正规零售商店看看。
    晚上吃完饭,先去了国内几家有名的零售店,结果店里有刻录盘卖,却没有CD包(国内商家看来在这方面没有商业意识,既然顾客买了刻录盘,自然需要买CD包啊)。{zh1},逛到了外资零售店B,说实在的,这家店的东西虽好,但对于像我这样追求便宜货的人来说价格并不便宜。倒不是说它有意抬高价格,这点不同于国内的商家,国内商家所谓的明码标价其实都是虚标,实际买东西之前一定要自己先找各方面的价格资料,知道大体价格范围后再砍价,比如曾经去国内知名电器零售商店S那儿买了一个MP3,我事先把网上对应价格范围的MP3连同参考价格一起抄在一个记事本上,结果那店员一看我有准备,主动让了一百元……这家外资零售商店并不多抬价,只是它卖的东西清一色的xx商品,进货只进国内外xx品牌,连一般有点名气的商品也看不到……来这儿买东西的话,除非是对商品品质要求极其苛刻或者认准了某个品牌,否则看了价格一般就没有购物欲望了。粗略地浏览了一下,这家店倒是有CD包出售,不过每个包的标价足可以买上普通同等规格三个包了。转了半天还是没有购买的想法,想想还是去百脑汇买个便宜的包吧。
    正当我打算离开的时候,发现一个货架上的CD包标价旁附带着一张写着红色“清仓”两个字的纸片。由于整个货架只有这一个包是带红色纸片的,所以格外吸引人注意。于是,我走到货架前把包取下来看,这个CD包明显不同于百脑汇的便宜货,整个包外壳是皮革,捏上去手感软软的,非常舒服。虽然里面还没有放入光盘,但整个包丝毫没有塌陷的现象,保持着xx长方体形状。拉一下拉链,非常顺畅没有卡的感觉。此时的我已经有些心痒了,不过,看看那个标价依然高出预算,还是有些犹豫。无意中,我看了一眼左边那个包,同样价格,容量少了不少。再看看右边那个包,同样容量,价格贵了不少……对比一下,啊,这个好歹是清仓的,质量又好,图个xxx吧,于是便买下来了。
    回到家仔细一想,发现其实价格贵了很多,折算下来,每个光盘位要一元多(注:如果按40个光盘位计算,普通的CD包10元,也就是0.25元一个光盘位,这样即使只使用一半,也只是0.5元一个光盘位),而实际上光盘本身也就两元钱,用一个如此xx的CD包实在是有些不协调……
    不得不说,这是一次商家非常成功的促销。回想整个过程,既没有大肆的广播宣传,也没有促销员的煽动,使顾客有购买欲望的仅仅只是一张“清仓”的纸片。原理再简单不过了:一个货架上同类产品中就一个贴着“清仓”,自然会产生一种“这个商品一定便宜很多”的感觉。然后,在这个商品周围放上对比商品,比如同质高价或者同价低质,这时只要商品本身质量过硬,必然会使顾客产生“这个商品xxx很高”的想法,于是不知不觉就买下来了。仔细想想的话,其实大卖场和超市早就使用了这种方法,只是价格差距不大,所以感觉不明显而已,显然这种促销方法对于销售价格高但质量过硬的产品非常有帮助。这段经历也算是对商家促销手段的新认识吧。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随笔】“清仓”的诱惑_shjarthur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