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作]告诉你一个真桉树(上)_刘夙_新浪博客
转载按:本文作于三年多前的2007年1月,在网上发表时署名“桓二心”。这是我的一个老笔名,“桓”是“环”的谐音,意思是说,我和当时某些知名的环保人士理念不同,算是一名怀有“二心”的环保人士。
  最近因为西南大旱,“桉树是抽水机”的谣言又被汪永晨之流的极端环保人士旧话重提。于是牛博网的黄章晋(魔鬼教官)在他的网志上转载了我这篇旧文,让它又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是我没想到的。2009年新疆“七五”事件之后,黄章晋写了篇富有争议的《再见,伊力哈木》,我随即作《》一文毫不客气地批驳之。如果是我的话,我肯定是不会在自己网志上转载骂过我的人写的文章的,呵呵。
  三年多过去了,我本打算对这篇文章做些修改,特别是对一些激烈的言辞做些软化,但是转念一想,不如一仍其旧。而且直到今天,我仍坚持原文里的一句话:“生态学在今天的中国可谓最热门的学科之一,但同时也是集中了最多弱智的学科之一。
1. 你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和许多环保组织、生态学者作对?
答:科学讲究实事求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工作者不应该容忍任何打着科学名义的胡说八道。2004年和2005年,国际绿色和平组织(以下简称“绿色和平”)先后抛出了《金光集团APP云南圈地毁林事件调查》和《金光集团APP海南项目调查报告》,打着揭露金光集团非法“圈地”真相的幌子,肆意否定我国桉树经济林建设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甚至肆意否定桉树本身的重大经济意义,在公众中传播了大量谣言,制造了不必要的误解和恐慌,也干扰了我国人工桉树林的正常发展。更令人不齿的是,国内的一些环保组织和某些生态学者,出于各自的目的,也附和绿色和平的歪理邪说,一起把这场丑化桉树的运动推向了高潮。
  与这些环保组织、“生态学者”的高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真正的科学工作者的令人诧异的低调。这两年来,我几乎没看到几篇主动向一般公众(而不仅仅是农民)全面、科学地介绍桉树的科普文章,往往总是在谬论甚嚣尘上之后,才有一些科学工作者(主要是林业工作者)忍无可忍出来反击,但声音过于弱小,根本起不到拨乱反正的作用。
  我从2005年初的怒江“争坝”事件开始xx中国的伪生态、伪环保思潮,后来决定把反伪生态、伪环保作为我的人生目标之一,并因此毅然再度改换专业,投身植物分类学领域。我很愿意把我所学的东西和真正的科学精神普及给公众,使人不再盲从,特别是不再“从一个陷阱掉入另一个陷阱”(方舟子语)。这就是我甘愿承担一切后果也要写这篇文章的原因。真正的科学不应该默默无闻,我希望能有更多的科学工作者起来,尽到自己普及知识和科学精神的责任,帮助公众xx一切用心不良的歪理邪说。
2. 那你不妨先介绍一下桉树是种什么树。
答:桉树不是一种树,而是桉属全部种类的统称。我们知道,植物分类学上把形态相似、关系密切的种合为一个属,再把几个这样的属合为一个科。所有的桉树都属于桃金娘科(Myrtaceae)的桉属(Eucalyptus)。截止到1998年,人类已经认识的桉树有808种、137亚种或变种,并进一步根据它们的形态、地理分布等性状,划分成9个亚属。其中的杯果木亚属(Eucalyptus Subgen. Angophora)和伞房亚属(Eucalyptus Subgen. Corymbia)因为在桉属中形态较为特殊,近年来也有分别独立成杯果木属(Angophora)和伞房桉属(Corymbia)的,这样一来,桉树就是桉属、杯果木属和伞房桉属三个属全部种类的统称。
3. 桉树只分布在澳大利亚吗?
答:这句话不xx正确。虽然绝大多数桉树都只局限分布于澳洲大陆及其邻近岛屿(主要是塔斯马尼亚岛),但也有5种桉树不产于澳大利亚,它们是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菲律宾的剥桉(Eucalyptus deglupta),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鬼桉(E. papuana)与分布于帝汶岛的尾叶桉(E. urophylla)、山地尾叶桉(E. orophilla)和维塔尾叶桉(E. wetarensis)。此外,尚有12种桉树为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北部所共有。
4. 桉树是热带树种吗?
答:这个认识是错误的。澳洲大陆虽然地貌比较简单,但也拥有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地区有不同的桉树生长。主要的材用桉树都原产于澳洲大陆南回归线以南的东海岸和东南海岸地区,及其邻近岛屿,这些地区属于亚热带和温带,而不是热带。比如蓝桉(E. globulus)主要分布于塔斯马尼亚岛,因此其英名叫做Tasmanian blue gum(“塔斯马尼亚蓝桉”),而该岛的纬度和我国北京相仿。在澳洲北部的热带地区反而很少见到桉树的分布。有的桉树是非常耐寒的,如二色桉(E. bicolor)、冈尼桉(E. gunnii)可耐-18℃的低温,雪桉(E. niphophila)可耐-22℃的低温。
5. 那为什么桉树在我国只能在热带地区生长?如你所说,把蓝桉种到北京不成吗?
答:桉树在我国并非只能在热带地区生长。事实上,桉树在我国最北已经栽种到了秦岭南坡的陕西汉中、勉县等地,虽然这里的纬度仍远低于其原产地的纬度。南京、无锡、上海等城市也都引种了桉树,作为庭园绿化树种等。
  但是,澳洲大陆的温带和我国的温带的气候是很不相同的。澳洲东南沿岸主要是地中海型气候,具有相当程度的海洋性气候性质,全年的温度变化比较和缓,没有酷热也没有严寒,雨季是在冬天而不是夏天,即所谓“旱热同期”,但因为年降水量比较充沛(通常在700-1300毫米),即使是旱季也有一定降水,因此旱季并不过分干旱。
  而我国的温带和亚热带是大陆性较强的季风气候,全年的温度变化比较剧烈,个别年份甚至会爆发特大寒潮,而且,降水量过于集中,旱季过于干旱,雨季是在夏天而不是冬天,即所谓“雨热同期”,这和地中海型气候恰好相反。如北京多年平均降水量只有638.8毫米,且年际变化大,其中74%的降水都发生于六、七、八三个月份。
  适应了原产地气候的桉树,对于冬季的低温干旱和夏季的积水自然比较敏感。上述陕西南部和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引种的桉树,许多都熬不过冬季的严寒。陕西安康城区栽培的桉树在1985年的水灾中几乎全部淹死。蓝桉能够忍受的{zd1}温只有-6℃左右,因此它在北京是{jd1}无法越冬的。即使是极度耐寒的雪桉,如果栽培到北京,也会因为冬春季过于干旱、而夏季又过于炎热而不能生长。
  因此,桉树的主要引种区还是在我国华南和西南南部。这里的气候和桉树原产地的气候也不xx一致,但相对来说比较接近,极端天气也比较少。通过科学育种就可以选育出适合我国气候的桉树品种。
6. 桉树是世界上{zg}的树吗?
答: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错误说法。桉树种类繁多,有的是高大乔木,有的却只是低矮灌木,笼统说“桉树是世界上{zg}的树”肯定是错误的。
  在乔木桉树中,王桉(E. regnans)是{zg}的,历史上曾经有过150米的记载,但是因为没有提供坚实的证据,现在普遍认为这一记载并不可靠。事实上,在森林中测量树高是很困难的,只有在现代运用激光测距技术之后,才可能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按美国东部本土树木协会(U. S. Eastern Native Tree Society)提供的数据,世界上{zg}的树是生长在美国西部的北美红杉(Sequoia sempervirens),{zg}的一棵被取名为“许佩利翁”(Hyperion),高达115.55米,是美国博物学爱好者、探险家迈克尔·泰勒(Michael Taylor)和克里斯·阿特金斯(Chris Atkins)在2006年夏天发现的。其次是花旗松(Pseudotsuga menziesii),也分布在美国西部,高达100.3米。俗名“世界爷”的巨杉(Sequoiadendron giganteum)也是美国西部特有树种,和桉树一样,长期以来也常被误以为是世界{zg}的树,实际上它只是世界最粗、木材蓄积量{zd0}的树,论其高度,只能排世界第四,为94.9 米。而{zg}的王桉只有92.0米高,不得不屈居第五。当然,说王桉是世界上{zg}的被子植物,是没有问题的。
7. 尽管桉树的原产地不局限于澳大利亚,但总归还是非常有限的。为什么它会被全世界广为栽种?
答:这是因为桉树是一种速生树种,而且用处很大。在我国,平均来说,桉树在出苗之后4-5年即可开花结实,8-10年即完成快速生长的过程,成为参天大树,20-30年即可供锯材利用。这是绝大多数树种(包括与桉树并列为“世界四大速生树种”的杨树、相思树和松树中的大部分种类)无法相比的。
  桉树的用处体现在多方面。其木材大多既重且硬,也能耐久,有的种类还特别耐腐、耐磨,是世界公认的优良硬木木材;其大材、中材、小材都可以各得其用。由桉树制造的木浆生产的纸,不仅质量较好,而且耐撕、耐拉。很多桉树都是很好的薪炭材。有的桉树叶子可以蒸制挥发油,用于工业、制药、化妆品等行业,如很多喉片中都含有桉叶油成分。桉树树皮还可以提制栲胶供工业用。此外,桉树花分泌的花蜜一般量大,成色好,是非常优秀的蜜源植物。因此,说桉树“浑身是宝”,一点都不过分。
  桉树除了可以形成优秀的材用林、经济林外,还是很好的水土保持、防风固堤树种。如广东遂溪林场内有一条小河,未种植桉树前,流水浑浊,大雨时洪水泛滥,挟带泥沙淹没农田;种植桉树林后10年,流水转为清澈,农田不但不再受害,而且因为泥沙在河口才淤积,还新开垦了60公顷的水田。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岛从上个世纪50年xx始引种橡胶树,尽管水热条件合适,却因台风频繁,橡胶树不能抗风,一开始总是失败。后来利用高大的桉树林作为外围风障,终于引种橡胶树成功。可以说,没有桉树,就没有中国的xx橡胶产业。{zh1},很多种类的桉树都是优美的庭园树种,我国广州就有不少xx的桉树古树,已经成为城市风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8. 难道这些用途,乡土树种都不能替代吗?
答:尽管桉树在某一方面的用途也许可以由乡土树种替代,但至今还没有哪一种乡土树种可以同时拥有桉树几方面的用途。更重要的是,上面所述的桉树的用途,都是已经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化或农场化生产的,是实实在在可以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现在有的生态学者出于生态主义的观点,过于强调某些乡土植物的那些仅有所谓“开发潜力”、实际上很难进行大规模工业化或农场化生产的用途,给公众造成了很大的误导。
  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尽管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种类很多,但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植物种类却很少。比如多种植物都含有橡胶,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xx橡胶都产自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其他产胶植物即使形成一定的种植规模,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也都很难和橡胶树媲美。又比如翅果油树(Elaeagnus mollis)是我国特有树种,自从它被列入国家保护植物之后,生态学界就开始大肆宣传其经济价值,誉之为“最有开发潜力的木本油料作物”。事实是十几年过去,超市里卖得最多的还是大豆油和花生油,而不是什么“翅果油树油”。
  要知道,有重大经济价值的植物不是随随便便选定的,而往往是禁受了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选择的,与之相关的生产技术也就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发展成熟。请问我们凭什么为了“多样性保护”之类的名义,就禁止引种外来的有重大经济价值的植物,非要去种植那些经济价值明显逊色、相关的生产技术也比较落后的乡土植物?
9. 难道外来物种不会对本土的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吗?
答:诚然,外来物种有可能会对本土的生态环境造成危害,所以在引入外来物种时,要特别慎重。但是,具有危害性的外来植物几乎全部是草本植物,在外来乔木树种中,还没有哪一种的生态危害性是真正得到证实的。近年来,很多环保组织和新闻媒体跟着某些生态学者炒作火炬树(Rhus typhina)是“外来入侵物种”,据我的亲身调查,甚至连许多北京市民都知道这种宣传,但我至今也没见那些生态学者拿出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他们嚷嚷最多的不过是“火炬树有潜在危害性”而已。这种空洞的宣传蒙蔽不了园艺工作者,火炬树至今仍是中国北方{zshy}的园林树种之一。
  我国从1890年开始引种桉树,至今已经有110多年的历史,从未发现桉树有什么真正的负面生态效用。当然,由于种植不当等原因,有时候桉树林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但这也绝非是桉树本身的错。
10. 桉树是“抽水机”,这个说法你应该听说过吧?
答:当然。在某些组织和个人别有用心的宣传之下,这已经是桉树最为人熟知的“罪状”了。具体来说,这些组织和个人宣扬,桉树的蒸腾量很大,会造成地下水位的明显下降,就像抽水机一样,因而造成土地干旱、水源枯竭。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我国林业科研人员以大量的观察实验,xx否定了对桉树的这种污蔑。
  如1988年赵庭香等在广西东门林场对不同桉树林土壤的含水量进行了调查,发现窿缘桉(Eucalyptus exserta)纯林内的土壤含水率为20.4%,窿缘桉和樟树混交林内的土壤含水率为20.8%,而荒山土壤含水率仅为18.4%。又如1989年华南农业大学测定托里桉(E. torelliana)的蒸腾量平均只有4800吨每公顷年,仅为广州市年平均蒸发量(1760毫米)的27.17%,而我国特有的传统速生树种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在同等环境下的蒸腾量是13000吨每公顷年,为托里桉的两倍多。其他实验报告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事实上,如前所述,因为材用桉树的原产地有明显的雨旱季之分,而且旱热同期,所以材用桉树在形态上一般都有旱生性态,最主要的就是在幼叶、成熟叶、树枝,甚至树干的表皮上都有蓝灰色的蜡质层,以减少植物体表面水分的流失。与此同时,桉树对水分的利用效率也是相当高的,早在1989年,Davidson就通过研究发现,每生产1千克的干物质,桉树利用的水分为510升,而向日葵是600升,棉花是800升,松树之类的针叶树更高达1000升!1996年,白嘉雨在我国也做了类似的研究,得到的结论是:每生产1千克的干物质,桉树需要785升水,黄檀需要1323升水,而针叶树需要1538升水!
  和“抽水机”的污蔑相反,桉树林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气候调节上发挥的作用,丝毫不比其他树种逊色。事实上,澳大利亚{zd0}的河流墨累-达令河的许多支流的源头就是桉树林,正是这些桉树林起到了极其有效的水源涵养作用;墨累-达令河下游也流经大片的桉树纯林,河流的径流量也并没有因此削减。Bailly等人1974年在马达加斯加东部,对xx林、次生林和大叶桉(Eucalyptus robusta)人工林流域径流量进行了8年的观测,发现由大叶桉林排入河流的水量最小,说明大部分水分都渗入了土壤中,有效地保持了水土。在我国,黄第寿在1989年曾统计,广西崇左、扶绥种植桉树后,其周边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增加了152.5毫米,平均增加降水天数6.6天,年平均蒸发量减少了75.3毫米,空气湿度有所增加,从而改善了当地的小气候。
11. 还有人说桉树是“抽肥机”呢。
答:这也是对桉树的污蔑。在国外,Liani早在1959年就对25年生的桉树林土壤做过观察,发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达20.33克每平方米,而松树林土壤有机质含量仅为7.54克每平方米。在巴西测定轮伐桉树浆材林也发现,某些种类的七年生桉树对氮、磷、钾、镁等营养元素的吸收量均大大小于其返还量,仅对钙的吸收量大于返还量;这一结果说明,桉树在快速生长期过后,是会把在快速生长期间吸收的营养元素返还给土壤的(当然,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和返还情况,因树种而异)。在我国,白嘉雨通过测定桉树的养分吸收量,发现桉树比其他热带树种更具有高效利用养分的能力。如七年生的尾叶桉杂种人工林每公顷每年要吸收76千克氮、6千克磷和43千克钾,同等条件下,油棕的这三个数据是118千克、16千克和166千克,香蕉是130千克、12千克和450千克,橡胶树更高达312千克、33千克和163千克。其他类似的研究成果还有很多,不能胜举。
12. 有人说桉树林是“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
答:这也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在澳大利亚,的确有些桉树林(主要是蓝桉)的林下植被比较缺乏,但这种桉树林一般都是比较干旱环境下的次生桉树林,因为在旱季常常遭到火灾,所以能保存下来的植物只有少数的耐火种类。而大部分桉树林的林下都有丰富的地被。1980年,Mathur甚至得出结论,同等条件下,桉树林内的植物种类和盖度都是{zd0}的。
  而引种到其他国家的桉树林,只要照顾得当,更是不可能出现“地上不长草”的局面。我国绝大多数的桉树林都有良好的地被植物,有的杂灌、杂类草甚至比人还高。1998年,曾觉民在云南双柏调查了五六年生桉树林的植物成分,共测定6个100平方米的样方,计有乔木4种,灌木16种,草本植物57种,共计76种。2006年,《羊城晚报》对广东桉树林做全面调查时,拍摄了很多植被丰茂的桉树林景观照片,这些照片在网上很容易搜到。
  事实上,很多人工针叶林内才实实在在是“地上不长草”。比如北京北部山区常见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笔者在2006年4月、9月先后到门头沟区百花山、怀柔区双界山林场调查,发现这两地的华北落叶松林仅林缘有一定数目的灌木,林内xx没有灌木,而且由于地面被枯落的松针覆盖了厚厚的一层,连草本植物都很难生长。不知道北京的众多生态学者和环保组织为什么不去惊呼这些华北落叶松林“地上不长草”?
13. 听说桉树有毒,可以毒死其他植物?
答:的确有科学家报道了类似的发现,但证据都不够充分。如Delmora在1969年猜测蓝桉树下没有植被似乎是由于桉树上滴下的水滴中含有有毒物质,但即使如此,也只有少数几种禾草对此敏感,其他禾草对此并不敏感。Mousawi等在1975年研究发现,伊拉克中部人工桉树林内草本植物稀少,是由于桉树叶的浸出物和腐叶抑制了草本植物的萌发和生长,然而,这种现象并不限于桉树。总之,凡是这类报道,都没有准确的、可比性强的试验资料可以进一步加以论证。
  至于桉树对人有害,则纯属无稽之谈。2005年7月,广东高要曾发生村民误信“桉树有毒,会导致孕妇产下畸胎”的传言,私自砍毁他人360多亩桉树林的恶性毁林事件。希望这样的悲剧今后不要再发生了。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旧作]告诉你一个真桉树(上)_刘夙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