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州去东山镇车程大概一个多小时,当车沿着太湖大道上行进时,车窗外面一边是水天一色的太湖,另一边是粉红柳绿的田野,远处还有粉墙黛瓦的民居隐没在油菜花丛中,这是一个让人心醉的淡雅画面——当时我们就在心里念叨,天啊,这才是江南,被数千年以来的文人墨客一再讴歌的江南。
车过了东山镇,沿着盘山的公路蜿蜒向前,两旁都是茶园,其实它们更像一片片果园,我们像小学生一样,用手分辨着那些桃树、李树、扬梅、柿树、桔树、石榴、枇杷树等,而那些青翠欲滴的茶树就紧紧地围绕在树下。同车的国家一级评茶师刘雪涛女士告诉我们,这就是碧螺春独特的景观,专业术语叫“茶-果-间套种植”,正是果树和茶树的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相互作用,才让碧螺春散发着xx的果味清香。
车{zh1}在一个叫碧螺村的山村停了下来,这个只有数千人的山村,家家户户都是茶农,有1400多亩茶园,年生产洞庭山碧螺春茶3500公斤。在路边醒目处放着碧螺春形象代言人刘亦菲的大幅广告。说实话,刘亦菲清新淡雅的气质与碧螺春茶叶的韵致真是很匹配,我还在网上看过一个专题片,画面上的刘亦菲村姑打扮,宛然站在碧绿的茶园里,那种清新淡雅的姿态给人印象极深。
关于碧螺春的由来有许多版本,比如碧螺姑娘的传说,比如康熙爷下江南为“吓煞人香”改名,比如明朝的宰相王鳌(东山陆巷人),“碧螺春”名字是他所题等等。不过碧螺春这个名字真的很好,“素色、形状、春的气息”如此美妙地结合在一起,让人展开丰富想象的翅膀,就像写文章一样,不但文字好,标题也要起得漂亮。
太湖洞庭山分东、西两山,东山宛如一个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西山是一个屹立在湖中的岛屿。从唐朝起这里就有种植碧螺春的传统,如今在东山碧螺峰下有个碧螺碑,镌刻着当年乾隆下江南的碑文。在西山就有个水月坞,早在宋代,这个名叫“水月茶”的品种,因其纤细秀美而深受朝廷的青睐,被作为贡品茶(也是西山碧螺春的前身)。
一直从事于农产品质量研究的王梅农先生告诉我们,东山和西山地处31.5纬度,这里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5—16.5°C,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土质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可以说,碧螺春真可谓是老天爷赐给这块神奇土地的饭碗啊!
如今,碧螺春已成为苏州的文化名片,每年的东山都举行碧螺春文化节。碧螺春作为国礼送人从50年代就开始了。去年王老师在英国考察时应邀参加一个上等名流的派对,他光知道碧螺春受宠,没想到在现场是如此的“受宠”。其实,相比于其他品类,如西湖龙井茶、黄山毛峰、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等名茶的大面积的种植,碧螺春的种植面积可谓是小之又小:1933年只有茶园1000亩,解放前只有3000亩,现在东、西山总共面积也仅有2.8万亩,但碧螺春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却是如此巨大,是何原因?王老师回答我们:碧螺春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活化石,数百年来它有三个不变:品种不变,种植方式不变,制作工艺不变。也就是说,现在喝的碧螺春与唐代茶圣陆羽喝的品质是一样的,不像其他茶叶通过改革创新已有“七姨八大姑”,碧螺春就是单传——爷爷、父亲和孙子。其实,碧螺春{zd0}的魅力就是“原汁原味”。
刘雪涛女士告诉我们,碧螺春的典型特怔是“银绿隐翠,卷曲成螺。”其品质特点是: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绿隐翠,香气浓郁,滋味鲜醇甘厚,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有“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之称。当地茶农对碧螺春描述更为通俗:“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香果味。”不过,这位端庄秀丽的评茶师也有点忧虑地告诉我,由于今年天气的原因,碧螺春产量比往年会有较大下降。许多时候,我们还是要顺应天时地利,人其实不能“人定胜天”。
那天中午吃饭,席间有两位年轻的女孩,经介绍才知道其中的一位叫朱晓丽的女孩,曾是全国茶艺大赛中金奖获得者。那天我们参观茶场结束后,就在一家古色古香的茶楼,用刚刚炒制好的{dj0}碧螺春,由朱小姐现场进行茶艺表演。
清人张潮的《幽梦影》一书曾提出“楼上看山,城头看雪,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这种情景就是一种追求审美的{jz},茶道就是一种追求品茶的{jz}。
那天下午,在那座两层小楼上,栏杆外面是春意盎然的茶园,室内是明窗净几,墙上挂的仿古画和书法条幅,明代的官帽椅一字排开,中间是两张用于表演的茶几,绣花草席上面放着精致的茶具器皿,以及《茶经》和一束梅花,三五客人就围坐其间,喝茶有时是需要仪式感的。当两位茶艺小姐身穿绿色旗袍走出来时,还是把我们镇住了,尤其是朱小姐在表演时雪白的双手上下翻飞,在空中划着优美的弧线,那个瞬间四周是一片静寂。碧螺春跟其他茶不同的是,先冲开水后投茶,当碧螺春茶叶投入杯中时,用王老师的话来形容:像跳水运动员的姿态一样优美,当茶即徐徐下降,瞬时“白云翻滚,雪花飞舞”,清香袭人。
自古以来,江南文人,尤其是明清知识分子,对碧螺春有着特别的偏爱,比如"吴门画派"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他们以茶入诗入画,煮茶品茗具有非常高的水准。可以说,碧螺春散发的光芒,肯定是与他们的推波助澜分不开的。虽然他们也许仕途不达,但这种对茶的理解以及散发出来的审美情趣,表现了文人雅士“借茗托志”,追求一种闲适隐归的生活,展现出中国文人特有的精神画卷。
那天,感谢好客的主人把{dy}杯茶送给我喝,碧螺春在杯中,观其形,观之犹如雪浪喷珠,春染杯底。当时我小喝了一口,刹那间,仿佛嗅到了一江春水的气息。
据说,有经验的人喝碧螺春,会总结出:饮其味,头酌色淡、幽香、鲜雅;二酌翠绿、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不过那天因摄影师要拍照,我就把那杯碧螺春放在二楼阳台上——{zh1}我才想起来,那杯享受到国家元首待遇的茶,我竟只喝了半杯,{zh1}在返回苏州的路上,真还有点惆怅呢!
题图:扬帆千里(这就是我那杯只喝了半杯的好茶,放在这里小惆怅一下)
这个只有数千人的山村,家家户户都是茶农,有1400多亩茶园,年生产洞庭山碧螺春茶3500公斤。
许多女工都是来自安徽。
那天我们参观茶场结束后,就在一家古色古香的茶楼,现场进行茶艺表演。
栏杆外面是春意盎然的茶园,室内是明窗净几,墙上挂的仿古画和书法条幅,
国家一级评茶师刘雪涛女士告诉我们,正是果树和茶树的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相互作用,才让碧螺春散发着xx的果味清香。
王梅农老师回答我们:碧螺春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活化石,数百年来它有三个不变:品种不变,种植方式不变,制作工艺不变。
这张用于表演的茶几上,绣花草席上面放着精致的茶具器皿,以及《茶经》和一束梅花,三五客人就围坐其间,喝茶有时是需要仪式感的。
朱小姐在表演时双手上下翻飞,在空中划着优美的弧线,那个瞬间四周是一片静寂。当碧螺春茶叶投入杯中时,瞬时“白云翻滚,雪花飞舞”,清香袭人。
碧螺春散发的光芒,肯定是与江南文人的推波助澜分不开的。虽然他们也许仕途不达,但这种对茶的理解以及散发出来的审美情趣,表现了文人雅士“借茗托志”,追求一种闲适隐归的生活,展现出中国文人特有的精神画卷。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