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50年的《大庆油田开发史》(100讲---8)_平生_新浪博客

             尘封50年的《大庆油田开发史》

                                       作者:平 

 

 

  1959年10月-1960年4月,黑龙江省委计划建设的三条公路和一条铁路示意图。三条公路于1960年4月底建成,铁路因计划改变未能修筑。

                            第八讲    想要油  先修路
    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在肇州县大同镇高台子喷出了工业油流。肇州县大同镇这个地方清代属于郭尔罗斯后旗的蒙古草原,境内除了大车道(马车通行的道路)以外,无交通可言。距离此处最近的火车站,就是滨洲线安达站。从安达站到大同镇68公里,从安达站到高台子87公里,也就是说油区距离火车站170多里没有公路,要把石油从这里运出去十分困难。
    1959年10月21日,中共黑龙江省委、省人委决定首先修路,省委在关于修筑肇州地区石油矿区公路的指示中,要求以安达、肇州、肇源、肇东四县为主,全省组织人力,抽调车辆,修筑大同镇至安达68公里、大同镇至高台子19公里和大同镇至葡萄花(汤家围子)44公里三条公路。同时,省委、省人委要求有关部门着手规划安达至大同镇150公里的铁路。
    1959年11月13日,全省各市县落实省委的指示,先后调集2万余人,抽调汽车200余辆,胶轮马车600余辆,修筑油区公路。这三条路按4、5级标准修筑,工期要求在4月底完成,5月1日开始打会战。在此次支援行动中,安达县出动人力(强劳动力)3907人,支援胶轮马车286辆。

   从1959年11月到1960年4月底,也就是大会战前夕,这一期间,支援大庆油田的人员多数都参加了修这几条路的工作。4月初,中央调来的2万复员军人参加大庆油田大会战,有9000人提前到达。这时大庆油田大会战尚未开始,油区只有二、三十台钻机,钻机、设备尚未到位,不需要这么多人。于是,他们全部被派去修筑安达至大同的公路。由于没有住处,也没有准备9000人吃住的锅碗瓢盆等物资,他们被分散安置在安达至大同68公里公路两旁的农民家中,但仍有3000人安排不下去,就在公里两旁的露天地里,挨饿受冻。

  这就是《奠基者》中描述的战士们挨饿受冻的镜头。实际情况是,这些人到达之后的后勤工作没人管,松辽石油局只管要人、管钻井、技术和采油,后勤工作没人管。后勤支援工作原来是肇州县负责,但到1961年初中央又口头要求安达县负责,两个县主次不分,两个县都抓结果是谁也没抓。由于当时是计划经济,所有商品必须由单位先报计划,然后批准下拨,下拨以后你才能购买到。突然增加了9000人,所有的物品不知从哪里拨给、由谁拨给。所以,没有办法只能将9000人暂时分给道路两旁的老百姓家。结果还是有3000人没分下去,他们都是小战士,就在道路两旁的露天地里呆着,谁也不吱声,谁也不报告。东北的4月,夜间气温还在零下十几度,仍然是天寒地冻,十分寒冷,这3000人就在那里饿着冻着,直到出了问题。

    1960年4月26日,安达市成立,由安达市领导大庆油田开发。安达市购进了饭碗4万个,筷子3000把等等......所有物资,保障了大庆油田开发的顺利进行。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尘封50年的《大庆油田开发史》(100讲---8)_平生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