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且带管回家的护理问题及对策-山水间-搜狐博客

 作者:胡丽娟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 江苏 徐州 221009)  

【摘要】  目的:为了研究肿瘤患者留置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化疗(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且带管回家休养的过程中出现的护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作出相应的对策,既为肿瘤患者多程化疗提供了方便,又确保患者留置PICC带管的安全。方法:在2007年3月至2008年6月期间,对25例肿瘤患者行PICC导管留置,男17例,女8例,年龄35~69岁,均为多程化疗的患者,留置全程时间18~302d。留置PICC后一般在医院化疗观察10d;消化道肿瘤患者5~8d;晚期肿瘤病人可达15~20d。然后均带管回家休养,回家休养期间采取每周电话随访,嘱病人若有问题及时与责任护士联系。结果:本组患者共有11例出现护理问题:其中置管不到位1例,静脉炎3例,导管异位出现心律失常1例,穿刺口出血3例,穿刺点感染1例,导管堵塞1例,导管不全脱出1例。责任护士对护理问题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对策,确保患者在行PICC导管留置期间的用药安全。23例完成xx计划拔管,1例因患者病故拔管,1例因xx性静脉炎拔管。结论:结果表明,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且带管回家休养期间出现的各种护理问题,责任护士采取随访联系,能及时准确作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确保患者在化疗期间用药的安全,而且还能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和心理压力。

【关键词】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肿瘤患者; 护理方法

  PICC置管是一条安全、科学的静脉输液途径。尤其对肿瘤化疗患者应用PICC可减少频繁穿刺所致的局部出血和感染,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避免刺激性xx外渗导致的严重后果,为肿瘤患者多程化疗提供了方便。但是,肿瘤多程化疗患者一般是行PICC在住院期间置管化疗,出院即拔管,这样患者xx一个疗程要经历多次穿刺,更换多个导管,既增加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又给病人带来经济负担,为此,我们采取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且带管回家休养,通过电话随访来处理各种护理问题的设想及尝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7年3月至2008年6月,我科对25例肿瘤患者行PICC导管留置,男17例,女8例,年龄35~69岁,均为多程化疗的患者。留置时间18~302d,均带管回家休养。本组患者有11例发生相关并发症和护理问题,其中置管不到位1例,静脉炎3例,导管异位出现心律失常1例,穿刺口出血3例,穿刺点感染1例,导管堵塞1例,导管不全脱出1例。23例完成xx计划拔管,1例因患者病故拔管,1例因xx性静脉炎拔管。

  1.2 PICC相关材料: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单腔三向瓣膜式导管(型号为4.0Fr,长度60cm,内径0.85cm,流速为300~500ml/h)。本组患者右上肢置管14例(其中贵要静脉8例,肘正中静脉4例,头静脉2例),左上肢置管11例。

  2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住院期间存在的护理问题

  2.1.1 置管不到位:导管未达到预期位置:本组置管不到位1例,为穿刺后送管困难,多次送管仍无法送至预测长度,以中等长度保留导管。PICC的留置长度及到达部位,摄胸片证实在锁骨下静脉虽未达到中心静脉,但也达到了管径较粗的锁骨下静脉,即使输入高浓度、刺激性强的xx,也可有效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分析原因:可能与患者血管瓣膜或分叉的解剖变异,导致导管抵着瓣膜或血管分叉处,而不能插管到位。

  2.1.2 置管期间:导管异位出现心律失常:本组1例患者置管123d,在输注化疗xx时,突感心慌,胸闷,气促,查看PICC导管刻度为49cm,原置管长度46cm,当拔出3cm后,患者即感到上述症状消失。分析导管滑入及出现心律失常的原因:患者置管后导管出皮肤处未放置固定翼固定,加之出汗较多,影响贴膜的粘性,使导管随着患者肢体的活动而滑入右心房或刺激上腔静脉丛引起。

  2.1.3 静脉炎:本组发生静脉炎3例,其中机械性静脉炎2例,xx性静脉炎1例。机械性静脉炎是PICC置管后出现的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15.15%,常发生于穿刺后48~72h,好发于穿刺点上方8~10cm[1]。表现为:沿置管静脉呈红、热,有触痛及条索状改变,并伴有硬结,发生原因主要有:导管置入困难,并反复送管;导管未达到预期位置;导管漂移造成对血管内膜的机械性损伤;穿刺后屈伸过度;穿刺技术不熟练等。xx性静脉炎因敷料潮湿未及时更换,且患者化疗后7~14d,可能出现骨髓抑制,使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免疫功能极低,全身抵抗力下降,导致局部感染时发生。

  2.1.4 穿刺口出血:本组1/3患者置管当日、局部出现少量渗血,渗血严重者2例,于置管48h内发生,均为年长者。发生原因:穿刺前局部热敷血管,且穿刺时直刺血管;血管硬化;血管舒缩功能差。1例于置管后60d发生,与患者多程化疗,血小板降至65×109/L及凝血功能异常有关。

  2.1.5 导管堵塞:本组发生导管堵塞1例。PICC导管置入后,局部血管血液流速减慢及导管在血管内造成异物,使血管收缩改变,加之,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通常呈高凝状态。此例可能与患者不配合,置管侧肢体制动及冲管方法不正确有关。

  2.2 带管回家出现的护理问题

  2.2.1 穿刺点感染:本组发生穿刺点感染1例。患者外院行伽玛刀xx期间,洗澡致敷料潮湿,导致贴膜部分脱落,3d后到我科换药,穿刺点局部xx、触痛,并有脓性分泌物。

  2.2.2 导管不全脱出:本组发生导管不全脱出1例。发生原因:患者带管出院后,未使用弹力袜套,敷料松动,在睡梦中不慎将导管部分抓出。家属用胶布简易固定后到医院换药。

  3 护理对策

  3.1 熟练掌握PICC操作规程,置管时机和穿刺血管的选择是提高置管成功率的关键。

  3.1.1 行PICC前做好评估。选择首次化疗的患者,理由是:①血管清晰可辨,弹性好,血管内壁光滑,耐受性好;②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粒细胞和血小板数正常或基本正常;③患者初次患病,xx期望高,患者及家属心理接受能力强。

  3.1.2 血管选择应{sx}粗而静脉瓣少的贵要静脉,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尽量不选头静脉。置管前嘱患者饮1~2杯温开水,冬季热敷穿刺血管。在导管置入过程中,送管动作轻柔,匀速缓慢,切忌粗暴及反复抽拉。置入遇到阻力时,不能勉强进管,可嘱患者肢体放松,给予适当的血管xx或注入少量生理盐水。待阻力减少时,再继续送入导管,也可嘱患者调整肢体角度。

  3.2 妥善固定导管,防止滑动,预防导管异位及脱出

  3.2.1 准确测量静脉长度,实际置管长度比体表测量长度短(2.50±1.68cm)较为安全[2],老年人、有心脏病疾患的患者在实际置管过程中要宁短勿长[3]。

  3.2.2 置管后必须行X线摄片,以确定导管的位置。

  3.2.3 加强对护士PICC专业知识的培训。应重点培训:PICC适应症及禁忌证,PICC置管;导管的维护及使用(正确冲管,更换敷料,肝素帽,正确处理常见并发症)。将PICC维护纳入科室技能考核,人人过关,熟练掌握。

  3.2.4 置管后须放置固定翼固定导管,当患者出汗多时及时更换,以防止导管的滑动。

  3.3 xx静脉炎的诱发因素,早期识别,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3.3.1 正确评估置管部位,合理选择置管时机:置管部位应避开穿刺侧远端有损伤或感染处,避免使用硬化或损伤的血管避免在输注化疗xx的血管置管。{zh0}选择在化疗前2d给予PICC置管,使机体对导管有一适应过程,再进行化疗,以避免导管本身及化疗xx两者同时作用于血管,增加静脉炎的发生率。

  3.3.2 严格规范置管操作

  3.3.3 主动干预,防患于未然:置管3d内注意事项:①热敷:目的减少静脉炎发生率,促进血液循环。方法:穿刺点上方10cm处开始扩大热敷范围,用半湿热毛巾裹整个手臂,然后用热水袋(50~60°),以不xx为宜,隔毛巾沿静脉走向热敷,每天4次,每次30min,连续3d,穿刺后连续12h开始热敷。静脉输液时,禁止热敷,热敷后,可用喜疗妥、扶他林软膏涂抹在静脉走向,促进热敷效果。②活动:目的:让静脉适应导管,减少不适应症及穿刺侧肢体肿胀。方法:动作不宜过大过快,可多做握拳运动。③置管1周内避免置管手臂重体力运动,起床时不要用置管手臂撑床沿。

  3.3.4 早期识别,早期xx:护士应熟悉静脉炎的分级标准,早期识别静脉炎的发生。一旦确诊为机械性静脉炎,应采取局部xx,包括停止该处输液,抬高患肢,局部持续33%硫酸镁湿热敷,同时喜疗妥外涂,并配合理疗。轻度:红光10w每次20min bid,微波20W每次15min qd,本组2例均xx3d后症状消失。1例xx性静脉炎,采取全身应用xxx及上述方法xx,理疗又加氦氖激光25mw每次15min qd,xx一周,症状减轻。

  3.4 掌握穿刺技巧、采取有效压迫及止血方法,预防穿刺口出血

  3.4.1 穿刺时避免直刺血管,以便依靠皮肤组织的收缩,抑制穿刺点的渗血。

  3.4.2 穿刺后,穿刺点用2cm×2cm的纱布压迫,外贴3M(10cm×12cm)透明敷贴,外用丽固乐自粘绷带包扎压迫24h。

  3.4.3 本组置管后60d发生穿刺口出血1例,采取凝血酶100u敷于穿刺点,加压包扎24h后换药,3d后出血停止。

  3.5 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导管维护,有效预防穿刺点感染

  3.5.1 换药过程严格无菌操作,置管期间每周更换敷料,肝素帽及冲管一次,敷料潮湿或污染时随时更换。

  3.5.2 注意观察穿刺点及置管静脉,局部有无xx渗血,全身有无发热等感染症状。

  3.5.3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要加强宣教,告知PICC导管的保留和维护方法。平时注意观察穿刺点情况:敷料潮湿污染或脱落时,及时到医院换药。本组1例患者采用全身应用xxx,局部加强换药,穿刺点应用庆大霉素8万u,待自然干后,用透明敷贴固定。每天换药,5d后症状消失。

  3.6 掌握正确的冲管及溶栓方法,维持导管通畅

  3.6.1 嘱患者置管后24h内限制臂部活动,避免外展屈肘,可做手指伸屈锻炼。

  3.6.2 在日常维护中,每次输液前注入10ml的生理盐水,确认导管通畅,输液后用20ml生理盐水以脉冲方式冲洗导管并正压封管。

  3.6.3 若导管xx堵塞,可使用负压方式灌注尿激酶,导管末端连接预冲好的三通,直臂接尿激酶溶液,侧臂接20ml空注射器。先将空注射器活塞回抽3~5ml,然后迅速接通直臂,导管内的负压会使尿激酶溶液进入腔内0.5ml,15min后回抽出导管中的xx和溶开的血凝块,用20ml生理盐水冲洗导管,若上述操作一次未成功,可重复几次。

  3.7 加强出院带管患者的安全管理:PICC是一项介入性操作,为xx入侵提供门户[4]。肿瘤患者在化疗间歇期均选择回家休养,患者缺乏有关导管自我维护的相关知识,护士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告知PICC导管的保留和维护方法,发放PICC出院宣教单。为了更方便患者,明显降低PICC导管长期留置相关性感染,延长导管使用寿命,建议加强基层护理人员PICC导管维护的培训。

  4 讨 论

  PICC 置管是近年护理领域新开展的护理操作技术, 最为人性化的护理措施, 通过对护理过程发生的护理问题实施有效措施, 不断积累经验, 使PICC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将对肿瘤患者留置PICC导管出现的护理问题及采取的护理措施进一步观察研究,积累经验,探讨PICC导管护理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宋宇,王伦然,韩斌如.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防护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66-267.

  [2] 何恒霞,刘秀江,薛波.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长度的研究及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3):44.

  [3] 陈建霞,刘春娇.腹部手术病人采用PICC置管临床应用及护理[J].现代护理,2002,8(3):238.

  [4] 徐晓东,钱慧军,颜霞,等.PICC应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J].家庭护士,2007,5(4):1-4.

郑重声明:资讯 【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且带管回家的护理问题及对策-山水间-搜狐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