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盐矿地质勘查研究简史

  基于人类自身对盐的需要,盐矿成为人们认识最早、勘查和开发利用最早的矿产,其历史悠久。对盐矿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其勘查和开发利用,xx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规律。因盐史资料浩瀚,本文仅扼要阐述。限于资料和水平,难免取舍不当,请读者批评指正。

    1.人类最早发现和开发利用出露地表的卤水、海水和石盐。

    “中国最早发现和开发利用的自然盐之一是池盐(即湖盐)。其产地在晋、陕、甘等广大西北地区,最xx的是山西运城的盐池(即解池、河东盐池)。”炎帝时,夙沙氏煮海为盐。这是利用海水生产海盐的最早记载。“岩盐记载,始见于《本草经》和《周礼》,似发现利用于周秦之前。”井盐开端于秦孝文王(公元前250年)李冰穿井①。

  2.石盐矿物的最早描述。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四“玉石部中品”引《图经本草》“文具食盐”条曰:“光明盐,味咸,……生盐州(今甘肃华池北)五原盐池下。凿取之,大者如升,皆正方,光彻,一名石盐。”这是关于石盐名称、晶形、产状和物理性质的确切描述。

    晋宋膺《凉州异物志》云:“姜(羌)赖之墟,今称龙城(今新疆罗布泊东北)。刚卤千里,蒺藜之形。其下有盐,累棋而生。”郦道元《水经注》卷二曰:“龙城……发掘其下,有大盐方如巨枕,以次相累。”以上是对石盐连生晶体的形象描述。

    对于盐湖卤水中石盐连生晶体的形成过程有xx描述。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一载:“盐已卤者,暴烈日中,数日即成方印。洁白可爱,初小渐大,或十数印累累相连。”

    对于地下卤水中新结晶石盐的晶形亦有形象记述。《水经注》卷三十三云:汤溪“水源出县(指朐忍县,今四川云阳县西)北六百余里上庸界,南流历其县。翼带盐井一百所,巴川资以自给,粒大者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张伞,故名之曰,伞子盐。有不成者,形亦必方,异于常盐矣。”

3.石盐和地下卤水地质特征的早期记述。

关于盐湖石盐的产出状况,《汉书·地理志》云:“盐池在安邑西南,……长五十一里,广六里,周一百四十里。今池水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淳,浑而不流。水出石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菽园杂记》卷一载:“甘肃灵夏之地,又有青、黄、红盐三种,皆生池中。”《本草纲目》卷十一“食盐”条引《梁杰公传》云:“交河之间,掘碛(沙滩)下数尺,有紫盐,如红、如紫,色鲜。”

古代石盐矿床在西北干旱地区有出露地表的露头。《本草纲目》“食盐”条载:“阶(甘肃武都)、成(甘肃成县)、凤(陕西风县)州所出,皆崖盐也。生于土崖之间,状如白矾,亦名生盐。”《天下郡国利病书》“四川二”引《雅州志》言:“州南十五里多白石盐,土人钻取之,名曰盐崖。”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人民出版社,北京,1997。

在开采四川地下卤水时,提出“相山”,“看龙脉”。《四川盐法志》卷四云:“开井宜择山凹旁有井者,居中度地焉夙医就,撷草拾土嗅之,即知下宜有水火。”在总结打井经验的基础上,概括了一些选择井位的谚语。如:“三牛对马岭,不出贵人出盐井。”①“依山可作井,隔沟不同脉”;“两溪夹一梢,昼夜十八色”;“嘴对嘴,长流水,湾对湾,打不干”;“山嘴对山嘴,必定出广水”②。说明当时人们利用地表找矿标志,根据地形地貌寻找和开采地下卤水,以及地质构造对地下卤水的控制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根据自流井和贡井的经验,对盐井穿过的地层顺序也有了一定认识。清李榕《自流井记》指出:“凡凿井,须审地中之岩。井锉初下为红岩,次瓦灰岩,次黄姜岩(泥灰岩),见油(石油);次草白岩,次黄沙岩,见草皮火(少量天然气);次青沙岩,次白沙岩,见黄水(上三迭统须家河组黄卤);次煤炭岩,次麻枯岩,次黑烟岩,次绿豆岩,见黑水(下三迭统嘉陵江组黑卤)。红岩者,红石土也。瓦灰、黄姜、麻枯、绿豆,象其形色也。炭岩之炭,可燃火。烟岩之烟,如细面。凡井诸岩不备见,唯黄姜、绿豆必有之。”

    4.石盐和地下卤水分布的历史记载。

    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盐池(即盐湖)的记载甚多。章鸿钊《石雅》云:“惟《(新)唐书》与《明史·地理志》征引尤博。”“盐池之分布,以古雍、梁、冀三州之域为多。唐之关内、陇右二道(古雍、梁二州),当于明之陕西,即今陕西、甘肃二省。其河东道(古冀州)当于山西省。明之京兆(北京市)、直隶(河北省)也。据《唐书》所称:西北如伊(新疆哈密)、沙(甘肃敦煌)、甘(甘肃张掖)、肃(甘肃酒泉)诸州,渐趋东南,而钟聚于威(宁夏中卫)、会(甘肃会宁)、灵(宁夏灵武)、盐(甘肃华池)、宥(内蒙伊盟)、夏(陕西横山)之境。又东南下,直抵京兆(北京市)、河中(山西永济)诸府,而以解与安邑两池为最南之地。”以上概括地说明了中国西北和华北地区盐湖的分布状况,大致与现代的干旱一半干旱气候带相一致。

    古代盐矿多埋藏于地下深处。历史文献记载的是西北干旱地区的盐矿露头和西南地区含盐地层广泛出露的盐矿。《新唐书·地理志》云:“陇右道肃州玉门北有狄登山,出盐以充贡。”《本草纲目》卷十一“食盐”条曰:“阶(甘肃武都)、成(甘肃成县)、凤(陕西凤县)州所出,皆崖盐也。”《明史·地理志》记载:四川夔州府奉节县东“有白盐山”,“云南楚雄府广通县(一平浪)东有盐仓山,旧产盐。”《天下郡国利病书》“四川二”引《雅州志》云:“州南十五里多白石盐。”《隋书·地理志》记载:巴东郡人复(奉节县东北)“有盐井、白盐山”,说明该处不仅有地下卤水,而且有石盐。

    地下卤水的分布,依盐井的分布地域。章鸿钊曾根据所征引的历史资料,在《石雅》一书中作了如下概括:“除《唐书》所称莱(今山东莱州)、沧(今天津市沧县)二州,地属东北(山东、河北)外,余均萃于雍(陕西、甘肃)、梁(包括四川)二州之境。尤以剑南(今四川省)为多。北抵于陇(陕西陇县),如:唐之秦州(今甘肃秦安北)、渭州(今宁夏隆德县东南),明之巩昌(今甘肃陇西);南入于滇,如:唐之南昭,明之云南绪府。虽盐井多寡之数,不必尽同,察其出没之趋势,要不外中国之。

    5.运用近代地质学和矿床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盐类矿床之开端。

    运用近代地质学和矿床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盐类矿床进行研究,则始于20世纪20年代,开端于石膏矿床。1925年,谢家荣、刘季辰对湖北应城膏盐矿进行过调查,发表了《湖北应城膏盐矿床报告》。此后,田奇隽、王日伦、何春荪、刘国昌等人对湖南湘潭、浏阳;山西太原、大同、平陆、介休;安徽贵池、休宁;云南楚雄;四川达县等地的石膏矿进行了调查,先后发表的主要著作有:《中国石膏矿》(王曰伦,1937)、《中国石膏矿资料撮要》(何春荪,1943)、《中国之主要石膏矿》(刘国昌,1949)。上述著作记述了20多处石膏矿床的地质特征,对石膏矿床之成因亦进行了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舆地纪胜》卷一八二,《云安军·人物》。

②林元雄等:《中国井盐科技史》,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成都,1987。

20世纪30年代,谭锡畴(1933、1935)、李春昱(1933)、谢家荣(1937)、林斯澄(1937)、李悦言(1939—1944)、陈贲(1939、1942)等人对四川的地下卤水和石盐矿床进行了调查研究,先后发表的主要著作有:《地质考察四川盐产概论》(谭锡畴、李春昱,1933)、《四川岩盐、卤水之成因》(谭锡畴,1935)、《略论四川赤色盆地盐卤及xx矿床》(谢家荣,1937)、《四川卤水及岩盐成因之讨论》(林斯澄,1937)、《四川盐矿志(李悦言、陈贲,1939、1942)等。上述著作概述了四川盐矿分布及开采情况,阐述了矿床地质特征,对地下卤水和石盐矿床成因进行了探讨。1944年,李悦言、陈贲经过调查研究后认为,自贡盐矿产处于一定层位,属“同生矿床”,为该区新盐矿的发现提供了理论基础。

    朱熙人、朱庭佑、袁见齐、郭令智等人于1940、1941、1943年对滇、黔等省的盐矿和西北盐湖,以及新疆库车一带的盐矿,作过系统的观察研究。其代表著作有:《云南盐矿志》(朱熙人、袁见齐、郭令智,1940)、《贵州含盐地层及其与川滇盐区之关系》(朱庭佑、袁见齐,《盐务月报》1942年第3期)、《西北盐产调查实录》(袁见齐,1946)、《盐池概论》(袁见齐,《盐务月报》1946年第1、2期合刊)、《新疆库车、拜城、温宿岩盐之成因》(袁见齐,《地质论评》第11卷5、6期合刊,1946)、《从地质观点论西南矿盐之前途》(袁见齐,《盐务月报》第6卷第3期,1947)。上述著作概述了有关地区石盐矿床、地下卤水、盐湖矿床的分布,生产情况及地质构造特征,对成盐条件和矿床成因进行了研究。

    6.建国以来全面开展了盐矿地质勘查与研究。

    建国五十多年来,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飞跃发展,对盐的需求量日益增多,特别是找钾工作的开展,促进了盐矿地质勘查和研究工作的全面展开。

    首先,为了在理论上武装我国的盐矿地质工作者,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地质出版社于1959年翻译出版了原苏联地质部地质研究所 A·A·伊凡诺夫的《盐矿地质与普查勘探》。该书较系统而完整地总结了原苏联盐矿地质与普查勘探的理论和方法。地质部{dy}地矿司于云南地矿局{dy}、三、十一、十二和十六地质大队;贵州地矿局105地质大队;四川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原地矿部二大队;第七普查勘探大队);山东地矿局{dy}、第三地质大队和第二地质大队(原地矿部三大队);江苏地矿局{dy}地质大队;安徽地矿局323地质大队;河南地矿局第12地质大队;江西地矿局九○九和九一五地质大队;湖北地矿局第六、八、十一和十二地质大队;湖南地矿403、417地质大队;广东地矿局735地质大队;华北石油地质局第九普查勘探大队;华东石油地质局第六普查勘探大队和规划设计院;西南石油地质局及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第十二普查勘探大队和第四海洋地质调查大队等。石油系统主要有:胜利油田、伍邱油田、中原油田、南阳油田、长庆油田和塔北油田等。煤炭系统的河南煤田四队等。化工部钾盐地质大队。轻工系统的四川盐业地质钻井大队和中国盐业总公司盐业地质勘查大队。

    1979—1980年,中国盐业总公司盐业地质勘查大队①根据中国盐业总公司的指示和袁见齐教授、郑直研究员的建议,集中力量对全国各省、市、区的盐矿地质资源情况进行了全国调查收资。在此基础上,汇编了《中国盐源资料集》{dy}集《中国盐矿资源概况》[附“中国盐矿资源一览表”和“中国盐矿资源分布图(1/450万)”]及第二集。根据《中国盐源资料集》和此后调查收集的盐矿资料证明,中国已初步查明的石盐矿产资源/储量位居世界前列。

    1984年11月,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会和中国地质学会非金属矿产地质专业委员会在四川自贡召开了全国{dy}届盐类学术会议,总结交流了建国30多年来盐类矿产地质勘查、研究成果与工作经验,研究了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基于我国盐类矿床地质勘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储委委托青海省地矿局和青海省储委主持,由青海省地矿局{dy}地质水文地质大队编写的GF93—02《盐湖矿产地质勘探规范》(试行),全国储委于1993年4月颁布实施;全国储委委托云南省地矿局和云南省储委主持编写了GB/T13907—1992《盐类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未印发)。

    本世纪初,在上述两个规范的基础上,根据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和GB/T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的要求,由明达化工地质有限责任公司、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和化学矿产地质研究院修订、编写了DZ/T0212—2002《盐湖和盐类矿产地质勘查规范》,国土资源部于2002年12月颁布实施。新规范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地质勘查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规范实施后,使我国的盐类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与国际接轨,将对我国盐矿矿业市场机制的建立和扩大对外开放产生深远的影响。

盐矿地质研究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地质大学袁见齐、霍承禹、蔡克勤、韩蔚田等;中国地质科学院郑直、郑绵平、唐甲酉、刘群、陈郁华、王弭力等;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张彭熹、于昇松、孙大鹏、郑喜玉、唐渊等;化工部地质研究院钱自强等;地矿部地矿司李悦言、谢家荣、曲懿华等;地矿部第二地质大队林跃庭、第三地质大队藏瑞霞,青海地矿局{dy}地质大队杨谦及山东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杜之岳等一大批盐矿地质工作者,根据积累的丰富的盐矿地质资料和工作经验,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和著作。其中,海相碳酸盐岩系型盐类矿床和碎屑岩系盐类矿床的形成条件;石盐矿床类型、时空分布和成矿规律;青藏高原盐湖矿床;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钾盐矿床和塔里木盆地罗布泊盐湖钾盐矿床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较高理论水平的研究成果,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所公认。对于当前国际上盐类矿床成因理论中争论着的问题,我国盐矿地质工作者根据丰富的实际资料,积极参与研究、讨论。例如:袁见齐教授等提出的位于裂谷—堑沟构造带高山深盆的新成盐模式(高山深盆说),柴达木盆地干盐湖钾盐沉积,以及盐层后期变质和变形问题等,也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作者简介:王清明(1939—),男,国家轻工业局盐业勘察队教授级工程师。

①中国盐业总公司盐业地质勘查大队于1969年12月从北京集体下放湖南湘澧盐矿,1979年4月重新组建,恢复原建制。



郑重声明:资讯 【我国盐矿地质勘查研究简史】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