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数民族的迎春印象(上)-谢罡-搜狐博客

2010-04-06 | 西南少数民族的迎春印象 (上) 该日志已被收录

                                                              西南少数民族的迎春印象

                                                                        撰文摄影/谢罡

     阳春三月,春天真的来了,万物伸着懒腰也来了。西南地区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数量最多的宝库,中华大家庭五十六朵艳丽夺目的奇葩集中绽放的地区,他们与其它民族一样,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支系,有着自己独特又多样的文化,是我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在我印象里,春天里少数民族的文化深刻又多样,从立春那个时刻开始绚烂,农历的三月间才是斑斓的季节。那么,他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迎春姿势呢?    

    门巴族与珞巴族    

     门巴族与珞巴族主要生活在西藏墨脱、米林、隆子、错那南部的热带丛林地区。墨脱充满着神秘的色调,坐落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深处。自身地理位置的低纬度和世界{dy}大峡谷的巨大水气通道作用下,这里高温潮湿,一年只分旱雨两季,春天是那里旱雨交替的时节,也是一年最为舒爽的时候。

    墨脱是热带丛林的世界,似乎是没有春天,判断并非易事。朋友说这里的春天要从盛开的野花种类上判断,我说这里的春天应更多地要从门巴族、珞巴族的脸上和他们习俗的内容来感受。

    门巴族似乎看累了绿色的天地,对春天的有些视觉疲劳,脸上的表情是淡淡然然的。其实不然,从门巴族朴素的表情隙缝里隐隐地表达着内心的欢悦。春华秋实,春光的无限才意味着今年的物阜民丰。    珞巴族与门巴族生活在同一样的大峡谷里,习惯了雾大潮湿的气象。珞巴人善猎,他们并不希望旱季早早的过去和春天后过多的雨水。他们认为春天是该年猎物多少的关键,“今天春得好,野鸡知多少”,希望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好让猎物尽情的天作地和,为他们在秋来之时有更多的收获。    门巴、珞巴人生活在温暖又潮湿的热带丛林地区,喝黄酒、吃辣椒是驱湿防病的重要方法,所以他们在春天到来,也是雨季近临时,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必做的事情。上图这就是黄酒主要原料鸡爪谷。鸡爪谷学名叫蔓稼,是热带地区特有农作物,属粟米的一种,因谷穗部呈鸡爪状而得名。生活在墨脱的门巴、珞巴族都有用鸡爪谷酿酒的习俗,这与他们适应大自然的能力密切相关。    我在墨脱背隆村吉都和格当村阿布家看到门巴族、珞巴族酿制黄酒的方法都是一样的。吉都是背隆村的村长,做法相对考究一些,他们家是先将鸡爪谷混合上已炒香的玉米后下锅煮熟,捞出晾温后拌入酒曲,放置于陶罐中发酵。有趣地是门、珞人的自然观,这道工序必须在露天支灶慢煮,以求得天神赐予吉祥,吸纳大自然的清香。饮用很简单,将发酵后的酒糟装进竹筒,竹筒底部有眼,上面倒入白开水,滴下的就是“黄酒”,一次装入的酒糟可用3-5次。这种酒的度数仅10度左右,口感甘醇。

    基诺族

    基诺族,是我国{zh1}一个识定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景洪市基诺山。这里呈现的是热带原始森林的春天景象,可以让人如梦一般的享受。龙帕寨是基诺族的发源地,也是基诺族的聚居地,远远看去就是一幅镶嵌在绿树丛中的风景画。走进基诺寨,心情舒舒畅畅,眼眸郁郁葱葱,鼻子里灌满了植物与花儿清爽的味道。    基诺人迎春的首要事是现实的。在龙帕寨的吊脚楼下随处可见一边叼着烟杆一边织着粗布的基诺老年妇女、也可看见铁匠在忙着打铁,以及修理其它生产资料的人们,他们在为即将开始的春耕、采茶、种遮忙碌着。

    然而,基诺族这个喜爱歌舞的古老族群认为春天也是精神生活的大好时光,是唱歌跳舞,演奏民族乐器的黄金季节。在我印象里基诺族的男女老幼都能唱赋有民族特色的民歌,春天的歌声从情歌、农事歌、婚礼歌、史诗歌到礼俗歌等无所不及。民族乐器也十分丰富,大鼓、鋩、钗、三弦、二胡、竹笛、口弦、箫等。基诺族的乐器以敲竹筒最有特色。用长短不等的青竹七筒,一头就竹节做底,另一头削成斜品,在筒身的一侧开一条约五厘米的小槽。槽靠近筒底音高,离得远音低。竹筒越短音越高,越长音越低。不削皮的音高,削皮后音低。

    农历三月百花盛开祭家神“铁罗嫫嫫米遮”的时候,这时也是基诺最精彩,在文化艺术上独具魅力的,被我国首批确认的{gjj}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诺族大鼓舞表演之时。大鼓舞蕴涵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吉祥祝福的祭神活动,更是鼓、歌、舞、节庆祭仪结合的舞蹈艺术活动,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我三次去龙帕寨,就是为了去看基诺大鼓舞,那里的基诺人都有些熟了,09年4月那次印象很深刻,不仅有基诺姑娘切麦的解说,基诺小伙泽白的交流,还领略了大鼓舞活动的全过程。随着阵阵震耳欲聋的大鼓声在山谷里回响,首先看到的是寨老们杀了一头乳猪、一只鸡,供于鼓前,由七位长老磕头拜祭,其中一人念诵祭词,祈祷大鼓给人们带来吉祥平安。紧接着头戴竹笠,手端竹杯酒的女青年来给我们每人敬上一杯水酒。 随后,主要击鼓手泽白双手执鼓槌边击边舞,两侧身着基诺服装的男女青年击镲手手拿两头缠绕红布鼓槌的跳着舞,挥动着鼓槌,展示着“拜神灵”、“欢乐跳”、“过年调”等舞蹈动作。同时,颇具民族特色的歌声和着鼓声悠扬而又雄壮地传遍山谷。

    拉祜族

    拉祜族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游牧,逐渐南迁至澜沧江流域。现在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普洱、临沧两、西双版纳、红河及玉溪地区。这个被称为“猎虎的民族”有着自己种俱魅力的文化,春天到来的时候给我印象较深的的他们的“芦笙”文化。虽说他们支系不同,但共同的特点就是吹奏芦笙,而且是在斗歌和边喝酒边唱跳之中进行。

    勐海县勐阿镇南朗河村的拉祜族是比较“现代”的人群,他们保持着原始的民族文化的同时,又努力整理民间音乐和歌曲。春天到来,在他们的“拉祜扩”节是最为隆重的盛会,村民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寨子中央,伴着悠扬的芦笙,男女老少跳起了欢快的“三跺脚”,还会听到《相约拉祜扩》、《芦笙情》等许多让人赞不绝口的民间歌曲。    临沧市南美乡的拉祜族则就比较原始古朴了,那里的拉祜族经济还很落后,尽管如此,春天到来之时,他们依然不会忘记精神与春天气息的结合,他们不用相约,只会随着葫芦笙的音调而去,一个寨一户人家吹响了芦笙声,大家就会拿着自己的芦笙而去。这种音乐的生活很简单,场地中间放一瓶白酒男女老幼轮流喝着,大家就围着圈“打歌”,跳起“三剁脚”,直至尽兴而归。

    布朗族

    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临沧、普洱地区。布朗族受经济文化发展比较快的汉族、傣族的影响较大,加之又大多生活在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的地区。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茶叶种植。

    双江县邦丙布朗族乡的各个村寨在布朗织布、染色文化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平时都在繁忙的农业生产中,春播之后便开始展开织布和染色,也就是说每年春天都是他们传统的织染时段。织染在布朗族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唐宋时期,布朗族在编织、纺织、染色上有了较高水平。他们的织纺设备都是用简陋的木棒经过粗加工而成,加热、染色工具也是普通的生活用品。然而,就是在这简陋的织纺染色设备上却完成的是精彩的轧棉花、弹棉花、搓棉条、纺棉线、绕棉线、煮棉线、圈棉线、拉棉线、织棉线程序,编织出包括“牛肚被”在内的工艺精品。他们独特的染色技术在我国民族染织业中独树一帜。不仅能用蓝靛染布,而且懂得用“梅树”的皮熬成红汁染成红色,用“黄花”的根,经石碓舂碎,用水泡数日得黄汁染成黄色等,其色彩具有大自然之风韵,耐洗不褪。    居住环境的差异使得布朗族之间有着明显得经济差别,近年来旅游业、茶文化的发展也为相对滞后的布朗族居住区创造了条件。勐海县西定乡章朗村布朗族山寨就是例子,章朗是原始丛林的山区没有从事完整农耕的优势,但她独特的民居,原始丛林的景象,尤其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布朗族茶文化历史遗迹,活化石般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千年古寨、千年古寺、千年古井、千年茶树、千年茶农、千年茶俗这六大品牌为章朗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春天的章朗人忙碌着民居的建设和春茶的采摘,他们又要迎来一批批游客、茶商。

    瑶族

    瑶族是个庞大的少数民族,分布于我国南方六省区,居住地区多为亚热带, 海拔一般多在1000至2000米之间,村寨坐落周围,竹木叠翠, 风景秀丽。

    云南勐腊的瑶族是明、清以后分别从两广和贵州迁入,他们居住在勐腊县瑶区,经济条件优越。在商业化影响较大的条件下,他们至今保持着较好的手工业技艺,从竹木器具到生产生活工具,他们都有独到的制作方法。每年开春后,能工巧匠都会聚集在一起,向左邻右舍传授技艺。

    佤族

    云南省沧源县是佤族最多的聚集地。这个史诗“司岗里”中被称为“葫芦王地”也是佤族发源地的佤族,给我的印象是热情、真诚、朴实、豪放、歌舞,还有皮肤黑,文化的多样性。
  翁丁村,这是佤族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村寨,被称为当代中国xxx的古村,这个原始村落的保存是沧源县政府最有真知灼见的决策。山寨里除了“隐藏”的电灯、电话、电视、生活电器和自来水外,看不到一点钢筋水泥,xx没有一点“现代气息”。然而,这里都是佤文化遗产的浓缩,也成为了一块响当当的文化品牌。春天来了,佤族人把古茅屋的茅草换置一新,他们在忙着一年又一年增加的游客到来,在等待着一年一度的“抹你黑”狂欢节到来。

    春天的翁丁村很闹热,这个时候是翁丁村佤文化展示的季节,山寨里的佤族人会举行祭祀、剽牛、拉木鼓、抹你黑、歌舞和吹奏芦笙等活动。其中拉木鼓、抹你黑{zj1}文化特征,拉木鼓是佤族宗教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木鼓是通天的xx,砍大树做木鼓,就能和鬼神联系,只有祭祀和节日时才能移动与敲击木鼓。拉木鼓,就是从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树木,拉入寨中,制作新鼓,更换旧鼓的活动。白天剽牛祭神,晚上由男性青壮年上山砍伐已事先选好的树木,准备制鼓的材料。翌日,全寨的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前来拉鼓,大家边歌边舞,用绳索将木鼓拖拉向村寨。木鼓柂到寨外后,杀鸡祭祀,另择吉日进寨。翁丁村的拉木鼓活动原在农历十一月进行,然而,当今这个以歌舞为伴的民族,他们知道春季是游客学者到来的开始,则把拉大鼓与迎春娱乐、文化展示紧密相连,把佤文化与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于是,他们便在阳春三月的“抹你黑”狂欢节上开始了拉木鼓活动,更为有趣的是从此之后,只要有尊贵的客人和游客的到来,就要组织一次拉木鼓的仪式,并且不再是砍伐树木,直接拉几十年不再更换的木鼓,似乎木鼓与鬼神联系少了,反倒收入更高了。这是一个开明的族群,他们认为传承祖先留下来的文化固然重要,而展示佤文化更为重要,文化只有在传播过程中才能凸显其精髓,才能在世人的认同中显示出文化的生命力。

    彝族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金沙江下游广大地区,其分支较多。四川凉山州是彝族的主要聚集地,由于凉山彝族在解放前还处于奴隶社会,千百年来他的文化受其它民族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较小,以至凉山的彝族文化为xxx、最纯正,也是至今使用本民族文字、语言,穿着彝族服饰,保持原生态习俗的地方。

    彝族文化神秘又丰富,其中毕摩活动在彝族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春天到来之后,彝族村寨里组织毕摩活动的随处可见。这是凉山越西是白果乡一个村组织的毕摩活动,阿依莫、阿呷洛、阿果三姐妹勤劳致富后,希望毕摩师代其答谢神灵,保佑当年五谷丰登、家庭平安。毕摩具有多重身份,从宗教职能来看他是祭司,是彝族原始宗教礼仪的主持者,是沟通“人与神”的中介。在古代彝族 “君、臣、师”的社会结构中,毕摩担任着“师”的职责。毕摩通晓彝族文字,是彝族知识分子、经史学者,又是彝族文化的代表者、传承者。    云南南华县咪依噜风情谷的彝族是一个受其它族群影响较大的分支,经济条件较好。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他们春天里非常忙碌地赶制旅游工艺品。       巍山彝族生活在红河发源地的山区,这个分支人数虽不多,却在白族为主体民族的地区坚强而富裕地生存着和保持着本民族的文化。吊草村应该是这支彝族的代表,他们有很强的生意意识,特别是妇女的精神可嘉。常年穿着艳丽的民族穿梭在大理、巍山的市场里进行农贸交易。春天的吊草村他们有的火把聚会,有的建造新房,有的在针织新衣和工艺品,有的则在收购农产品准备进城交易。    南涧的彝族给我有热爱歌舞的印象,尤其在春天为最。从春节开始,无论乡村组织的聚会还是州县组织的活动,他们都是活跃的人群。更为让人钦佩地是,那怕与已无关的活动,只要听说“歌舞”两个字就要主动联系,自费的前往参加。今年“密祉花灯会”是汉城的聚会,可他们却两只队伍齐上阵,艳丽的服饰,美妙的舞姿,赢得广大聚会者阵阵掌声。

    尔苏人

    尔苏人是一个未被识定的族群,主要分布在四川甘洛、汉源等县山区。虽然他们被划归藏族,但是有截然不同的语言、习俗和原始崇拜。    他们春天的节日是三月初一的射箭节,尔苏语是“措乃屋”,系纪念古时英雄车莫阿刚发明了xx,教人狩猎的节日。除此之外就是繁忙的春耕春播。甘洛县清水村的尔苏人们都有独特的酿造玉米酒的手艺,春天到来后几乎家家都要酿酒,这与春天的聚会活动多紧密相关。尔苏人玛海在攀枝花市电视台当主持人,妹妹们也在甘洛县城工作。但每逢春天到来,玛海都会赶回甘洛与一家人一块回到老家海棠古镇去踏春聚会。海棠出产有名的海棠腊肉、灰豆腐、榨榨面,同样,海棠的尔苏人几乎都有“烤小猪儿”的手艺,玛海的妹夫,表哥表姐就是高手,他们做的烤肉皮脆肉嫰、奇香xx,甚是馋人。

    摩梭人

    居住在四川盐源县泸沽湖镇的摩梭人迎春的感觉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在我印象中泸沽湖的春天气温还不高而游客少,除了环湖村里请喇嘛来村子里组织“祭太阳神”外,平常也就三件事:去祖母房里与长辈们喝酥理玛酒吃猪膘肉;去码头的猪槽船上一边嗑着“吹皮瓜”瓜子,一边聊天赏春等待零星游客来乘船;去邻居家帮忙搭房子,去地里种植农作物。庸姆与众不同,家里在草海码头边开了一家客栈,日子过得很安稳。农历三月阳光明媚,泸沽湖沿岸野桃花怒放,各种花儿也竞相盛开,此时,她会经常牵头组织同伴去月亮湾、大嘴、里格等湖边行走探春赏花,愉快地领略春天的气息。

    僜人

    西藏察隅县下察隅是热带丛林地,春天的时候植物己到翠绿时,那里的僜人已进入水稻、鸡爪谷、玉米、辣椒等农作物的田间阶段了。尽管如此,节气依然散发出春天的信息,不冷不热的气温让僜人们的生活显得更加休闲和慢慢腾腾。    僜人无固定的节日,过去{wy}的“德亚”活动也要几年才一次,“德亚”活动是选头人的活动,也是济贫均富的活动。僜人富裕户为了夸耀富有和实力,扩大影响面,在积蓄了一定数量的当地特产“巴麦”牛和猪、鸡、粮食后,就请巫师确定日期,亲朋好友应邀赴宴,候选人便大量比拼宰杀巴麦牛等牲畜,谁杀的数量最多谁就当选为头人。他们把宰杀的牲畜煮熟让乡亲食用,吃不完的分发给大家带走,只留下牛头悬挂在住房{dy}间的走廊板壁上长久留下来作为纪念和财富的象征。随着社会主义农村的改造,乡村组织的建立,像僜人头人阿鲁松这样的人都通过正常选举成为了村长,“德亚”活动的组织实施则逐渐消失,当今的“德亚”遗存物仅仅成为了僜人文化现象的见证。然而,受现代文化影响下的僜人青年男女不甘沉沦,他们在政府文化机构的组织下,结合僜人的生活与历史情况,以及喜爱唱歌跳舞的习俗,不断挖掘本族群的歌舞。春天到来,他们就会相约到不同的僜人村聚会表演,同时即兴而唱,随性而舞。

    阿克人

    阿克人归属于哈尼族。分布在西双版纳景洪、勐海、勐腊等地,约6000多人。阿克人自称“过克”,在历史上曾有过强盛时期,曾在勐腊县尚勇的天峰山一带建立过强大的王国,开采磨歇井盐畅销老、越、泰、缅各国,时过境迁逐渐衰落,解放初期依然处于原始社会状态。阿克人住房为栏杆式,语言于哈尼语相似,能与哈尼族进行交流,但习俗、服饰等与哈尼族不同。男子服饰也与哈尼族相似,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妇女上穿无领的通肩短袖上衣,袖口和衣服的下端用花布花辫缝在上面。下着自制青布长裙(勐腊的也穿长裤),上半截织有红、白、绿各色横条花纹,小腿缠有花纹装饰的护腿布。

     阿克人农历二月过“耶列节”是春天的最显著表示。在我印象里阿克人的迎春现象很丰富。他们要修建寨子神灵象征的“农巴门”,要请巫师到家庭里念经祈祷。今天的阿克人别再以为是过去的原始族群,他们只是穿着阿克服饰的现代人而已,他们有很强的经济头脑,春暖花开时,他们在忙着兴建木楼显示富有。他们在忙着去山上捕捉鹦鹉小鸟,寻找野生食物、特产……,他们企望的是春天过后在公路边能够向游客路人卖上一笔好价钱。
     傈僳族  

     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氏羌人,与彝族同属一个族源。其族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唐代史籍称“栗粟两姓蛮”或“栗蛮”及“施蛮”、“顺蛮”,均属“乌蛮”,分布在今四川、云南的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两岸等广大地域。    傈僳族是个有丰富文化的民族,仅用服饰的颜色不同就有白、黑和花傈僳之分。但无论文化是如何的多彩,其傈僳族妇女的头饰给我印象最深刻。傈僳族妇女由于服饰的复杂繁琐,影响和制约着他们的生产生活。因此,不到聚会时很难一睹服饰的精彩。云南维西县东部的傈僳族村寨在春天多聚会,服饰也随阳春的明媚竞艳。傈僳族妇女的头饰被称作“缀满爱的头饰”,他们用傈僳语叫“俄勒”。“俄勒”通常用珊瑚、料珠、海贝 、小铜珠编织而成。妇女们戴上“俄勒”,头顶上的片片海贝如同银月高悬在上,下面的串珠,宛如众星捧月。最下端的铜珠,嵌在前额,金光闪闪,给人一种华美、尊贵的感觉。按传说“俄勒”是男女相爱的定情物,于是,过去“俄勒”都由男方制作送给女方。而当今都由妇女自已来制作完成。值得一说地是“俄勒”现己演化为展示家庭富有与工艺水平的媒介,傈僳族妇女在制作“俄勒”过程中广泛使用了金银、玛瑙、珍珠和现代饰品,使得头饰变得更加华丽高贵。当我走到他们聚会的场地里,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仿佛她们是一朵朵一片片盛开的鲜花。

     羌族

     羌族,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现主要聚居在四川省西北部。羌族因依山而居,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他们在漫长的岁月中,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几树桃花在桃坪老寨里盛开显露出春意,但它要比起村寨中女人们头上、身上、脚上的羌绣来说,就无法称得上绚烂了。羌族的女人从小就会刺绣,她们挑针走线,信手为绣。在羌寨,它是女人们心灵手巧的一种象征。直到今天,姑娘们结婚出嫁,都要穿上自己手绣的衣服。羌族的女人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她们用刺绣的形式通过图案、色彩、针法把对生活、自然、爱情的美好热爱表现在服饰上,羌绣可谓是羌族文化艺术的奇葩。 


 

郑重声明:资讯 【西南少数民族的迎春印象(上)-谢罡-搜狐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