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绍钧回忆摘记_红山居士_新浪博客
 

钱绍钧回忆摘记

 

 

    钱绍钧  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研究所七室副主任

 

 

 

    ·用放射化学方法测定核装置的当量,直到目前仍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最准确的方法,但须要掌握分凝现象的规律,以便对分析样品得到的数据进行必要的校正。所谓分凝,指的是核爆炸形成的放射性微粒中的核素组成与总体组成的差异。这种分凝现象的存在就导致了用不同样品所测得的当量数据也有一定差异。

 

    ·1964年10月我国进行了{dy}次核试验,它是一次塔上试验。为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取到样品,满足放化分析的要求,基地研究所三室取样组的同志们确定采取多种技术手段,包括:在飞机上挂上取样器,爆后进入烟云取样;把带有重锤的降落伞装入炮弹,爆后将炮弹射入烟云,利用伞在烟云降落过程中取样;在爆前预报的烟云沉降带的热线方向上在距爆心几至几十公里处,布设由定时控制钟表控制的取样盘,收集从烟云中沉降下来的粒子样品。

 

    ·放射化学分析结果证明了,由这些不同样品所得的当量是有差异的:由地面盘样品测得的当量{zd0},由炮伞样品测得的结果居中,飞机样品的结果最小。……这就使我们意识到,要xx地测定核爆炸当量,不掌握分凝规律是不行的。

 

    ·1965年,基地研究所三室成立了由董万福、徐进组成的分凝研究小组,在室主任陆祖荫、杨裕生带领下,开始对前两次核试验的放化分析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当时,美、英、苏三国核试验已经转入地下,因而一部分早期大气层核试验的机密开始解密。室里及时组织了有关资料的调研。陆兆达、高才生、易楚芬、黎荫铭等许多同志参加了这一工作。

 

    ·不同取样手段得到样品的主要差别是样品中粒子粒度组成的差异,取样盘得到粒子的粒度较大(一般大于1毫米),飞机样品的粒度较小(一般小于1微米),炮伞得到的样品的粒子则有大有小。因此不同样品测得的当量值以及核素组分的差别,可以主要归根于样品中粒子粒度的不同。

    就这样,我们从影响分凝现象的诸多因素中,找到了烟云粒子粒度这个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从而确定了研究工作的突破口。……1966年,我和张康征、胡天蛾等相继参加了这一工作。

 

    ·在分析、研究大量数据的基础上,1976年,我和陈达等同志提出了一种校正分凝影响的数据处理方法,它被成功地应用于多次地下核试验当量以及其他核武器参数的测量,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后来类似的方法也被用于爆高较低的空中爆炸。

    1985年,经过多次试验的检验和不断完善,地面核试验的分凝研究成果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项持续十几年的研究终于告一段落了。但它留给我们的记忆却是丰富多彩的,既有艰辛的攻关和失败的苦涩,也有成功、甚至那怕是微小进步的欣喜。然而,更让人铭记在心的,是它体现的那种精神。在这里,“要使每一个数据都让祖国和人民放心”,不只是口号,它已经溶化在点点滴滴的工作中。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钱绍钧回忆摘记_红山居士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