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三宝及水镜台等豫晋蒙陕自驾游之八_行天下_新浪博客

晋祠在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太原悠久历史与风光名胜的象征。“不到晋祠,枉到太原”,从吴伯箫的《晋祠》起我就对晋水源头的“小江南”充满兴趣。(因在晋水之阳,太原古称晋阳,方便起见这里都称太原。)

 

周成王“剪桐封弟”封武王次子姬虞于唐,姬虞故又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后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尊叔虞为晋王,这座纪念姬虞的祠因此被称为晋祠。郦道元《水经注》、《魏书·地形志》对晋祠都有记载,可知晋祠在1500年前(北魏)已享有盛名。高氏建立北齐后以晋阳为别都,于天保年间(550~559)在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使晋祠更盛于北魏。北齐天统五年(569)改晋祠为大崇皇寺,成为一座佛教沙门。宋代前晋祠多次修建、扩建均以祭祀唐叔虞为主,建设布局以叔虞祠为主体。

 

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四年(979)扩建晋祠以宣扬文治武功。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1023~1031)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在叔虞祠南畔新建了盛冠全祠的圣母殿,供奉唐叔虞之母邑姜于,并赐封她为“显灵昭济圣母”,并翻修了鱼沼飞梁。宋之后的金、元、明、清历代以圣母殿为中轴线,自西向东先后建造献殿、对越坊、钟鼓楼、金人台、会仙桥、水镜台,改变了宋前以唐叔虞祠为主的建筑格局,圣母邑姜成了晋祠供奉的主神。这些不同时期的建筑都服从于精巧的总体设计,布局紧凑,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独到匠心。

 

现在的晋祠分晋祠公园和晋祠博物馆两部分,下面为晋祠公园入口。 

 

晋祠公园是近年扩建的园林建筑,免费开放。历史建筑主要在晋祠博物馆,进去参观收门票70元/人。去博物馆要穿过晋祠公园,里面正举办菊花展,今天是九九重阳节,贴上一张照片祝天下老人节日快乐!

 

2003年太原建城2500年之际,晋祠公园新立了唐王李世民及其文臣武将的青铜群雕。群雕由雕塑家张熙玉设计,宽9.5米、高6.99米,唐太宗李世民与开国元勋长孙无忌、尉迟敬德、魏征、李勣、马周个个威风凛凛,栩栩如生!隋末太原留守李渊与其子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太原一直在李氏王朝中有特殊地位。李世民更视太原为“王业所基,国之根本”,视晋祠为唐先祖庇佑之所在。晋祠贞观宝翰亭内还有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亲自撰写并手书,宣扬李唐王朝文治武功的《晋祠之铭并序》碑。

 

晋祠公园有座雨花寺,是上世纪80年代文物部门根据历史记载所建的恢复性建筑。尽管不算正规的寺庙,其钟鼓楼仍颇有历史味道,足见太原浓厚的历史底韵。

 

公园里看到武大郎炊饼。这位“武大郎”憨厚的笑容令我印象深刻,当初真应该支持一下他的生意。

 

中轴线前端的水镜台是当时的戏台,始建于明朝。慈禧太后曾照此原样在颐和园修建了一座。台中悬挂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山西书法家杨二酉所书“水镜台”匾额,旁边雕龙画凤,精美异常。

 

除前面宽敞的舞台外,水镜台其余三面均有走廊,建筑式样别致,屋顶的砖雕更是百看不厌。

 

“三晋名泉”大匾是清康熙年间晋祠镇举人杨廷翰所书,屋檐下两条龙雕刻精细。

 

出水镜台,过智伯渠上的会仙桥便到图右边的金人台(莲花台)。正方形台中央有约4米高的琉璃瓦焚帛炉,台四角各立一尊2米多高的铁铸武士(铁太尉)。东南一尊铸于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西南一尊铸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西北一尊铸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头部为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补铸;东北一尊系1913年补铸。镇在晋水源头的四尊铁人形象威武,锃亮不锈,是北宋时期铸造艺术的杰作。

 

对越坊位于金人台以西,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对越”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于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这首诗是周朝各代周王祭祀祖宗时必唱的歌,“对”意为报答,“越”意为宣扬,主要宣扬先王们治理天下的功德。“对越”二字由明代书法家高应元书写。对越坊造型优美,结构精巧,坊台两侧踞铁狮一对,造型逼真。

 

对越坊以西便是晋祠三宝:自东向西依次为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修葺,是供奉圣母邑姜的享堂。全木结构的献殿用木柱支撑殿顶,四面用木栅栏分隔内外,既有殿堂的宏伟,又有凉亭的通畅,在我国{dywe}。每年一度晋祠庙会由此进献祭祀供品由于其四面通风,可经久不腐。殿内顶梁的木条上有文字记录“一九五五年用原料照原式翻修”。

 

钟鼓楼在对越坊两侧,南鼓北钟,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钟楼内的大钟高2米多,铸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鼓楼中的大鼓长约2米,直径约1米,左右刻蟠龙彩凤图案。

 

献殿出口是合影的{zj0}地点,正对鱼沼飞梁和圣母殿,只是黄金周游人太多了。 

 

鱼沼飞梁圣母殿与献殿间的一座十字形桥。古人以“圆为池,方为沼”,此池方形又多鱼,故称“鱼沼”;桥在鱼沼之上形同飞梁,故名“鱼沼飞梁”。鱼沼是晋水的第二泉源,泉水流入八角莲池后汇入智伯渠。

 

鱼沼飞梁始建年代已无考,据郦道元《水经注》:悬瓮山麓“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亭,结飞梁于水上”,可知北魏时已建有飞梁,现存鱼沼飞梁为北宋时与圣母殿同期修建。桥东西长19.6米,宽5米;南北长19.5米,宽3.3米,两端下斜与地面平。沼中立八角石柱34根,柱础为宝装莲花,柱头上普柏枋相交,上置栌斗以承托梁枋。十字形桥面中间交叉处为6.5米见方的平台,东西连接献殿和圣母殿,南北桥面斜至沼边,与圣母殿上翘的翼角相呼应,状如鸟之双翼。此桥为我国现存惟一的一座古代十字形板桥。 

 

鱼沼飞梁侧视图,工程师喜欢看不同方向的视图,呵呵。

 

圣母殿位于鱼沼飞梁以西,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崇宁元年(1102)重修,元、明两代又有修葺,形制、结构保留宋代规范。大殿坐西朝东,高19米,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大殿采用“减柱法”营造,内外共减16根柱子,以廊柱的檐柱承托殿顶屋架,使前廊和内殿十分宽敞。大殿正面8根檐柱上的木雕缠龙是宋式建筑现存孤品。八条盘龙各有名称,中间两条展翅欲飞的是应龙,两边分别是蟠龙,没有鳞的蛟龙和没有角的螭龙。(殿内彩塑我会在下篇《晋祠三绝》介绍) 

 

外侧牌匾及木雕缠龙近景。圣母殿廊下南北两侧各有一座高约4米,身穿铠甲的站殿将军,为明代塑像。 

 

圣母殿前廊进深两间,空间空敞,顶上各个方向有众多古代牌匾,只是维护状况令人担忧。檐下门额上方有4块壁画,中间圣母邑姜手持圣旨,左右众侍女各持宝伞、宝扇之类,40余个人物脚下腾云作下界出巡状。与牌匾类似,壁画也褪色严重,但愿能在消失之前维护一下。

 

除上述中轴线上的建筑外晋祠还有很多古迹。晋溪书院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原为明代吏部尚书王琼(号晋溪)的别墅,称“晋溪园”,后成为学堂改名“晋溪书院”,现存建筑为近年原址重修。书院内太原堂为王氏家祠,其后的子乔祠更是王氏祖庙。相传王氏始于周灵王太子姬晋。姬晋因直谏被灵王被贬为庶民,在太原龙山静居观修炼得道。姬晋之子宗敬避居晋阳,改姬姓为王姓,太原因而成为王氏始祖的发祥地。

 

朝阳洞坐西朝东,旭日东升时先得阳光而得名。这里原为xx石洞,后经人工开凿修缮,成为晋祠胜景之一。洞内神龛内有灵官塑像。廊檐下悬一横匾,上书“别一洞天”。最右侧护栏柱头特象“懒羊羊”头上那簇毛,儿子摸个没完,不知它究竟代表什么,呵呵!

 

晋祠古建筑还有很多,若每张照片都这样介绍,博文就没有尽头了,就此打住。可能有些博友会对下篇《晋祠三绝》更感兴趣些。

 

旅行路书请参考: 

未完待续...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晋祠三宝及水镜台等豫晋蒙陕自驾游之八_行天下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