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N记者 华琪 骆乐 盛媛 COP1·德国柏林 1995年 会议通过了《柏林授权书》等文件,同意立即开始谈判,就2000年后应该采取何种适当的行动来保护气候进行磋商。 COP2·瑞士日内瓦 1996年 会议就“柏林授权”所涉及的“议定书”起草问题进行讨论,未获一致意见,决定由全体缔约方参加继续讨论,并向COP3报告结果。 COP3·日本京都 1997年 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它规定从2008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的承诺。 COP4·布宜诺斯艾利斯 1998年 大会上,发展中国家集团分化为3个集团,一是小岛国联盟(AOSIS),二是期待CDM的国家;三是中国和印度,坚持目前不承诺减排义务。 COP5·德国波恩 1999年 通过了《公约》附件—所列缔约方国家信息通报编制指南、温室气体清单技术审查指南、全球气候观测系统报告编写指南。 COP6·荷兰海牙 2000年 谈判形成欧盟-美国-发展中大国(中、印)的三足鼎立之势。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执意推销“抵消排放”等方案,并试图以此代替减排。 COP7·摩洛哥马拉喀什 2001年 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的COP7上,通过了有关京都议定书履约问题(尤其是CDM)的一揽子高级别政治决定,形成马拉喀什协议文件。 COP8·印度新德里 2002年 会议通过的《德里宣言》强调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可持续发展仍然是各缔约国今后履约的重要任务。 COP9·意大利米兰 2003年 在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的情况下,俄罗斯不顾许多与会代表的劝说,仍然拒绝批准其议定书,致使该议定书不能生效。 COP10·布宜诺斯艾利斯 2004年 来自150多个国家的与会代表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10周年来取得的成就和未来面临的挑战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COP11·加拿大蒙特利尔 2005年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同年11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的COP11达成了40多项重要决定。 COP12·肯尼亚内罗毕 2006年 大会取得了2项重要成果:一是达成包括“内罗毕工作计划”在内的几十项决定,;二是在管理“适应基金”的问题上取得一致。 COP13·印尼巴厘岛 2007年 会议着重讨论《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在2012年到期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 COP14·波兰波兹南 2008年 八国集团领导人就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其他缔约国共同实现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一半的长期目标。 COP15·丹麦哥本哈根 2009年 2009年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将在哥本哈根召开COP15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