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淡水鱼简介(宏胜老味道百度空间搜集)_泰来宏胜老味道百度空间_ ...

    相伴人类走过了五千多年历程,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食品与观赏宠物……二千几百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纪元前427--347)对鱼类所下的定义是:"这一类(鱼类)是由xx无知无觉的东西造出来的。变形之主以为在这一类中给予纯洁的呼吸是不再值得的,因为它们是各种罪恶的后代……  我国汉代初期的《尔雅》把动物分为虫、鱼、鸟、兽4类,其中鱼包括了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低等脊椎动物及鲸和虾、蟹、贝类……

我国历代学者对鱼类的认识

中国的淡水我们对中国淡水鱼类的认识经历了二千多年的从感性到理性,又返回实际,再提高认识的不断认知和总结过程。中国鱼类的研究的历史,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

  {dy}时期是从古代原始社会至1700年其间,在这一时期人们对生物的认识是不符合科学的。古代儒者,看得自己非凡高明,样样都懂得,所谓博闻强记,多识鸟兽草木虫鱼之名。有人说:“一物不知,儒者之耻”。甚至说:“东海之鱼坠一鳞,昆仑之木弃一叶,世人皆能知之”。当时的人对生物的形态解剖知识一无所知,加之交通极不方便,仅凭道听途说,听说某地有某物,就提起笔来写记,既不能亲去察看一次,又要牵强附会,添加自己的想象。譬如《尔雅》记比目鱼云:“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又《本草纲目》云:“比目鱼,鱼各一目,相并而行”。此说法,在欧洲的一千七百年前,也有相类似说法。更有甚者,如《山海经》载何罗鱼云:“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又云:“薄鱼其状如鱣鱼而一目”。《酉阳杂俎》记印头鱼曰:“印鱼长一尺三寸,额上四方如印,有字体,大鱼应死者先以印封之”。像这类离奇的神话,在古籍中不胜枚举。由于缺乏解剖学知识,对“鱼”的界定很混乱,譬如乌贼这一类软体动物称之为墨鱼、鱿鱼;蝾螈、大鲵等两栖动物称为狗鱼、鲵鱼、娃娃鱼;爬行动物的鳄类和高等哺乳动物的鲸都称之为鱼。凡生活于水中的动物,几乎都冠之为鱼。这一时期可称之为不合科学的时期,其代表著作为:《尔雅》、《山海经》、《博物志》、《本草纲目》。

  第二时期从1770年至20世纪初,这一时期是外国人研究中国鱼类时期。自1740年前后,瑞典人Linnaeus所著《Systema Naturae》一书闻世,奠定了生物分类学之基础,使动物分类学的研究纳入正轨。1771年,丹麦人Osbech到东南亚及我国南方旅行,在其游记中记载了不少中国鱼类,开创了中国鱼类的研究。随后,许多外国人以传教士的身份,到中国各地,大量采集动、植物标本,带往欧美各国进行研究,有关中国鱼类的研究报告和著作颇多,且很重要。总之,这是外国人研究中国鱼类的史迹。此后至今,外国人研究中国鱼类虽退出主导地位,但至今仍在继续。

  第三时期从1927年开始至今,这是中国人自己研究中国鱼类的时期。1927年,寿振黄先生首开先河,发表了《华东鱼类志》,拉开了中国科学家研究中国鱼类的帷幕。紧接着,许多生物学界先辈先后从国外深造学成归国,进行了一系列地区性鱼类资源调查,尤其是方炳文、张春霖、伍献文、陈兼善、王以康、朱元鼎、林书颜等鱼类学研究先驱们,发表了一系列系统调查报告,我国的鱼类学研究奠定了基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当前我国的鱼类学研究水平已经走在国际的前列。尤其在鱼类形态学、解剖学、动物地理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业绩。通过一系列、有计划的、全国性的鱼类资源调查,搜集了全国水系、区域的淡水鱼类标本,建立了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鱼类博物馆为代表的若干鱼类标本馆,为我国的鱼类学研究向新的科学领域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设施和条件保障。

  第四时期从20世纪60年xx始至今,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学研究室的科学家们,在xx鱼类学家伍献文院士的领导下,编著了我国{dy}部鱼类学巨著——《中国鲤科鱼类志》该书的出版受到国际鱼类学界的高度xx。在此基础上,我国的鱼类学界陆续出版了一系列省、区域、水系等鱼类志。基本上对中国的淡水鱼类的分类系统、物种鉴别,地理分布等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近二十年来,我国的鱼类学研究已远远跨越了纯形态学分类,新技术、新观念的引进,使鱼类学研究有了新的内容、新的生命。开展分类区系、系统发育、生物地理学、进化生物学、生物多样性、生物资源等领域的研究中,除了保留原有的形态解剖学的方法外,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生物数学等学科的参与,给分类学研究输入了新的内涵和新的手段,相信我国的鱼类学研究前景是宽广的。

鱼类究竟有哪些

不同时期,不同著作中统计结果差异较大。据最近出版的《中国脊椎动物大全》和正在编印的《中国动物志》粗略统计,分布在中国的淡水(包括沿海河口)的鱼类共有1050种,分属于18目52科294属。其中纯淡水鱼类967种,海河洄游性鱼类15种,河口性鱼类68种。在这一千另五十种鱼类中,大体可分属下列四大类:

  1、圆口类:这一类鱼是xxx的鱼形脊椎动物。鱼口没有真正的上下颚,口器形成吸盘,过着寄生或半寄生生活。身上没有真正的脊椎,祗有脊索。从进化的时期而论,圆口类首先发见于中奥陶纪,在志留纪及下泥盆纪最为发达,至下泥盆纪则渐趋绝灭,仅有少数种类遗留至今。在我国淡水中,仅七鳃鳗属的3个种生活于东北地区黑龙江至辽河诸河流中。

  2、软骨鱼类:软骨鱼类从上泥盆纪发现,至石炭纪最为发达,随着再继续进化以成为现代的鲨类与鳐类。此类鱼全身骨胳均为软骨,鳞片为细小盾鳞,肠内有螺旋瓣。这是一群低等的真正鱼类,现生软骨鱼类几乎都是生活在海洋中,仅有极个别种类生活于淡水中,其中赤魟除大量生活于海洋外,有一小群体定居于我国广西南宁至龙州的西江水系左江中,从其进化史看,赤魟为海产鱼类。据古地质考证,广西原为海洋,由于地壳的造山运动,均在新生代上第三纪上新世末期,当海水退出广西而被"陆封"定居于内陆水体中。

  3、软骨硬鳞鱼类:此类鱼属硬骨鱼类,但骨胳系统为软骨性。体表鳞片表现为骨质菱形的原始鳞片,尾鳍为歪形,肠内具螺旋瓣。原始软骨硬鳞鱼类出现于泥盆纪,在地球上生存了相当长时间,到中生代大部分种类绝灭。现生的鲟鱼类出现于白堊纪,现在生存的种类不多,仅分布于高纬度的北冰洋区,我国淡水中生活着白鲟科的一种和鲟科2属8种。

  4、真骨鱼类:这是现生的普通习见、真正的鱼类,为现代最蘩盛的鱼类,中国的一千另五十种淡水鱼类中,除少数种(13种)外,几乎都属真骨鱼类。中国的淡水鱼类以鲤形目为主,尤其是鲤科鱼类约占总数的一半。其中鲱形目1科3属5种,鲑形目6科17属32种,鳗鲡目1科1属2种,鲤形目6科170属740种,鲇形目10种27属110种,鳉形目2科3属4种,颌针鱼目1科1属4种,鳕形目1科1属1种,刺形目1科2属2种,鲻形目1科3属7种,合鳃鱼目1科1属1种,鲈形目12科51属110种,鲉形目1科4属8种,鲽形目3科3属5种,鲀形目1科2属6种,总数为15目49科1037种。

  真骨鱼类出现于侏罗纪,在白堊纪时,古代真骨鱼类进化为现代真骨鱼类其形态结构起了较大变化。头骨的上下颌普遍缩短,高级类型的上颌骨特化为没有牙齿的骨棒,牙齿集中到前颌骨上,尾鳍变成了xx对称尾或称正形尾,内骨骼高度骨化,奇鳍和偶鳍均表现出各式各样的形状,腹鳍也常常由腹部移到紧挨头部,鳞片变得很薄,呈圆形。真骨鱼类的内外结构均具备了完善的水生适应构造,从白堊纪开始,沿着许多的辐射适应的路线发展,使它们成为地球表面一切水域的生活者。

中国淡水鱼起源演化格局

我国幅员辽阔,地处古北动物地理区的东南部和东洋动物地理区的北部,是{wy}跨越世界六大动物地理区中两个主要地区的国家。我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南端,地质历史古老,地球地质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印度版块与欧亚版块的相撞、青藏高原的隆起等都与我国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动物区系与地理地史方面的特点使我国及其周边地区成为建立世界动物区系演化及历史生物地理学理论的重要关键地区之一。

  通过对中国化石鱼类的研究表明,始新世时主要的是绝灭的属、种,部分的亚科已经产生;到了中新世时已经出现了很多现生的属;到了上新世时,鱼类区系已经和现生的鱼类区系非常接近。同时,在始新世时,中国鱼类区系就存在着南北的差异。这种不同的地方生物种类不一样的特有性分布,历史生物地理学有2种假说来解释,即扩散假说(dispersal)和隔离分化假说(vicariance)。扩散假说认为,生物从某一地起源,再越过阻限向其他地区扩散,从而形成间断的分布格局。隔离分化的观点则认为,生物首先在这些地方形成了广泛的分布,后来中间出现阻限将它们分开成为间断分布。直至20世纪中期,大陆漂移学说复活和板快学说的提出,验证了隔离分化假说,以隔离分化假说为中心的泛生物地理学也得到重视。泛生物地理学认为,将生物的分布范围画到地图上成为一个轨迹,不同类群的轨迹可能会重合形成普遍轨迹,最普通的轨迹将反映某种共同的地质事件。因此,现代生物地理学的特点是通过生物的地理分布研究地质事件的发生,通过地质事件来解释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中国的淡水鱼类属东亚淡水鱼类区系,它是在第三纪后期,特别是第四纪初期,青藏高原隆升的同时,在东亚地区形成的东亚特有的淡水鱼类类群,它们在地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较晚,在地理分布上xx于东亚地区,即青藏高原和红河以东的地区,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地区。

  在第三纪后期至第四纪初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第三纪后期的全球性气候变冷,由此引起气候上的冷、热、干、湿和植被的改变。冰期时,海平面下降,中国大陆东部和南方,曾有许多次和太平洋西部许多岛屿相连接,引起陆生动物的迁移和分布上的改变。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全球性气候变冷,对东亚淡水鱼类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第四纪冰期,物种整体向南退缩,各不同水系发生鱼类区系交换。在间冰期,不同的物种分别向北扩散,造成广布种和孑遗种的存在。冰期和间冰期的变化同时造成了长江等大江、大河上、中、下游各支流之间鱼类区系的交流,也促成了上、中、下游物种分化事件的发生。我国南方和北方动物区系的分化,北方的变化较大,南方较小。在北方地区,由于温度的下降,产生了一些适应冷水的鱼类,如雅罗鱼亚科和鮈亚科鱼类,同时鲑鳟鱼类由极北向南扩散。另一方面,由于青藏高原的抬升,高原周围地貌出现强烈的切刈,河谷狭窄,比降陡削,河流落差极大,形成急流环境,产生了野鲮亚科、平鳍鳅科、鮡科、钝头鱼科等适应急流环境的鱼类。而青藏高原在急剧抬升后,形成特殊的高原高寒环境,产生了裂腹鱼亚科和条鳅亚科等高原高山喜寒的土著种类。在青藏高原抬升的同时,在我国东部发育了较大范围的冲积平原,在东亚季风的影响下,江河水位季节变化显著,从而产生了长江中下游这样的大江、大湖交错连通的特殊生境,派身出鲢亚科、鲌亚科、鲴亚科、鳑鲏亚科、鳅鮀亚科等鱼类。

  根据化石及现生鱼类的地理分布可以看出,在东亚淡水鱼类的起源演化过程中存在着南北的差异,存在两个分化中心,在这两个分化中心不断分化出不同的类群。而在分化格居中南北区系之间的广泛交流,广布类型的存在,从而减少南北的差异。与此同时,在南北分化中心又演化出不同的新的类群,继续保留着南北差异的存在。从总体上说,鲴亚科、鮈亚科的地源地可能在北方分化中心,而现生的物种却多是在南方分化中心分化的。鳅鮀亚科、鳑鲏亚科鱼类在南方和北方分化中心都分化出特有的物种。两大区系的混合地带在黄河、长江流域中、下游。这一地区有着大量最引人注目的我国特产鱼类。

从地理区划看鱼类的分布

  动物的地理分布区系划分,历来为鱼类学家关心的中心议题之一,划分方法各抒已见,较有影响的划分方法在此仅介绍三种。

  张春霖先生于1954年9月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中国淡水鱼类的分布”一文,认为中国淡水鱼类区域的划分与陆生动物、植物不xx相同,应分为黑龙江、西北高原、江河平原、东洋区和怒澜区等五区较合理,并分析了各区特有鱼类或优势种类的特点。

  1、黑龙江区:包括黑龙江、松花江及乌苏里江、图门江、鸭绿江各流域。区内鱼类主要群系是耐寒的种类,如圆口纲的三种七鳃鳗,鲑形目的鲑科10种、茴鱼科2种、胡瓜鱼科1种、狗鱼科1种,鳕形目的江鳕,鲟形目的史氏鲟、鳇,刺鱼目的三刺鱼等冷水性种类,均为本区特有的代表性种类。

  2、西北高原区:本区包括新疆、西藏北部、内蒙古、青海、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区内主要是高原或山地,所棲息的鱼类均具备特殊的适应条件,如能耐旱耐碱,或能棲居于急流水底,故种类比较少,虽本区各属是各区中最少者,但有些特珠适应生存环境的属,种类特别多,成为优势类群。例如裂腹鱼亚科约70种,条鳅亚科110种构成本区的特有种类。

  3、江河平原区:本区为一大平原,包括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淮河流域和辽河下游,区内除各江河干、支流外,还有波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等大小数千湖泊,因其地势平坦、水流缓慢,主要鱼类的特殊适应特点是,一般的形状是身体侧扁,头尾均尖,略呈纺锤形,胸、腹、臀、尾鳍都很发达。鲤科的大多数种、属分布在这一区域,如鲤、鲫、鳊、草、青、鲢、鳙、赤眼鳟、鳤、鳡、鯮、鲌、鲹、飘鱼、麦穗鱼、铜鱼、棒花鱼、鳈等。本区内鲤科鱼类不但种数繁多,且其种的个体产量也很丰富,堪称为鲤科在亚洲的繁殖中心。

  4、东洋区:本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云南东部、贵州、福建、台湾等地,区内鱼类多属喜温暖的亚热带、热带鱼类。本区内生活于高山峻岭河川中鱼类,由于水流湍急,栖居的鱼类多在口部或胸部具有吸盘,以能在急流中生存。本区以热带性生物的种属繁多为特征。其鱼类群系组成与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各国的情况相似,其代表性种类主要为鲤科的丹亚科、野鲮亚科、鲃亚科,平鳍鳅科,鲇形目的长臀鮠科、锡伯鲇科、芒科、粒鲇科、胡子鲇科、鮡科、鲀头鮠科等。

  5、怒澜区:本区为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所流经的区域,包括西藏南部和东部、四川西部、云南西部。区内河流均为南北流向,使东洋区和西北高原区的鱼类通过江水的交流而共存于本区。譬如野鲮亚科、鳅科的沙鳅属,平鳍鳅 科、鲿科、鲶科的鲶属、合鳃目的黄鳝、鳢科的乌鳢等种类与东洋区相同;而裂腹鱼亚科、条鳅亚科等种类与西北高原区相同,两区鱼类的混杂是本区鱼类区系的特点。

鲤鱼的传说


  我国是鲤鱼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开展养殖的国家。目前,鲤鱼分布世界各地,是淡水鱼中品种最多、分布最广、养殖历史最悠久、产量{zg}的鱼类。

  据史料查证,远在纪元前十二世纪的殷商时代,便开始池塘养鲤。据《诗经》中记载,周文王凿池养鲤。至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越国大夫范蠡编著了世界上{dy}部养鲤经,书中记载:“夫治生之法有五,水畜{dy},水畜所谓鱼池也,以之亩地为池,池中有九洲,求怀子鲤鱼长三尺者二十头,牡鲤三尺者四头,以二月上庚入内池中,令水无声,鱼必生子……至来年二月,得鲤鱼长一尺者一万五千枚,二尺者四万五千枚,三尺者万枚,枚值五十,得钱一百五十万。……至明年……留长三尺者二千枚作种,所余皆货,得钱五百一十五万,侯至明年,不可胜计也。……所以养鲤者,鲤不相食,易长又贵也……”。又说:“畜鱼三年,其利可以至千万,越国当盈”。自古以来,民间有谚语“养鱼种竹千倍利”。周宣王征战敌国庆功宴中,特以“烹鳖脍鲤”宴请诸侯。《诗经》中称“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孔子生子时,鲁昭公赐之鲤鱼,为此,孔子为子取名“鲤”,字“伯鱼”。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梁代陶宏景称:鲤“为诸鱼之长,为食品上味”。至汉代(2200多年前),池塘养鲤已极盛行,上至皇室,下至地主,均将养鲤作为商品性生产主业。

  唐代皇帝姓李,“鲤”与“李”同音,因而鲤鱼跳上龙门,成了皇族的象征,朝廷使用的凭纹—符,刻成鲤形,皇帝把“佩鲤”畅给大臣,用以显示尊贵。于是养鲤、捕鲤、卖鲤、食鲤均为皇族{zd0}的禁忌,违者必处以重罚。此禁忌达300年之久。此间,养鱼业另觅对象,逐渐转向家养草、青、鲢、鳙。至明代,又恢复了养鲤业,但因其生长缓慢,不得不屈居于“四大家鱼”之后。

  两千多年来,鲤鱼一直被视为上品鱼,关于鲤鱼的诗词、故事更是无数。自古相传的“二十四考孝”中,就有一则“卧冰求鲤”的故事。黄淮一带更有“没有老鲤鱼不成席”之谚语。古人还把鲤当成书信代用品,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鲤鱼象征着勤劳、善良、坚贞、吉祥。赠鲤以示尊敬和祝贺。以鲤示为吉庆有余的年画是久传不衰。

  元代,波斯人通过丝绸之路将鲤鱼带往中亚细亚饲养。1150年,欧洲十字军东征,将鲤鱼带往奥地利;1367移入匈牙利;1496年移入英国;1560年进入普鲁士,后移入瑞典;1729年移入俄罗斯欧洲地区;1830年传入美国。如今,鲤鱼已成为一种世界性养殖鱼类。



郑重声明:资讯 【我国淡水鱼简介(宏胜老味道百度空间搜集)_泰来宏胜老味道百度空间_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