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药中药化
西药中药化,就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中药的特性和功效来研究现在使用的西药,使之具有中药的理论、特性和功效内容,从而不仅能为西医使用,也能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来使用。
    1  中药和西药的概念划分
    中药和西药的概念,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应当结合不同的医药学体系来划分:以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术语表示xx的性能和功效,从而能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xx,称作中药;以现代科学术语来表示xx的性能和功效,从而能按西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xx,称作西药。据此,即使一些常用中药,若只考虑其西药理论体系下的性能和功效,并按西药来使用,则亦应称之为西药。同理,若将西药按中医药理论指导,以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为内容,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它们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木语所表示的中药特性、功效及使用规律,从而能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那么,就成了中药。
    2  西药中药化的内容
  2.1  西药本身的中药特性:中药本身有其特有的药性。尽管对中药药性的范畴,各家看法不一,但比较公认的应包括性味、归纳和升降沉浮。这些内容是中医药学体系对中药本身性能的特殊表示方法,是中药本身所含化合物的功效规律表示,从而成为中医根据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阴阳五行学说和整体辩证论治观点选用xx的基本依据。而上述特性,到目前为止,是西药所不具备的内容。那么西药,尤其是单体化合物的西药,是否同样具备如下特性,应当作为西药中药化研究、总结、归纳的内容。
  2.2  西药功用和主治的中药表示:中药的功用是针对机体的证而言的,如解表药(单味药)和解表剂(复方),是针对机体的表邪证而起xx作用,即具解除表邪的功用。机体在大证下又分小证,如同是热证,则有胃热证、肺热证等,而针对小证又有相应功用的中药。至于主治,则是指用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中药xx效能,如知母可治肺咳骨蒸,黄柏可治阴虚亢热。中药的主治是在功用统帅下面表示的xx作用的具体化,例如黄连,功用为清心火、燥脾湿、凉血、止泻、厚肠等,主治热病泻痢、心烦、胸痞呕吐、消渴、痈肿疗毒、目疾目赤等。这些用中药医学术语所表示的xx功用和主治,目前西药尚不具备,应当研究。
  2.3  西药配伍使用规律的中药化研究:xx的配伍使用规律,不论在中药学还是在西药学,都是比较重视的。但在不同体系,各自规律又是不同的。中药在配伍使用时,最突出的是中药学精华之一的复方使用。中医在使用xx时,按中医药学理论,根据机体状况,进行辩证论治,在组方选药时,又按君、臣、佐、使的要求来处理,主次分明,方中xx由其内在的规律性构成一个整体,使xx的整体性与机体的整体性相对应,从而更好的发挥xx作用。西药以复方便用时,其方的整体性往往不如中药复方的整体性那么突出和严谨,通常是按每个西药的独立功效,针对机体的不同病症而应用相应xx,那么,西药在配合使用时,是否也有一定的类似中药的复方组成规律?这也西药中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2.4  西药制剂的中药化问题:西药制剂,更确切地讲,应称之为现代制剂。现代制剂的中药化,并不是要把现代制剂再改成中药的传统制剂,而是说,涉及到制剂的有关问题,再结合医药理论进行一定的研究。例如中药的苦寒药,中医认为苦寒伤脾胃,能引起纳差(食欲减退)、完谷不化(xxxx)或便溏。这在古代仅能制成口服制剂,尚可理解,但如果将苦寒药制成注射剂,采取非胃肠道给药,是否还伤脾胃,就是值得研究的了。
    3  西药中药化的基础和基本研究方法
    西药中药化应包括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从而解决西药能不能中药化的问题。回答是肯定的,西药能够中药化。不论西药还是中药,它们都是由化合物分子组成,决定着xx的性能和功效。而从这些组成分子的情况来看,不论西药和中药,都有单体化合物的混合物:都有xx产物和人工合成产物:都有成分结构清楚和不清楚的,这就是西药和中药的物质同一性。既然中药具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术语所表示的特性和功效那么,西药也应具备。西药和中药的作用对象都是人,用来防治人的疾病,这是西药中药化的生物活性基础,亦可称疗效一致性的基础。由于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深入,人们发现,一些西药在临床使用中,在有些情况下,按照中医辩证论治中一定的辩证分型疾病才有较好的疗效,或者说表现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例如考的松,人们已从临床注意到,它对肾阳虚病人效果较好,对肾阴虚患者效果不理想,这说明它具有xx阳的功效。再如阿托品,患者服用后表现颜面红赤、热感、口干等,这正是中医药学热性方面的中药特性。这说明,有的西药在广泛临床基础上,已开始暴露某些中药的特性和功效。西医学习中医,是西药中药化研究的人才基础。这些年来,很多西医学掌握了中医药和西医药两套理论体系,并有临床经验,尤其对西医药更熟习,因此,这部分医药工作者若进行西药中药化研究,那是较方便的。从中医讲,在现代的西药中药化研究中,互相协作,共同研究,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西药中医化的研究方法,要围绕其临床疗效来进行。但科学发展到今天,不论中药和西药都积累了大量资料,因此可选用多种研究方法。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从根本上讲,是由其临床作用归纳出来的作为西药,一般都已经过较充分的药理学和临床学研究,积累了关于功能、主治、适应证;毒副作用、禁忌等方面的大量资料,因此,将这些结合按中医药理论体系进行分析归纳,赋与相应的中药特性和功效,是可能的。这在秀多中医药文献中均可见到。就拿中药的重要特性——“性味”来看,就是不断在前人临床效用基础上而总结归纳,{zh1}确定的。如(本草衍义)云:“秦艽,《本经》谓之苦平,而《别汞》加以辛及微温,以其主治风寒湿痹,必有温通性质也。然其味本苦,其功用亦治风热,而能通利二便,已非温药本色。后人且以治胃热黄疸烦渴等证,其非温性,更是彰明较著。”
    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将西药按中药理论体系,以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为指标,进行深入细致的临床研究,认真观察和总结,从而确证并归纳相应西药的中药特性、功效和使用规律。此种研究,可根据具体xx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地进行,总之,西药中药化,是一件新的工作。它不仅有助于推动中西医结合,亦有助于中西药学的丰富和发展。西药中药化是有光明前途的。

郑重声明:资讯 【论西药中药化】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