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墨趣·砚韵---文房四宝史话(转载)_我---美逸仙子_百度空间
    文房四宝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书工具。文房之名,起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公元 420-- 589年),专指文人书房而言,以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在翰墨飘香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房四宝乃是文人雅士挥毫泼墨、行文作画必不可少的工具,古人有“笔砚精良,人生一乐”之说,精美的文房用具,在古代文人眼中,不只是实用的工具,更是精神上的良伴。  笔:粗中有细 柔中带刚  文房四宝,笔居xx。中国的毛笔是举世无双的书写工具。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毛笔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走来,至今兴盛不衰,足见其强大的生命力。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秦谓之笔,“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先秦书籍中没有“笔”字,而“聿”字早在商代就出现了,而秦始皇只是统一了笔的叫法,可见笔是早于秦代就存在了。 清乾隆青花矾红云龙纹瓷管羊毫笔 明万历五彩龙凤纹瓷管羊毫笔和笔盒提到毛笔,人们往往会想起“蒙恬造笔”的故事,认为秦代名将蒙恬是毛笔的发明者。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太平御览》引《博物志》日:“蒙恬造笔。”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说。“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唐代韩愈《毛颖传》以笔拟人其中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颖,秦始皇宠之,封毛颖为“管城子”。后世又以“毛颖”、“管城子”、“毛锥子”、“中书君”、“龙须友”、“尖头奴”为笔的代称。一九五四年,湖南省长沙市友家公山的一座战国墓群中,发掘出一支长约21厘米,直径为0.4厘米的毛笔实物。该笔与现在使用的毛笔权相似,笔头用优质的免箭毛制成,毛长2.5厘米,笔杆亦系竹管,所不同的是笔头不是插在竹杆套内,而是用劈开的竹杆端部将笔头夹在其中,外缠丝线,再涂上漆。这支埋入地下两千多年的毛笔,被认为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称为“战国笔”。“战国笔”是否就是最早的毛笔,这也是个疑问。有学者估计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炎帝、黄帝时期就出现了毛笔。张华《博物志》也有“舜造笔”的记载。另外在出土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许多彩绘陶器上,表面所绘的动物图案及几何纹饰;明显地呈现出用毛笔画写出来的痕迹。商代的甲骨文上,也出现了毛笔的痕迹。据《田骨学商史编》记载,从殷墟出土的三块牛胛骨板上,有几个用毛笔写成的文字,以及一些龟甲片上,还可以看到一些未刻的文字,这些文字尚留有施朱涂墨的痕迹。而且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又具有相当多的“聿”字,由此可以这样断定,早在商代以前,我国就已有了用毛笔书字这个事实,现在学术界也大多持这个观点。我国的毛笔发展,有两个重要时期:{dy}个时期就是“宣笔”时期。据正史书籍记载,宣笔发明于汉代,魏晋时书法艺术的发展,促进了毛笔工艺的不断提高,东晋时,宣州陈氏之笔深受王羲之等人的推崇。到了唐代,宣州成为全国制笔的中心。此时的宣笔无论在制作技巧,选用材料,或在笔杆的雕镂艺术上,都已日臻完善,柳公权、欧阳修、梅尧臣、苏东坡等人都对宣笔有过极高的评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咏赞宣笔的诗中写道:“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宣笔在唐朝时被奉为“贡品”和“御用笔”,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天宝二年(743),唐玄宗登楼看新潭、南方数十郡特产,排列在在楼下,其中就有宣城郡的笔。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也说,唐太宗李世民在选纳各地贡品时,{dy}个就选中了宣笔等文房四宝。  南宋迁都杭州,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移到长江以南。从元xx始,我国的毛笔又进入第二个时期——“湖笔”。一大魏宝----湖笔 提起中国的文房四宝,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笔墨纸砚,实际上文房四宝还有另外一个更具体的说法,就是湖笔、徽墨、宣纸和瑞砚,其中湖笔指的就是产自浙江湖州的毛笔。湖笔自古有名,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曾凭借它妙笔生花,或著就千古奇文,或留下丹青墨宝,可以说,在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湖笔作出了一份重要的贡献。被称为“毛颖之技甲天下”的湖笔,发源于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古时,善琏隶属湖州府,故这里出产的毛笔称为湖笔,善琏也被誉为“笔都”。善琏地处杭嘉湖平原,距湖州东南七十里,这里河湖纵横,桑茂竹翠,是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湖州府志》记载:“湖州出笔,工通海内,制笔者皆湖人,其地名善琏村,村有含山,山巅浮屠,其卓如笔。”丰富多彩的笔衍生文化一、造型独特的笔架 笔格俗称笔架,是架置毛笔的一种器具,有玉、铜、瓷、木、石各种质地制作,有圆形、方形、长方形,每种式样花色繁多。宜兴紫砂雕梅花根式笔架 玉雕松鹿笔山 铜英雄笔架清银发晶雕三雄笔架 山水楼阁石笔山 铜制山形笔架粉彩寿山福海笔架 玉雕山形笔架 紫檀双龙盘山笔架二、极具巧思的笔洗 笔洗为洗笔之器也。名笔之尖极娇嫩,写字后必须即刻将笔洗净,否则,墨有胶性,能浸蚀笔尖。古人作学均必洗笔,故王羲之有池水全黑之故事。今人则不洗笔,虽终身作书,亦不能使池水成黑也。但今日名书家,名画家作完之后,亦均洗笔,故笔洗为文房之要器。水晶水盂(清代) 琉璃荷花洗(清代)黄釉雕瓷松竹梅扇形洗(同治) 五彩花鸟六足洗(万历)绿釉瓜形洗(康熙) 青花缠枝花卉鼓式水盂(正德)豇豆红水盂(雍正) 玉瑞兽水盂(明代) 琥珀桃形水盂(明代)三、古朴典雅的笔筒笔筒早在战国时即已出现。1954年6月湖南省文管会在长沙左家公山发现战国木椁墓,其中遗物有一支真正的毛笔,与笔同在一处的还有简削、竹片和小竹简各一。据考古学家推论,此套工具可能就是当时用于写字的全套工具,而其中的小竹简就是盛笔所用之笔筒。白玉雕携琴访友笔筒 绿檀笔筒 粉彩花卉笔筒明青花凤纹斗笔管 竹雕达摩图笔筒 青玉雕龙笔筒青花山水人物故事笔筒 青花人物笔筒 青花篆书万寿千秋笔筒明竹雕人物故事笔筒 清康熙五彩笔筒 黄花梨雕瘤根笔筒 墨:字画的显影剂  墨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内涵丰富。 最早有墨的记载的古文献是《尚书》和《仪礼》,前者记载了墨刑,后者记录了墨绳。后汉李尤《墨砚铭》说:“书契造,墨砚乃陈。”可见墨的出现是很早的。按照制墨的原料划分:可以分为油烟墨、松烟墨和漆烟墨三种。它们分别是以桐油、松枝、生漆烧出的烟加上黄明胶、麝香、冰片、梣木皮等配制而成。油烟墨色泽乌黑光亮,适合作画。松烟墨浓黑无光,多用于书法。漆烟墨较不常见。油烟墨 松烟墨墨,是中国“文房四宝”中的一宝。“徂徕无老松,易水无良工。珍材取乐浪,妙手惟潘翁。鱼胞熟万杵,犀角盘双龙。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这是宋代苏轼在《孙莘老寄墨》诗中写的赞美墨的诗句。诗中的“潘翁”即北宋制墨名家潘谷,据说他所制造的“潘谷墨”被誉为“墨中神品”,“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据《墨谱》载:最早的墨是用漆和石粉所做。 秦汉是墨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这时出现了松烟墨。松烟墨就是用松木烧出的烟灰,再拌之以漆、胶制成,其质量远远要胜过石墨。汉代,渝麋(陕西省千阳县)是全国制墨中心,其出产的“渝麋墨”,在当时最有名气。三国时,我国制墨业进一步发展。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曾记载着三国魏书法家韦诞制墨的方法:“参以真珠、麝香,捣细合烟下铁臼,捣三万杵。”韦诞制作的墨被称为“韦诞墨”,是古代的珍贵之墨,被赞誉为;“百年如石,一点如漆。”到了唐代,我国的制墨中心,从陕西地区扩大到山西、河北,其中以河北易州最有名。出现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奚墨”。中国最为有名的墨是徽墨。南唐后主李煜酷爱作诗绘画。安徽知府为了讨好皇上,差人选了两块奚墨进献给朝廷。李后主一试,果然不沾不涩,不滞不滑,乌亮光泽,而且芳香四溢,连声称赞。当即把奚廷控召去,封为“墨务官”,赐姓为李,又加封“奚墨”为“徽墨”。所以到了宋代,徽州(北宋末年歙州改为徽州)成为当时中国的制墨中心,徽墨也成为了墨中之精品,誉满天下。李氏的制墨艺术被人们历代相传,一直至今。徽州作为中国的“墨都”,从唐、未至元、明、清,都涌现了许多制墨名家高手。潘谷,宋代徽州制墨名家,有“墨仙”之称,他制造的“松丸”是很有名的古墨。明代,在“徽墨”中形成了以歙派(歙县)和休宁派(休宁县)两大派系,各有千秋。在诸制墨家中,方于鲁制造的“铜雀瓦”,被赞为“{qwgr}”的好墨。程君房所制的“清玉案”,更有“一技之精,上掩千古”之誉。明代xx大画家董其昌称:“百年之后,无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后,无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明代的墨为什么这般好,原来在那些高级的徽墨中,掺有麝香、梅片、冰片等名贵中药香料,故清香四溢,还有的墨中含有金箔,因而乌黑铮亮。当时称为“徽墨甲天下”。清代,是徽墨的又一个新时期,这时出现了曹素功、汪近圣、江节庵、胡开文制墨四大家,并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之说。曹素功(1615万…北1689)原名圣臣,一作孺昌;字昌言庵;号素功。安徽歙县岩寺人。他原是一位秀才,由于一直未能走上仕途,便在家乡潜心经营制墨。早期他凭借明末xx制墨家吴叔大的墨模制墨,改“玄粟斋”为“艺粟斋”,创制了“紫玉光”、“天琛”、“千秋光”、“天瑞”及集锦墨“豹囊丛赏”等名贵之墨,走上了徽墨之冠的宝座。程君房蟠螭纹墨(明代) 御制蟠龙墨一锭(乾隆)焚香煮茗墨一对(北宋) 叶茂实造寸玉墨(南宋)
  纸:纯洁生命的内涵
  纸的发明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大事,也是书法史上的大事。我国是世界上发明造纸术最早的国家,这是一项对世界科学文化传播作出巨大贡献的发明。
  造纸的主要源料多为植物纤维,以竹与木为主,木之纤维柔韧,制成之纸,吸墨较强;竹之纤维脆硬,所制之纸,吸墨性较弱。范晔所著《后汉书.蔡伦传》中记载,东汉和帝时代的宦官蔡伦,利用担任尚方今的机会,于元兴元年(105),最早发明了纸,献给朝廷。《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敞布、鱼网以为纸”。记载说明,蔡伦当年是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作原料制造纸张的。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发明家,后人将这种纸称之为“蔡侯纸”。
  蔡伦造纸史有定论,然而,近几十年来一系列考古新发现,对造纸术的发明权提出挑战。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淖尔地下,掘到一片植物纤维的古纸,考古学界认定它至少是公元前49年以前的纸,比“蔡侯纸”早150年;1975年5月,在陕西西安市郊灞桥的一座西汉古墓中,发现了一叠古纸残片,经鉴定为西汉武帝时的产品,旋被命名为“灞桥纸”;1973年,考古学家在甘肃居延汉代遗址中又发现了两片西汉麻纸,也早于“蔡侯纸”将近200年;1978年,在陕西省扶风县中颜村又发现了“中颜纸”,亦早于“蔡侯纸”。这些考古新发现,以实物资料证明,我们祖先早在西汉时期就发明了造纸术,从而把这一伟大发明又向前推进了两个世纪。
  三到六世纪,纸已大体取代了帛、简而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这一时期,我国的造纸术开始外传到邻近的越南、朝鲜;公元七世纪,造纸术又通过朝鲜传入日本;公元八世纪中叶,我国造纸术传入中亚细亚的阿拉伯地区,不久,又经过阿拉伯流传到欧洲,十二世纪,欧洲大陆的西班牙和法国{zx0}设立”了造纸厂;到十六世纪,中国的造纸术已传遍欧亚大陆,并传入美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文房四宝中的纸,用于书画的{zh0}的纸是宣纸。产于安徽南部泾县,因历史上属宣州府,故名。始产于唐代,它的原料是青檀皮。清代才掺和稻草,改变了用料比例。宣纸分生熟两种,生宣渍水渗化,作写意画{zh0},熟宣经过胶矾浸染,不渗化,宜于工笔,细描细写,为书画最理想的用纸。宣纸具有纸质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不起皱,不掉毛,不怕舒卷,抗老化、久不变色、不蛀不腐、卷折无损等特点。便于收藏,因此有“纸寿千年”之说法。
  金绘云龙宫绢(清晚期) 侧理纸(南宋)
  金绘云龙淳化轩御制笺(乾隆) 金绘云龙宫纸(清晚期)
  明清以来,生产了大量xx艺术加工纸。这些纸张原料讲究,制作工艺精良,花色品种繁多,大部分是御用专用纸。这些形式装饰美,有极高的艺术的纸随着明清赏玩珍藏之风的高涨也被文人墨客们所鉴赏收藏而不用之。
  砚:千凿百磨话为田
  砚,是磨墨器,又称砚台、砚田、墨池、墨海、墨盘。远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就在陶器上绘出了多种不同色彩的花纹,看它颜料细腻,说明当时已有研磨颜料的工具。从西安半坡原始公社遗址出土的石器上,还可以看出上面残留的研磨过颜色的痕迹。这应该是使用砚的开始。
  自古以来,砚的类别各异,品种繁多,从砚的质地分可分为玉砚、银砚、铜观、铁砚、陶砚、瓷现、石砚、漆砚等,然而最普遍、最实用的还是石砚。刘禹锡《送鸿举游江西》诗中写道:“使君滩头拣石砚,白帝城边寻野蔬。”砚台有多久历史?是谁发明的?据《古今事物考》说;“自有书契,即有此砚。盖始于黄帝时也。一云子路作。”
  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临潼姜寨遗迹发掘出一套绘画工具,其中就有一块石砚,观上面还有石盖,掀开石盖,砚石凹处有一支石质磨棒。姜寨遗迹属仰韶文化初期的一处母系氏族村落,这一发现,就把砚台的历史推到了五千年之前。由此可见,砚台是随着华夏文化的发展面发展起来的。 
  墨玉蛙形砚滴(南宋) 反瓷雕山水圆形砚(清晚期) 
  唐陶制风字形砚(唐代) 蓬莱山绿端砚(明代)  
  石砚及磨丸(西汉) 双蟠龙钮盖三足石砚(东汉) 
  细润如玉的四大名砚
  端砚,由来就是中国“文房四宝”中的{jp}。它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 
  在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峡而过,直奔南海。夹岸丛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岩叠翠。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错落的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
  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具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外。还与其开采、制作的艰辛有关。一方端砚的闻世,要经过从探测、开凿、运输、选料、整璞、设计、雕刻、打磨、洗涤、配装等十多种艰辛而精细的工序。采砚石无法用机械化操作,只能以手工为主。历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脉走向,顺其自然向深层采掘,从接缝处下凿。采出来的砚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属难得。坑道向下倾斜、曲折蜿蜒,工人进出要下蹲弯腰,有些地段仅能容一人裸体匍匐爬行。古人云:“老坑匍匐仔坑斜,采石人同隔世赊。刈取紫云烦镂削,千金一砍未为奢。” 
  歙砚,因生产于歙县而得名,是砚中的上乘珍品。 
  歙砚的特点是:石质坚韧、温润莹洁、纹理缜密,抚之如柔肤,扣之似金石。歙砚雕刻精湛,造型浑朴,刀法挺秀有力,美观实用大方,历来被文墨客誉之为罕世珍宝。歙砚取石于古代歙 州龙尾山的武溪有五色云缭绕,如锦衾覆盖,两侧还有一缕白云蜿转浮游,状似游 龙。人们以龙兆为吉祥,就在龙尾留后。宋代大书画家米芾在《砚史》一文中,对 歙砚作了概括:“金星宋砚,其质坚丽,呵气生云,贮水不涸,墨水于纸,鲜艳夺目,数十年后,光泽如初。”歙砚的石质美如碧玉,腻如肌肤,暗含锋芒,缜涩发墨,油润生辉,具有下墨快,不损笔锋,墨水不干等特点。因此有“龙尾歙砚天下 冠”之说。 
  歙砚的珍贵价值,还在于雕刻上具有徽派石雕的风格,即浑厚朴实,美观大方,刀法刚健,花式多变。它的图案,多取于黄山胜境、新安风光、不桥流水 或神话传说、名人逸事等。如金得石质的“龙砚”,蛟龙的雄资在砚上表现得栩栩如生,两颗金星作为龙眼,熠熠生辉,龙嘴伸出的部位,作为砚池,恰到好处,自 然巾切。“黄山胜境”砚,用虚拟的写意笔调,概括了黄山的险、奇、绝、美的特 色,缭绕的云雾,烘托出作为砚池的一轮圆员,使人间仙境黄山更披上一层迷人朦 胧的色彩,吸取和弘扬了新安画派“似与不似”的美学表现手法。当今的砚雕,更 是名师辈出,绝技惊人,它继承传统,又不囿于古人,刻意创新,艺术又达到了新 的境界,有的刀法细腻工整,如“兰亭序砚”,采用浮雕的镂空的刀工,把整个兰 亭、文人墨客、曲水小桥表现得淋淳尽致;有的则擅长浪漫、夸张的荒诞手法,赋 予雕琢以新的韵味,无论细腻和夸张,或写意和记实都使歙砚的雕刻百花齐放,互 为映衬,各呈风采。最近,刀耕不息的砚雕大师,又设计创作了巨幅砚刻《黄山颂 》、《醉八仙》、《清明上河图》、《群仙祝寿图》,每一幅作品面积均达1平方 米,气势磅礴,宏伟壮阔。
  洮砚,早在唐宋时期就已驰名海内外,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清代乾隆年间钦定的《四库全书》中,列其为国宝。
  洮砚石产于中国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乡洮河之滨,是水成岩的一种,又名辉绿岩。北宋xx鉴赏家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砚辨》中说:“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当代书法大师赵朴初赞洮砚:“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以青铜润如玉”。洮砚石质坚细莹润, 发墨细快生光。墨贮于砚中,冠盖成珠,月余不涸,亦不变质。它保湿利笔,纹理如丝。绿色是洮砚石料的代表色。有墨绿、碧绿、辉绿、翠绿、淡绿、灰绿等色相。 墨绿亦分深浅两种浓度,深者近于黑色。最上品为绿漪石,俗称“鸭头绿”,其次为辉绿色的“鹦哥绿”,淡绿色的“柳叶青”。带黄标者更为名贵,有“洮砚贵如何,黄标带绿波”之说。还有洮河紫石,其中暗红色者可与辉绿石媲美。
  洮砚的刻砚工艺,千百年来世代相传,能工巧匠辈出。现从事砚刻者,有数百户,逾千余人。xx者有张建才,李茂棣,包述吉等人。洮砚雕刻精致,品种繁多,风格典雅。款式在外形上虽然千姿百态,根本区别只有单砚和双砚两大类。单砚只有一片,双砚由底盖两部分组成。洮砚虽有方、圆等规矩形,但崇尚自然造型,即保持原材料的自然形状,因石造势。墨池、水池、砚盖 各得其所。洮砚雕刻使用浮雕和透雕两种技法。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这是洮砚雕刻艺术中{zj1}特色的技艺。透雕图案的真实感、立体感很强,富有艺术魅力,同时也增加使用价值,透雕镂空后的凹底 安排为砚台的水池。如透雕的荷花下贮满清水,则成了充满自然生趣的莲池图。洮砚千年的雕刻历史,洮砚乡亦农亦工的砚师们创作了成千上万的精美图案。因为历代皇朝刻制贡品,以龙凤为题材的传统图案成了代表性图案,如“龙凤朝阳”、“二龙戏珠”、“五龙闹海”等,也有宗教器物图案。更多者为花木山水、飞禽走兽、人物故事皆随砚工深厚寓意,立于砚上,玲珑剔透,优美风雅。洮砚盖上适于刻字,刻有诗词名句、名家警句、座右铭、图案点题、惠赠互勉、遗训等。
  澄泥砚,唐宋时皆为贡品,堪称“国宝”,是历代帝王、书画名家、文人雅士所青睐之物。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河南孟州人)在《瘗砚文》中赞:“孟州澄泥,土乎成器,砚乎研乎,与瓦砾异,质坚如石,细润如泥,唐人品砚,以为{dy}!”清乾皇帝赞:“抚如石,呵生津”。我厂宗承古老制砚配方及工艺之精华,融入现代科技,采用千年黄河澄泥,精制出凝聚华夏瑞龙五千年古老文化,又赋予时代创意的中华瑞龙澄泥砚。
  该砚不施彩釉,“泽如美玉,击若钟罄,贮墨不耗,积墨不腐,冬不冻,夏不枯,写字作画虫不蛀”,放置案头飘溢出淡淡清香,具有清心、怡神之妙用。其造形独特,手工雕琢,古朴典雅、大方;“朱砂红,膳鱼黄,檀香紫……”等名贵色彩,赏心悦目,赋予你独特的艺术自然美,{gjldr}李鹏、李德生、蒋民宽及艺术大师潘洁滋等均给予该砚很高的评价,并题词、作画,今已视为融实用、观赏、收藏、馈赠为一体的xx艺术之珍品。
  纸镇(亦称镇纸),是书斋中一道亮丽风景,也是案头上不可缺少的器物。在翻阅书籍时会用纸镇,书写或绘画也离不开纸镇,在写作时,纸镇则能起到“休教风过乱文思”的作用。其实,纸镇说白了只是一件重物,可以压住纸张即可了,但是一进书斋,一经过文人的手,即被注入了文理,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文化。
  作镇纸的材质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紫檀、黄花梨、金丝楠木、乌木,还有铜质、玉石、陶瓷、玛瑙、水晶的,形状更是千变万化,有戒尺形、方形、圆鼓形、伏兽形等等,其产生年代更是悠久,大约有了绢绫纸张就有了它。
  书斋主人因个人喜好而选择不同材质形状的纸镇。上世纪50年代初,我在杭州栖霞岭黄宾虹书房中见到的文房用品,大多是汉砖晋瓷的。因宾翁喜好金石与古文字,所以书桌上的水盂水勺都是晋瓷的;笔筒、笔架、砚台纸镇,都是汉砖制成,上面有年号、纹饰,非常古雅。而潘天寿先生则喜石头,画室中的纸镇是拳头大的石块,形状自然,浑厚朴实,有大象不雕的感觉。在唐云先生的大石斋,文房器物则是琳琅满目,多种多样,光纸镇就有青花瓷、紫砂、楠木、紫檀、铜质等等。有趣的是,唐先生喜好把玩这些,所以好多东西都是自己设计形制,或是在上面题句作画。反正通过唐先生的手,这些纸镇便透出一股文雅之气。就拿两块四方的经寸大小的黄铜块来讲,经唐先生寥寥几笔山水,刻成后即显得韵味十足,更绝的是,两块方寸大小的铜块,拆开单看是两幅画,合起来是一幅画,左右放是一幅画,上下放也是一幅画,让人爱不释手。
  其实有好些大家都是个中高手,如朱屺老在铜镇尺上写的兰竹、十发先生绘的牧羊女,都为文房增添了几分雅致。来楚生先生与我恩师张大壮,在小小铜块上作的花卉游鱼,虽草草几笔,却极其传神,也能上下左右拼合,与大石斋的山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吴湖帆先生则喜欢在紫檀木、金丝楠木的戒尺形纸镇上题词,赠送给友人,让人上手读了从心眼里透着雅气。
  我也喜好把玩纸镇,为此也收藏了好些。有明代鸡翅木的上面刻有杨继盛书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句,真是铁划银钩,掷地有声。有一对清代金丝楠木纸镇,上面句子是“谢草郑兰燕桂树,唐诗晋字汉文章”,透着大气的句子与字体配上厚薄正好的长方形金丝楠木,可以说是xx的结合。有吴湖帆先生书刻紫檀木戒尺形纸镇,词曰:“意悠悠,兴悠悠,意兴阑时情怎休,烛摇红影楼。用白香山韵,长相思,鸿士老兄属,乙未午月吴湖帆。”极其雅致。另有一件青花镇纸,长21厘米,宽2.5厘米,厚3厘米,周身绘青花卷草纹,是元末明初之物,比较少见。还有一块齐家文化的玉,大小像一块糖年糕有个斜面,刻有兽面纹饰,因包浆很好,我也拿来作纸镇,因书写作画时常用,包浆更好了。我最喜欢的是一种汉代水晶的卧虎形纸镇(见图),大小正好一握,造型大气,刀法简练,耐人寻味,每次把玩,都久久不能释手。
  古今中外纸中{zw}--砑花纸

  
唐代写经笺、宋代的黄麻纸、白麻纸、澄心堂纸、明代白绵纸和黄绵纸、清xx化纸和开化榜纸、晚清及民国生产的玉版宣纸、古朝鲜和古日本的高丽纸、皮纸、美浓纸等都代表着那个时代造纸工艺的顶峰。 名品珍赏-------砑花纸系列纸,作为书画之载体,历来受收藏家所珍爱;而在众纸之中,砑花纸由于施金上银,精工手描,有的甚至经多次渲染而价格倍增,砑花纸由此而更加珍贵.
  现贴乾嘉年间之古纸, 据记载,当时的大臣受赏赐得到此纸,用时也要沐手焚香。可见其庄重程度,也可见其珍贵程度。乾隆性喜奢华,故清朝华贵纸品蜡笺、洒金笺、彩笺、图案笺、花纹笺、金箔笺等层出不穷,甚至还出现了3米以上描有花纹、涂蜡撒金的纸笺。



郑重声明:资讯 【书香·墨趣·砚韵---文房四宝史话(转载)_我---美逸仙子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