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30 12:22:36 阅读59 评论5 字号:大中小
引用 的
方法比知识重要,人品比能力重要
方法,也就是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看似简单动作的背后,起支配作用的就是思维方式:找到病灶,然后对症下药。
知识不是智慧,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智慧。
还有句话说,知识不是力量,智慧才是真正的力量。
换句话有效实用的东西才更具有价值。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
思考力比记忆力更为重要和有效,但中国传统应试教育太过于强调记忆力了,导致很多人从大学出来发现,一路走过来记了不少东西,能用上的太少,在思维推理和解决问题方法上还有很大欠缺。
教育教人以知识,是因为再没有别的东西可教。但知识并不能代替思维,如同思维不能代替知识一样。在大多数实际生活中,知识从来就是不xx的(因为我们处理的事情往往涉及将来),所以我们需要思维。
创造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它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式的创意,而是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但相对来说,并不是比较聪明的人,就一定有较高的创造力。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人,本身智商不一定很高,书也不一定读得呱呱叫,但因为他们点子多、心思巧,遇到问题决不放弃,所以成就反而比一般人高出许多。
知识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但决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创造力,但在校的考试成绩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创造力,所谓“高分低能”就是指这类学生。
因此,孩子读书、学习,有着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一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但教授一门知识课的更为重要的意义恰恰是为了使孩子的思维技能得到发展。“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这句话很有道理。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方面应注意一些方法:
一、要善于对孩子发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问对于培养孩子是很重要的。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及创造力,父母必须掌握向孩子发问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发问的技巧,也学会听孩子发问。因为这既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更可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时可培养其表达能力。
发问时,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zh0}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没有惟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如:茶杯有些什么用途?多少加多少等于10?等等。
台湾学者陈龙安总结出发问技巧的“十字诀”。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问答游戏;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东西和东西间的异同;
“替”:让孩子多想些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孩子想象各种情况;
“组”: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举例来说,孩子要去郊游,就可和孩子讨论请谁一起去?何时去?为何要去?到哪里去?带什么去?问题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
“类”:是多和孩子类推各种可能。
二、为孩子创造“想问”的情境
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这对孩子思维的发展极其重要。或许有些父母会问,如何才能让孩子想问、会问?要让孩子想问题并提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个情境,以激发孩子想问的兴趣。所谓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依循。
首先,让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说一半、让孩子好奇地想问结果;玩猜谜游戏,给一些暗示,等等……;然后引导孩子如何问得清楚,而且能有礼貌地问。
其次,鼓励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心中原本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成人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逐渐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
因此,父母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努力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三、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
我们经常碰到以下两类问题:
一类问题,就像课本上的习题——提出的问题很明确,要求我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某些知识,针对问题“聚会思维”;而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往往是惟一的,这就像我们回答“1十1”只能等于2,等于别的就意味着错误。
另一类问题,就是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有时问题在开始时并不十分明确。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问题都是属于这种类型。解决这类问题,除了要努力明确问题外,还要打破平时习惯想法的束缚,将自己的思想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扩散开去考虑问题,这叫“发散思维”;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很多个创造性的设想,并且不能{jd1}他说哪个设想{zh0},只能根据实际的情况,评定某个设想更为合适。
比如“回形针有什么用?”这样一个问题,有兴趣的话,您可以先考考自己的小孩。
发散性思维要求一题多解,供参考的答案有:
回形针除了可以用来“别住纸张”外,还可以有以下的用途:
可以让回形针利用衬衣口袋,别住“服务员”或“小队长”等标志;
可以用它代替发夹,夹住散乱的头发;也可代替领带夹子;
假如有很多回形针的话,可以把它们联结起来,成为链条;
可以把回形针的一头拉开,代替牙签,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当然{zh0}不要这么做);
同样可用它剔除地板、桌子缓和指甲缝的脏东西等等;
必要时,可以把整个回形拉直,当作鞋带使用——把它穿过鞋带孔扭结起来;
把回形针缝在窗帘布上端,代替窗帘圈;可将它别在纸模型飞机的头部,做重锤用;将许多回形针串联起来,还能做项链,等等。
人品比能力重要
能力很重要,可是有一样东西比能力更重要,那就是人品。
身体不好是废品,思想不好是xx。
人品,是人真正的{zg}学历。人品,是人真正的{zg}学历。人品,是人真正的{zg}学历。
让好人品成为和谐社会、和谐组织的心灵润滑剂。
让好人品成为优秀员工、{zy1}团队的动能加油站。
人品,是人能力施展的基础,是当今社会稀缺而珍贵的品质标签。人品和能力,如同左手和右手:单有能力,没有人品,人将残缺不全。能力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掌握在品德高尚的人手中,它将会给团队与社会创造出无数的价值;相反,如果掌握在品德低下的人手中,它将时刻有可能会成为组织与社会前进的羁绊。
有许多人才济济的单位,也面临着动力不足、内耗严重乃至惨遭淘汰的结局。究其原因,员工人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缺乏忠诚、敬业、服从、合作的团队,往往更容易迷失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损公肥私的争斗中。众多的单位领导都认定:能力合格的人不一定是上品,而人品不合格的人就是危险品。没有人会愿意重用一个成绩合格但人品有问题的危险人物。一个人人品不好,即使有天大的才能,他也可能会在关键的时候给组织带来伤害,并且,能力越大造成的损失也会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品”其实决定着整个组织与个人的方向与前途。
提高、锤炼员工的人品素养已成为当前各类单位、组织的重要使命。
人品,是一个人真正的{zg}学历。现代社会,有能力有才华的人到处都是,但才能{zy1}且人品过硬的人却是鲜见,每个组织都在真正急需并努力寻找这样的人。
人品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着{zh1}的结果。人品意义深远,没有人会愿意信任、重用一个人品欠佳的员工。好人品已成为现代人职业晋升的敬业标杆与成功人生的坚实根基。
比能力更重要的12种品格
第1 忠诚——忠心者不遭解雇
站在老板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天天琢磨为公司赚钱
与老板一起分享你的想法
不卷入与老板对抗的势力
忠心耿耿地维护公司的利益
在诱惑面前经得住考验
第2 敬业——每天必老板多做一小时
工作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报酬
提供超出报酬的服务
模糊“上班时间”与“下班时间”
乐意为工作做出个人牺牲
完成工作再休息
敬业精神,还展现于细节中
第3 自动自发——不要事事等人交待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主动做一些“分外”事
先做后说,给老板惊喜
学会毛遂自荐
高标要求:要求一步,做到三步
拿捏好主动的尺度
第4 负责——{jd1}没有借口,保证完成任务
责任的核心在于责任心
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
一诺千金
{jd1}没有借口
让问题的皮球止于你
不因一点疏忽而铸成大错
第5 注重效率——算算你的使用成本
跟穷忙、瞎忙说“拜拜”
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量化你的每日工作
拖延是最狠毒的事业杀手
牢记优先,要事
{dy}
防止xx主义成为效率的大敌
第6 结果导向——咬定功劳,不看苦劳
一开始就要想怎样把事情做成
办法总比问题多
聪明地工作而不是努力地工作
创造条件去完成任务
{dy}次就把事情做对
把任务完成得超出预期
第7 善于沟通——当面开口,当场解决
沟通和八卦是两回事
不说和说得过多都是一种错
带着方案去提问题
培养起接受批评的情商
胸怀大局:既报喜也报忧
内部可以有争议,对外要一致
第8 合作——团队提前,自我退后
滴水融入大海,个人融入团队
服从总体安排
遵守纪律才能保证战斗力
不当团队的“短板”
多为别人考虑
让能力在团队中被放大
第9 积极进取——永远跟上企业的步伐
以空杯心态去学习、去汲取
不生气,要争气
不要一年经验用于十年重复
挤时间充电
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
挑战自我,提前化解潜在危机
第10 低调——才高不必自傲
慢点儿邀功请赏
克服“大材小用”的心理
不摆架子耍资格
给人一分尊敬
努力做到名实相符
成绩只是起点,荣誉可作动力
第11 节约——别把老板的钱不当钱
报销账目,金钱上要诚信
不耍小聪明
不浪费每一张纸
不浪费每一分钟工作时间
花公司每一分钱,都要收到{zd0}效益
记住:省下的都是利润
第12 感恩——想想是谁成就了今天的你
老板给了你饭碗
工作给你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同事给予你配合
客户帮助你创造业绩
对手让你看到距离
批评者让你趋向xx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知识就是力量。的确,知识对人的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否认的价值,但人的真正力量并不只来自对现成知识的掌握,而是以一定知识为基础所形成的智慧,并在智慧的作用下开发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
转变学习方式,崇尚创造,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中获得个性解放,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诉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历史的机会,也铺设了平台。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品性,是课程实施中必须着重探索的一个问题。
教育家历来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
在我国古代教育论述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启发”、“诱”、“喻”、“长善救失”等,学生学习的形式主要是自己读书和活动。据《论语》记载,孔门的教学很多是在师生从事各种活动中互相讨论进行的,并无系统讲授。孟子极力提倡“自得”。《学记》的整个出发点就是“学”。荀子的“闻”、“见”、“知”、“行”,《中庸》的“学”、“问”、“思”、“辨”、“行”,以及“朱子读书法”等,都是对“学”的概括。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陶行知提倡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并主张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务会议为此辩论了两个小时,不能通过,他因此不当教育专修科的主任。后来,苏州师范学校带头采用“教学法”一词,“教学法”一词逐渐通行起来,被传为教育史佳话。
国外许多教育家也同样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提出了“自觉性”这一概念,认为自觉性不应该只是对知识即学习结果的理解或外部的理解,而应该是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内部的理解或学习方法上的理解。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要启发儿童、青年的自觉性,他劝告教师说:“传授儿童各种各样的科学,并不是你的职责;你的职责应该是使他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及当他对这些科学产生的趣味较为成熟时,给他以从事学习科学的方法,这确是那完善教育的最基本的原理。”杜威推崇卢梭这一教育思想,并在《明日之学校》中提出,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去发现获得知识的方法。
不光教育界,其他学术领域的大家也同样认识到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德国艺术家拉辛说:“上帝如果一只手拿着现成的真理,一只手拿着寻求真理的方法,我宁愿选择寻求真理的方法,而不要现成的真理。”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是一位朋友的口头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因此他被朋友们称为“难不倒”。
他住在一套比较老旧的房子里,由于设计的不合理,厨房下水管老是被堵塞,每次疏通都花费了很大力气,但过不了几天又被堵住了。
他要动动脑子了。他像研究精密仪器一样认真观察起这个洗碗池来,结果发现堵塞下水管的罪魁祸首就是洗碗、洗菜的残渣碎片。找到了病灶,他就找来一个废弃的塑料菜篮,裁剪成适当大小,放在洗碗池出水管的下方,截住洗碗洗菜的残渣碎片,从此,下水管再也没有被堵塞过。
这就是方法,也就是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看似简单动作的背后,起支配作用的就是思维方式:找到病灶,然后对症下药。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种方法,譬如改装下水管、改造洗碗池,等等,但他用最省力也最省钱的方案解决了难题,这就是能力在发挥作用。
类似灵机一动的例子,在这位朋友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案例简直就是奇特的创意。在他看来,知识都是死的,灵活地运用知识,才是最重要的。他藐视xx,重视“灵机一动”,这让他显得处处与众不同。
用成本{zd1}的办法解决复杂的问题,这就是能力。从职业角度来看,这就是职业素质。
另外一位朋友中学没有上完就辍学了,迫于生计,托人进了一家造船厂,拜师学习船体设计。船体是很复杂的曲线多面体,设计需要懂得三维空间,但他数学成绩一直不好,不懂得三维空间,因此{dy}关就卡壳了。
他也是一个从小就喜欢动脑筋的人,也相信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不懂没有关系,动动脑子兴许就有办法。他到造船车间去观察,观察得久了,他慢慢发现船体的形状很像萝卜!既然像个萝卜,那就有办法了,他到菜市场买了几个大白萝卜回来,从横向、纵向、平面三个方向把萝卜切开,于是他就看到了船体真实的三维空间!
他用这个土办法解决了三维空间认识的难题,也许在其他精通数学的人看来,他这个土办法的确很笨,但我认为他是最聪明的人,因为他懂得用最简单的办法去解决难题。
他后来成了造船业的富豪。他能成为富豪,xx就得益于“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信条,相信这个信条的人,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zj0}方案,当他觉得自己应当成为一个富豪时,他就会认真琢磨成为富豪的xxx最省力的途径。
还有一位朋友,也是一个喜欢动脑子的人,我每次想起他都会很感动。
他每次解决生活中的小难题都要把他的孩子叫到身边,告诉孩子这个问题是怎么回事,症结在哪里,然后他就让孩子看着他怎样去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掉这个难题。每次做完后他都要拍拍孩子的脑袋:“孩子,记住,方法才是最重要的,方法永远比知识重要。”
孩子遇到什么难题向他求援,他不会轻易提供帮助,而是对孩子说,你是最聪明的孩子,自己想办法。孩子努力了半天还是没能解决,很泄气,他就鼓励孩子:任何事情都有办法解决,一定是你的方法不对,继续努力吧。
在他的鼓励下,孩子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就高高兴兴地对孩子说:“你看看,没有问题能难倒你!”
通过这种方式,他让孩子从小就具备了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还真没有干不了的事情。
如果中国的家长能有一半像他这样教育孩子,让孩子从小习惯遇到问题就动脑子,我坚信中国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我周围的很多朋友老是抱怨老婆不会做饭不会洗衣服,不懂得与家人和睦相处。做饭、洗衣服、与人和睦相处,这应当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这些朋友的妻子却不会,这就不是小问题了。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怎么去做复杂的事情?
这些朋友的妻子大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有的还是博士、教授,但她们不会做饭,不会洗衣服,不会与人相处,朋友们无可奈何地说:“她们在生活上简直就是白痴!”
你也许会说,我是博士,我有很多很多专业知识,不屑洗衣做饭这样简单的事情。其实,要把这些看上去很简单的事情做好并不容易,如果真那么简单,厨师就不用考级了。处理看上去很简单的事务,同样需要各种各样的方法,需要动脑子、动手的良好习惯,否则是无法做好的。
知识的多少与处理具体事务能力的强弱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位朋友开了家大公司,由于公司实施了一些不好的管理制度,导致大多数员工不满,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公司面临危机。
这位朋友从北京请来一位专门做企业管理咨询的博士,他开价10万,要求博士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重新制定管理制度。博士工作很卖力,在公司里泡了整整三个月时间,完成了新的管理制度的设计框架和细节,装订成一本大书,还做成电子文件演示给企业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看。
博士设计的管理制度相当周密,从专业角度讲可以说无懈可击。当这位博士满头大汗地演示和讲解完他设计的管理制度后,公司老总突然问他:“博士,你在公司待了三个月时间,有多少时间与一线员工在一起?”
博士愣了一下,然后老老实实地回答:“没有跟一线员工接触过,也没有必要跟他们接触,我设计的这个制度是严格按照标准的流程来完成的,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在操作,有问题吗?”
这个耗费了10万元的“标准”制度被束之高阁,从来也没有被使用过。公司老总对我说:“这个博士连一线员工都没接触过,居然就设计出一套管理制度来,真是匪夷所思,这种制度我敢使用吗?”
这个公司出现的状况其实就是一线员工的不满造成的,要制订新的管理制度,必须调查一线员工究竟对什么不满,然后根据一线员工的要求和公司的实际情况,寻找有效的、低成本的解决方法。这位博士每天待在公司的办公室里,运用他的那些来源于书本上的专业知识,精心炮制出了一大堆“科学”的管理制度,这样的制度有谁敢用?
这位博士的问题在于,他有很多专业知识,却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知识层面上他是一个富翁,在处理具体问题上他却是一个低能儿。
类似的“白痴”博士在中国{jd1}不是个别人,在很多大学里,教授都是“文抄公”、搬运知识的苦力,他们的所谓学术研究,就是从书本到书本,哪里会到实际生活中去调查研究,哪里会去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办法!
教授们如此,教授们“指导”出来的学生,难道不会如此?“白痴”博士、“白痴”硕士就像孵化出来的小鸡一样,打着知识的饱嗝从各个大学里摇摇摆摆地走出来,到各个单位享福去了。
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强的人,一定具备两种与众不同的素质:总是有改进现有事物的冲动,总是相信有办法能实现这种改进。
多年以前,我到街上配钥匙,惊奇地发现延续了不知道多少年的手工配钥匙已经被机器取代,功效大大提高,精度也大大提高。我利用师傅配钥匙的机会认真观察配钥匙的机器,发现它的原理非常简单,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改进,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没有人去做,也没有人去想。手工配钥匙很好啊,为啥要改进它呢?
有人对手工配钥匙感到不满,他认为可以有更快更好的方式配钥匙,节省客户的时间,师傅也能挣更多的钱。他不但不满,还坚信有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想啊想啊想,终于就发明了机器配钥匙。
很多人都知道圆珠笔的故事。据说,日本的圆珠笔芯里装的干油墨,足够书写2万个字。但是,书写的字数多了以后,钢珠与钢圆管之间的空隙会渐渐变大,油墨就会从缝隙中漏出来,常常会玷污衣物,让人十分不愉快。
为了解决漏油的问题,很多专家投入了研究,他们认为是制造圆珠笔的材料不够好,或者是油墨有问题,因此拼命想办法试图从材料的专业角度解决这一难题。但各种方法都使用了,甚至动用了当时的{jd0}科技成果,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
当时,日本有一个小企业家,他不懂什么高科技,但他喜欢动脑子。他买来很多支圆珠笔如痴如醉地观察,有{yt}他突然灵机一动:既然书写到2万个字才开始漏油,如果少装一些干油墨,让笔芯里的油墨只能书写1万多个字就用完,漏油的问题不就解决了?
他就开始动手试验,把油墨装到只能写1万多个字的高度,就不再灌装油墨。经反复试验,圆珠笔果真不再漏油。于是他申请专利,专门生产一种短支的圆珠笔芯和圆珠笔,投放到市场顿时就受到热烈欢迎,这位喜欢灵机一动的小企业家很快就成了大富豪。
这个没有专业知识的人,用xxx最简单最省力的方法解决了一个貌似无法解决的难题。方法,的确比知识更重要。
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个让人笑不出来的笑话:一家大型企业生产的某种产品,由于流水线设计得不合理,在流水线上包装时总是有一些空包装盒成漏网之鱼,混入成品箱里。老板很恼火,请几个专家来改进流水线,耗费了几百万元才把问题解决了。
附近的一家小企业也是生产这种产品的,同样遇到了这个难题:空包装混入成品箱里。企业很小,老板没钱请专家改进流水线,就问打工的农民工们“这个问题咋搞”,农民工们说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他们让老板花几十元钱买来一个电风扇,对着流水线不停地吹,那些没有装进产品的空盒子经过电风扇的时候,就立即被吹出去了!
专家用成本高昂的既有知识解决了问题,农民工用低廉的应变能力同样解决了问题,这真是一个伟大的令人惊叹的故事!
那些动不动就会灵机一动的人,一定是从小就养成了独立思考、独立处理事务的良好习惯。从小就缺失了这种教育、这种训练的人,是不可能拥有强大的处理事务的能力的,这样的人,不管拥有多少知识,拥有什么样的学位,他都是一个低能儿。
一个不会洗衣做饭的人,她一定从小就没有受到独立处理事务能力的训练。洗衣做饭是一个人一生无可回避的日常劳动,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被要求去做,而且要做得很好,她就是在接受严格的独立处理事务能力的训练,这样的训练会让她终生受益,惠及她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要把衣服洗干净,要把饭菜做好,就得动脑筋,就得亲自去做,动脑筋培养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亲自做则培养实际操作的能力,这怎么会是小事情呢?
接受这种训练,就会渐渐明白一个道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就会逐渐养成不依赖他人的良好习惯。当一次又一次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一次又一次做出香喷喷的饭菜时,你收获的不仅仅是喜悦和成就感,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自信!哦,原来我有能力把这种事情做好。自信就是通过这些貌似很小的行动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
从小就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好习惯,从小就习惯于思考如何把一件事情做好,从小就获得了足够的自信,在未来的路上,还有什么问题能够难住你?
当你跨入大学校门的时候,听到很多人都在抱怨大学毕业后不好找工作,你就会饶有兴味地去研究,为什么找不到工作呢?经过调查研究,你发现并不是没有工作可做,而是所有的工作都需要掌握一技之长的人才。你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就会找到解决的办法--市场需要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我就好好地学习一技之长,这样就很容易在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了。
拥有良好行为能力的人,永远都是胜者。
我曾经看过一部电影,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现代版鲁滨逊漂流记--《荒岛余生》,这部电影中有一个细节,汤姆·汉克斯的脚被锋利的礁石割破了,他需要一双鞋。一个同伴的尸体漂浮到海边,他发现同伴的脚上有一双皮靴,可是脱下来一比,却发现这双皮靴太小,根本穿不进去,看来只有扔掉。
求生的强烈欲望逼迫汉克斯开动脑筋,他终于找到一个办法(如果生活在舒适的大都市里,他永远也不会想出这个办法),用锋利的石块把皮靴的前端切掉,露出一个大口子,足够他的脚趾头伸出去,这样,他终于把自己的大脚装进了这双小靴子里。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与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难题作斗争的过程,生活上,工作上。如果从小就养成乐观自信的心态,养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行为习惯,你就永远是胜者,哪怕真的处在绝境里,也能顽强地走出来。
每个做父母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平安顺利地度过一生,但有几个父母能想到、做到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接受独立处事的行为能力的训练呢?
我曾经看过一档电视节目,湖南卫视主持的对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访谈。李阳说,他在美国的时候,有一次她的太太带着孩子上街,那时候孩子还很小,在街上走着走着就摔倒了。按照中国父母的做法,就会立马心痛万分地把孩子扶起来,李阳的美国太太却没有这样做,她就站在那里,等着孩子自己爬起来。
孩子很委屈,哇啦哇啦又哭又闹,不愿意自己爬起来,但李阳的太太毫不理会,站在一边静静地等着。终于,孩子明白母亲是不会发善心的了,就停止哭闹,自己艰难地从地上爬起来,摇摇摆摆地继续往前走。
我不知道其他看过这个节目的人会是什么感受,而我,当时差点落泪。这个小小的细节,或许会改变这个孩子的一生,改变这个孩子此后的行为能力和心态:自己遇到的问题必须自己处理,自己有能力处理遇到的问题。一个孩子从小养成这样的心态和行为能力,他的人生注定处处成功。
郑板桥有几句打油诗,我一直牢记:“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能算好汉。”一个人一旦养成了这样的心态,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冰心玉洁闲语两言:今天在单位,从本公司内部的<通讯报>上看到这篇文章,连看两遍后,感觉不错,认为说的很有道理,当时还一直对这篇文章的作者——我的同事赞叹不已,并随萌发了要把这篇文章发到我博客上的念想。刚才上网,信手打出本文中的一句话一搜索,不想“奇迹”发生……,呵呵,今晚我倒是省却了打字的“苦差”了。原来我的这位同事也是一名“盗客”啊,把别人的劳动成果稍加修改就据为己有了,只把别人文章开头的两个字“今日”删去,其余照搬,署上自己的名字标注为“原创”,投稿到宣传部,就轻易获得稿费一百元,看来“财”也可这样发啊……,O(∩_∩)O哈哈~。
不管怎样,我认为这篇文章还是值得一读的。毕竟这个社会,人人都在寻找快乐、祈求幸福……。什么是幸福?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理解,幸福就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据此去理解,真正的幸福应当是:快乐心态 +奋斗不息+安全健康=幸福。此公式可理解为:人能快乐、能做事、能安康,即心情舒畅的境遇生活。我们只要能将这三者有机地统一和体现在自己身上,就是一个幸福的人。幸福是相对而言的,就像范伟所说——幸福就是:我饿了,看见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儿了,你就比我幸福!
幸福的前提是快乐心态,其次就是学会知足。人生要“进取有乐,知足常乐、先苦后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与众同乐”。哲人们人生六乐的核心是知足常乐。知足者永远是幸福的!
其原文如下:
《换一种思维就是幸福》
读《庄子》,看到这样一段对白,庄子与学生在山中看到一棵高大的古树,因为长得极不规则没法使用才免遭砍伐。庄子对学生说:“有时无用才免除病害。”当晚山庄的主人招待庄子,把一只不会叫的雁杀了,另一只雁因为会叫留下了。庄子的学生困惑地说:“前者无用而免祸,后者无用却遭杀,究竟该做个有用之人还是无用之人呢?”庄子笑了笑回答:“选择在无用和有用之间吧”。庄子的学生恍然大悟:“真理也存在相对性,换一种思维就不同了。”
曾经有位哲人说得好,我们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世界,世界就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回报我们。同样的生活境遇,同样一件事,会因人的不同心态而出现xx不一样的看法。比如某个人经历坎坷,受过很多苦难,一般人会很同情这个人,说他不幸,但这个人却庆幸拥有这段苦难历程,磨练了个人意志,丰富了生活阅历,苦难对他来说成了一笔意外的宝贵财富。同样是生病,常人把它看成是坏事,但史铁生说:“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体会不发烧的日子多清爽;咳嗽了,才知道不咳嗽的嗓子多舒服。”xx期间,知青下放,让大部分知识青年失去了深造的机会,但也有人因祸得福,利用劳作之余,偷偷遨游在文学的海洋,汲取知识的力量,于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了以王安忆、张抗抗、叶辛等为代表的一代知青作家。
生活中不乏粗心的人,经常丢三拉四,成天嘻嘻哈哈不管事,甚至遭人暗算了还若无其事,你急他不急。这种人,你多半会叹息他的不清醒和糊涂。其实,他过得比你还幸福。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凡事爱较真,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不爱计较,尽管生活得简单粗糙,却进入了人生的一大境界,所谓难得糊涂也。
有人常常羡慕别人的幸福:他单位福利待遇比我单位好,他找了个好老婆,他年纪轻轻就当局长了,我还是个普通干事,等等。心理失衡、自以为自己活得窝囊的他不会想到,自己羡慕的这个人同样在羡慕他:我要有他工作轻松多好!我要有他那样多的好朋友多快乐!我要能像他一样平平淡淡的生活多幸福!等等。这就像卞之琳《断章》所写的那样: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
人活着,不妨换一种心态,换一种思维,你会发现:其实,你是这个世界上一个幸福的人。
冰心玉洁随笔涂鸦:“ 没有一个人甘愿寂寞,没有一个人不渴望着异性之间的友情,它比同性之间的情更有吸引性,更有张力”一句话道出了人们渴望友情,希望拥有知心朋友的美好愿望。人类原本就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友情的xx在于拥有几个知己的同性、异性朋友。处理好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也是一门学问,在真诚、宽容……的基础上重在把握一个“尺寸”,特别是异性朋友之间。
现实中的许多人,在和异性朋友开始交往的时侯,愿望是美好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友情的加深,便“沉醉”其中,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发展到{zh1},只是在“错的时间里遇到对的人,或者在对的时间里遇到错的人”,其结果不外是“伤害了自己也苦了身边的人”。对大多数人来说,人生的目的在于享受快乐和幸福,可又有多少人是“生在福中不知福”,直到失去了才发现以前所拥有的是那么的珍贵,可为时已晚?
什么是“人生”?——“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也即“由于各人的环境感受不同,所以对人生的见解亦各异”。我认为,我们要想拥有自己的“快乐人生”,首先就需要知道:我是谁?我需要什么样的生活?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量体裁衣”,做出合理的判断,找准自己的目标,然后确定一条实现目标的线路 ,走在这条我们自己挑选的“路线”上,只要能做到:利己不损人、趋利避害、把握好“收和放”、懂得知足和珍惜……不放弃目标,你便会在这一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享受到人生的快乐,你的快乐人生也将会是不难做到的 了。当然这个过程是有“约束”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毕竟一个人不是孤立地生活在社会上的,你应该知道世间万物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相互的。一个不想受到约束的人,不考虑身边人感受的人,是不可能拥有xx的快乐的。就像《失乐园》里的主人公久木和凛子,他们虽然得到了肉体的极度愉悦,却也失去了亲情,友情……,{zh1}只有以xx作为结束……。
愚者用肉体监视心灵,智者用心灵监视肉体。人的价值,在遭受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什么是朋友? 朋友,自然与情人不同,两个人之间成立的前提是相互欣赏,相互爱慕,然后便一步步走入了朋友的行列,但他不会与你谈感情,除了爱之外的任何话题,他,永远是你最知心的朋友,是同性朋友、是外人所无法给予你的xxx的朋友
真正的朋友是可遇不可求,是在相互交往过程中通过“心有灵犀、取长补短、相互尊重、互相关心、共同爱好……等”发展而来的,而不是想找知己朋友就可以找到的,那种为寻找而寻找只会在寻找中迷失, 选对朋友可以智能一生,而交错朋友的代价也是不可估量的。
人都希望拥有知己的朋友,拥有一份纯真的感情,只是,“这情,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的,这情,只会碰撞在不俗的你与他之间。”
引用
的
没有一个人甘愿寂寞,没有一个人不渴望着异性之间的友情,它比同性之间的情更有吸引性,更有张力,你许多无法对同性说的话也或者同性无法理解的话,这时候如果你如果有一个异性的朋友,你便可以毫无顾忌地对你的异性朋友说,它不仅会理解你,更会安慰你关心你,这是同性朋友根本无法给予你的。
如果你有一个异性朋友,那么你,应该就是幸福的,如雨露,滋润在你每一个干涸的季节。
朋友,自然与情人不同,两个人之间成立的前提是相互欣赏,相互爱慕,然后便一步步走入了朋友的行列,但他不会与你谈感情,除了爱之外的任何话题,他,永远是你最知心的朋友,是同性朋友、是外人所无法给予你的xxx的朋友。
他欣赏你,他关心你,只因为他对你的欣赏,你与他交往,只缘于你对他的信任,知道他,是你xxx的底线,知道他,是你抽身而退、伤痕累累时,给你递上擦拭纸巾的哪个人。
会有多少人眼慕你的幸福,会有多少人渴盼这份纯而不俗的友情。只是,这情,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的,这情,只会碰撞在不俗的你与他之间。
这情,进一步会变成世俗的男女之情。这情,退一步就成了普通朋友,甚至于路人。
分寸,于是就成了这情之间最重要的尺码。
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情就像是爬山,站在山底,山顶尽是叠翠,莺花绕舞。于是,你渴望一攀的欲望大为疯涨。然后,你奋不顾身地,疾不择路地,一步一跃地向山顶登去。
终于,你到顶了。
山顶的风光真是无限美好啊,首先一望无际的天色让你的心先行沉醉,蝶儿飞来,小鸟脆鸣,偶或间杂着一缕溪水,声声缠绵着高山流水的欢娱。
你醉了,你的心中眼中只有这无限美好的风景,两耳两眼之间,惟有这声声甜蜜、叠叠翠碧。
只是,你饿了,这美好,只能给你心的享受,而你,是食人间烟火长成的,你不是仙,你不是飞鸟萦花,你需要人间的食物为你补充体力,为你填充精神。
于是,你开始下山,下山的路看似简单,却步步艰险。首先,没有了上山时满心的喜悦,你,及不可待的只是满心的饥饿。你的孩子,也许也在嗷嗷待哺,你的爱人,也许已是一身零乱。
你,终于一步一摔地到了底。你与他,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家中。久违的家庭温馨、亲情滋润着你的心灵。于是,你与他渐渐远了。
于是,你与他还是无可避免地成了路人。
男人与女人之间最难最关键的是尺寸。这尺寸,太多的人难于把握。
男人和女人之间,如果你经不起诱惑,如果你跨出去了哪一步,不幸你沦落成了他的情人,如果你不能升格为爱人,如果你们的感情不能走进婚姻,那么,你能有多少的情能经得起风霜雪风的洗刷,能经得起多少泪水寂寞委屈的冲撞。
于是,你便把自己上升到山顶,于是,你便开始面临下山时的泪流如注。
于是,你们也无可避免地成了路人。虽然,你流着泪,虽然,你滴着血。
男人女人-友情-爱情-情人-路人,这是一路万千人用血和泪走出来的公式。
要么,你让自己变成他的爱人,要么,你要做的只是守住自己的心,只甘愿做他的只有着性别差异的普通朋友。
只是,比同性朋友多了一份容忍,多了一份欣赏,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宽容。
如果你是睿智的,你会把自己变成与他(她)同性,虽然,差别是难免的。
而这差别细微之处,却是你与他交友的关键乐趣所在。
而这差别背后,却是你早已把他(她)当成了自己差不多同性的人,于是,你是快乐的,你是没有危险的。
情人,永远是这个世间最悲哀的名词,它的泪水太多,它的委曲太多,我们柔弱的心灵,又有多少坚强来承受。
还是朋友吧,朋友{zh0},有了异性之间的乐趣,却没有情人之间的苦恼。
如果你有了这份友情,你是幸福的,但一定要把自己变得极有理智,跨过去哪一步,你就会变成痛苦的。
祝福你,有了这份友情,也感谢你,让别人也拥有了这份快乐。
敬请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