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中)想中摄影器材的毒就不要看----泊来的_晓阳_新浪博客

七、福伦达Septon 50mm/2

福伦达是一家德国光学老厂,其制造相机的历史比蔡司还要悠久,是德国光学产业里{wy}曾与蔡司比肩的巨人。xx的禄莱公司就是从它分流出去的,可见其实力。后来福伦达家道中衰,先被对手蔡司兼并,后又卖给出身于它的禄莱,{zh1}居然委身于日本三流厂家柯西纳,对于喜爱这个百年xx的粉丝们来说,实在是满把心酸泪,一部血泪史。

按照福伦达相机的兴衰史,我曾经提出一种对福伦达相机的断代分类法,即分为三个时代:原福时代,即原汁原味的xx古典福伦达,其黄金时期是六十年代;混福时代,即被蔡司禄莱收购时期,此时的福伦达相机吸收了蔡司禄莱的一些技术,但血统已不纯净,江湖地位也下降;伪福时代,即品牌被日本柯西纳公司收购,该公司以“福伦达”名义推出了一系列外表复古的新镜头,无论镜头用料、光学结构、称呼或成像味道,已与老福伦达几无干系。至于柯西纳宣称的“购买品牌的同时还购买了设计图纸”则纯属欺世盗名之举。

这个分类法已被很多人接受。不接受的人也有,主要是那些已经购买了“伪福”镜头的用户。没办法,“屁股决定脑袋”,是国人多年来习惯的思维定式。

/ f: M3 q& r* f福伦达公司的产品覆盖面很广,不次于蔡司,既有大画幅相机,也有120双反、120旁轴,还有135单反、旁轴等等。120双反的代表作是SuperB,当年与禄莱Rolleiflex、蔡司Ikonflex并称为世界120双反的三大{dj1}之作。它的120旁轴折叠相机BessaII,是堪与蔡司超级依康泰比美的名品,其工艺之精细优美,尚在蔡司之上,尤其是其中配备复消色差APO-Lanthar镜头者,更是宝中之宝,真正懂行的收藏家无不趋之若骛,不惜一掷万金,然犹多半求而不得。我把配备APO-Lanthar镜头的Voigtlander BessaII,与配备APO-Ross镜头的英国120旁轴折叠机Ensign 820Auto-range一起,并称为世界120旁轴折叠相机的“绝代双骄”,二者的整体质量、罕见程度和收藏价值在蔡司超级依康泰之上。

说到这里,跑一下题:很多喜欢英国摄影器材的玩家认为英国镜头好于德国镜头。从整体上看,我不赞同这种观点。Ross和Cooke镜头在早期摄影镜头发展史上确曾风光一时,但德国光学很快赶上并长期占居霸主地位。英国确实制造过一些优秀的摄影镜头,存于Ross和Cooke两大体系内,比如TaylorHobson,比如APO-Ross。!

福伦达的135旁轴相机品种很多,且不细论;它的135单反主要是Bessamatic系列,我曾经拥有豪华版,数量比普通版少,很有收藏价值。它几乎所有部件都是金属的,大量使用硬度高、耐磨损、耐腐蚀、润滑性好的黄铜材料,份量很沉,造型典雅,工艺精美,体现了德国相机“百年有型”的制造理念。这里要谈的Septon 50mm/2,就是福伦达公司当年为它生产的配套镜头之一。

Septon这个名字,现在知道的人很少了,甚至很多伪福镜头的吹捧者也未曾听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它在摄影产业中是大名鼎鼎的{jp}镜头。它采用了7片双高斯结构,全开光圈时像质很好,在被誉为世界光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至今在二手市场上,成色好的Septon仍可轻易卖到两千元以上的价格。想想看,数十年前的产品了。

外型漂亮,全金属结构,水汪汪的镀膜玻璃,一看就是好东西!前年我用它拍摄红岛蛤蜊节,出来的片子结像清晰,色彩真实,反差适中,层次丰富,影调细腻,立体感强,充分体现了老德头特有的油润舒服感,的确是藏用俱佳、不可多得的名镜。

Septon在国内难得一见。行家一般都去世界{zd0}二手商品拍卖网站ebay找它的芳踪,偶尔有藏家放货出来。说起二手摄影器材,国内的市场真是可怜――{jp}的东西很少,价格却被奸商们抬得很贵。Ebay是琳琅满目,无奇不有。我自己玩过的好东西大都是从ebay拍来的,包括这个Septon。此ebay与国内的易趣有联系,却不是一回事。如果真想找好东西,没人去国内那个所谓的ebay,都去德国、英国、美国ebay搜索。想玩ebay,须具备一些条件:外语好,尤其要了解摄影器材专业术语;有招行或中行的国际信用卡;paypal注册;了解跨国邮递方式,{zh0}海关有熟人;有时间泡网,因为欧美与我国时差较大,结标时间很多在北京时间的深夜;考察卖家的信用度,警惕网络欺诈(我曾因大意,在竞买自己的第二支Septon时被信用度不高的加拿大卖家欺骗,损失人民币数百元,这是我在ebay受骗的{wy}经历,与很多老买家相比,损失算小的);了解ebay器材行情,买低不买高;了解目标器材的使用收藏价值,区别具体品种和生产批次;有竞买经验,不到关键时刻决不出手;有时候要与其他玩ebay的朋友联手耍一些花招……总之虽然不难,但不是人人玩得。而且要时刻记住:玩ebay容易上瘾的。虽然不像xx那么可怕,也有浪费钱财之虞,该收手时且收手。

     福伦达的135单反镜头,我还有过35mm/3.5,50mm/2.8,135mm/4等。35mm/3.5极小巧精致,简直是工艺品,成像很好,尤其是对纺织品质感的表现,可以轻易击败当今{zyx}的日镜,因镜片外凸,被我爱称为“女神的珠戒”;135mm/4是我见过的最纤细苗条的135mm镜头,镜筒外裹皮革,仿佛高雅的贵妇,像质也好,拿它与徕卡135mm/2.8做对比测试,分辨率和反差都不输。原福镜头存在高低档差异,但不存在劣质产品,连低档的50mm/2.8做工成像都不差。在那个年代,相机属于典型xx消费品,不像现在--是个人就买得起。3 t4 e5 {* w, e

原福里其他比较新蜜蜂的镜头是40mm/2和50mm/1.5,我无缘拥有。前者也是单反镜头;后者是旁轴镜头,名叫Nokton,与徕卡、蔡司的旁轴 50mm/1.5齐名。我还有过一支混福镜头:55mm/1.4,是福伦达在禄莱新加坡厂生产的,德味依稀有,但与原福不同。可气的是,无论是APO-Lanthar、Heliar还是Nokton、Ultron等尊贵的名号,后来都被柯西纳的伪福镜头拿来乱用(与真正的APO-Lanthar相比,那个同名的伪福125mm微距镜头简直是亵渎神灵),已经丧失了原本的寓义。一句话――糟蹋了!时光流逝,风水轮转,现在早是日本相机的天下了。秉烛品镜,怀念经典Voigtlander……

八、Schneider PA 35mm/4.0

施奈德Schneider,数十年来一直是德国xx光学企业,更是有能力在光学设计领域向蔡司叫板的{wy}厂家。光学设计向来是它的强项,一些独特产品甚至是蔡司也没有的。不过施奈德只作镜头,不作机身。这样看来,它是不是与日本Tamron等厂家有些相似――也算副厂?看谁还敢蔑视“副厂”镜头?至少有施奈德在。

施奈德公司是目前大画幅镜头领域的带头人,普通影友所熟悉的施奈德镜头一般都是大中幅镜头,比如xx的林哈夫特选、禄莱120双反单反镜头。这些镜头无论做工还是光学表现,几乎都是{zh0}的,某些方面甚至略好于蔡司和罗敦司德。

: G135的施奈德镜头人们知道得不多。其实施奈德公司的产品非常丰富,覆盖摄影领域的大中幅、135、半幅甚至微幅,这点与蔡司相似。对于我,即使目前已不再“发烧”,但偶尔想到用一台精美xx的24x24mm幅面Robert Royral全金属全机械德国旁轴相机,接上几个小巧精致的“红标”施奈德镜头,那种手感、品位和把玩的乐趣,依然令人眼红。在135领域,施奈德曾为很多xx相机厂家生产过镜头,这些厂家多数缺乏自研自产镜头的能力,比如瑞士Alpa、美国Kodak Retina Reflex、德国Exakta、Edixa。有的相机厂家虽然自己能设计制造镜头,但一些特殊规格的仍需求助于施奈德,比如大名鼎鼎的蔡司Contax 28mm/2.8移轴镜头,比如xxxx的徕卡超级安古龙,还有禄莱SL和M42系统……现在知道施奈德的厉害了吧。

仅仅规格出众,不足以成就施奈德的威名,影友们更关心的是像质。这一点你大可放心――像质也是施奈德的强项!无论大中幅还是小微幅,施奈德镜头一致体现出德国镜头特有的魅力,即使与其他德国品牌相比也有其独特的味道:它的层次比蔡司、罗敦司德更丰富,而色彩比徕卡更真实。

我曾经拥有几支施奈德135镜头:用于Kodak R.R相机的28mm/4,50mm/1.9,135mm/4;用于Exakta相机的40mm/4.5,135mm/3.5;用于Rollei SL的50mmm/1.8;用于Edixa的50mm/2.8,135mm/3.5,150mm/5.5,35mm/4 PA。其中印象最深的,是40mm/4.5,150mm/5.5和35mm/4 PA。前两者通体为黄铜镀铬,里外无半个铝合金零件,光径都不大,体积极小巧,做工极精致,堪称艺术品。那个35mm/4 PA镜头更是了得――世界上{dy}支135广角移轴镜头(我的那支是罕见的M42口),是后世诸多135移轴镜头的远祖。它外观黑白相间,前粗后细,像个蘑菇,成像优异,尤其是高光和暗部的层次非常美妙,绝不在以此著称的古典徕卡之下!我曾经测试它过曝的表现,结果令人吃惊:负片过曝两档,高光部位依然保留足够的层次。如果换成日本镜头,层次早飞到九霄云外了。这款镜头的产量很少,可与另一款更罕见的80mm/2并列为施奈德135镜头的两大{wz}。这也是我二手卖镜头时{zz0}钱的一支――国内市场几乎见不到它。关于施奈德135镜头,曾经有一个传说:当年每一支施奈德镜头从生产线下来前,都要经过严格质检。虽然某些其他厂家也会这样做,但不同的是:施奈德的质检人员会从检测的同款同批镜头中,选出光学数据{zh0}的几支,在前镜筒刻一个红色三角形标志,施奈德公司对此不做任何额外说明。这即是坊间秘密传说的所谓“红标施奈德”。仅仅是传说,还是确有其事?我曾经留意国外二手市场并对比自己的施奈德镜头,发现某些施奈德镜头确实比同款、同批、同外观的其他镜头在前镜筒上多一个红色三角形标志,而且不可能是后人附刻的。为什么会这样?无论真假,这个说法都为施奈德增添了更多xx色彩。我曾经誓言收齐世间各款红标施奈德,也是受此xx的迷惑。可惜施奈德现在已经不生产135摄影镜头了。对柯达、三星傻瓜相机镜头上的“Schneider”商标,资深玩家只会付之一笑,不会当真。从这个意义上说,存世的施奈德135镜头将越来越少,值得收藏。除{jp}外,其它的价格不贵,如果看到品相好的,不要放过。尤其是“红标施奈德”。

九、Rodenstock 30mm/2.8

德国罗敦司德之为人所知,大多来自它的大画幅镜头,xx的仙娜相机即主要采用罗敦司德镜头。罗敦司德的放大头也很有名。它还生产望远镜,当然属于望远镜中的{jp}了,我曾有一支二战时期的德军双筒望远镜,即是罗敦司德制造,虽然很多部位已经磨出黄铜,但依然堪称艺术品。它还制造xx眼镜,有趣。

不为人所知的是――罗敦司德也为少数135相机生产镜头,比如美国Kodak Retina Reflex,比如德国M42螺口相机。就为Kodak R.R生产的DKL卡口配套镜头而言,罗敦司德的要比施奈德的更少见,因此有了罗的DKL镜头优于施的传言,不过根据我的使用经验,二者的光学质量不相伯仲,施奈德的色彩和层次更好,而罗敦司德的整体反差较大,对被拍摄物体线条的刻划更锐利一些。毕竟它是从蔡司公司分离出来的,成像上还是带有几分蔡司的影子。

我有罗敦司德DKL口30mm/2.8和135mm/4,都是全金属、银白色,做工精致漂亮,镀膜的颜色与施奈德不同,是醉人的酒红色,像德国南部产的一种红葡萄酒。想象一下:在酒吧暧昧的灯光下,品着幽香浓郁的庄园红,摩挲把玩一支玻璃泛着玫瑰色、造型古典的罗敦司德135镜头,是不是很容易忘掉世间的烦恼?30mm/2.8是罗敦司德135镜头里最有价值的。这个规格在今人看来平平无奇,毕竟如今即使28mm镜头光径也已经做到f/1.4,但在当年,能把视角大于35mm的镜头做到f/2.8的厂家并不多。30mm的焦距值很独特,视角介于28mm与35mm之间,颇堪玩味。

比较同规格的135镜头,罗敦司德在国际市场的价格比施奈德贵不少。物以稀为贵嘛,所以在玩够施奈德镜头以后,我曾经幻想做中国头号罗敦司德135镜头收藏者。要达成这个目标,最难的不是搜罗镜头,而是让一个男人永远只对一种玩物保持兴趣。在国内相机发烧友的手里,有多少罕见的玩意是从我这里流出去的?记不清了。

十、Kilfitt 90mm/2.8 makro 1:1 APO 

Kilfitt是一家规模不大、辗转德美、已经停产的欧洲老厂,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曾经相当有名。你也许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不过如果你是位欧洲相机研究者,那么应该听说过“相机中的机器人”――Robot这个大名鼎鼎的老品牌;即使不知道Robot,你也应该知道“变焦”这个词的外文是 ――zoom,zoom源自Zoomar,Zoomar是一个摄影镜头品牌,它制造了历史上{dy}支摄影用变焦镜头36-82mm f/2.8(恒定光圈,后来由Voigtlander生产),从那以后变焦镜头都被称为zoom lens。这个Robot和Zoomar,就都是Kilfitt旗下的品牌。厉害吧?

在摄影器材发展史上,Kilfitt以善于制造微距镜头、APO长焦镜头知名,尤其是前者。它对微距摄影器材的贡献是{zd0}的:世界上{dy}支135摄影专用微距镜头是它制造的――40mm/2.8 makro;世界上{dy}支1:1中焦微距镜头是它制造的――90mm/2.8 makro APO;世界上{dy}支专用变焦微距镜头也是它制造的――70-125mm/4 macro(Vivitar 90-180mm是第二支,Nikon AF 70-180mm只能排第三)。我还有它的一支APO长焦镜头――300mm/4 APO。

Kilfitt是最早在镜头制造中普遍采用APO设计的厂家之一,另一家是xx的法国品牌Kinoptik,后者的档次、珍稀度和价格超过徕卡。

对于了解摄影器材发展历史的人而言,徕卡真的不算什么狠角色,它{wy}的贡献可能就是xx了35mm相机规格,这点我在后面聊到柯达相机时还会谈。Kilfitt镜头的价格不像Kinoptik那样昂贵,虽然它们的珍稀度是一样的。我接触过的Kilfitt镜头大都外观典雅、造型别致,但镜筒用料皆为铝合金,而非档次更高的黄铜,也许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吧。有趣的是,在那些结构和外观xx相同、唯卡口不同的Kilfitt镜头中,为瑞士Alpa相机配套生产的,其价格高于其他卡口的。为什么呢?已经停产多年的瑞士Alpa 135相机向来被收藏家和研究者视为135相机至高无上的神品,是真正的贵族相机,跟它相比,徕卡只能算“平民”。

的确,在反复把玩过几台Alpa135 相机后,我不得不承认:世界上最善长制造精密仪表的瑞士人是把它作为艺术品来生产的,就像手表{zz1}百达.菲利普那样。瑞士人在历史上总共制造了三部卓有名气的照相机:仙娜,牛排,康巴斯,它们无一不精密精美精巧精致至极,无一不堪称人类手工制造机械的xx典范。

牛排,是香港玩界对Alpa的称呼,谐音,就像他们称佳能为“锦囊”,称潘太克斯为“宾得”一样。我们一般把Alpa译为“阿尔帕”。“牛排”又分大小,135“小牛排”已经停产多年;120“大牛排”则是近些年才设计制造的,咱们青岛的张吃先生被阿尔帕聘为“大牛排”中国代表。挺班配的――张吃牛排嘛。

但“牛排”只做机身,没有生产镜头的能力,这不是它的特长。好在欧洲有很多xx镜头厂为它配头,比如Zeiss、Schneider、 Rodenstock、Voigtlander、Kinoptik、Angenieux、Enna、Isco、Schacht、Steinheil……当然也包括Kilfitt。据说Alpa对这些厂家生产的“牛排”口镜头的质量要求比其他相机商严格得多,只有那些{zh0}的镜头才有资格被选走并配以出厂证书。也许这正可以解释“在那些结构和外观xx相同唯卡口不同的Kilfitt镜头中,为瑞士Alpa相机配套生产的,其价格却高于其他卡口的”?而且类似的情况在摄材产业里确实存在:施奈德镜头中xx的“林哈夫特选”即是。这样看来,虽然目前无人解释以上现象,但我的推测还不算空穴来风?那么就称这些Alpa口镜头为“阿尔帕特选”吧,或者,“牛排特选”?

说说我的那支90mm/2.8 微距镜头:这款镜头的设计生产过程比较长,早期的做不到1:1微距。晚期的1:1微距分黑白两种,黑色的更好,我这支就是晚期黑色1:1版的,镜组结构采用了当时的APO设计,所以在镜头前口有三个彩色圆环,是红绿蓝RGB三原色,表示复消色差设计。(我的另一支Kilfitt 300mm/4 APO也有此标志。)此镜微距调焦行程极长,有利于精细调整焦点。把调焦环拧到尽头时,其镜身分为两节三段,像一门威风凛凛的火箭炮。镜头末端带有不可拆卸的三脚架座,上面有三个直径不同的螺孔,以便接于不同的云台。

这一切,都是非常专业和xx的设计。我用它与现代的佳能EF 100mm/2.8 micro进行了实拍对比:f/2.8时,它的清晰度不及佳能百微,毕竟是几十年前的老东西了,而且色彩有些偏暖;光圈收缩两档后,成像大为改观,清晰度不弱,而层次胜出。要知道,佳能在日本镜头中向来以层次优秀著称。我不禁感慨几十年前德国光学的实力和水平。这款镜头外型硕壮,比现在的135中焦微距镜头明显大,体积重量都接近中幅镜。实际上它的像场确实超过6x6!查过资料才知道――当初Kilfitt公司是把它作为120、135通用镜头来设计的,通过更换尾部接环,它居然还可以用在哈苏、潘太康等120单反机身。我在一个日本网站上查到它与哈苏 Zeiss 80mm/2.8 Plannar的实拍对比资料:全开光圈f/2.8时,Zeiss清晰度胜出;收缩两档后,Kilfitt表现出惊人的local contrast和micro contrast,所拍建筑物不仅清晰度胜过Zeiss,而且呈现出的油润感和立体感也非对手能及。我唯有无语。这实在是一个超级家伙,一门超级武器――The Super Devil !

十一、其他德国镜头品牌

禄莱厂制造机身的本领是世界{dj1}的,它历史上的经典名机很多,但它缺乏设计制造镜头的能力,虽然开发了世界上xxxx的优秀镀膜HFT,但镜头基本都是采用蔡司、施奈德的设计,其135体系的QBM卡口镜头更是直接继承蔡司Contarex,其同规格镜头略优于后继的Contax,光学素质不逊于徕卡。可惜这么优异的镜族由于禄莱SL系列机身的失败而未能被更多摄影人所认识。我有过它的50/1.8和135/2.8 Carl ZeissHFT,都很出色,后者更是难得。不是ISO。这个品牌目前仍有,主要生产xx电影放映镜头、投影镜头等,已经不产135摄影镜头了。据说这个厂是从施奈德分立出来的。我有过它的24mm/4,50mm,135mm等镜头。其中24mm/4比较罕见,是那个时代不多见的几支德国超广角镜头之一,镜头很大很重,前镜片比现代的24mm要大得多,在古典时代采取这种设计可以有效地提高超广角镜头边缘的像质。其他几支镜头比较小巧。ISCO镜头的普遍特点是做工精致,造型美观,这一点胜过其他德国小厂。

Schacht:据说是大名鼎鼎的肖特玻璃厂委托别厂贴牌生产的镜头。有过它的35mm、50mm、135mm三镜。此牌镜头外观变化较大,制造工艺参差不齐,有的不够精致,供应阿尔帕的则很好。成像比施奈德反差稍大,层次过渡很好。

还有几个有名的西德镜头品牌,如Enna,Steinheil……,我没用过,不表。

东德的镜头品牌很多,大多属于蔡司体系。我有过20mm/2.8,20mm/4,135mm/3.5、135mm/2.8,200mm/4等六七支,成像大都不弱于同时代同档次的西德头,最有名的是超广角20mm/2.8,其畸变矫正之好,即使是现代日本镜头也不及它;135mm/2.8清晰度不输给徕卡。不过东德头做工稍差,而我对做工差的镜头缺乏深入把玩的兴趣。

十二、Angenieux 28-70mm f/2.6

说到法国摄影镜头,xx气的轮不到Angenieux,是另一个品牌Kinoptik,比Angenieux高一个档次,其在国际二手市场的价位超过徕卡,即使成色较差甚至玻璃长霉的货色,也有人趋之若骛。Kinoptik最善长制造大口径APO微距镜头,其最有名的作品是100mm f/2micro 1:1 APO。凡有摄影器材基础知识的,看到这些数字和字母,就明白意味着什么了。除了它,就是也已停产的Angenieux了。

Angenieux,香港译为安琴,大陆译为爱展能、昂真奴,正确的译法应为昂热尼盎,应按法语发音去译,而非英语。我喜欢安琴这个名字,因为它恰好符合Angenieux镜头的成像特色。

安琴厂的光学设计能力突出,对世界摄影镜头的发展做过很多贡献,比如广角镜头的反望远式设计就是它发明的,从而为单反相机广角镜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它的经营策略比德国人灵活,比如它为德国、瑞士、美国、日本等多种卡口的机身制造镜头,甚至制造了佳能EF、美能达MAF等自动对焦镜头,使全世界喜爱欧洲镜头的影友可以享受到AF的便利。我的那个28-70mm/2.6就是佳能EF口的。

这个镜头属于安琴后期设计的镜头,部分结构使用塑料件,用料不如它的古典系列,但优于大多数日货。据说使用了阿尔皮斯山萤石,光圈为恒定f/2.6,是史上最亮的标准变焦头。镜筒最前部是一体式设计的方型遮光罩,造型很酷。镀膜炫丽,侧视如虹,但不够耐磨。AF有噪音,速度不慢。全开光圈成像较柔,收一档就很锐,清晰度高,耐放大,香港业内有“橡皮头”之谓。暗部层次不逊德头,立体感好,色彩还原淡雅真实,富有韵味,其风格颇似法国女郎。

我还有一支古典型安琴镜头135mm/3.5,尼康AI口,全金属,单层镀膜,镜身细长,工艺精致,造型秀美。玩过朋友的一支古典型24mm/3.5,阿尔帕口,更加精彩。这都属于罕见的{jp}。

说到玩相机的朋友,不禁想起几年前与一哥们去参加一欧洲摄影师来本地的讲座,见最前排一老外手持一古典相机,眺望良久,看镜头似是法国安琴,看形制似是180mm/4.5。指给哥们看,他自诩也见过安琴,很不信。我与他打赌,在纸条写了“Angenieux 180mmf/4.5”,让他拿去问那老外。远远地看他和那老外攀谈的表情,我知道当晚有免费夜宵吃了。如今这哥们躺在医院动弹不得――月前在高速公路出车祸,腰椎棘突骨折。我也好不到哪去――“十.一”在内蒙古跌断了脚跟骨,在家休养。

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幸运的2005,就像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使用安琴。

 

十三、说说尼康

先表态:如果有优秀的国产摄影器材可用,绝大多数国人不会去买日本相机。在板砖横飞的网上摄影论坛,这种表态似乎是谈论日本相机的前提。

现今日本相机称霸世界的程度,远比日本汽车或者家用电器来得严重,特别在自动化、数字化技术领域,几乎是独霸天下。这是有历史来源的,与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步。

在日本135摄材发展史上,同样出现过很多厂商和品牌。其中公认的大厂,在手动胶片相机时代是尼康、佳能、宾得、美能达、奥林帕斯五家,在自动胶片相机时代是佳能、尼康、美能达、宾得四家,这是业内公论。目前数码相机时代仍处于初级阶段,远未成熟,标准不一,变数频增,局面混乱,前景不明,佳能的风头最劲,其他传统厂家各有绝活,加上索尼、松下、三星等“巨兽”的介入,最终的实力排名很难预测,也许三五年后会初露端倪。

侃完这些,来说说尼康。

了解或自诩了解尼康的影人太多,所以陈词滥调不表,说说尼康一些所谓的秘辛:尼康的专业相机没有普通业余爱好者想象得那么xx:大F的技术抄袭,F2的测光设计,F3的液晶板和机械快门,F4的液晶屏、取景器和自动化性能,F5的耗电和饰皮问题,F6的某些退步,顶极AF镜头的M-A环,数码相机核心芯片;

尼康不仅生产大画幅摄影镜头,而且生产过一批120单反相机,目前在国际二手市场仍可见到;

尼康公司是日本三菱重工旗下的子公司,三菱是日本军工产业的{zd0}支柱,日本战力的四大象征――F2战机、90式坦克、金刚级战舰、亲潮级潜艇,都是它或者以它为主制造的;

尼康除生产摄影器材外,还生产其他领域用的光学仪器,包括xx光学仪器;

尼康的光刻机制造技术排名世界第二,稍强于佳能,不要低估它制造数码感光芯片的能力;

# @2 L7 \$ _. o3 k8 X2 E尼康在各大网络摄影论坛都有“xx”(其他公司也有),这也许是它的四大销售商所为,也许是尼康粉丝的个人行为,也许与尼康本部无关;

尼康与佳能多年来互为头号竞争对手,但彼此的关系绝非你死我活、誓不两立,而是保持着某种程度的默契,这是大和民族企业文化特征之一,网络上轰轰烈烈的NC大战源于两家铁丝的狭隘,而与NC本部无关;

不要用“厚道”这个词来褒贬NC,二者都是商家,经营策略不同而已;

世界上最推崇尼康器材的,是中国的业余摄影爱好者;

……

总之,谈相机最忌标新立异,但也不可以讹传讹。所以揭完尼康的秘辛后,再来澄清影友中关于尼康的模糊或错误认识:

一、尼康相机是最“专业”的,是相机里面的“老大”:什么是“专业”?人们往往混淆了“专业”和“职业”的概念。专业指水平,职业是工作,专业的不一定是职业的,职业的更不一定是专业的。摄影记者是一种职业,对于普通人尤其是普通中国人而言,它是人们首先想到的“非业余”摄影的代表,所以可以认为摄影记者最“常用”的器材是“最职业”的器材。而摄影家不是一种职业,他们是深谙摄影艺术的高水平专家,他们最“爱用”的器材才是“xxx”的器材。我说明白了吗?

那么,尼康相机是xxx的135单反相机吗?事实是:即使在手动相机时代,日本摄影家里爱用佳能的也多于尼康,而欧美摄影家更喜欢宾得、美能达、奥林帕斯等品牌。进入自动时代后的情况更不必说了。

那么,尼康相机是最职业的135单反相机吗?事实是:在手动相机时代,尼康相机确实是摄影记者尤其是中国摄影记者最常用的135单反相机。进入自动时代后,“老记”们手里的相机多数换成了佳能。

所以准确的说法是:尼康相机在手动时代是最职业的相机。

至于“老大”什么的,笑笑算了。

二、尼康镜头是最锐的,反差{zd0}:什么是“锐”?锐利、锐度?锐利度、锐利感?明锐度?在谈论“锐”之前,要先区分这几个概念的含义。简单地说,锐利不是一个科学概念;锐度不是一个完整明确的科学概念;锐利度是一个内涵矛盾的错误概念;明锐度可以表述为MTF或反差,分为整体反差、(局部反差)、细部反差,都是可以量化的科学指标;而锐利感是人眼的生理感受,由分辨率和反差共同决定。分辨率测试又分为高反差分辨率和低反差分辨率,前者的比较意义不大,后者决定影像的暗部表现。综合考虑分辨率和反差两种因素,对锐利感的评比就至少可分为整体锐利感、细部锐利感和暗部锐利感。我说明白了吗?

那么,尼康镜头是反差{zd0}的135单反镜头吗?事实是:尼康镜头是整体反差较大的几个135单反镜族中最有名的,它的细部反差很一般――看尼康镜头的高线对MTF曲线即知。在同分辨率测试条件下,整体反差大突出表现在影像边缘的轮廓线条;而细部反差大突出表现在影像的细节清晰度,高倍放大时尤其明显。这恰恰证明了尼康镜头的整体结像特征:影像边缘显得非常锐利,如刀割斧劈;层次、细节往往欠奉,耐放大能力不及徕卡等{dj1}镜头。

那么,尼康镜头是锐利感最强的135单反镜头吗?事实是:尼康镜头是整体锐利感最强的135单反镜头。它的细部锐利感一般;暗部锐利感较差,往往呈现出暗部不够清晰的“死黑”状态。所以准确的说法是:尼康镜头是整体反差{zd0}、整体锐利感最强的镜头。

三、尼康镜头是细节最少、暗部最差的镜头:从整体倾向上说,尼康镜头确实是“双差”镜头――“高分辨率反差”差和“低反差分辨率”差,所以细节和暗部不是{zh0}的。但以上所说的差,都是相对于{dj1}镜头尤其是{dj1}德头而言的。尼康不是造不出各项测试数据俱佳的镜头,毕竟厂家主要考虑的是产品的市场和制造成本。如果想体验成像相对圆满的尼康镜头,我推荐:AF 28mm/1.4 D。

我用过的尼康机身有十几种,镜头几十支,以专业级的NAS系列居多,不细说了。尼康机身结实耐用,即使业余镜头成像也讨好,这两点是突出的,很讨中国业余摄影爱好者的欢心。

这也是尼康在中国这么红的根本原因。

十四、说说佳能不必否认一些被业内公认的事实,除非是头脑狂热的铁杆拥趸:

一、以EOS 1系列机身、EF L系列镜群及附件共同构成的佳能自动摄影系统,是世界上xxxx的自动摄影系统,十几年前其地位已经超越尼康,成为自动时代的业界“老大”。

二、整体而言佳能L系列专业镜头是日本人制造的最强大镜群,红圈L每支都很好,业内常用的评语是:

三、佳能的专业与业余器材之间的档次差别比较明显,其低档机身、镜头用料不如尼康,虽然机身功能更全,但低档镜头的成像特点不像尼康那么讨好普通中国影友的眼球。我用过佳能的三代EOS 1系列机身,EF红圈头七、八支,但最感兴趣的不是这声名显赫的自动系统,而是中国影友不够了解的佳能手动器材。

回顾历史,尼康能在宾得M42系统之后成为135手动单反相机的“老大”,首功要记在它专业相机的“开山祖师”――尼康大F的身上。在尼康大F称霸的时代,佳能等厂商没有能够与之相较的相机。一步落后,局面已成,舆论已定,但佳能一直在追赶。

七十年代初,它推出{dy}部专业单反相机F-1及FD ssc镜群后,令尼康的“F2攻略”措手不及,在业内引起极大震动,一跃成为堪与尼康抗衡的势力。自此以后,无论是第二代专业相机F-1N还是第三代专业相机NF-1及FD镜群,其整体实力都不弱于尼康,NF-1机身的综合性能和制造水平甚至稍胜同时代的尼康F3、宾得LX、奥林帕斯OM 4 Ti,成为135手动单反相机史上的最强者,以致于当NF-1停产时,日本相机评论界发出一片惋惜之声,称之为:机王退役。其后尼康停产F3时虽然也曾引发感叹,但荣耀不及NF-1。这些都是旧事,是为大多数态度客观的器材评论家所认可的,也是为很多资深发烧友熟知的。很多发烧友不了解的是:即使在手动时代,佳能制造镜头的整体技术实力也不弱于尼康,在移轴、微距、长焦和超大光圈镜头方面甚至一直{lx1}到今天。佳能制造专业单反镜头的历史并非始于新FD L镜,而是更早:在七十年代早期,伴随着{dy}代专业相机F-1的问世,佳能已经成熟地应用研磨Aspherical非球面玻璃和Fluorite萤石镜片,制造出了一批像质优异、用料扎实、工艺精密的专业级镜头,如24mm/1.4 Asph ssc, 85mm/1.2 Asph ssc,55mm/1.2 AL ,300mm/2.8 Fluorite ssc,24-35mm/3.5 Asph ssc,35-70mm/2.8-3.5 ssc,而TS 35mm/2.8 ssc甚至专为当时缺乏制造移轴镜头能力的尼康生产了一批F口的……这批使用非球面、萤石玻璃的镜头,其像质级别xx达到后世的L镜水准,只是当时佳能尚未使用红圈标识,所以被我誉为“先L头”。尼康推出同级别镜头是几年后的事,前两种规格它至今也没能力造出来,号称尼康广角王的AF 28mm/1.4是自动时代才现身。由此可知:尼康拥趸声称的“佳能不善长制造广角头”的说法属于无知或诋毁。

进入新FD时代后, 佳能继续制造胜过尼康的镜头: 200mm/4 micro已经实现1:1微距摄影,尼康为1:2;200mm L光圈作到f/1.8,尼康为f/2;专业级超广角变焦镜头作到20-35mm/3.5 L,尼康为25-50mm/4;专业级望远变焦头80-200mm/4 L使用萤石镜片,尼康80-200mm/4连复消色差能力不及萤石的ED玻璃都欠奉,成像质量尚不及佳能业余级的70-210mm/4;超望远变焦头 150-600mm L光圈作到恒定f/5.6,至今仍是世界{dy},尼康180-600mm为f/8;折反镜头最远作到5200mm,尼康为2000mm……直到尼康发狠制造出300mm/2和200-400mm/4后,加上它向来热衷研发的鱼眼镜头,其手动镜族才算未被佳能抢尽风头。进入自动时代后的事更不必说了,例如:尼康于1994年推出的、与佳能EF 1200mm/5.6 L U超声波马达镜头对抗的AI 1200-1700mm f/5.6-8,竟然是手动对焦。

8 V5 |, h$ F, w! x说说FD镜头:质量非常优秀,几乎没有所谓“狗头”,那时佳能的经营策略与现在不同。大都用料扎实,尤其是老FD ssc,其耐用性不亚于尼康AI头。成像特点是分辨率很高;色彩层次是日本镜头中{zh0}的,香港玩界叫做“发色”。专业级红圈L头的分辨率和明锐度俱佳,色彩饱和,是不可多得的玩物。佳能的xx手动机我有过F-1、NF-1、A-1、T 90,其中NF-1曾经同时拥有三部――它实在太xx,尤其是机壳居然厚于“敢砸核桃”的尼康F3。镜头有24-35mm/3.5 L(佳能{dy}支变焦L头),80-200mm/4 L,35-70mm/2.8-3.5 ssc(世界上{dy}支广角端达到35mm的标准变焦头),50mm/1.4和85mm/1.2 L。关于使用的体会,只说一句:以后再听到“佳能镜头不够锐”的胡话,举手里的红圈镜砸之,哈哈。我最终放弃它们的原因仅仅是:无法在EOS机身上继续顺畅地使用FD镜头。我是典型的CN双修吧?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美文(中)想中摄影器材的毒就不要看----泊来的_晓阳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