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用漆历史几乎与整个文明史一样久远。
1978年,在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只表面涂着朱红色漆的木胎碗——“河姆渡朱漆木碗”,这是中国漆器最早的存世实物,出自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同时代的漆器还有“缠藤篾朱漆木筒”,漆艺纹饰的黑陶等等。实物表明,中国确实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液制作器物的国家,是世界漆艺的发祥地。
据专家分析,“河姆渡朱漆木碗”
在胎骨制作工艺、表层处理及用色造型上已属于早期中国漆器较成熟的作品,其木质胎骨显然是手工挖制成型。漆层与胎骨间残留的黑色泥状物质如果是碳粉,说明当时已掌握了使木质长期不变型的“胎骨封固”基本原理。它的色漆色相饱和纯正,膜面光亮晶莹,说明当时人们的漆工艺中制作色漆和髹涂技能已达到较高水平。
朱漆木碗河姆渡文化(前5000-前3000)口径9.2-10.2cm高5.7cm
换句话说,早在比7000年更早的时期,中华先民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制漆和髹涂技能,保守估计,或许还要往前推上一千年以上。
及至商代、春秋时代,先民已经从xx野生漆树取漆装饰器具及建筑物,还掌握熬炼桐油制涂料的技术,开创了在涂料中使用助剂的技术,推动涂料发展到了一个新时代。
——相比较而言,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国对涂料的生产和应用也做了过贡献,但时间上较中国晚了很多:公元前巴比伦人已使用沥青作为木船的防腐涂料,希腊人掌握了蜂蜡涂饰技术,埃及人用阿拉伯树胶制作涂料等。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的漆画艺术已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比如,将漆器置于不同的光照下,其画面色彩将呈现不同的色感。
秦汉时代,是油漆业和油漆技术大发展的时期,最突出的成就是发明了“荫室”。所谓荫室,是生产漆器的一种专用房间,房中必须潮湿和温暖。荫室非常符合现代生漆成膜的科学道理。根据现代的研究,生漆在较高的相对湿度(70%—80%)下氧化成膜,得到的漆膜质量好、干燥快,又不易出现裂纹。荫室的发明是我国古代油漆工人的一项伟大创举。
西汉以后,漆艺的输出是西汉文化向外传播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形式之一,对东亚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东至辽东及朝鲜半岛并南往日本、琉球列岛,西至西域诸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漆器受绘画的影响,突破了平涂的局限,出现了晕色新技法,还有“生漆夹苎”新艺。据此,可制巨大型佛像,且能一二人即可搬动.
唐代之前,制造漆器工艺品方法均已完成,还创新了金银平脱漆器、雕漆等新技艺。日本现有的莳绘、螺钿、平文、漆绘、密陀绘、箔绘、沈金、酱、存星、雕漆、雕木彩漆等等,均是从那时全部传播到日本。
宋元两代,由于戗金雕漆等技艺的发展,漆器更加繁荣。南宋时,随着朝庭定都浙江临安,大批漆工跟随,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北工南来”,并由此奠定了福建,浙江,江苏一带繁荣千年的漆文化,也就出现了黄成,张君宝,杨明,卢映之等名漆工,并有了传世的[髹饰录]。
明代之前,中国漆艺仍处于{sjlx}地位。至明清两代,中国漆器发展到了全盛时期。但与此同时,由于皇室偏好等诸多原因,许多漆艺技法相继失传和倒退,仅剩下雕漆、戗金等屈指可数的少数几种技法。
——但需要说明的是,日本漆艺在此期间有诸多超越,并在世界上享有声誉,不少本引自中国的技法得到了特有的发展。
明末清初,中国漆器产业的重心逐步由江南转移到福建地区,诞生了在当时中国一枝独秀的福州“沈诏安家族”。该家族对中国漆工艺传统延续的贡献,主要是两大技术的发明和改善:一是“脱胎漆器”,一是“薄料髹涂”。
清末民国,由于社会动荡、战争的影响,百业凋零,漆器产业也严重受创,进入大步倒退的时代。
——反观世界各地,至17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才促使涂料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790年英国才建立{dy}个油漆厂,涂料从此开始告别小作仿,但同时也意味着——漆工艺品变成漆工业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传统漆器产业有一定的恢复,创建了杨州漆器厂、阳江漆器厂等一批骨干企业。但不久又被xx的破“四旧”之火毁得所剩无几。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漆器产业艰难再起步。劫后余生的老艺人们重焕青春,凭着坚强的毅力在不断地向前摸索,慢慢地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漆艺光复的曙光。如罗献兵对犀皮漆的恢复制作就很突出,同时,在此基础上创新的“漆白”技艺更是了不起,被何豪亮教授誉为“万年{dy}漆白”。
可以预料,传统漆艺的盛世即将到来!
说明:这是本人学习漆艺史的一点笔记小结,错漏难免。欢迎指正,以防以讹传讹,误导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