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屏风艺术品赏_收藏鉴赏交流_百度空间
屏风
是用于挡风或起遮蔽作用的器具。其出现于商周时期,当时称为“邸”或“扆”,只有贵族家庭才有资格使用,是权势、地位的象征。“屏风”之名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至唐朝,屏风的使用已十分普遍,其中应用镶嵌、书画工艺的屏风为宫廷所用,素屏风流行于民间。有一种较大的屏风,专为挡门起遮蔽作用,位置相对固定,名曰“树”。也有把屏风称为“塞门”或“萧墙”的。《尔雅•释宫》:“屏,谓之树。”《礼记•杂记》下:“树,屏也,立屏当所行之路,以蔽内外也。”

“天子外屏,诸侯内屏。”郑玄注:“屏谓之树,今罘 也。”可知当时的屏风还有罘 之名。 罘之名,由来已久,到王莽时才渐渐不闻。当时人们多把罘 解释为“复思”。王莽篡政后,改国号“新”,下令拆去汉陵罘 ,其意在于使人们不复思汉也。 室内所用屏风,大多用木制成,而室外的屏风,用木制的就不多了。为了经得住风雨侵蚀,常用土石砌成。作用与我们今天所见的影壁和照墙相同。晋崔豹《古今注》载:“罘 ,屏之遗像也,熟门外之舍也。臣来朝君,至门外当就舍,更详熟所应对之事也。”意思是让人们行至屏外时,稍事停留,复有所思。这里有屏风遮蔽,一旦绕过屏风,便须见礼应对,无暇思索。   因此,当门设屏,{dy}可以挡风避光,第二增加了室内的陈设,第三为来客划出一个特殊地段,给人们一个思考准备的场所。


汉代时,屏风多以木板上漆,加以彩绘。纸张发明之后,则多用纸糊,上面画各种仙人异兽等图像。《后汉书•宋弘传》曰;“弘当燕见,坐新屏风,图画列女,帝数顾视之。弘正容言曰:‘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帝即为撤之。’”这种屏一般多扇组成,每扇之间用钮连接,可以折叠,比较轻便,用则设,不用则收起来。人称曲屏。四扇称四曲,六扇称六曲。还有多扇拼合的通景屏风。
屏风还有镂雕透孔的,河南信阳楚墓出土过一件木制镂雕彩漆座屏。这类屏风多用木制,中间镂雕出立体感很强的图案,是一种纯装饰性的屏风。汉代,这种屏风还很盛行。《三辅决录》载:“何敞为汝南太守,章帝南巡过郡,有雕镂屏风,为帝设之。” 还有一种较小的屏风,名曰“隔坐”,多为独扇素面。《后汉书》就有对这种屏风的描述:“郑弘为太尉时,举弟五伦为司空。班次在下,每正朔朝见,弘曲躬自卑,上问知其故,遂听置云母屏风分隔其间。”《三国志•吴书》载:“景帝时,纪亮为尚书令,子骘为中书令,每朝会,诏以屏风隔其座。”这两段记载,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当时屏风的使用情况。

与前朝相比,清代屏风的种类更为齐全,制作手法愈加多样。通过外官进献、内务府采办或招募各地优秀工匠进宫制作等方式,屏风源源不断地汇集于皇宫大内。清代的屏风大体可分为宝座屏风、围屏、插屏三种。宝座屏风多置于各宫殿正殿明间,象征皇权。围屏因其较为灵便,易于移动,多于皇宫中重大节日时用于临时性陈设。插屏用于居室陈设,以增添室内的豪华氛围。乾隆时期,各类工艺品的制作技艺日益发展,北京的珐琅、广州的牙雕、苏州的刺绣、扬州的剔红等都是当时有名的工艺品种,这些丰富多彩的手工技巧皆被用于屏风的制作,加之乾隆皇帝喜好的书画艺术亦被表现于屏风,这一时期遂成为清代屏风艺术的鼎盛期。


郑重声明:资讯 【古代屏风艺术品赏_收藏鉴赏交流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