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黄金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介绍

潼关黄金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介绍

2010-04-02 09:56:46 阅读10 评论0 字号:

一、潼关县黄金产业发展现状

1、资源情况

潼关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面积526平方公里,绵延于灵宝市和潼关县南部的小秦岭金矿区是我国特大型黄金矿床之一,在我国仅次于山东半岛,位居第二,其中在潼关县内矿区面积162平方公里,矿区蕴藏着丰富的金、铅、铁、石墨、大理石等矿藏,黄金储量在陕西省占有重要地位。潼关小秦岭金矿区内目前以不同工作程度所圈定的含金石英脉不xx统计超过500条,平均每平方公里有4-5条含金石英脉。七条大峪道(西潼峪、蒿岔峪、麻峪、太峪、善车峪、东桐峪、西峪)和四条小峪道(玉石峪、立峪、马峰峪、大峱峪)中几乎无处没有含矿石英脉体或含矿断层。但从相对密集的程度看,最主要的分布可以划出三个矿区。(一)东桐峪金矿区:西起善车峪,东到西峪,北起东桐峪碾头岔东西一线,南至善车峪东沟到西峪脑。面积30平方公里左右,集中了我县小秦岭地区最重要的含金石英脉和金矿床、金矿体。(二)麻(峪)太(峪)金矿区:善车峪以西,蒿岔峪以东,以麻峪太峪之间为中心的我县小秦岭金矿区中部地区。该区域含金石英脉体分布远不如东桐峪矿区那样密集和集中,总体上比较稀疏均匀。(三)西潼峪金矿区:蒿岔峪河以西至西潼峪西梁之间,其北部在西潼峪的大坪至蒿岔峪的核桃树之间,南部在西潼峪的罗斑至蒿岔峪的甘斜洼、豆腐沟一带。从2004年--2008年,潼关黄金人做了大量的地质工作,共投入24005.86万元,掘进117881.42米,已有探明储量20.32吨。但多为浅表层资源量,中深部资源由于资金和技术制约尚未得到全面开发。

2、潼关黄金工业发展历史

潼关黄金工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现代意义上的潼关黄金工业1979年开始起步,当年生产黄金358两,1985年生产黄金10100两,步入了万两黄金县,1989年黄金突破一吨,从1990年起黄金产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1993年跻身全国第三产金大县,成为国家重要的产金基地,30年来累计给国家上交黄金247.3万两(其中2004年--2008年黄金产量达到25.84吨,实现产值40.32亿),上缴财政6个多亿,有力地支撑着潼关经济,为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5年潼关县被中国黄金协会授予“华夏金城”称号。

3、潼关黄金工业现状

全县共有14家黄金矿山企业,其中具有国有股份的黄金企业7家,黄金行业现持有26个采矿许可证,8个矿区范围划定,采矿区总面积为23平方公里,2008年末探明金矿矿石量46万吨,保有矿石量225万吨。持有勘查许可证20个,勘查区总面积为131.3平方公里,全县黄金坑口139个,分别布置在东桐峪、善车峪、太峪、麻峪、蒿岔峪、西潼峪、西峪七条大峪道和玉石峪、立峪、马峰峪、大峱峪四条小峪道。目前,2008年度全县出矿量为38万吨,全县黄金产量为7744.70公斤,产值149979.50万元,截止2009年9月底全县黄金产量为5128.22公斤,产值为105763.50万元。

全县黄金企业总资产约50080万元,生产总规模2725吨/日,在册职工人数5801人,专业技术人员371人。目前,全县黄金企业的探矿掘进成本平均约为1900元/米,采矿成本约为185元/吨,浮选成本为70元/吨,入选{zd1}矿石品位为2.2克/吨,{zd1}收益品位为2.6克/吨。目前共有尾矿库15个,尾矿量为3000万吨,而且每年还以40万吨的速度增加。

4、潼关黄金矿产资源管理现状

全县黄金行业现持有26个采矿许可证,8个矿区范围划定,采矿区总面积为23平方公里,2008年末探明金矿矿石量46万吨,保有矿石量225万吨。持有勘查许可证20个,勘查区总面积为131.3平方公里,全县黄金坑口139个,分别布置在东桐峪、善车峪、太峪、麻峪、蒿岔峪、西潼峪、西峪七条大峪道和玉石峪、立峪、马峰峪、大峱峪四条小峪道。目前,全县出矿量为38万吨/年,资源回收率可达92%。

我县矿产资源管理等有关部门不断完善管理制度,积极创新矿业生产经营秩序管理的制度和办法。针对我县部分矿业权人不按设计要求布设探、采坑口,各类探、采坑口较多,不易管理的问题,我们推行了矿山坑口“两牌”管理机制。即对经县矿管局审查属合法的矿山坑口挂设“矿山坑口标志牌”,对经县安监局验收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坑口挂设“坑口安全生产标志牌”。只有同时具备了“两牌”的矿山坑口,相关部门才能供应民爆物品等相应的生产物料。“两牌”管理制度的推行,把我县所有矿山坑口纳入全社会的监管之中,使全社会都能参与到矿山监督管理工作中来,是我县矿产资源管理规范化、科学化进程的宝贵经验,得到了中省有关部门的肯定和推广。

为妥善解决资源配置中存在的“楼上楼”、“一矿多开、大矿小开”等问题,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府引导,公开公正”的原则,在2008年,我们对中金、潼金、弘源、秦河、兴隆、秦鲁、小口七家公司的23个采矿权进行资源整合,确定了以中金、潼金、兴隆、秦河公司为主体的8个整合区,有效地解决了该区域“楼上楼”、“一矿多开、大矿小开”的资源配置问题,缓解了资源纠纷、重复投资和安全隐患等问题。

5、黄金工业的财政贡献

黄金工业为潼关的经济和财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潼关黄金企业发展阶段的1992年—1995年间,我县黄金资源丰厚,企业生产利润较高,经济一度辉煌,财政收入从1992年的1946万元增长到1995年的5002万元,年均递增19%。1996年后,黄金企业发展缓慢,维持到2001年财政收入为6400万元,其中黄金企业利税收入占收入的40%,间接从黄金企业取得的罚没收入和其他收入等占收入的30%,财政收入的70%来自全县各类黄金企业。

从1998年起,我县黄金企业已出现衰落,受资源严重短缺、矿石品位低、生产成本高等因素影响,主要黄金企业举步维艰,县级财政收入大幅减少。按照省上要求,将小型个体企业整合为股份制企业,由国企控股,组建了五家股份制黄金企业,举力维持财政收入。同时,我县从2004年开始尝试与中央企业的合作,先后组建了潼关中金黄金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和潼关中金冶炼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我县黄金企业改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组建后的支柱财源企业中金潼关矿业股份公司经济效益并不乐观,其它黄金企业也是举步维艰。潼关中金冶炼公司由于正处于企业成长阶段,财政贡献和国有资产收益也非常有限。加之受中浅部资源枯竭、深部探矿仍没有重大突破,探采资金投入大、矿石品位不高,回报率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虽然黄金价格不断上涨,但企业效益仍在下滑,致使财政利税费收入稳定性极差,财政收入仅完成3650万元,其中黄金行业收入3242万元,占整个财政收入的89%。

6、主要黄金企业及国有股份参股企业情况

在我县近年来的发展中,不断加大对龙头黄金企业的扶持和支持,采取联合、重组、整合等多种方法,不断扩大xxxx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形成了潼关中金黄金矿业责任公司、潼关中金冶炼有限责任公司、潼关潼金矿业公司等xxxx。

潼关中金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4年9月18日,是我县与中国黄金集团公司实施中央和地方企业联合的成果。联合实施中,中金黄金股份有限公司以原陕西东桐峪金矿的净资产2488万元出资,潼关县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以所属李家金矿、大峱峪金矿净资产2390万元作为出资,联合重组成立的股份制企业。公司注册资本金总额为4878万元,总资产2.2亿元。中金黄金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股权51%,潼金县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拥有股权49%。公司于2006年6月完成了机构整合,撤销了分矿建制,目前公司下设20个职能部室、7个采矿工程部、3个选矿工程部。公司在册员工2422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0余名,其中地、侧、采工程技术人员50余名。公司目前矿权面积达29.99平方公里,年探掘能力4万米,年采选原矿能力35万吨,日处理原矿能力1050吨。

潼关中金冶炼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3年8月,是中金股份有限公司对原潼关县冶炼厂收购后,与潼关县合作形成的股份制冶炼企业。公司占地面积200亩,现有员工812人, 拥有大中专以上学历190人,工程技术人员41人;技术工人29人。下设13个部室,4个生产分厂,其中,中心化验室已获得国家实验室认证资格。公司主要处理外购的复杂多金属含硫金精矿,现有100吨/日直接氰化和150吨/日焙烧氰化两套工艺流程,焙烧—氰化流程主要处理含杂金精矿,直接氰化流程主要处理高铅低铜、浸出率较好的金精矿,公司日处理金精矿250吨,年处理矿量7万余吨。主要产品有:黄金、白银、电解铜。年产黄金2800公斤,白银3200公斤,硫酸5万吨、电解铜1000吨。2005年7月企业取得陕西省首批安全生产许可证,并通过环保评价。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公司从2007年开始实施技改扩建,引进了国际先进的两段焙烧工艺技术,建设200吨/日难处理金精矿冶炼项目,该项目年处理金精矿66000吨,总投资1.95亿元。项目建成后,年可产黄金2975公斤,白银4483公斤,1#电解铜970吨,硫酸38396吨,粗xxxxx7045吨,氧化铁红渣51810吨。投产后年利润2198万元,可上缴利税732万元。该项目计划于2009年底全面建成并投产,项目建成后将使公司得到更大的发展。项目完成后,企业股东及股比情况将发生变化,中金股份公司和潼关县国有资产管理局所占股比为95.5%:4.5%。

潼关县潼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8年8月8日,为县属国有独资企业,下辖马口、玉石峪、兴潼和黄金分公司等四个分公司,经营范围为黄金采、选、冶,内设行政办公室、人力资源部、经营财务部、生产运营部等九个部门,员工1198人,中高级管理层40余人,公司占地300余亩,5个选矿厂,生产规模750吨/日,拥有采矿权证15个,探矿权证4个,资源面积34.2639平方公里,生产坑口49个,尾矿库5个,总资产7.45亿元,2008年黄金产量共计1619.26公斤,产值31990万元。2009年1—4月份,累计调矿10963.8吨,共处理矿石15537.9吨。

此外,在潼关兴隆矿业公司(矿区面积0.308平方公里)、潼关金星矿业公司(矿区面积4.426平方公里)、潼关德兴矿业公司(矿区面积11.436平方公里)、潼关弘源矿业公司等矿山企业中,潼关县国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分别占有6%、51%、5%、20%的股份。

二、目前存在问题

资源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县黄金工业发展的命脉。经过二十多年的生产开发,浅表层资源逐步减少。而800米以下中深部探矿工程虽然在有些局部地区有所突破,但不能对成矿构造进行整体揭示,因而不能形成整体概念,致使我县中深部金矿资源至今仍得不到全面的揭示,因此我县各黄金企业都面临不同程度的资源危机。我县黄金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资金有限,而且由于自身条件限制,抵抗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加之黄金矿山企业的高风险性致使企业难以引进资金和人才,因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未能及时推广和应用,因此探矿工程、技改工程等基础性建设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安全生产压力较大是影响我县黄金产业发展的另一因素。一是历史欠帐较多,特别是早期黄金开采遗留下来的如“楼上楼”和采空区等重大安全隐患短时间内难以整改到位,隐患治理工作任务异常艰巨。二是随着矿山垂直开采高度和水平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井下排水、通风、供电、提升、运输等方面危险因素也同步增加,生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增加。三是从业人员特别是一线作业的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加之流动性大的特点,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有待提高。四是安全投入不到位,安全管理不细致,埋下了安全事故隐患。此外,由于黄金采选冶炼的特殊性,我县民爆物品和氰化钠等危化药品使用量非常大,每年的氰化钠使用量在1000吨左右,民爆物品和危化药品管理压力很大。

三、今后黄金产业发展的设想

为了促进潼关黄金工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我县始终坚持“以金兴潼”的发展思路,充分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实现从最初“开采一冶炼一出售”的单一发展之路转变到实施“资源纵横挖掘,废物循环利用,成品联手开发”的科学发展思路。

今年4月份以来,渭南市委书记梁凤民、市长徐新荣对潼关黄金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多次专题调研,潼关县委、县政府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按照“加强监管、规范秩序、提高效益、科学发展”的原则,集中开展了“黄金产业科学发展”讨论实践工作,成立了县黄金产业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潼关县黄金产业五年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黄金企业税收、矿石及金精物料化验、合作坑口管理等有关规定;开展了矿山秩序专项整顿活动,在各峪道检查站安装了电子计量和监控设施,杜绝了监管环节中的漏洞;实施了黄金企业国有股份改制,设立了潼关县矿山企业服务大厅,为企业提供了方便、优质、满意的服务,规范了黄金产业管理,实现了财政增收和税费增加,有力地推进了全县黄金产业的科学发展。

下一步,将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全力做大做强黄金产业。

1、结合实际编制好黄金产业发展规划,有步骤地实施黄金产业升级。制定《黄金产业五年发展规划》,以从严从新从高的标准制定出符合国情、省情、县情,技术上可行、经济运行上合理、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全县黄金产业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

2、深入开展黄金企业重组,实现黄金企业产业的集团化、集约化发展。2003年5月以来,我县持续实施了黄金企业整合工作,企业数量从当初的37家变为2008年的18家。2008年,我县对4家国有黄金企业实施整合,成立了潼金矿业公司,为国有独资企业。目前全县共有黄金企业14家,全县黄金产业初步迈上了规范化经营轨道,投资环境和对外形象有了较大的转变,矿业生产经营秩序明显好转,矿业经济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有力的推动了县域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今年我们一是要继续规范和完善潼金矿业公司的内部管理,抓紧“潼金”品牌申请注册,力争获取在上海黄金交易所的会员资格。二是对县域内其它股份制企业要清查摸底,为下一步的企业和资源整合做好前期准备,进一步提高我县黄金产业的集中度和企业规模效益水平。三要积极培育黄金产业xxxx,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持续推进黄金产业的新型工业化进程。  

3、加快引进技术资金,全力做好地探增储工作。

要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地探资金,加快金堆钼业与潼金公司的联合探矿项目的实施步伐,鼓励中金矿业公司地探工作,尽快实现地探工作的实质性突破。同时要进一步整合资源,研究解决其他股份制企业探矿进展缓慢的问题。在我县南部金矿区,除我县黄金企业取得一定的矿权区域外,还有地质六队占有50.84平方公里的矿区,我县将进一步加强同地质六队的协商合作,加大对地质六队矿区的有效利用,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4、狠抓循环经济,千方百计延长黄金产业链。

在纵向和横向上做好黄金产业链的延伸。纵向的就是黄金的探、采、选、冶、加工、贸易。横向就是对采选及加工的各个环节加宽加长。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结合我县黄金工业实际,我们首先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矿山“三废”的综合回收利用。据测算,对老尾矿的综合开发利用,年处理规模如能达到300万吨,可获直接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我县将引进先进工艺,集中做好尾矿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县上已经制定并发布了尾矿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办法,并将有关情况在网络上进行了发布,县上将按照市场机制公开招标,实现尾矿资源变废为宝。已经着手对尾矿中的贵金属进行选冶,综合回收铅、铜、硫、氧化砷等伴生物质,利用铁红渣生产水泥絮凝添加剂,利用尾矿制作地砖、墙体砖、水晶玻璃等建筑材料、装修材料和工业耐磨材料,实现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达到环保效果和经济效益双收获。目前,我县已经引进成立了潼关金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以我县选矿企业排放的固体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生产建筑材料、市政道路用材、微晶板材、水泥添加剂等,并综合回收有价金属,将于2010年建成投产,可达到年处理尾矿30万吨的生产规模。同时,还有三家企业已经完成了对我县尾矿开发的考察,确定了投资开发意向。

此外,我县将进一步加大对黄金精炼、首饰加工、黄金工业品研发力度。目前已建成黄金精炼、金矿石工艺品加工制造企业,同时扶持金银首饰加工业,对原来的首饰街进行了改造,建设潼关金银饰品贸易城,打造潼关黄金品牌和知名产品,以现代科技获取产品的高附加值,提高黄金产业的整体效益,实现黄金立县、黄金富民的发展目标。

5、加大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工作力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潼关黄金企业整体科技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因此,我们必须加大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工作力度,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首先,要使企业树立企业是技术进步、技术开发主体的观念,企业要在科研上舍得投入,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技术水平,要通过技术开发,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指导企业制订好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工作规划,提高技术创新投入比重,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办法,重奖完成重大科技成果的人才,重奖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取得显著效益的人才。其次,要把技术改造摆在黄金经济结构调整的突出位置,加强市场分析,追踪技术发展动态,通过市场分析,弄清哪些是一般技术,哪些是关键技术,然集中人才、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对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工艺加以淘汰,减少环境污染。三是要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在行业内进一步强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意识,加大培训工作力度,提高企业职工整体素质,为我县黄金工业的产业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动力。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潼关黄金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介绍】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