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带动中国经济全面发展,指数基金成投资理财{sx}_天涯博客_有见识的 ...
2010年1月30日,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该报告指出:按照历史经验来估算,中国21世纪末晋级发达国家的概率为4%。“如果考虑到中国21世纪人口将达到13亿-15亿,而整个发达国家的人口只有10亿左右,中国现代化的概率比4%还要小。”该《报告》的主持人、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正因为依照“历史经验”晋级发达国家行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中国的发展才需要独辟蹊径。
何传启告诉媒体,得出4%的依据有两个,一个是中国发展的现实,另一个是过去300年(1700年-2000年)世界上的统计数据。何传启说,从过去300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一个明显的更迭规律:平均每一百年,大约10%的发达国家会下降为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中的大约5%则上升为发达国家。晋级机会降临到中国头上的概率,取决于正在中国发生的如下现实:人口规模庞大、地区发展失衡、经济一枝独秀、政治缓步向前、人均收入差距悬殊、资源和环境压力明显等。这些因素按一定的方式加权,就得出中国晋级发达国家的可能性。
要增加在本世纪末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可能性,何传启说,中国就要走一条“特色之路”。这条路就是“综合现代化”。“简单说起来,就是将在国外分步进行的{dy}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同步推进,”何传启说。在他眼里,{dy}次现代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第二次现代化是指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型。与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两个阶段大多泾渭分明不同,它们在中国则呈现出犬牙交错之势。“在中国,{dy}次现代化已经完成五分之四,而第二次现代化则仅为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二。”何传启说。
“综合现代化”的思路,与中国各地区发展严重不均衡的国情不谋而合。何传启拿长江流域举例,他说,长江上游局部地区还有原始社会的痕迹,中游则以农业社会为主,下游已经进入了工业社会,而到了长江入海口的上海,知识社会的特征已经非常明显。何传启说,在2006年,我国已有四个发达地区进入了第二次现代化,北京和上海的部分指标则已经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底线。“例如2006年,北京和上海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平均预期寿命和大学普及率已经接近或达到意大利、西班牙的水平。” 何传启说,选择了“综合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后,中国到本世纪末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几率就会大幅增加,“从原来的4%,提升到20%-30%。”
何传启说,中国在通往发达国家的道路上,将会遇到的主要挑战有三个:一是发展不均衡。“在发达国家,这种差距一般维持在一到两倍左右,而在中国,这一差距已经达到了五到十倍。”第二个挑战是自然环境和资源压力。“发达国家的10亿人口用了300年实现现代化,已经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巨大压力。而未来的中国,将有13亿?15亿人争取在100年内实现现代化,它带来的资源需求的强度将{swql}。”何传启说,即便扣除知识经济对物质资源的替代效应,中国的资源需求仍然大得惊人。中国将会遇到的第三个挑战,是制度的瓶颈。从洋务运动以来,中国采取的是工业化优先的发展模式,强调物质和技术,却忽视了制度和观念的变革。“这是一个短板,可能会成为一个决定成败的因素。”
以上资料来自《中国新闻周刊》
我本人非常赞成上述报告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尤其是把发展不均衡作为{dy}大挑战,排在资源约束和制度约束之前。像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一旦内部形成了统一市场(包括资本市场、土地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在经济上的崛起速度是非常之快的,外部的金融危机和经济不景气不会对中国造成大的影响,反而会加快中国崛起的速度,因为“崛起”是相对的。但也正是因为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所以很容易造成内部的不平衡,包括地区之间不平衡,城乡之间的不平衡,行业之间的不平衡,等等。其中,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是各种不 平衡的根源,而各种不平衡的最终结果会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平等”应该理解为“平等竞争的机会”,而不是收入的平均化。)
我也非常赞成报告中提出的“综合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中国经济需要“综合治理”,而不是“单科独进”。不过,我对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速度相对比较乐观,因为我们实际上已经找到了实现“综合现代化”的道路。高速铁路+电动汽车+太阳能充电站+生态农场,这样一种发展战略模式,不只是能创造GDP,不止是能解决能源粮食和环保问题,它也能解决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 题。高铁将带动中国经济全面发展,很多落后地区的中小城市会发展成大城市,相当于创造许许多多的“早期”深圳——虽然辛苦,但充满希望。新的城市,新的产业,可以为千千万万的草根青年带来工作的机会,创业的机会,发展的机会,实现梦想的机会。
很多人担心城市发展会大量占用耕地,造成粮食危机,也正因为这种担心才使得部分城市房价不断攀升。城市化会占用耕地这是事实,过去10年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共占用了大约一亿亩耕地,但是,城市化会带来粮食危机却是不必要的担心。我国早已不缺人的口粮,随着水稻、小麦和玉米等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和单产的上升,以及大棚蔬 菜在北方的推广普及,今后十年即使耕地面积再减少一亿亩,主粮和蔬菜的供应也不会有什么问题。我国真正需要大量进口的是动物的口粮(饲料),并且随着肉类 消费比重的提高,这种格局会进一步强化,因为跟18亿亩耕地减少比起来,我国的60亿亩草原的退化和沙漠化是一个更让人担心的问题。
解决中国的肉食供应问题不能靠18亿亩耕地,也不能靠60 亿亩草原,而要靠5亿亩荒地。我们的国土资源不止包括城市、耕地、草原、湖泊、沙漠和森林,还包括大量荒地,我国的中南部丘陵地区大概有五亿亩荒地(包括 退耕还林地)。南方的所谓“荒地”,并不是寸草不生的黄土高原,而是植被完好雨量和阳光都很充沛的丘陵地带。这些荒地不能种水稻,农民有时会种一些红薯小麦玉米和果树之类的作物,也会用来放牛放羊放鹅,但因为缺乏交通灌溉条件和管理技术,所以产量不高,产值更低,经济效益很差,还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 平衡。所以,在没有找到更好的生态经济模式之前,让这些土地“荒”着长草,其实是合理的,因为这些土地很多属于长江流域或珠江流域的水土保持地。
生态农业{zd0}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把这些荒地改造成生态农场。生态农场实际上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高科技的“三高”产业,需要引进{zy}良的果树、牧草和牲畜品种,需要因地制宜建造水利灌溉设施,需要管理植物和动物 的品种和比例搭配使之实现内部养分的循环,需要计算肥料和饲料投入与动物和植物的产出之间的平衡,更重要的是要保证蔬果和肉食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中小规模实验性的生态农场在南方已经不乏成功的案例,但是大规模的发展还有待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如果在十年之内把其中两亿亩荒地建设成生态农场,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的粮食问题(其实是肉食问题),也同时解决了城市化带来的耕地减少和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
增加两亿亩城市建设用地应当可以应付我国城市发展的需要,如果有必要,也可以增加到五亿亩。如果大家明白城市建设用地可以增加五倍(还不包括农民的宅基地),就知道在中国大陆的任何地方每平米房价超过三万都是没有长期投资价值的。即使五千建筑成本,加上五千的楼面地价,再加上五千的税费,总成本也不过每平米一万五,卖到三万已经利润很高了。既然从长期来看重置成本不超过一万五,银行在为发展商提供xx和为购房者提供按揭时就要考虑以此作为安全边界,不能只考虑“当前”房价的“成数”。对于十万元一平米的楼价来说,做五成的按揭仍然是太高的,因为这意味着有某{yt}银行要按每平米五万的价格去承接重置成本不到一万五的房地产。
“重置成本”在中国的房地产投资(或融资)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在中国什么都是可以“重置”的。不只是建筑物可以重置,连土地、地区和城市都是可以重置的,因为中国的土地所有权(或经营权)是属于国家的。如果曼哈顿的楼价涨到了天上,美国政府没有能力再建一个纽约,纽约市政府也没有能力再建一个曼哈顿,但是,如果浦东的楼价或深圳的楼价涨到了天上,中国政府可以在武汉或成都或重庆或南昌或合肥再建三五个“浦东”,或者把深圳的面积扩大十倍。大家不要忘了,深圳和浦东也是在不久之前由国家出钱“建造” 的,既然“造城”这么赚钱,又是利国利民的事,为什么不多造几个呢?。
同理,如果北京朝阳公园周围的房价涨到天上去了,北京市政府为什么不再造五个朝阳公园呢?既赚钱又可集水改善环境!朝阳公园也是不久前建造的,其实,西湖也是可以再造的,并且可以造得多快好省,比造高速铁路容易多了。武广高铁的开通,带动了铁路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很多在广东打工的湖北人和湖南人回武汉长沙置业,很多香港和广东人到衡阳和韶关旅游和投资。可以想象,随着“四纵四横”全国高速铁路网的逐步建成,中国的经济版图将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为千千万万的草根青年带来工作的机会,创业的机会,发展的机会,实现梦想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社会资本找到了新的投资机会,包括新的房地产投资机会。
虽然少数几个城市的少数楼盘已经炒成了天价(据说超过十万一平米了),但中国绝大部分二三四线城市的楼价仍然在每平米五千以下,仍然处在“重置成本价”附近,如果银行按这样的楼价为开发商提供xx或为买房者提供 按揭,我xx看不出有什么系统的金融风险。当然,“管理人风险”总是需要提高警惕的。所谓的楼市“泡沫”,只是局限在几个热点,并没有扩散到全国大部分地区。因此,只要避开这几座“火山”,无论对发展商、银行还是个人投资者来说,房地产在今后十年的中国仍然有很多机会,只要时时记住“重置成本”这个概念与“市场价格”和“租金回报率”同等重要就行了。当然,对于银行来说,控制风险总是{dy}重要的。
房子就是房子(不是面子),有居住价值和投资价值,所以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买房自住兼投资。但是,居住和投资也是可以分开来处理的,比如说,在比较成熟的社区或城市租房住图方便,同时在比较新建的社区或城市买房投 资图升值。至于为了面子而买房,为了攀比而买房,或者为了炫耀而买房,虽然可以理解,但{jd1}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做的代价(机会成本)太高。房地产是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经济繁荣,不可能只是房地产繁荣,更不可能只是你买的那个楼盘繁荣,一定还有很多其它的投资机会;如果经济总体情况不乐观,房地产肯定首当其冲(从投资的角度来说,那个时候倒是买房的时候)。
前面说到,高速铁路网的建设可以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同时为千千万万的年轻人带来机会,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同时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三农问题和城市建设用地问题,而电动汽车和太阳能充电站的推广可以解决中国石油和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2010年-2020年是中国从一个发展中国家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十年,最明显的变化便是高速铁路网络的建成和股市经历空前绝后的长期大牛市。在这样一个时代,把你的身家性命拿去买楼摆谱讲面子,就为了表现你是“城里人”而不是“乡下人”,很可能会让你将来很没面子。因为十年以后,你会发现身边的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比你有钱,而你还在为每月供楼而苦恼。
说到股市,很自然的问题便是买哪只股和什么时候买。不过,我这里说的“股市”却并不是因为看上了那只股票,而是因为看好今后十年中国经济的总体表现和总体股市前景,并且是从“大众理财”的角度来考虑投资股票的问题。从这个角度出发,很自然会想到“指数基金”,尤其是跟踪沪深300的指数基金。买这样的指数基金与其说是买股票,不如说是买中国经济的未来,因为整个经济体系中{zz0}钱的企业绝大部分都会包含在指数之中,因为落后了的企业会被指数淘汰而后来居上的企业会加入指数。所以,从长期来说,没有任何其它的资产类别能跑过指数基金。
如果说,沪深300的指数基金是今后十年全中国人民的投资{sx},我觉得结果并不会太出意外。
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如果老百姓的财富大部分放到指数基金上,既有助于提高经济体系的效率(通过资本市场分配资源),也可以改进收入和财富的公平分配。毕竟,在买卖指数基金这一点上,大家是公平的,既没有户口学历性别年龄职务的限制,也不需要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只需要多一点知识和勇气,少一点贪婪和恐惧。这也就是说,如果百姓普遍把投资指数基金作为理财的主要工具,可以反过来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促进“绿色 战略”(高速铁路+电动汽车+太阳能充电站+生态农场)的尽快实施——这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经济与股市的良性循环,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以及经济与社会的良性循环。
如果有人质疑,指数基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那么,我建议你读一读两个人物的文章:其中一个是巴菲特,有人统计过,巴菲特曾经八次推荐指数基金;另外一个人是xxx,xxx一生都在寻找解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指数基金。 设想一下,如果中国十三亿人每人买一万元的指数基金,英特纳雄耐尔就要实现了,因为真正实现了全民所有,实现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占有也社会化的高度统一! 当然,从实际操作过程来看,即使再过十年,相信大部分国人也还不知道指数基金是什么东西,知道的人也不喜欢买它因为涨太慢不过瘾,不如炒楼炒股来的快(或输得快)。
所以,在指数基金的普及与推广方面,中国的金融机构任重道远,国有大型银行和保险公司应当成为主力。过去十年,中国银行业的业务发展壮大与房地产市场的关系极大,今后十年房地产仍然是银行最重要的业务之一,但是,从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 角度来看,尤其是从控制金融风险的角度来考虑,银行资产中与地产相关的比例都应当大幅度降低,而与金融服务有关的业务,尤其是个人理财和资产管理业务应当大幅度提升。指数基金是xxx,长期回报{zg}的理财产品,通过大力推广指数基金,银行和保险公司既帮助中国经济和股市进入良性循环,也增加了中间业务的收入,加快了自身的业务转型(从“钱庄”转型为综合金融服务公司)。
我们已经看到,商业银行已开始提高实际按揭xx利率,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最近的例会中维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也强调了对信贷的调控,我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中国现在并没有全面通胀的风险,所以,并不需要特别收紧基础货币,但是我们确实面临局部房地产泡沫,有的地方还相当严重,所以需要收紧与地产有关的信贷。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银行应当xx取消第二套房的按揭,因为无论从个人理财的角度,从银行风险控制的角度,从国民经济转型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来看,对第二套房做按揭xx都是不可取的。与此相反,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把指数基金作为银行可抵押的资产开展融资业务都是正面的。
证券公司已经开始了融资融券业务,但对商业银行来说,单一股票的融资风险还是比较大,因为商业银行对股票的研究不如证券行,对股市短期波动的把握也不如证券行,所以现阶段股票的融资融券业务不适宜扩大到商业银行。但是,沪深300指数基金是风险{zd1}流动性{zg}增值潜力{zh0}的资产,如果银行取消二套房按揭的同时开展指数基金抵押xx业务,有利于银行降低风险增加回报,有利于客户降低风险增加回报,有利于整个经济体系降低风险提高效率,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分配更加公平,有利于英特纳雄耐尔早日实现。同理,如果退出地产业务的78家央企转投指数基金,相当于在帮助中国经济转型,也为国民理财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
工行与高盛:金融版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原创 2008-12-21]
假如现在工行和高盛合作推出新基金, 你会买吗?
工行与高盛可谓朗才女貌,门当户对。可是同床共枕几年了,竟然没有生出一男半女。有高盛作为策略伙伴,工行为什么不加快发展资产管理业务呢?长远一点来看,工行和建行在个人理财和资产管理方面前景很好,不是一般的好,是特别的好,相当的好!在美国,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 募股权基金共同基金退休基金历史悠久,各有自己牢固的客户基础和分销网络,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很难跟他们竞争,更着重于个人理财服务方面(美国银行收 购美林之后这种局面可能有所改变)。
但在中国,商业银行的地位是其他金融机构难以匹敌的,如果现在工行和高盛合作,或者建行和美林合作,推出新的基金(包括QDII),管理水平和资产规模很快就会超过现有的基金公司。中国的经济状况在全世界是{zh0}最平稳的,但中国股市的表现显然与此不符,其中的原因当然很复杂,但与中国基金经理的水平不无关系。这也难怪,因为中国现在基金经理普遍都很年轻,十年之后,其中很多人可能会非常优秀。但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能等十年吗?资本市场“有效分配社会资源”的功能主要是由基金经理们具体执行的,基金经理的群体素质直接影响到资本市场的效率和经济体系的效率。
工行和建行很多从事个人理财的资深客户经理都受过CFP、RFP或CFA的培训,有十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对中国经济和企业的情况很 熟悉,如果让这些人和高盛美林的专业人员合作(请他们做顾问就行了,不一定要搞合资公司),两三年之内就能培养出一大批的资产管理人才。工行和建行的资产 规模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市场前景比任何其他银行都要好,缺点在于过分偏重xx业务,如果能够与他们各自的策略股东高盛和美林合作,加快发展资产管理业务, 几年之内就有可能成为真正{dj1}的银行控股公司。事实证明,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式的银行控股公司模式比花旗的金融超市模式和欧洲的全能型银行模式更有生命力。
美国的金融业正在重新洗牌, 华尔街俱乐部土崩瓦解, 以巴菲特和索罗斯为代表的专业投资公司是胜利者,以美国银行为代表的所谓银行控股公司(BANK HOLDING COMPANY)则有失有得。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华尔街俱乐部对金融市场的信息具有垄断性,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种优势在互联网普及的年代已不复存在。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几十个人的 小型对冲基金比几万人的大型投行更有效率,关键在于金融家的水平而不在于机构的大小;从大众服务的角度来说,大型商业银行的客户基础更为广泛,产品也更为丰富,可以利用规模效益降低营运成本。
华尔街硕果仅存的两家投行高盛和摩根也已改为银行控股公司,但名字的改变并不会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变化。高盛和摩根既不可能在投资领域跟巴菲特索罗斯竞争,也不可能在中小客户服务方面跟美国银行竞争,结果必然是通过大幅裁员,把业务集中到为xx客户提供xx产品和xx服务上面。估计再有几个月的时间,美国金融业会形成专业投资公司(厂商)、专业投资银行(精品购物中心)和大众商业银行(沃尔玛)三分天下的局面,每一个领 域的龙头都可能会比金融危机前更为强大,因为来自本行业和跨行业的竞争对手大大减少, 也因为内部大幅裁员使成本降低效率提高。
中国崛起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一批中国公司成为世界{dj1}的企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工行和建行似乎离这个目标是最近的,以他们为龙头,带动中国金融业包括资本市场的发展,或许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
巴菲特八次力荐指数基金
作者:哥不是巴菲特 发表于 2010年3月25日 07:36:16
本帖地址:http://jijinba.hexun.com/000051,jijinba,6024350.html
根据数据统计,上半年指数基金占据基金业绩前30名中的16席,达半数以上,上半年基金业绩{gj}也是指数基金。
看到这个基金排名,不禁大叫,不听股神言,吃亏在眼前。
大家知道,巴菲特有个戒律,从不推荐任何股票和任何基金。只有一个例外,就是指数基金。从1993年到2008年,巴菲特竟然八次推荐指数基金。
{dy}次:1993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通过定期投资指数基金,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业余投资者往往能够战胜大部分专业投资者。
第二次:1996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大部分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早晚会发现,{zh0}的投资股票方法是购买管理费很低的指数基金。
第三次:1999年巴菲特推荐书评
约翰•鲍格尔创立先锋基金公司,通过开发指数基金成为全球{zd0}基金管理公司之一,1999年出版《共同基金必胜法则》,强烈推荐投资指数基金。“令人信服,非常中肯而切中时弊,这是每个投资者必读的书籍。通过持续不断的改革,鲍格尔为美国投资者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巴菲特对该书高度评价。
第四次:2003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那些收费非常低廉的指数基金(比如先锋基金公司旗下的指数基金)在产品设计上是非常适合投资者的,巴菲特认为,对于大多数想要投资股票的人来说,收费很低的指数基金是最理想的选择。
第五次:2004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通过投资指数基金本来就可以轻松分享美国企业创造的优异业绩。但绝大多数投资者很少投资指数基金,结果他们的投资业绩大多只是平平而已甚至亏得惨不忍睹。
第六次:2007年5月7日CNBC电视采访
巴菲特认为,个人投资者的{zj0}选择就是买入一只低成本的指数基金,并在一段时间里持续定期买入。如果你坚持长期持续定期买入指数基金,你可能不会买在{zd1}点,但你同样也不会买在{zg}点。
第七次:2008年5月3日伯克希尔股东大会
Tim Ferriss问:“巴菲特先生,假设你只有30来岁,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只能靠一份全日制工作谋生,因此根本没有多少时间研究投资,但是你已经有笔储蓄,足够维持一年半的生活开支,那么你攒的{dy}个一百万将会如何投资?请告诉我们具体投资的资产种类和配置比例。”巴菲特回答:“我会把所有的钱都投资到一个低成本的跟踪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指数基金,然后继续努力工作。”
第八次:2008年巴菲特百万美元大赌指数基金
美国《财富》杂志2008年6月9日报道,巴菲特个人和普罗蒂杰投资公司打赌,2008年到2017年间长期投资一只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的收益将会跑赢普罗蒂杰公司精心选择的5只对冲基金组合,赌注高达一百万美元。
巴菲特八次推荐指数基金的信心来自于历史统计数据:1968-1978年,标准普尔500指数战胜了83%的基金经理。1979-1999年,标准普尔500指数战胜了79%的基金经理。
连xx明星基金经理彼得•林奇也感叹:只有少数基金经理能够长期持续战胜市场指数。
如果你不懂投资、不懂基金,是股盲又是基盲,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投资,听巴菲特的话,定期定投指数基金并长期持有,你这个投资“傻瓜”就能战胜绝大多数投资专家。过去半年如此,未来10年甚至20年,肯定也会如此。
郑重声明:资讯 【高铁带动中国经济全面发展,指数基金成投资理财{sx}_天涯博客_有见识的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
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