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制剂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二)_罗克_新浪博客

  目前,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主要是在单味xx面,而关于中药复方方面的研究还很少。中药复方靶向制剂的研究难点是,xx药味多及成分复杂,且缺乏体内药动力学研究手段。为此,应首先选择药味较少,作用显著,xx中药复方来作为开展中药复方靶向制剂研究的突破口。如何较恰当地描述中药靶向制剂体内外释放过程,是中药靶向制剂质量评价的难点和重点,主要是运用先进的仪器分析方法,作为其有效成分进行药动学参数的测定。中药成分复杂且作用是多靶点的,因此在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过程中,应该根据中药中各种确定的有效成份或有效部位群在人体内的作用部位制成各成分相应的靶向微粒,然后把这些微粒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制成混合靶向制剂,并阐明xx的各靶点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药作用多靶点的问题。此外制剂的靶向性应当和中药的归经和xx在体内的作用部位结合起来,使之更符合中医基础的理论,能更xx的达到作用部位而发挥疗效。如大黄的泻下作用主要是由于游离蒽醌对大肠作用的结果,将大黄经一定的提取、浓缩、干燥,制成大黄泻下的大肠靶向制剂,就可以提高疗效和降低用量。

总之,随着材料学的发展,中药靶向制剂已经发展成为中药药剂学的一个新亮点,随着生物药剂学,xx动力学,体内药动学的研究深入,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将得到更快的发展。

(三)技术发展概况

1、靶向制剂的概念

靶向制剂(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又称为靶向给药系统,是指载体将xx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目前,按照靶部位分,国内外靶向给药系统研究主要集中在肝、脾、肺、脑、肾、淋巴、骨等部位。

靶向制剂是通过载体使xx选择性浓集于病变部位的给药系统,靶向制剂不仅要求xx到达病变部位,而且要求具有一定浓度的xx在这些靶部位滞留一定时间。靶向制剂应具备定位浓集、控制释药、xx及生物可降解性等要素。与注射剂,片剂等普通制剂比较,靶向制剂可以提高xx疗效,降低xx毒副作用,提高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靠性。

靶向制剂技术的发展动力首先来源于临床用药的需求,传统xx剂型在疗效、毒副作用、使用频次和储运方面的不足,需要开发新的xx剂型加以解决,而近年来各种功能性xx辅料的出现则为开发新的靶向制剂提供了条件。靶向制剂克服了传统制剂需要频繁用药的麻烦,而且释药平稳、疗效明显、毒副作用小,同时研制xx新剂型投资少、研制周期短、难度小,因此靶向制剂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对靶向部位的研究除主要的肿瘤靶向xx外,尚有脑靶向、淋巴靶向等。随着人们对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各种疾病的发病部位更加明确,因而对靶向制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作用部位来看,靶向制剂可以分为三级水平:{dy}级是靶向特定的组织或器官,如肝靶向、肺靶向、脑靶向等;第二级是靶向某一器官或组织中的特定细胞,如肝炎、肝癌发生于肝组织中的实质细胞而不是非实质细胞(内皮细胞、Kuffer细胞等);第三级靶向是指作用于特定组织、特定细胞中的某一细胞器,即细胞内靶向,例如基因xx需要把反义寡核苷酸输送至细胞浆或将质粒输送至细胞核。至今为止,人们对前两级靶向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改变微粒载体的组成、粒子大小等可实现特定组织的靶向;通过将具有特异识别细胞的配体嫁接于载体表面上可以达到细胞的靶向;三级靶向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但总体而言,靶向制剂距离临床上广泛应用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如质量评价和标准、体内转运和代谢、体内生理作用等问题。

2、靶向制剂的分类

按照通常的分类方法,可分为:

(1)被动靶向制剂,亦称自然靶向。由靶向载体xx微粒在体内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尤其是肝的Kupffer 细胞)摄取,并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等器官,故具有淋巴系统的选择性和靶向性。被动靶向制剂主要有脂质体、微球、纳米囊和纳米球等。

(2)主动靶向制剂,指用经过修饰的xx载体作为"导弹",将xx定向地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如载药微粒表面经修饰,连接特定的配体或单制成的主动靶向制剂,既能避免巨噬细胞的摄取,防止在肝内浓集,改变了微粒在体内的分布而到达特定的靶部位。主动靶向制剂包括经过表面修饰的xx载体及前体xx两大类制剂。目前研究较多的为修饰的xx载体,包括长循环脂质体、免疫脂质体和免疫纳米球等。

(3)物理化学靶向制剂,应用物理化学方法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发挥药效。如应用磁性材料与xx制成磁导向制剂,在足够强的体外磁场引导下,通过血管到达并定位于特定靶区;使用对温度敏感的载体制成热敏感制剂,使热敏感制剂在靶区释放;也可利用对 pH 值敏感的载体制备 pH 值敏感制剂,使xx在特定的 pH 值靶区内释药。制备栓塞性制剂阻断靶区的血供与营养,起到栓塞和靶向化疗的双重作用,也属于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3、技术研究进展

脂质体是一类应用最早,发展较为成熟的靶向制剂。由于脂质体xx类细胞膜结构,具有xx性和生物相容性等特点,20 世纪 70 年代,Bangham 和 Ryman 首先将其作为xxxx载体。目前,美国 FDA 已批准了如两性霉素 B 和阿霉素等若干脂质体产品上市销售。批准进入临床试验的脂质体有丁胺卡那霉素等。脂质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膜结构与载药性质之间的关系;脂质体在体内的靶向特性;在体外培养中将基因和其他物质导入细胞内。Bioon.com

纳米粒属于固态胶体粒子,粒径在 1-1 000nm ,是理想的xxxx载体。将xxxx通过溶解或包囊于纳米粒中,制成粒径小于 200nm 注射纳米粒,可提高xx在靶组织中的浓度,降低xx的不良反应,使xx的xx指数明显提高。

(1) 脂质体 (liposome)

脂质体指将xx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型泡囊体,具有靶向性、细胞亲和性与组织相容性、缓释作用、降低xx毒性、保护xx、提高稳定性等特点。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脂质体制备工艺逐步完善;脂质体作用机制进一步阐明,加之脂质体适合体内降解、xx性和无免疫原性等优点。因此,脂质体作为xx载体的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非常迅速。

脂质体按照所包含类脂质双分子层的层数不同,分为单室脂质体和多室脂质体。脂质体的膜材主要由磷脂与胆固醇构成,两种成分形成了脂质体的双分子层结构,类似"人工生物膜",易被机体消化分解。磷脂类包括卵磷脂、脑磷脂、大豆磷脂以及其他合成磷脂等,都可作为脂质体的双分子层基本材料。胆固醇与磷脂是共同构成细胞膜和脂质体的基础物质。胆固醇具有调节膜流动性的作用,故可称为脂质体的"流动性缓冲剂".有文献报道,胆固醇具有增大脂质体的包封率和载药量的作用。当低于相变温度时,胆固醇可使膜减少有序排列,而增加流动性;高于相变温度时,由于可增加膜的有序排列而减少膜的流动性。

脂质体常用的制备方法有,注入法、薄膜分散法、超声波分散法、逆相蒸发法、冷冻干燥法等。可以用作抗肿瘤xx、抗寄生虫xx、xxxx及xx类xx的载体。脂质体由与细胞膜成分相同的磷脂组成,可xx生物降解,一般xx,当包封xx的脂质体到达身体的适当部位时,可被体液或体内酶消解后释药发挥作用,其作用受给药途径的影响。

近年来,为了提高xx疗效,降低毒性,提高稳定性等开发了许多新型脂质体。(i)长循环脂质体,增加了脂质体的柔顺性和亲水性,避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减少了载药脂质体脂膜与血浆蛋白的相互作用,延长在体内循环系统的时间,有利于对肝脾以外组织器官的靶向作用。同时,将或配体结合在 PEG 的末端,则既可保持长循环,又可保持对靶体的识别。(ⅱ)免疫脂质体,在脂质体表面接上某种,具有对靶细胞分子水平上的识别能力,可提高脂质体的专一靶向性。具有加快免疫应答和增强脂质体结合于靶细胞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ⅲ)配体修饰脂质体,体内某些组织器官上存在有特定的受体,其配体多为糖残基化合物。用特殊的糖残基与脂质体膜材结合,使其覆盖在脂质体的表面,一旦进入体内即靶向特定的组织器官。(ⅳ)热敏感脂质体,利用在相变温度时,脂质体的类脂质双分子层膜从胶态过渡到液晶态,脂质膜的通透性增加,xx释放速度增大的原理制成。(ⅴ)pH 敏感脂质体,利用肿瘤间质的 pH 值比周围正常组织细胞显著低的特点,选择对 pH 值敏感性的类脂材料,如二棕榈酸磷脂或十七烷酸磷脂为膜材,制成载药的 pH 值敏感性脂质体。当脂质进入肿瘤部位时,由于 pH 值的降低导致脂肪酸羧基脂质化成六方晶相的非相层结构,从而使膜融合,加速释药。

(2)微球(microsphere)

微球是指将xx分子溶解或分散在辅料中形成的微小球状实体,亦称基质型骨架微粒,xx制成微球后具有缓释长效和靶向作用。多用生物降解材料为载体,如蛋白类(明胶、白蛋白等),糖类(琼脂糖、淀粉、葡萄糖、壳聚糖等),合成聚脂类(如聚乳酸、丙交酯乙脂类共聚物等),而以二乙胺基乙基葡萄糖,血清白蛋白,可降解淀粉制成的微球具有生物粘附性。根据微球载体材料不同可分为:xx高分子微球 ( 白蛋白微球、明胶和淀粉微球 ) 和合成聚合物微球 ( 聚乳酸微球 ) 等。

微球的制备方法有加热固化法、交联剂固化法、溶剂蒸发法、凝聚法等。微球中xx的释放机制与微囊基本相同,即扩散、材料的溶解和材料的降解三个过程。 一般微球主要是被动靶向,小于 3 μm 的一般被肝、脾中的巨噬细胞摄取;大于 7 μm 的微粒通常被肺的最小xxxx床以机械滤过方式截留,被单核白细胞摄取进入肺组织或肺气泡。

作为物理化学靶向制剂的有磁性微球和栓塞微球。磁性微球是将磁性物质加入包囊材料,然后按照微球制备法制备而成的。常用的磁性物质为超细磁流体。磁性材料为FeO.Fe2O3或Fe2O3.将微囊注入病灶部位血管,在外界磁场的作用下,可将xx导向靶组织器官。栓塞微球具有靶向化疗和栓塞的双重作用,动脉栓塞是将导管插入病灶部位的动脉中,通过注射将含xx的微球输送到靶组织,微球可以阻断对靶区的供血和营养,使靶区的肿瘤细胞缺血坏死;同时微球逐渐释放xx,杀死肿瘤。

(3)纳米粒(nanopartices,NIP)

纳米粒包括纳米囊和纳米球。纳米囊 (nanocapsule) 属药膜壳型,纳米球 (nanosphere) 属基质骨架型。xx制成纳米囊或纳米球后,具有缓释、靶向、提高xx稳定性、提高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等特点。纳米囊和纳米球的制备方法有乳化聚合法、xx高分子法、液中干燥法和自动乳化溶剂扩散法等。目前,乳化聚合法是以水作连续相制备纳米粒最重要的方法。

免疫纳米球是一种主动靶向制剂,它是将单抗体与含药纳米球结合,注人体内后可实现主动靶向。先将单抗与载体材料结合后再交联载药的方法,与xx直接同单抗结合相比,因单抗受到保护而较少失活,且载药量较大。除可用于xx药的靶向xx外,还可用于标记和分离细胞,可用于诊断和xx。

总之,靶向制剂由于生物利用度高、毒副作用小正在成为药剂学及临床研究的热点,已在肿瘤xx方面显示出较强的优势。但靶向制剂的研究还面临很多实质性的问题,影响xx分布和释药的因素很多,影响xx释放的因素涉及到xx本身的理化参数、载体的种类、制备的工艺及体内的pH值等;影响分布的因素有些尚在探索之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来提高xx在靶组织的利用度,提高靶向制剂对靶组织、靶细胞的特异性,使生物大分子更有效地在作用靶点释放,并进入靶细胞内,都是以后靶向给药研究的重点。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广大研究者的不懈努力,在不久的将来,靶向制剂在临床应用上定会有广阔的前景。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靶向制剂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二)_罗克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