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没有一个企业在导入CI之前不考虑其经济效益问题。
据国际设计协会1987年统计,CI的投入产出比为 1:277倍。当然,我们理解为这是成功的CI所显示的效益,失败的CI不在其列。
1994年,国际xx性组织评出国际品牌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为360亿美元,万宝路品牌价值330亿美元。国内有关机构评出国内品牌海尔品牌价值超过400亿元人民币,而5年前海尔的销售收入与品牌价值均在40亿元左右。5年之间海尔的品牌价值和销售收入增长了10倍,若同导入CI之初相比,则已远远超过100倍以上。
中国{dy}个导入CI成功的案例太阳神,其经济效益同导入CI之前相比增长了500倍。亚太CI战略研究所为香港爱伊尔导入CI,将一把雨伞的单位价格由10元左右提升到38元。国内的康佳、联想、娃哈哈、TCL、格力、科龙、美的、金利来等,均是导入CI成效卓著者。
CI的效益主要表现为直接经济效益和形象效益两个方面。直接经济效益反应在销售收入增长和品牌无形资产增值两个指标上;形象效益表现为本公司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建立起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对本公司品牌的忠诚度、信赖感。这可以用本公司导入CI前后在社会公众中的“企业形象{yl}评价率”这项指标进行对比测试。因此,形象效益既是潜在的销售额,又将促进本公司相关业务发展和业绩增长。
CI的效益可以概括为有形效益和无形效益两个方面,二者有一个积累与转化的过程,更有一个CI推行中的专业操作水平问题。这是CI成功的关键。
问题在于:急功近利,往往令企业家们变得眼光短浅,缺乏构建形象、品牌、文化与企业长远发展规划的战略思考;重“实”轻“虚”的务实倾向,又使得他们看不到无形资产向有形资产转换的奇妙过程,找不到虚与实对立统一的哲学座标;产品经营的惯势与传统观念,使得他们对品牌经营感到陌生;更因为对CI缺乏深入了解和操作体验,因而对CI的投入产出效益显得茫然无知……
如此种种,皆使得很多企业将CI“投资”视为“费用”,在导入CI之前举棋不定,意见分岐,难以统一认识,最终与CI失之交臂。
也许正是这“投入产出”的一念之差,界定了企业未来的竞争优势与沉浮命运。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