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没有媒体的闪光灯聚焦,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低调地在北京总部和上海东华大学两地举行互动视频会议,宣告了“新一代纺织设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下文简称“创新联盟”)的诞生。 作为纺机业界最广泛的产学研联盟体系,创新联盟的成立既是对国家六部委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一次积极响应,也是纺机行业实现产业集成创新与技术有效扩散的自发性要求。 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勇看来,创新联盟是纺机行业应对新形势而产生的“新生儿”,在产学研各方面的共同作用与努力下,它将成为推动纺织机械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和巨大动力。 酝酿——政策推动下的自我检视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008年12月30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国家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在不同行业领域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政策导向。 今年年初,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开始针对纺机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对在业内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可行性研究。在一份题为《新一代纺织设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建必要性的说明》的研究报告中,协会专家们对纺机“企业创新能力日见不足”的现状以及我国在产业用装备、染整设备、纺机专用基础件等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进行了全面、客观的分析。 报告认为,新一代纺织设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企业为主体,以国内大学的理论研究和基础研究,以及科研院所对制造、使用工艺、试验、检测等方面的研究为基础,将可实现创新资源聚集,从而推动新一代纺织设备在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支撑和xx产业技术创新。 事实上,早在这份研究报告之前,无论是协会专家还是企业代表,都对建立这样一个产学研大联盟期盼已久。 “以前业内虽然已有不少产学研结合的事例,但多是一厂一所的点对点合作,涉及范围不够广,先进技术的普及与扩散效果不理想,因此亟须一种规范化的产学研运作方式出现。”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祝宪民说。 作为企业代表,太平洋机电(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兴强对企业之间的“非暴力不合作”显然有更深的感触,在他看来,中国企业在发展观念上存在的{zd0}问题就是看重眼前利益,不愿意携手合作。这方面,由日本东丽工程、村田机械和帝人制机株式会社三家合成纤维机械制造商联合投资组建而成的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可视作同类纺机制造商企业密切合作的范本。此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沟通合作也导致了上游新产品在下游企业无法及时得到应用的窘境。 无论从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亦或是从企业单一层面来看,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是纺机行业打破旧有模式、实现突围式发展的内在要求。于是,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之下,一个产学研结合最为全面广泛的“新生态”联盟呼之欲出。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的指导性要求,研究报告中初步确立了创新联盟“平等自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分配原则和多形式、多层次的组织合作模式。 筹建——三个课题三种运行模式 通过与业内代表性单位的交流探讨以及对具体方案的深层酝酿,创新联盟于今年6月份进入筹备阶段。尽管创新联盟的建立已是毋庸置疑,不过联盟成立后应从哪些课题着手运作仍未得到落实。 于是,在6月份举办的创新联盟筹备会上,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和产学研单位代表们就运行模式试点进行了最终确定。祝宪民表示,试点性课题首先应是当前行业亟须解决的任务,其次是要适合通过联盟这种运作模式来解决问题。{zh1},与会代表们达成共识:创新联盟近期主要对“棉纺高速锭子”、“印染设备节能减排”和“产业用纺织品制造设备”三方面课题进行联盟运行模式试点,根据三个课题的不同特点,采用三种不同的运行模式。对照年初的研究报告不难发现,这三个课题正是我国纺织设备与国际水准存在差距的具体反映。 而具体到三个课题各自的运行模式,祝宪民认为可以用“同类产品企业选择不同课题协同攻关”、“工艺流程上下游企业协同攻关”和“业内企业与其他产业企业协同攻关”来概括。 “棉纺高速锭子”课题吸收了设计、工艺研究单位和多个锭子生产企业及纺锭轴承、细纱机生产和使用单位参加,将充分发挥各单位的优势,围绕棉纺高速锭子在设计制造中的关键共性技术,共同投入,协同攻关,在必要时吸收专用设备制造单位共同参与,争取在高速上实现突破,并在多家锭子生产企业中实现批量投产;“印染设备节能减排”课题综合了等离子退浆、超声波水洗、参数在线监测及控制、染料助剂自动xx配送、废水处理和中水回用等技术,在各项技术分头创新发展的情况下,以工程化牵头将各项技术集中应用到印染工艺流程中,以期产生更好的节能减排效果;“产业用纺织品制造设备”课题则将根据纺织品在水利、交通、能源、建筑、环保等产业应用领域的需求特点,吸收相关产业用户参加,共同研究提高纺织机械对高性能纤维生产、加工的适应性,提升产业用纤维、纺织产品的性能,开发专门用于生产产业用纺织品的新型纺织机械,推动产业用纺织品在相关产业中的应用。 运作——多方共享的行为规则 9月9日,“新一代纺织设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机构经联盟成员单位选举产生。高勇担任联盟理事长,副理事长单位由中国纺织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太平洋机电(集团)有限公司、东华大学、大连合成纤维设计院有限公司、杭州开源电脑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等单位组成,联盟秘书长由祝宪民兼任,副秘书长由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技术部主任刘家强担任。 联盟对“棉纺高速锭子”、“印染设备节能减排”和“产业用纺织品制造设备”三个课题的试点工作亦随即分头展开。不过,由于其他行业领域鲜有成熟的技术创新联盟运作经验可供借鉴,因此最初联盟的工作属于“摸着石头过河”,要将河对岸的美好前景从“可望”变得“可及”,眼下要做的是落实分配各联盟成员企业的具体任务,将概念化的方案付诸实施。 作为副理事长单位之一,太平洋机电(集团)有限公司将具体参与“棉纺高速锭子”与“产业用纺织品制造设备”两个课题项目的实施。陈兴强表示,太平洋机电旗下拥有历史悠久、产业基础良好的锭子生产企业,此次公司将根据该课题项目的新技术要求,和兄弟企业一起,积极参与联盟技术攻关,为实现棉纺高速锭子逐步替代进口的目标而努力。 由于棉纺锭子单一性强且应用广泛,因此联盟成员企业可以充分享受到联盟合作模式带来的个体投入少、集体产出高的创新收益。相比之下,陈兴强对产业用纺织品制造设备课题今后的运作存在更多的担忧。“产业用纺织品市场整体潜力虽大,但由于涉及领域众多,品种纷繁复杂,因此单一产品的市场容量相对有限,如果纺织设备企业花费大量投入在某一窄类产业用纺织品设备的研发上面,那成本能否实现xx回收将是联盟企业要衡量的问题。另外,产业用纺织品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希望采用具有独特功能、‘别无分号’的设备,如何在用户企业的这类需求与联盟各成员利益共享的原则之间找到矛盾的平衡点也是未来要考虑的问题”。 联盟内部的成果、利益成员共享,是否意味着隔绝联盟外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渗透与成果转化?对此祝宪民解释说,联盟内的创新成果将按具体规定分为可转让与不可转让两类,可转让的成果将会以有偿的形式提供给联盟外部企业使用。而无论哪类成果,最终受益的都将是整个纺织行业。 至于创新联盟的准入机制,祝宪民表示,创新联盟具有开放的、动态的机制特色,无论何种规模的企业,只要在联盟内有用武之地,均可申请加入。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陆续加入到创新联盟的大家庭。为了加快联盟的创新进程,祝宪民表示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作为联盟秘书处,将会代表联盟积极争取国家各项资金支持。不过,相较于未来的种种不确定,创新联盟更注重扎扎实实地走好眼前的每一步。而作为业内{sg}产学研大联盟,创新联盟向前迈出的每一步对于纺机行业来说,都将是崭新的、刻画着未来的一枚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