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填空和参考资料(题目1~10)

诗句填空和参考资料(题目1~10)

桂林古稀老朽谭生树按:题目是某校高一的听写练习题。参考资料取自网络。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_______,_______。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宁为百夫长,_______。

从军行
作者:杨炯
烽火照西京2,心中自不平3。
牙璋辞凤阙4,铁骑绕龙城5。
雪暗凋旗画6,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7,不作一书生。

  ._______,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江畔何人初见月?_______?

  春江花月夜(其一)
  年代

  作者
  体裁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共潮生。
  
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
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通“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
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
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
复西斜。(读xiá,这种音压韵)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这里的斜读xié)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注释
  (1)滟(yàn)滟:波光闪动的光彩。
  (2)芳甸(diàn):遍生花草的原野。
  (3)霰(xiàn):雪珠,小冰粒。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水中的空地。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月圆时象车轮,故称月轮。
  (8)穷已:穷尽。
  (9)但见:只见、仅见。
  (10)悠悠:渺茫、深远。
  (11)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12)扁舟:孤舟,小船。
  (13)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14)月徘徊:指月光移动。
  (15)妆镜台:梳妆台。
  (16)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7)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18)相闻:互通音信。
  (19)逐:跟从、跟随。
  (20)月华:月光。
  (21)文:同“纹”。
  (22)闲潭:安静的水潭。
  (23)无限路:言离人相去很远。
  (24)乘月:趁着月光。
  (25)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典故解释: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在中国古代,“鱼雁”和“书信”有着密切的渊源,古称信使为“鱼雁”,也叫“鸿鳞”。
文中留有许多记载,如“关山梦魂长,鱼雁音尘少”、“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等,唐代xx诗人王昌龄诗中也有“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的句子。因为传说古代剖鲤鱼时,看见鱼肚里有书信——》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人们便把书信叫做“鱼书”了。而鸿雁是候鸟,往返有期,故人们想象鸿雁能传递音讯,因而书信又被称作“飞鸿”、“鸿书”等。《·传》载:“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说的是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囚胡地19年,矢志不变。他后来得以归汉,主要是因为匈奴单于相信汉使所说鸿雁传书,被射获,确知苏武在北海牧羊。单于无奈,只得放回苏武,“鸿雁传书”一时传为美谈。由于这种渊源,“鱼雁”成为了中国早期邮政的象征,如同欧洲一些国家早期邮政以牛号角、牛角头为标志一般。
  本诗中这两句其实就是借取“鱼雁”这两个典故而化用到春天江滨景物中的。“鸿雁长飞光不度”,是说传递书信的鸿雁已经早就远远地飞走了,而月光又不能渡过,因而也就不能替我传递音信。“鱼龙潜跃水成文”,指传递书信的鱼龙(这里偏指鱼)也跃入到幽暗的水底藏了起来,看不见了,只剩下水面的
而已,意思还是指找不到传递音信的办法。

  .海上生明月,_______。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_______,波撼岳阳城。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_______,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今译】旷野里的天幕低于树梢,澄江中的月影更接近舟中的旅客。
【赏析】诗人东游浙江,夜宿建德江畔,舟中写下此诗。这两句对仗工稳,不但写出江边清幽的夜景,而且寄寓着羁旅愁思。其语言结构极为辩证:唯因野旷,故觉天低;唯因江清,故觉月近。读者若身临其境,便有此种感受。其中的“低”、“近”,宋人谓之诗眼,但无做作痕迹,这是唐诗的妙处所在。细细品赏,便知景中含情,具有无穷诗味。
【原作】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绿树村边合,_______。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人事有代谢,_______。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10._______,岁岁年年人不同。

代悲白头翁
年代:【唐】 作者:【刘希夷】 体裁:【乐府】
洛阳城东桃李花,
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
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
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
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
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
应怜关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
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
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开锦绣,
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
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
须臾鹤发知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
唯有黄昏鸟雀悲!
【注释】: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题又作《代白头吟》。《白头吟》是汉乐府相和歌楚调曲旧题,古辞写女子毅然与负心男子决裂。刘希夷这首诗则从女子写到老翁,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构思独创,抒情宛转,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艺术性较高,在初唐即受推崇,历来传为名篇。
  诗的前半写洛阳女子感伤落花,抒发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感慨;后半写白头老翁遭遇沦落,抒发世事变迁、富贵无常的感慨,以“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总结全篇意旨。在前后的过渡,以“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二句,点出红颜女子的未来不免是白头老翁的今日,白头老翁的往昔实即是红颜女子的今日。诗人把红颜女子和白头老翁的具体命运加以典型化,表现出这是一大群处于封建社会下层的男女老少的共同命运,因而提出应该同病相怜,具有“醒世”的作用。
  诗的前半首化自东汉宋子侯的乐府歌辞《董娇娆》,但经过刘希夷的再创作,更为概括典型。作为前半的结语,“年年岁岁”二句是精警的名句,它比喻精当,语言精粹,令人警省。“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对比,耐人寻味。结合后半写白头老翁的遭遇,可以体会到,诗人不用“女子”和“春花”对比,而用泛指名词“人”和“花”对比,不仅是由于七言诗字数的限制,更由于要包括所有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可怜人,其中也包括了诗人自己。也许,因此产生了不少关于这诗的附会传说。如《大唐新语》、《本事诗》所云:诗人自己也觉得这两句诗是一种不祥的预兆,即所谓“诗谶”,一年后,诗人果然被害。这类无稽之谈的产生与流传,既反映人们爱惜诗人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也表明这诗情调也过于伤感了。    

  此诗融会汉魏歌行、南朝近体及梁、陈宫体的艺术经验,而自成一种清丽婉转的风格。它还汲取乐府诗的叙事间发议论、古诗的以叙事方式抒情的手法,又能巧妙交织运用各种对比,发挥对偶、用典的长处,是这诗艺术上的突出成就。刘希夷生前似未成名,而在死后,孙季良编选《正声集》,“以刘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人所称”(《大唐新语》)。可见他一生遭遇压抑,是他产生消极感伤情绪的思想根源。这诗浓厚的感伤情绪,反映了封建制度束缚戕害人才的事实。

   

郑重声明:资讯 【诗句填空和参考资料(题目1~10)】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