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醋饮料国标为何“难产” -四川在线-消费质量报

果醋饮料国标为何“难产”
 

  2008年底,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饮料分委会曾发布了《果醋饮料》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意欲以此规范行业,为果醋饮料带来新的契机,然而,好景不长,本计划于2009年底出台的《果醋饮料》标准却意外遭遇“难产”。
  标准“难产”之谜
  2008年10月,中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饮料分委会起草发布了果醋国标的征求意见稿,尽管行业规范迫在眉睫,果醋国标依旧遭遇“难产”。
  天地壹号董事长陈生曾对媒体表示,目前对标准的争议焦点集中在“就低还是就高”问题上。
  他透露,作为xxx企业,希望能够“就高”,但目前上亿规模企业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果醋企业还是成本导向而非品质导向。
  不仅如此,据了解,天地壹号、华生堂、海天、原创、麦金利等5家果醋大型生产企业都纷纷提出了国标修改意见。市场份额{zd0}的广东天地壹号,提出果醋一定要“含汽”。
  陈生介绍说,目前果醋产品分为含汽和不含汽两大类。其中不含汽的有两种,一种是真材实料、用苹果醋加苹果汁调制,另一种是纯粹的三精一水。不含汽的投资可大可小,从几千元到几千万元都可以生产出来,几乎没有门槛。而一条含汽的生产线投资一般在4000万元以上。
  “极少企业能做到这样的投资规模,如果标准规定要含汽,那么过半企业都要被淘汰。”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与此同时,华生堂、海天都提出要以纯苹果发酵苹果醋。华生堂为此还专门新圈出100多亩土地用于果醋的研发和生产。
  此外,河南的原创、北京的麦金利都试图影响标准的走向,所提的修改意见也与各自的生产工艺基本吻合。在此背景下,尽管果醋国标征求意见稿已公示了8个多月,却迟迟不见最终定稿出炉。“几家企业的生产工艺、规范大相径庭,各家都希望国标更接近自己的工艺,实际上就是利用制定国标的手段将竞争对手逼出局,达到独霸果醋饮料市场的目的。”对于果醋的难产原因,业内人士一语中的。
  果醋饮料前景何在
  中投顾问发布的《2009-2012年中国软饮料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我国果醋饮料拥有惊人的市场潜力,未来几年,我国果醋饮料有望维持每年数倍的高速增长。2010年,我国果醋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0亿元,2012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亿元。
  据不xx统计,全国有上千家醋饮料生产企业,仅广东就有大小品牌40多个。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去年7亿元的全国果醋总销售额,有七成被天地壹号、华生堂、海天、原创、麦金利等5大品牌纳入囊中。
  可以这样说,果醋饮料作为饮料行业的后起之秀,仍然有强大的市场需求以及发展潜力,前景看好。
  市场乱象横生
  但让人遗憾的是,标准难产导致果醋饮料质量良莠不齐现象依然存在,消费者有心购买,却无力分辨好坏,因此也只好作罢。
  记者在成都市部分大型超市看到,市场上的醋饮料品牌很多,其中果醋饮料更是五花八门。比较常见的有苹果醋、葡萄醋、柠檬醋和梅果醋等,不同品牌的产品价格相去甚远。以苹果醋为例,直接饮用型的产品平均售价从每升7元到每升17元不等;而注明须兑水后饮用的,售价则在每升30元左右,有的甚至达到每升五六十元。而广州市贝奇饮料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款广贝苹果醋果汁饮料在小士多店仅售3元。
  在一家超市内,百家珍果醋普遍售价42元左右,而蜂蜜果醋、蔓越莓醋则高达86.9元。一对夫妻匆匆赶来,从架上拿了4瓶不同口味的百家珍果醋,“家里请客吃饭,买这种饮料比较上档次。”
  销量并不乐观
  虽然果醋饮料品种多,且价格高低不一,但销量并不乐观。
  “销售情况很不好,一年卖不到1万元。”某品牌果醋经营者告诉记者,一些市民误以为果醋只是“米醋加果汁”,认为自己回家倒些米醋加入果汁就行了,并且担心醋喝多了对胃不好。只有少数白领知道果醋的保健效果,选择果醋饮料。
  在酒楼工作的张先生告诉记者,在他们酒楼,果醋一般都卖到25元、30元一瓶。“自己掏腰包吃饭的很少有人点,点果醋饮料的是年轻人,图个新鲜!”
  无标难保质量
  从市场调查不难看出,目前果醋饮料质量千差万别,没有标准、没有门槛、低层次竞争,果醋行业到了必须有人打破陈规的时候了。
  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新产品研究所周辉表示,果醋饮料市场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一些杂牌模仿一些成熟品牌的包装形式,给消费者造成视觉混乱;一些投机商将生产和保质日期印在瓶盖上,每次只是更换瓶盖,这样就可以将过期产品拿出来长期卖;不少低价杂牌产品不采取纯正酿制果醋,而是采取勾兑的方式。
  据介绍,真正的果醋是果汁经过两次发酵(酒精发酵、醋酸发酵)而成,需要时间3-6个月。然而不少企业为缩短生产时间,以果汁加食醋勾兑冒充果醋,一般消费者根本没有办法去分辨产品是否真正经过发酵。
  周辉称,经过两次酿造的纯果醋,醋酸含量在1%,符合国际标准,不会伤害身体。而以米醋加果汁勾兑的‘合成型’果醋,醋酸含量往往过高,难免伤害身体。这也是果醋难以被消费者认可的重要原因。本报记者张晶
  █记者手记
  标准难产
  吃亏的最终是企业
  作为饮料的后起之秀,果醋的确有强大的市场潜力,但却因为标准之争,让其陷入两难境地。
  企业之间,有利益博弈无可避免,但把这场利益之争加注在对整个果醋行业标准的制定上,实属不明智选择。由于各抒己见导致标准难产,虽然部分企业有强大的实力来保证果醋质量,但无标准之下整个果醋行业依然乱象丛生,消费者顾虑自然是对整个果醋行业,因此,不管部分企业实力有多强大,在整个行业阴影的笼罩下,消费者对其果醋的诚信度大大降低,最终吃亏的仍是企业。 张晶



郑重声明:资讯 【果醋饮料国标为何“难产” -四川在线-消费质量报】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