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华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史巴巴志

以前在空管局就职时李老和我负责的通信导航部分

李老是对工作非常认真的人,如果看到我这样写会气死,所以请您不要告诉他,谢谢!

好友发来短信,说总编不让我在自己的博客里发表,虽然空管局对我不怎么样但总编人还不错,看在总编和李老的面子上,还是把大部分删除。否则以我的脾气,才不理会这一套。在空管局工作这么多年,一直是在浪费生命。除了遇到李老这样的好领导和几个非常好的同事外没什么值得怀念的。

 

技术保障系统15年主要工作情况
1992.8.1~2007.9.8
目  
一、通信
(一)平面通信
1、电报通信
2、有线电话
3、卫星通信
4、有线传输
5、航管内通
6、移动通信
7、航班信息
(二)地空通信
1、高频通信
2、甚高频通信
二、导航
(一)机场导航
  (二)航路导航
三、空管雷达和空管指挥自动化系统
  (一)场面监视雷达
  (二)终端区雷达
  (三)航路雷达
  (四)自动化系统
 

一、通信
(一)平面通信
1、电报通信
    1992年,北京民航使用民航分组数据交换网实施电报交换。民航局设总节点,首都机场设分节点。通过该网络民航华北管理局与上海、成都、西安、乌鲁木齐、沈阳、广州等地区实施中高速转报和数据传输。
分组数据交换网由专门实现分组数据交换的通信控制处理机和通信线路组成。首都机场分节点采用的分组设备为美国特勒奈特公司生产的TP3分组节点机,具有多路信道复用功能;通信线路由租用电信部门的长途电话线路和机场内部电话站铺设的专线组成;信息以分组为单位进行传输;干线传输速率9600BPS。民航分组网的组成,实现了传统电报工作方式向自动化方式的转变,提高了电报、数据信息的传输速率和可靠性,增强了北京民航通信保障能力。
首都机场的自动转报系统作为华北地区通信中心,负责承转该地区空中交通管制、航空气象、航行情报及各航空公司商务电报业务,是华北地区各机场以及本地区机场与其它机场间的信息传输枢纽。开通了北京民航管制区内天津、呼和浩特、石家庄、太原、秦皇岛等机场间的自动转报电路。使用美国GWDI公司生产的中高速自动转报机,系统主机是美国DG公司生产的MV2500商用小型机,软件是美国GWDI公司产品,中央处理机采用486小型计算机。低速信道96路,低速信道集中器采用286微处理器,传输速率50BPS-300BPS。系统CPU处理能力、传输速率和系统功能有了很大提高。北京亚运会期间,1个月内收报214068份,发报73966份,未出现差错。
1992年起,卫星通信线路加入民航数据分组交换网传输链路。
1993年,自动转报系统低速集中器由286微处理器更新为386微处理器,内存2M。
1994年,转报系统主机由MV2500型更新为MV3600型,内存为16M,硬盘500M,提高了转报速率和电报存储量。
1994年10月,首都机场分组数据网TP3型分组节点机更新为TP4944分组节点机,干线传输速率达64K BPS,提高了数据传递能力。
同年,上海615所为首都机场研制开发了电报处理系统。以往,管制员要将一份内容相同电报发往多个站点,需人工生成多份同样电报,由转报机发送出去,转报机转来的电报,人工分类处理后用户才能使用,工作量大、效率低。电报处理系统投入使用后,收、发电报实现自动处理,使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高。该系统同时作为航班信息系统的信息源。
1995年,首都机场增设分组节点设备TP8020,扩充本地分组交换设备TP4944通信端口,华北地区各机场也陆续增设分组节点设备TP8020,建成华北地区分组交换网。华北分组网的建成,提高了民航华北地区电报传输速率和传输质量。
1999年,自动转报系统主机升级扩容,内存容量升级为32M,硬盘容量升级为2G,同时增加了16个异步端口。同年,低速集中器更换为高速集中器,信道速率达100BPS-9 600BPS。
同年,民航数据网进行改造,各地区管理局和部分省市区局建设帧中继网。1999年3月15日,华北空管局帧中继设备与民航总局空管局帧中继设备通过数字数据网(DDN)直接连接,投入运行。从此,华北地区与国内外各航空站、导航台站的管制电报、气象电报、领航电报和其它有关数据信息通过民航帧中继数据网相互传递。
帧中继交换网是国内外一种比较流行的广域网,适用于计算机局域网远程互连,以及话音、视频信号传输业务,支持各种不同协议的终端或网络(X.25网、IP网)接入与互连。民航帧中继网开通运行,为民航各种数据的传输提供xxx、可靠的通信保障手段。
同年,由于航班数量大量增加,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即将建成启用,615所电报处理系统的容量和技术性能已不适应新的要求,中讯公司研制开发的电报处理系统经过一年左右的开发调试,建成投入使用。615所电报系统停止使用。
2001年1月,首都机场自动转报系统增加异步通信接口卡,异步通信接口增加到32路,传输速度{zg}为9 600BPS。同年5月,通过PES民航卫星通信网,使用异步接口,增开北京至天津、太原、石家庄、秦皇岛、呼和浩特等地数据传输链路,提高了民航华北地区通信保障能力。同期,使用异步接口增开转报系统至北京民航气象中心、国航签派等数据量较大用户的转报路由,提高了传输速度,满足了用户需要。
2001年9月,使用BX120光端机,用于首都机场至民航总局空管局电报传输,干线速率由64KBPS提高到2MBPS。
2005年,报文自动处理系统进行了更新和升级。目前,已成为具有对各种电报、信息进行自动处理,为全部关联用户提供所需电报、信息服务功能的综合电报自动处理系统。该系统是通过转报通信网实现报文的自动收发;对固定格式报文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可由各用户通过局域网方式管理飞行计划,调整当日飞行动态;向北京xx空军传送飞行计划和动态;管理飞行进程单和专机、应急动态信息等。
该系统核心层位于首都机场航管楼。配置SUN240电报接收处理机2台;电报分析机1台;网管监控监控、数据监控终端各1台;4506型数据交换机2台;2950型数据交换机若干。用户终端70余台,均是WINDOWS系统。服务器环境为SUN V490 2台主用;SUN V2402台为应急,采用SUN磁盘阵列。操作系统为SOLARIS9;专业软件为ORACLE10G及RAC。 

2007年,对自动转报系统进行升级。华北空管局自动转报系统是中国民航自动转报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华北地区内部和华北地区与全国各地之间的电报传输。
系统用户包括:总局空管局以及各地区空管局;华北地区的北京区域管制中心,呼和、太原、天津、石家庄空管分局,以及山海关机场。华北空管局内部用户包括:综合电报处理系统;北京区域管制中心;气象中心;情报室;航站管制室;管理局管制室;信息室。本地外部用户包括:国航情报室;机场公务机、地面服务部;联航、新华、东方、金鹿等航空公司。
自动转报系统采用DMHS-H航空电报和信息交换系统。该系统是采用冗余技术实现AFTN和 SITA电报及数据自动交换的通信系统。DMHS支持同步、异步等多种通信规程接入方式,更可利用本地局域网资源,支持IP用户接入。采用高级商用数据库进行安全的数据存储和管理。承载的电报种类包:起飞报、落地报、计划报、取消报、延误报、领航报、气象报、载量报、试验报、四码报、公务报、错情报等。
自动转报系统网络概况图
 

2、有线电话
1992年,北京管理局所属首都机场电话站采用上海520厂生产的HJ906 型纵横制电话交换机,装机容量3600门。首都机场和北京市内有关单位、部门之间的通信得到保证。首都机场内的通信也有很大发展。各导航台站、收发报台都铺设了通信电缆。雷达、气象、灯光、各办公楼、各办公室都装上了电话。电话通信业务的发展,保证了机场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对保障飞行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于1990年8月8日正式开通的北京市电话局机场电话局(简称456局)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EWSD程控交换机,作为首都机场地区电话通信保障的重要要素,与我方电话站并行运行。由于民航方投资1700万元,故而获得1700个用户号码归属首都机场使用。民航电话站大部分用户(大多为工作区及领导电话)割接到456局,用户电缆是民航电话站电缆,供市话局无偿使用,由民航方维护。
1992年2月,民航华北管理局向民航局上报《关于建设首都机场程控交换机的可行性研究报告》。11月,报告获民航局批准。
    1993年3月,电话站交换机更新换代工程列入民航华北管理局{dy}批投资调整计划,同年12月开工建设,淘汰纵横制交换机。纵横制交换机,采用纵横式交换器组成交换网络,和前代设备相比,具有磨损减少,较易维护等特点,曾是交换机主流产品。但其交换方式落后,控制部件是机电式继电器,经常发生吸死现象,人工维护工作量大;体积庞大、功能少、动作慢,用户拨打市话(由内向外)先拨"01",经出中继线路到市话网,经常发生占线;由外向内打电话人工转接;装机数量约3 200门,接近交换机容量90%,超负荷运转;扩容困难,已不适应首都机场民航业务发展要求。
1994年3月,电话站交换机换代,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EWSD数字程控交换机。该设备采用数字接线器组成电子交换网络,用户电路、入中继和出中继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进行整机控制管理。协调处理器存储容量64M字节,寻址空间4G字节,装机容量最多可达25万用户线数。交换机具有自我检测功能,系统管理员通过操作命令,实现用户线路和中继线路自动检测,检测报告在显示器屏幕上显示。可以查询话务量大小,有独立计费单元,可实现局内计费。体积小,占地面积相当于纵横制交换机的四分之一。交换网络和线束容量大、拥塞率低。用户可使用多种功能:热线服务、三方会议、长途加密、来电显示等,使用更加方便,通话质量和接通速度大大提高。
1994年12月18日零时,经过一年的建设、安装、调试,北京民航程控交换专用网正式开通运行。工程总投资3 520万元。装机容量6 000门。首都机场电话站(简称459局)与北京市市话局、长话局之间中继线路达到23套(23个2M(兆))共713条,其中456局8套,电缆连接;461局10套、404局5套,光缆连接;采用直拨入网方式,使用数字电路和7号信令与市话局接口;时为北京市{wy}与市话局等位拨号专用局。开通时装机用户近4 000门。同时,HJ906纵横制交换机停止使用。民航程控专用网建成,扭转了机场地区有线通信落后局面,"打电话难"成为历史,为北京民航平面通信网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459民航专用电话局,承担首都机场地区民航华北管理局、中国国际航空公司、首都国际机场三大单位有线通信任务;也为驻机场各单位及居民提供电话服务业务;主要用户对象是机场工作区民航管理、业务部门,主要任务是保证飞行安全,对机场有线通信的安全性、实时性、保密性提供有效保证。
1995年,交换机装机数量约5 500门。
1997年1月17日,开通首都机场区域调度室至天津机场塔台空中交通管制热线电话。年内,陆续开通北京至郑州、济南、沈阳、大连管制热线电话。
    1997年12月18日,民航首都机场电话站程控交换机扩容4 000门,总容量达到10 000门;系统软件由V6.2版本升级为V9版本。扩容前装机数量达交换机容量90%,超负荷运转。
1998年下半年,开始筹划首都机场内部实施光纤通信。此前,6459局机场电话线路大部分采用实线电缆。机场工作区地域广、地势复杂、地下管道纵横交错,对通信传输影响很大。雨季,电缆进水、通信中断时有发生。
1999年1月,以光纤传输技术为基础的程控交换远端模块单元,在国航货运楼投入使用,装机容量400门,开始了首都机场地区区域光纤传输。(交换机用户线长度一般不超过8Km,超过此距离,通信质量下降。采用光纤传输技术的远端模块单元,可在远距离保证良好的通信质量。远端模块单元挂靠在母局,为用户提供端口。)同年6月,首都机场当局货运楼远端模块单元容量400门,投入试运行。9月正式启用。
1999年9月,首都机场新航站楼(2号候机楼)投入使用。为解决航班信息传输受距离限制问题,6459局引入ISDN呼叫接入传输方式,航班信息数据通过光纤传输接入6459局服务器,用户通过ISDN方式呼叫服务器,拨号上网、查询信息,满足了远程用户查询航班信息的需求。
2000年1月,第3个程控远端模块单元容量400门,在首都机场北坪投入使用。
2000年11月,开通首都机场内部部门之间热线电话12条;开通首都机场至民航总局调度室、北京至呼和浩特、太原、石家庄、秦皇岛等航站管制移交热线电话;用于空中交通管制热线和专线达63条。开通热线电话,提高了北京向南至郑州、东北至沈阳、西南至太原、西北至呼和浩特的业务联系能力,缓解了空域拥挤造成的流量紧张状况,为新增管制扇区提供了有力保障。
2000年12月,6459局装机用户数量达7 000门。
2002年10月,华北区域管制中心开通西门子HICOM用户小交换机,装机容量1 000门,实际装机752门(标准数字电话128门、非标准数字电话216门、模拟电话408门),为区管中心提供办公电话和北京至郑州、济南、天津、大连、沈阳、太原、呼和浩特、青岛、沧县、正定、秦皇岛等航站管制热线29条。同期,华北区管中心开通EWSD程控交换机330型远端模块,容量900门,实际装机368门(数字话机32门、模拟话机336门),作为HICOM交换机的备用设备。

3、卫星通信
1992年10月27日,中国民航开始进行实验卫星通信,引进美国休斯公司产品卫星话音地面站(TES),建立首都机场实验卫星地面站。系统配置3.7米直径天线,4个卫星信道,功放单元功率5瓦。全民航共建立7座实验卫星地面站,除首都机场地面站外,其它有民航局、太原、郑州、武汉、长沙、广州地面站。主要传输电报信息、话音信号。实验卫星通信由中信国安公司管理。TES是以传递话音为主,兼传中、低速率数据的全数字卫星通信系统,通信方式为"单跳"式(被传信号一次上星)。
1994年,中国民航建设卫星通信网。民航卫星通信网共建有97座卫星地面站,包括民航总局、民航北京管理局等各大管理局和省(区)局所属主要航站,以及蒙古、朝鲜、尼泊尔、缅甸等国卫星地面站;租用亚洲太平洋一号通信卫星转发器进行信号转发。
1995年,民航卫星通信网首都机场卫星地面站建成,投入试运行。地面站为TES型,系统配置包括9个标准机箱,37块信道板,6.2米天线,功放单元功率20瓦;提供36个信道,其中2个信道用于系统监控,34个信道用于通信;主要承担民航飞行动态电报、气象信息、管制电话、会议电话、程控电话等传输业务。传输速度快、质量好。
同年,采用美国休斯公司产个人卫星地面站(PES),建立民航卫星专用数据网通信地面站,3.7米天线,32个信道。承担民航数据信息传输业务。PES通信为"两跳"方式(被传信号两次上星)。
1996年4月,实验卫星地面站停止使用。
同年7月,民航卫星地面站运行维护工作由民航华北空管局通信总站航管站,转交信息通信中心通信枢纽室负责。
1998年10月,民航卫星通信网使用的通信卫星,由亚太一号卫星转换为鑫诺一号卫星。
1999年,首都机场民航卫星地面站正式投入使用。
同年,全国民航实施雷达信号卫星联网。北京、济南、青岛、郑州、沈阳、大连民航雷达信号,经卫星链路实现相互传输。北京民航各主要机场也都实现雷达信号卫星联网,管制员实施雷达指挥调度。
2000年初,首都机场建设军民航卫星通信网和卫星地面站。地面站为TES型,系统配置2个机箱8块信道单元板,4.5米天线,功率10瓦。部分民航电报、电话经该网、站传输。
同年7月,北京民航通过卫星链路实现对锡林浩特、石家庄(后增加怀安)甚高频台VHF设备远程控制。
同年12月,卫星通信用户增加,民航卫星地面站扩容到52个信道,提高了系统容量和通信保障能力。
2002年12月,华北民航区域管制中心卫星地面站(TES、PES)安装调试,试运行。TES系统为8个高密机箱、96块信道板、6.2米天线,用于话音、甚高频、气象、雷达、情报等信息数据传输;PES系统为1个机箱、4块信道板、32个RS232接口,用于传输民航数据、雷达信号,监听气象广播。
2003年,安装雾灵山、天津、衡水、石家庄、云中山、霍山、苏尼特右旗、包头、磴口、二连浩特、锡林浩特等11个C波段TES卫星小站;2005年,安装蛮汗山C波段TES卫星小站。全部作为甚高频遥控台传输信道。
2005年7月,根据民航总局KU波段卫星通信网建设工程(民航总局明电[2005]985号)总体安排和任务分工,华北地区共建设14个卫星地面站。于当年12月12日完成。包括一类站2个:首都机场、北京区域管制中心;二类站3个:天津、呼和浩特、太原等机场;三类站1个:石家庄机场;四类站7个:海拉尔、包头、乌兰浩特、长治等机场以及锡林浩特风电厂、蛮汗山雷达站、二连浩特遥控台。2007年7月30日经总局批准正式开放运行。
4、有线传输
1992年有线传输既设线路,包括:首都机场航管楼至军委空军通信总站之间4*4高频通信电缆一条;与军委空军通信总站对开ZM-305型十二路载波机一套;与北京xx空军载波站对开12ZD-26型十二路载波设备一套;与北京xx桃林机务站对开12ZD-26型十二路载波设备一套。通过上述载波电路与空军、北京空军指挥调度部门联通,并与西郊机场、南苑机场、通县机场联通,用于传输飞行计划、航行管制、航xx象、雷达情报等各种信息。与电报大楼对开ZB-319载波电报机一套,该设备采用频分制传输方式,在一个话路上提供十六路电报业务。通过该设备,以及邮电专用线路与天津、太原、呼和浩特、石家庄、秦皇岛、济南、郑州、乌兰巴托等机场沟通电报电路,承担航务电传电报传输;与北京电报大楼对开17ZB有线载报机,供外国航空公司(全日空、日航、巴航、伊航、瑞航、法航、英航等)驻机场代办处进行电报传输。
1992年7月,开通TDM传输设备,用于首都机场与民航局自动转报系统电报专线传输。该设备可供用户选择多种报路传输速率(50波特、75波特、100波特、150波特、300波特)。以50波特为基准,整机可开通46路报路。可选择几种速率同时工作,但开通报路数量相应减少。
1994年1月,开通美国郎讯公司生产的AT&T 8TR635型2M数字复用设备。该设备一共有6个2M(兆)(即提供6个2M用户接口)。其中去北京长话局(长话大楼)占用2个2M(经456局140M光端机);去北京市市话局方向404局(接口局)占用2个2M;去电报大楼(经市话466局)占用2个2M。
1994年4月1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北京-广州-深圳航路划归中国民航指挥。为此,民航华北管理局航管中心开通北京区域调度室至石家庄、正定、沧县通信专线和短波单边带通信,首都机场至西郊机场微波通信专线,增设北京至石家庄飞行计划传真机,将北京至天津、秦皇岛、太原、济南、郑州电话专线改为光缆,保证了航路顺利接收。航路接管后,航务部门在制定飞行计划、飞行动态通报、航务协调上的工作量增加60%。
1994年12月,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SIEMENS)生产的OLT34型34M光端机(其作用是进行光电转换)。该设备担负459局程控交换机经光缆与北京市电信局市话网401局、461局的直达中继连接,用于普通电话、DDN专线通信。
1995年11月24日,开通第二台TDM传输设备,首都机场与电报大楼对开。同时,ZB-319载报机停止使用。
1997年3月,采用美国朗讯公司生产的AT&T 8TR 671型34M光端机,用于沟通首都机场与北空、空军和民航总局之间的通信。光端机之间采用单模(单一波长光信号传输)光纤。
1997年4月,开通以色列瑞达公司产UM-2000基群复用设备。该设备采用话音和数据全数字传输方式,可提供最多30路用户接口,用于首都机场对北空指挥调度部门之间的话路和航班信息的专线通信。该设备通过朗讯公司AT&T 8TR 671型34M光端机经光缆进行传输。UM-2000还承担航管热线电话传输业务(经程控交换机)。
1998年3月,航管站载波室划归华北空管局信息中心电话站管理,更名为传输室。由于载波设备12ZD-26、12ZDL-26、ZM-305型技术落后,不适应通信业务发展需要,更新为2SD-10型数字传输设备。该设备为脉冲编码数字传输(PCM)基群复用设备,采用话音、数据全数字传输方式,提供30路用户接口。用于机场对北空和空军指挥调度部门之间的专线通信。
1999年11月,通过ISDN呼叫接入方式,民航华北空管局与北京空军对空指挥调度中心航班次日计划实时共享传输系统,经长时间磨合,正式投入使用。
1999年12月,配合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建设,首都机场信息高速公路光纤通信环路初步建成,建成双路由48孔通信管道,敷设光纤总数1 240芯左右,其中新航站楼内820芯左右,实现首都机场各生产要素的光纤连接。
2000年,首都机场光纤通信环路部分线路陆续开通,投入使用。
2001年9月,使用BX120光端机,通道1用于首都机场至民航总局空管局电报传输;通道2用于首都机场向北空传输雷达信号。传输速率2MBPS。
2001年12月,使用BX480光端机,建成民航华北语音数据网首都机场至天津、石家庄、呼和浩特、太原机场光纤通信电路,传输电报、雷达信号、甚高频语音信号、管制热线电话、航行情报、气象信息和电视会议、机房联系热线电话,传输速率2MBPS 。
2003年,开始建设民航ATM数据网。2004年10月试运行,2006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民航ATM数据通信网,是民航总局空管局直接投资建设的高速数据交换网络,节点覆盖全国各民航机场。首都机场ATM节点设备,包括首都机场节点设备和北京终端区节点设备。首都机场节点作为民航数据网核心层节点,上联总局空管局节点和上海虹桥节点,与各地区空管局节点一同构成ATM骨干网;下联北京区域管制中心节点、北京终端区节点、华北管理局节点及华北各空管分局节点,构成ATM网汇接层。首都机场节点,主要负责首都机场和各地区空管局、总局空管局以及华北地区空管局之间数据包的高速转发。北京终端区节点,与首都机场节点、ATM节点备用设备互联,从而实现三角形全互联,以提供设备、线路及端口备份和负载分担的功能。目前,民航ATM网已成为华北地区业务传输的主要网络,现承载的业务有:自动转报、雷达数据、VHF话音、气象情报、气象雷达数据、航行情报、办公自动化、视频会议等各种信息的传输。

2006年,随着民航ATM网建立和C波段卫星数据网的进一步完善,于2001年12月投入使用的华北语音数据网进行升级。目前,该网络是以首都机场为中心的星型网络结构,区域管制中心采用内部专线作为主干通信线路;太原、天津、呼和、石家庄的主干线路是SDH2M数字电路,备用为民航ATM链路。为防止单一通信线路故障而中断数据通信,网络采用多种通信线路。包括SDH线路、ATM线路、卫星线路。该网采用VANGURD6455专业路由器。该路由器{zd0}优势是交换和语音功能。它为广域和局域网提供了多种接口的扩展功能。VANGURD6455构成了网路的分节点,分节点间通过SDH、卫星、ATM连接。STH主干速率2M,卫星主干通信速率128kbps,ATM主干通信速率2M,它们的带宽足以满足现在业务量的需求。各网络节点(北京、区管中心、太原、呼和、石家庄、天津)的主要节点设备是双机热备份,端口冗余、设备冗余等多重冗余。该网络采用IP技术,使网络更先进、更灵活,增强了网络扩展能力。

5、航管内通
1992年的航管内部通信设备使用自挪威引进的GAREX公司生产的G-210语音通信系统。容量为管制员席位12个,无线信道18个,有线信道40个。
12个管制员席位面板分布在区调、塔台、进近管制室。对空通信时,管制员指令经过管制员席位面板产生,通过无线信道接口进入语音通信系统中央机柜送到甚高频发射机发射;飞行员讲话通过甚高频接收机接收,经过无线信道接口送到语音通信系统中央机柜处理后送到管制员席位面板。有线信道也就是电话终端设备,分内部通信和外部通信。内部通信为本系统各管制席位之间人员的通信,包括塔台、区调、进近之间的电话通信;外部通信为管制员与本系统以外部门人员的通信。
1995年,G-210系统第二次扩容。扩容后,管制员席位24个,无线信道34个,有线信道64个。
1996年10月,民航总局批准内通系统扩容改造可行性报告,总投资968万元人民币。1997年2月,华北空管局完成内通改造设备选型,拟定采用挪威GAREX-220语音通信控制系统(简称G-220系统)。1997年3月,民航总局空管局批复同意。1997年10月,设备运抵首都机场、安装调试(包括机柜安装,控制台、席位安装,电缆铺设,软件设置,系统联调)。1997年12月,G-220内话系统提供管制部门使用。G-220系统交换网络采用数字编码调制技术(PCM),语音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完成不同话路时隙交换,与采用模拟交换网络的G-210相比,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系统容量:32个管制席位、68个无线信道、104个有线信道。G-220系统的引进提高了北京民航空管地空通信能力,为终端区雷达管制提供保障。
1997年1月,开通首都机场区调至天津机场塔台管制热线(通过程控交换网络)。年内相继开通北京至郑州、济南、沈阳、大连管制热线。
1997年下半年,民航华北空中交通管制扇区增加,京-沪航线、京-广-深航线陆续由空军交民航管理,首都机场飞行量增加,管制部门需求扩大,引进挪威GAREX公司生产的G-220数字语音通信系统。系统容量为32个管制员席位,104个有线信道,68个无线信道。1997年12月31日,G-220系统投入使用,提高了北京民航空中交通管制能力。
同年,G-210系统进行第三次调整。调整后:管制员席位24个(未变),无线信道38个,有线信道60个。从此,G-220作为主用系统,G-210作为备用系统。法国汤姆逊公司SUN无线终端设备停止使用。
内话系统先后配套使用的语音记录设备有德国产MS-218型、英国雷卡公司产ICR-20型、ICR-64型多声道记录仪。
1998年3月,载波电话因技术落后、设备老化停止使用。
2000年11月,开通首都机场至民航总局调度室、北京至呼和浩特、太原、石家庄、秦皇岛等航站管制热线,开通机场区域内热线。空管热线、专线达63条,提高了北京民航与各航站业务联系能力。
2002年8月~9月,G-220系统扩容。扩容后:管制员席位60个、无线信道124个、有线信道138个。
至2002年,首都机场空中交通管制内部通信系统,依托有线传输电路、甚高频通信电路,卫星通信和微波中继电路,为北京民航平面通信和地空通信提供有效保障。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民航华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史巴巴志】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