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喜:角弓雕翎三百年_依珂_新浪博客
 

 

口述  杨福喜(聚元号第十代传人) 

  清朝时期北京的xx大院属于皇家特设的兵工场,那里的xx铺均属皇家专有,从业者大多为皇亲,并以满族为主,其产品均上交兵部、礼部、户部等,不得外卖。当时,“聚元号”做的弓以供应皇宫为主,定期由按xx大院的人数发放钱粮。清末北京"xx大院"位于东四十字路口的西南角。大院儿分设南、北两个大门,南大门的{dy}家就是"聚元号"。
 “聚元号”是清末北京东四大街“xx大院”十七家xx铺中惟一幸存者。它完整地保存了传统xx制作复杂的生产工艺流程、细腻的工序和精湛的技术,浓缩了中国传统xx发展轨迹和xx文化。它所制作的xx除了作为兵器和娱乐、收藏品外,更有着任何现代技术仿制的xx或其他类似工具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这些技艺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是中国传统手工工艺的杰出代表,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

“聚元号”到今天已流传了近300年,历经十代传人。在“聚元号”xx铺中,保存着一张由第十代传人杨福喜在“xx”中保护下来的古弓,弓上有“道光三年毅甫制”的款印,弓上另有铭文解释,说这把弓是为“聚元号”100xxx典而特制的。据此推断,“聚元号”的初创年代应在1720年至1721年间。
   

聚元号”的创始及历代相传
  清朝时期北京的xx大院属于皇家特设的兵工场,那里的xx铺均属皇家专有,从业者大多为皇亲,并以满族为主,其产品均上交兵部、礼部、户部等,不得外卖。当时,“聚元号”做的弓以供应皇宫为主,定期由宫中按xx大院的人数发放钱粮。清末,xx作为兵器已被洋枪洋炮取代。清朝国库空虚,这些皇家xx工场沦为民间作坊。这时执掌“聚元号”的是第七代店主王氏(同行称其为小王)。小王夫妇因吸食xx而无心经营xx铺,最终山穷水尽,只好将其祖业变卖给杨家。
  小王是我爸爸杨文通所能追溯的最早“聚元号”传人。当年,“聚元号”xx铺位于北京东四十字路口西南角的原xx大院内,那里原是皇家作坊。
  
  我爷爷杨瑞林(1884—1968年),早年随其堂兄(“全顺斋”的掌柜)学习xx制作手艺。到二十多岁时,已是xx行业中较有名气的师傅了,但苦于自己没有铺面,平生所学难得施展,听说小王要卖铺子,便决定买下来。当时开价是40块大洋,这对于一个手艺人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杨瑞林在亲友帮助下,才成为“聚元号”的第八代店主。
  爷爷杨瑞林得到这个店铺后又增加了一些品种,使“聚元号”增色不少,如:弩弓、xx、弹弩、袖箭、匣箭、箭枪等等,并于民国初年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奖,因其奖状上有国民党的印章,家人在“xx”时将其烧毁。同时被毁的还有乾隆皇帝所题金字大匾、一些国外向“聚元号”下的订单,以及他们祖上珍藏的一些珍品xx等。
  1949年以后,“聚元号”xx的国内外销量很大。订货最多的是蒙古和青海省,我们通过北京市进出口公司,与“聚元号”订了常年合同,达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当时在同行中还有三家比较有实力的xx铺,论手艺不比“聚元号”差,但蒙古就是不要。无奈“聚元号”只有请其它几家店铺代做,做成后打上“聚元号”的字号,以此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大跃进”时期社会上又开展了大张旗鼓的“除四害”爱国卫生运动,很多人为了打麻雀到“聚元号”买弩弓,其购买者之多,更是到了这里刚下料,那边就交钱订货的程度。后来中央号召公私合营,爷爷带领全家首批参加了公私合营,成立了“{dy}体育用品合作联社”,即后来的“北京{dy}体育用品厂”,爷爷还荣幸地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表彰大会。
  

聚元号”的衰败及重张
  “聚元号”在1957年被改造成了体育用品厂,经营开始转向。xx经营衰败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到了“xx”时期,xx更是被当成“四旧”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我是1958年出生的,“聚元号”也是那年开始衰败的。

时代更迭,潮起潮落中,爷爷和爸爸的xx手艺日益荒离。1962年,爸爸所在的体育用品厂关门,他被调到北京市水利局做木工,一做就是30年。

我们家兄弟三人,我是最小的儿子,小时候也很淘气很爱玩儿,6岁时,爷爷郑重地交给我一把弓,对我说:“这把弓以后就是你的了。”我就拿着爷爷给的小xx,你拉弓、我射箭,天天和伙伴们射箭玩。要说你不服也不行,让小家伙儿们佩服的是,每次“射箭比赛”,我总是得{dy}。

  我中学毕业后当了几年木匠。街坊四邻谁家结婚都来找我做家具,我也练就了一手好木工活,这为我日后学习制作xx打下了基础。插过队、做过临时工,后来进北京化工二厂当工人。

在家中,我本来就对父亲的手艺有些兴趣,如今眼见父亲年事已高而一把好手艺后继无人,便萌生了学做民族弓的愿望。为早日把父亲的手艺学到手,我先是辞掉工作,开了4年出租,再用这期间攒的钱置备了制作材料。从1998年开始,全身心投入xx制造技艺的学习之中,并正式成为“聚元号”第十代传人。

“聚缘号”能够重新开张,其实是机缘巧合。1998年,我看到《北京晚报》上一篇很短的文章,是写关于一种血腥的游戏,就是在射击场里面用活禽供客人射猎。一下子,引起了我们全家强大的兴趣。于是,我和家人就带着传统xx来到了北京石景山的射击场,拿出了中国传统的xx,与这里的体委干部见了面。这位干部听说我们是传统xx世家,格外重视,使我们全家一行备受鼓舞,给了我们全家很大的鼓励也寄予了很多希望,希望我们能把祖辈留下的手艺传承下棋发扬光大。于是我们下定了恢复“聚元号”的决心。

沉寂了近40年后,1998年在亲属和友人的支持下,我爸爸“聚元号”第九代传人杨文通收拾了一间平房,6月6日这天我与父亲一起,把摘下来40年的“聚元号”牌匾,挂起珍藏多年的牌匾,“聚元号”重新开张。杨文通省吃俭用,购买材料,利用业余时间重新捡起了xx手艺。学做民族弓,必须师傅手把手地教,每道环节都是手工劳动,所用的桦树皮、牛筋、牛角等20多种xx材料也都是如今难找难买的。选材全靠艺人用眼看、用手摸。别小看一张弓,做一张弓要200多道工序,历时3到5个月,横跨多个行业,木工、漆工、画工、皮具制作,甚至针线活儿,样样都很有讲究。可以说,学习xx制作后,我精神上的变化太大了,生活因此而改变。”

  以眼为尺,以手为度,很少有具体数据可以参考,xx制作全凭工匠的技艺和经验,必须师傅手把手地教才能学会。材料都是xx的,像木材、桦树皮、牛筋、牛角等等,没有一根一模一样,无法像现代工业那样用卡尺或者天平计算使用多少材料,只能用眼睛看、用手摸。

  “聚元号”的弓主体结构内胎为竹、外贴牛角、内贴牛筋、两端安装木质弓,是用猪皮鳔把水牛角、竹子、牛筋等材料粘制成一体的传统反曲弓,其形制属于清代满族弓,最麻烦的是原材料的来源。“聚元号”对材料的要求很严格,比如木材要用榆木或水曲柳,牛角要用南方水牛角,而且必须长过60厘米,箭的羽毛则要用扇起风来比较“硬”的法国鹅毛。使用工具有板凳、锯刀、木锉、筋梳子、弓枕等十多种。聚元号xx对材料要求非常严格, 大量运用xx材料也给材料采购带来了难度,清朝时候有专门的原料采购商,现在很多原料都难找到。比如牛角,得是60厘米以上长的水牛角。但现在的屠宰场往往不会等到牛长那么大就杀了,100根牛角里,能找到七八根合用的就不错。做xx需要材料,其中雕翎、牛角等已经很难找到了。就拿竹子来说,听说刘家窑有卖的,我就骑上自行车跑了过去,可转了3圈又转到了马驹桥。从马驹桥又骑上车,先到旧宫、再到廊坊,又往通州扎了下去。{zh1}甭说竹子,就连竹劈儿都没找着。在家歇了两天,我出了永定门直接奔了南苑,路过南苑机场时,路边的大爷告诉我,卖竹子的地方在西红门。当我紧蹬慢蹬来到西红门路口时,跳下车来还问哪儿卖竹子呢,人家笑着说,你对面不就是卖竹子的吗。有的时候我睡觉的时候都在想xx的做法,手艺日臻纯熟,但是还是不断的想做得尽善尽美。

父亲手中的xx接过来了,家族的手艺继承下来了,随着时间的推进,做出的xx越来越多。但是最开始,情况并不乐观,可就是因为信息不畅、无人知晓,一件件工艺品躺在屋里睡大觉,根本就是无人问津。我2001年一年只买了一把xx,看见满屋子里面自己作的几十把xx,我心情一直都很压抑。好在,父亲有退休金,我爱人也有工作,我可以不为生活发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4年多的时间,我制造出了几十把xx,就在我苦恼时,朋友们介绍我认识了中国射箭队总教练徐开才,而徐老师又把香港的谢肃方带到了“聚元号”。两位研究xx的专家,不仅与我探讨了传统xx的各方面问题,而且还购买了xx,为我解决了大问题,并成了{zh0}的朋友。另外,2004年10月的时候,一位高校研究生将我及家族的事发在网上,也为我带来了很多朋友。这样,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中国xx的初衷达到了,3个月的时间那些睡觉的xx也都被爱好者们一抢而空了。2005年的大年初一,我们全家正在外面吃饭,有外地的朋友,把{zh1}一把xx也买走了,这个时候所有的购买都需要预定了,“聚元号”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我现在制作的都是去年人家订货的,但是因为父亲病重直到去世的半年多的时间里,我一把都没有作,也没有心情。

  两大瓶颈:作坊与传人

  欧洲有些地方,每年都会划出一部分狩猎区。在开猎的{dy}个月里,规定必须用xx狩猎。我并不特别担心xx因与现代生活的实用意义相脱节而萎缩,而令其感到焦心的是:作为传统技艺,作坊与传人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现在我已经49岁了,是聚元号xx制作技艺的惟一传人,尽管一直表示要找传人,但直到现在还未能有合适人选,学做xx必须要真正喜欢,如果想着挣钱,是不行的。xx就是我的生命,一件工艺品,必须要静下心来,不能浮躁,不能功利。我是这样要求自己,也是这样要求徒弟的。

其实我只是传承我父亲技艺的七八分。现在所掌握的是制作聚元号最主要的技艺,还有一些特殊技艺需要新的开拓。但由于作坊空间的限制及无任何人帮助,我一直都未能展开聚元号技艺的延伸甚至是创新,聚元号传统技艺的内涵还未能完整呈现啊。

 

后记:历经了300年的风雨,杨福喜的“聚元号”成了xx大院中{wy}的幸存者,也是目前所知北京{wy}完整保存的传统制作技艺的作坊,它还通过了专家论证,成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你想吧,一个称职的弓匠,一辈子不停地做,最多也就能做出一千张弓。我四十岁才开始做,到头儿了,也就能做出几百张。可就这几百张,全世界哪儿都没有哇。冲这个,只要有口粥喝,我就不歇着。我有成就感啊!”不久前,杨福喜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民间研究员。他说:“这是为了保护和传承民间手工艺。以后可能要录制一些文字和音像资料,把传统xx的制作过程和工艺记录下来。一旦我们这些人不在了,后人还可以凭资料恢复这门手艺。”




 

郑重声明:资讯 【杨福喜:角弓雕翎三百年_依珂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