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30 18:23:46 阅读77 评论2 字号:大中小
——浅谈书刊印刷企业走精品之路的瓶颈问题
四川新华彩色印务有限公司 扈晓明
金融危机的浪潮几乎刮遍了各行各业的每一个角落,书刊印刷企业也未能幸免,深受危机影响。在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近两年时间里,不论是印刷行业的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还是印刷企业本身,都对印刷行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总结,无疑业界人士最关心的问题还是产业结构性调整的问题。经过深入的大讨论,在经济复苏初显端倪的时侯,业内人士提出了解决印刷行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在于印刷企业要进行转型升级,走精品印刷之路,提升印刷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这不仅是印刷企业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的生存法则,更是应对经济形势变化与国际化挑战的关键。
当然,印刷企业走精品印刷之路的提法,并非是经融危机“寒流”入侵印刷企业发展举步维艰的时侯的一种心血来潮,其实,一直以来大多数印刷企业的这种提法也屡见不鲜,国内印刷业发达的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地区,很多企业已走在了前面,这也是他们具备有大量承接国外订单和内地精品图书印制能力的必然结果。相对内地印刷企业来说,这条路却走得艰难曲折。笔者所在的企业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曾提出“教材养家,精品立厂”的发展思路,直到今天,仍在裹脚前行,难有所突破。就书刊印刷企业而言,规模稍大一些的主要为国有企业,由于受体制的限制和历史遗留问题的沉淀,在走精品印刷的道路上所受束缚太多;少数民营印刷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和急功近利,对产业发展贡献不大;而受准入限制较小的包装装潢印刷企业却发展迅速,但要进入书刊印刷领域又谈何容易。我想,大多数书刊印刷企业在走精品印刷这条道路上存在主观上想有所为的希望和在客观上企业本身又无可奈何的境况。
“戴着脚镣跳舞”,本是xx文学家闻一多先生在倡导新格律诗时所说的一句名言。借用闻一多先生的说法并于我的理解,“戴着脚镣跳舞”同样生动地表述了印刷企业在走精品印刷道路上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好比“跳舞”,现实犹如“脚镣”,在碍手碍脚的环境里跳舞,不言自明,实在是别扭。笔者试图以“戴着脚镣跳舞”为题来探讨一下印刷企业走精品印刷之路的瓶颈问题,以洞明印刷企业在走精品印刷之路的过程中客观现实的困厄与实现理想的必然趋势。
毫无疑问:走精品印刷之路是书刊印刷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对我国印刷企业来说,毫无疑问将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时值转型时代的临界点,中国印刷业面临诸多新的课题,需要我们重新思考,重新定位。单从书刊印刷业的发展趋势来讲,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印刷业正经历一次规模空前的洗牌调整,规模小作坊式的小企业,无特色缺品牌无竞争力的企业,管理粗放的低水平企业,缺乏市场战略目标的企业等在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冲击下都将面临着严俊形势的挑战。所有这些因素都决定着书刊印刷企业在发展趋势上要迅速进行转型升级,提高企业承接xx产品、精细产品的生产能力,走精品印刷之路,才是在愈演愈烈的严俊形势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才能在金融危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书刊印刷企业走精品印刷之路,或许有人会质疑纸质媒介未来发展前景如何。随着电子化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网络、电子产品等的普及,在大众生活中,信息传播更加方便快捷,多媒体的发展让我们每个人受益匪浅,而纸质媒介的信息传播速度相对滞后,纸质媒介的信息传播优势渐渐散失。有人甚至担心纸质媒介会在信息传播领域渐渐“销声匿迹”,也有人预测在不久的将来电子阅读物将取代纸质品阅读物,而大量事实告诉我们:纸质介媒,尤其是书籍类,有着其他媒体无法替代的优越性。
在我国传统文化里,图书不仅仅是一种信息和文化传递的载体,也是一种艺术品,xx图书更一种艺术珍品。从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到具有现代文明的图书、画册等早已进入收藏领域,成为人们艺术把玩的一种特殊爱好,其价值远远超过了图书本身的材质和装帧工艺的价值,尤其是受儒家文化影响颇深的东方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致使其对图书有着特殊的感情。从体现中国文化儒雅内涵和民族刚直气质的竖排右翻线装古籍善本到今天体现各种创意的多种印刷效果的图书,无不在说明书对我们不仅仅停留在原有的知识传播这个阶段,更是承载文化和人之品味的载体。做精品图书是我们文化进步的一种必然需求。雅昌把市场发展方向定位为xx艺术品的制作上,正是洞察了中国传统文化带给人们的特殊需求之上的。
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追求书刊品质是提升图书销售量和利润空间的一个主要通道。图书的销售情况不仅与书本的内容相关,更与它的设计风格、印刷精美程度和装帧工艺等密切相关,在图书行业发展飞速的今天,表现得更为明显。一般而言,出版社将书刊的目标群体定位好后,紧接着是根据读者群体的年龄、文化、喜好等特点来进行后期的编辑、排版、印刷、装订等,经过特定精细的程序加工之后,其销售情况相比之前会天壤之别。从国内图书交易市场的盛况看,各类书市的规模越来越大,不仅国内出版社云集书市,还吸引了众多的国外出版商参展,其交易量逐年攀升,品质越来越精,可见图书带来的经济效益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因此图书走“精品”路线是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一个必然归属。
当今的印刷技术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竞争也是到达了空前的激烈,要想在印刷界立于不败之地,就得打好这场没有硝烟的“仗”,要取得长久的胜利靠的只能是技术和品质。“精品图书”是赢下市场的强有力的武器。
走精品印刷之路,书刊印刷企业的难言之隐
提高印刷品质量,走精品印刷之路是目前印刷行业讨论比较多的一个话题,尤其在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时候,经过市场的洗礼和商场的检验,这种认识已基本趋于一致,无可辩驳。但国内印刷企业面临着市场需求减少的压力,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尤其是价格大战引发的市场低质低价竞争,企业朝不保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生存,使用低质材料,减少工序生产,产品质量徘徊不前,企业为降低印刷成本而影响最终的印刷品质量似乎也是无奈之举。
书刊印刷企业的上帝出版社掌握着市场资源,书刊印刷企业在他们口里讨饭吃,你做不出来别的印刷厂做得出来,内地不行就到沿海去,反正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利益分配权力控制在出版社手里,压低工价也就理所当然了,在印刷行业,有的印刷工价还在沿用91、94时候的工价,而在很多地方印刷工价实际上比这个还要低。正是由于出版单位对印刷品质量不够重视一味压低印刷工价,印刷企业也只能随之降低成本进而影响{zh1}的印刷质量。
北京、上海等行业协会通过多方协商讨论并最终发布的{zx1}印刷工价标准就真的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了吗?我看也未必尽然。很显然印刷工价标准的出台只能起到救企业而无法救行业的作用,作为民间组织的印刷协会并非国家政府机构推出的印刷工价标准缺乏强制各出版单位严格遵守的力度,所以在目前这个由出版社主导的市场印刷工价标准的格局下难有实质性的作用。
印刷产业结构失衡,成规模上水平的企业全国就那么几家,大量的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资源投入过剩。和十多年前不同的是印刷市场由当初的卖方市场转变为现在的买方市场,对于出版社国家一直有着严格的准入机制,所以出版单位的数量一直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而对于印刷厂,一方面国家管理不够规范,市场准入机制也不够完善,十几年间印刷厂的数量几乎是爆炸性的增长,大家都在仅有的市场资源里抢饭吃,其结果只能是不求精,但求饱。
而对于中国印刷行业,远比出台印刷工价标准挽救一两个印刷厂更重要的是严格强化行业准入门槛,淘汰一批缺乏专业深度和管理能力的中小印刷厂。从雅昌、雅图仕等一批优秀印刷企业的成长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企业管理者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优秀的管理能力是企业从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对于大多数书刊印刷企业而言,他们的管理人员大多数都缺乏企业管理的能力,他们中的许多人是从基础的工人成长起来,对机器设备比较熟悉,但是怎么去管理企业如何去优化管理,他们却没有这个能力。此外许多人甚至是半路出家,觉得印刷行业比较赚钱,于是弄几台机器就开个印刷厂。对于印刷行业他们并不是很了解,所采取的管理方式也是家长似的管理办法,对现代企业的管理规范知之甚少,适应不了现在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这些企业的的人员结构也不合理,许多员工不是印刷技工学校培养教育出来的产业工人,缺乏足够的印刷知识。
实现精品印刷所要求的不仅仅是企业是否具备{zxj}的印刷设备,更重要的是印刷管理能力,这对于企业管理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以色彩管理为例,需要从一开始的设计着手,跟后期的印刷结合,比如我要印制一套非常精美的书籍,在设计的时候,屏幕颜色就要严格校准,从数字打样开始检测一直到印刷厂的打印环节。从屏幕开始,如果美编在设计的时候,屏幕设计和数字打样有偏色,数字打样到印刷厂印刷经不同的流程又有不同程度的偏色,那么最终印刷出来的东西和屏幕上的相差甚远,所以出印刷精品需要的是印刷厂具备优秀的色彩管理能力,衔接整个过程,每一个点都要控制才能出精品。
书刊印刷企近年来面临的成本压力也让其喘不过气来,的确,近十几年物价上涨幅度成百倍增长,原辅材料也随之大幅涨价,内地员工工资基本接近沿海一带的水平,已无地域差别,国家强执行各种保险福利措施,以及各种税收都在上涨,印刷工价反而下降很多,书刊印刷企业在狭缝中求生存,生产成本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由此可见,印刷企业难以走上精品印刷之路好像就可以理解了。
另外,我国书刊印刷业的服务意识尚处于发育阶段,企业服务意识淡薄,重生产轻服务营销的观念仍然主宰着企业的经营行为,企业规范化的服务体系有待建立。为什么现在有的出版社自己设立工作室,将图书印制的前期设计制作工作由自己承担,市场上还有许多的广告公司,正是因为印刷厂只能被动的提供印刷服务,本是印刷厂自身应该向客户提供的服务,却没有能力承担印刷上下游各环节的沟通管理服务,在图书出版的印刷环节出现了弱化,致使印刷企业在走精品这条道上越走越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印刷厂就不能实现精品印刷,只能从事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简单印制服务。
走精品印刷之路,书刊印刷企业任重道远
走精品印刷之路是书刊印刷企业立足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必然趋势,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残酷的经济环境,企业应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以突破瓶颈,在经历风雨之后始见彩虹呢?笔者以为这条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书刊印刷企业肩负的提升行业整体水平的使命是任重而道远的。
一、增强服务意识的主动性,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精品图书的制作,从完整的工序链上讲,应包括选题精、工艺设计精、原稿及前期制作精、印刷精、印后加工装帧精等,只有各个环节按高标准要求,最终出来的产品才是精品。就目前的书刊印刷看,仅仅在印刷环节能基本满足这一要求,前期制作主要是由大批广告公司独揽,客户提供给印刷厂的大多是电子文件,印刷厂直接出片,然后上机印刷而已,大多数印刷企业不具备精品图书的印前制作能力,印刷是一种原始图文的忠实再现,没有高质量的型片,技术水平再高的操作人员也难印出精美的印品。作为艺术品生产的印刷厂应延伸自己的服务链,向前应提高自身印前设计制作能力,由于广告公司对印刷专业知识的缺乏,印刷厂被动地在广告公司接件,生产出的产品极易发生质量问题,往往因此而相互推逶,给客户造成损失却无人买单。向后应提高自身的印后加工及装帧能力,正如印前制作能力的薄弱,大多数书刊印刷厂没有自己的后工序生产车间,多依赖于外协加工,质量得不到保障,从近几年的质量抽查看,质量问题多发生在印后加工和装帧上,从出版社的反馈信息,认为内地印刷厂在印刷环节一般没有问题,最担心的仍然是装订工序。所以,多数出版社愿把xx产品拿到沿海去印制。由此可见,书刊印刷企业要想出精品,在服务意识上还得多为客户着想,要主动了解他们的难处,从自身找原因主动为他们服务。
二、加强技术更新,从硬件设施上完善精品图书的生产能力。由于服务意识的淡薄,从印刷的三大工序看,书刊印刷企业硬件设施的薄弱环节还在印前、印后两大工序。因为利益空间有限一些企业不愿在前后两工序投入过多,这恰恰也是书刊印刷企业陷入精品图书生产瓶颈的原因所在。就前工序而言,现阶段正推广的CTP技术是出精品图书不错的选择,其效率高,减少了制作环节,图文还原效果好。随着人们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现在书装设计日新月异,有的甚至是按包装装潢产品在制作。所以,就印后工序而言,高品质的机械设备是必不可少的,还得握了高品质的印刷品覆膜、局部UV、整体UV、香味UV上光、烫金、起凸等{tx}工艺,再者是坚持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来带动生产力,致力于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发、应用。
三、加强技术人员培养,提高技术人员生产精品的操作能力。有人说印刷是一门技术,笔者认为在精品生产上印刷更是一门艺术。对技术人员的要求上,首先要让技术人员在认识上知道什么是精品,包括对原搞的认识和理解、对印刷色彩的理解、对印刷效果的理解、对书籍装帧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等,要让技术人员知道什么是好东西才能生产得出好东西。就好比国画家如果对中国传统山水画色彩和技法没有深刻认识和具备扎实功底,画出来的作品要么就是装饰品,要么显得太俗。其次要让技术人员在认识的基础上有能力生产出精品,也就技术水平的提高,如操作人员的墨色调节能力,机器设备的调试能力等,而要提高这些能力关键在于加强培训。在一些老的国有企业和一些大型企业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员工培训工作,走出了一批{dj1}的技术人才,由于用人机制的改变,在一些中小企业人才流动量大,缺乏优秀技术人才成长的氛围,专业院校毕业生比例小甚至没有,操作工人以打工者居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难度大。技术人才的获得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渠道:一是从专业院校引进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作储备,这部份人基础扎实,经过培训后容易上手;二是请进来送出去培训,请进来包括行业内的专家学者,也包括行业外的专家和教授,如果你的企业擅长于国画制作就多请一些国画家到企业来讲授色彩方面的知识和用笔用墨的知识;如果你的企业擅长于油画制作就多请一些油画家到企业来讲授油彩方面的知识和用笔用墨的知识等。制作精品人才是关键,一个企业没有一批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是谈不上承接精品的条件的。
四、实施管理创新,加强质量控制管理。实施精品战略,重点在质量控制。长期以来书刊印刷企业在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只说不练,或者说的多,做的少,质量控制管理只停留在口头上、口号上、表面文章上,形式主义严重,实实在在抓落实的措施少;二是没有形成企业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主要还是凭经验管理,质量事故频发,起不到彻底根治的效果;三是轻过程控制,事后验尸,亡羊补牢,没有认真总结提炼质量控制管理的基本内容与要素并进行通俗易懂的诠释,也没有耐心细致的在企业员工中进行实实在在的创建活动,就浅尝辄止,夸夸其谈。上述种种情况表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管理的的短期行为和浮躁心理。另一方面,书刊印刷企业已进入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的时代,实施走精品战略之路,就必须加强质量控制管理。走精品之路印刷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加强企业质量控制管理重要性,没有优秀的质量文化,没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就不可能生产优秀的产品,就不可能缔造{zy1}的品牌,精品战略最终将成为一纸空谈。
五、革新观念,摆脱束缚。存在于书刊印刷企业一个普遍的劣性是吃得粗粮吃不得细粮。书刊印刷企业在过去大多为国家定点企业,这部分企业长期以印制教材、教辅为主,社会印件所占比重小,精细产品更是微乎其微。教材、教辅产品利润空间大,质量要求相对较低,量大适合规模生产,企业比较乐意接受。殊不知,长此以往,却给生产工人和企业管理形成了顽固的不良习惯,一是思想放松,总认为大忙季节一过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不进行机品设备维修,不进行员工技术素质培训;二是员工素质得不到提高,一旦有了精细产品订单,制作不出来,便产生拒单心理。其影响是极深的,市场越做越窄,员工素质越来越低,企业前途只会越来越暗淡。习惯决定命运,走精品之路,企业管理策略必须调整,观念必须革新,才能摆脱困境。
在走精品之路这条道上,书刊印刷企业还能走多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特点,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也应有所不同。在走精品之路这条道上,困难是多方面的,道路是曲折的,戴着脚镣也得跳舞,这是企业的生存法则,毕竟夜晚的航程中前方的灯塔是明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