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加工学课程报告
中药材加工与贮藏现状和对策
xxx栽培与鉴定2004级#班
中药材及形成的中医体系是祖国传统宝贵遗产,它历史源远流长,资源得天独厚,被国际上称为中华四大国粹之一。在漫漫几千年历史中,形成的加工炮制学,是中华民族用药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同时,中药材的真伪优劣、净选和炮制加工合格与否,直接关系着临床疗效和患者的安危。实践证明,适时采集、合理干燥和科学加工是保证药材质量的重要途径。纠正当前中药材不合理采集和加工,加强其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已成为改善和提高中药材质量的重要课题。
1.中药材加工技术现状
1.1中药材初加工技术
中药材按其药用部位分种子类、花类、果实、皮类、叶类、茎类、根类和全草类等,类型繁多,初加工各异。
根及地下茎类药材。采收后,一般须先洗净泥土,除去须根、芦头和残留枝叶等。再进行大小分级,趁鲜切成片、块或段,然后晒干或烘干即成,如白芷、丹参、牛膝、前胡、射干等;一些肉质性、含水量较高的块根、鳞茎类药材,如天冬、百部、薤白等,应先用沸水稍烫一下,然后再切成片晒干或烘烤;对于质坚难以干燥的粗大根茎类药材,如玄参、葛根等应趁鲜切片,再进行干燥;对于干燥后难以去皮的药材,如丹皮、桔梗、半夏、芍药等应趁鲜刮去栓皮;对那些含淀粉、浆汁足的药材,如天麻、地黄、玉竹、黄精、何首乌等应趁鲜蒸制,然后切片晒干。有些种类如北沙参、明党参等应先放入沸水中略烫一下,再进行刮皮、洗净、干燥;此外,如丹参、玄参、白芍等药材,先要经沸水煮,再经反复“发汗”才能xx干燥;还有些种类的药材,如山药、贝母等须用硫磺熏蒸才能较快干燥,保持色泽洁白、粉性足,且能xx,杀虫防霉,有利于药材的贮藏。
果实类药材。果实类药材初加工一般采收后直接晒干或烘干即可,但果实大又不易干透的药材,如佛手、酸橙、宣木瓜等应先切开后干燥;以果肉或果皮入药的药材,如栝楼、陈皮、山茱萸等,应先去除瓤、核或剥皮后干燥;此外,有极少数药材如乌梅等还需经烘烤烟熏等方法加工。
种子类药材。一般采收后直接晒干、脱粒、收集种子。有些药材要去种皮或果皮,如薏苡、决明子等。有些要击碎果核,取出种仁供药用,如杏仁、酸枣仁等。有些则要蒸,以破坏药材易变质变色的酶素,如五味子、女贞子等。
花类药材。为了保持其颜色鲜艳、花朵完整,采后应放置在通风处摊开阴干或在低温下迅速烘干,以避免有效成分的散失,保持浓郁的香气。如红花、金银花、玫瑰花、月季花等。极少数种类则需先蒸后再进行干燥,如杭白菊等。
皮类药材。一般采后趁鲜切成片或块,再晒干即成。但有些种类在采收后应趁鲜刮去外层的栓皮,再进行干燥,如丹皮、椿根皮、黄板皮等;有些树皮类药材采后应先用沸水略烫后,加码叠放,使其“发汗”,待内皮层变成紫褐色时,再蒸软刮去栓皮,然后切成丝、片或卷成筒,再进行干燥,如肉桂、厚朴、杜仲等。
全草和叶类药材。在采收后宜放在通风处阴干或晾干,尤其是含芳香挥发油类成分的药材,如薄荷、荆芥、藿香等,切忌暴晒,以避免有效成分损失;有些全草类药材在未干透前就应扎成小捆,再晾至全干,如紫苏、薄荷、断血流等。一些含水量较高的肉质叶类,如马齿苋、垂盆草等应先用沸水略烫后再进行干燥。[1]
1.2中药材的保质贮藏技术
中药材采收加工后,必须及时包装、贮藏。若包装、贮藏不当,会出现虫蛀、霉烂、变质、变味、走油等腐败现象,不仅失去药效,而且服用后还会产生毒副作用。
含挥发油类药材的贮藏。如细辛、川芎、白芷、玫瑰花、玳玳花、佛手花、月季花、木香、牛膝等多含挥发油,气味浓郁芳香,色彩鲜艳,不宜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此类药材宜用双层xx塑膜袋包装。扎紧后贮藏于干燥、通风、避光处。
果实、种子类药材的贮藏。如郁李仁、薏苡仁、柏子仁、杏仁、芡实、巴豆、莲子肉等药材多含淀粉、脂肪、糖类、蛋白质等成分。若遇高温则其油易外渗,使药材表面出现油斑污点,引起变质、酸败和变味。此类药材不宜贮藏在高温场所,更不宜用火烘烤,应放在陶瓷缸、坛或金属桶等容器内,贮藏于阴晾、干燥、避光处,可防虫蛀和霉烂变质。
淀粉类药材的贮藏。如党参、北沙参、何首乌、大黄、山药、葛根、泽泻、贝母等多含淀粉、蛋白质、氨基酸等多种成分。此类药材宜用双层xx塑膜袋包扎紧后放在装有生石灰或明矾、谷壳等物的容器内贮藏,可防虫蛀、回潮、变质、霉烂。
含糖类药材的贮藏。如白芨、知母、枸杞子、玉竹、黄精、何首乌、地黄、天冬、党参、玄参等含糖类较高的药材,易吸潮而糖化发粘,且不易干燥,致使霉烂变质。因此,这类药材首先应充分干燥,然后装入双层xx的塑膜袋内包好扎紧,放在干燥、通风而又密封的陶瓷缸、坛、罐内,再放些生石灰或明矾、干燥且新鲜的锯木屑、谷壳等物覆盖防潮。[2]
2中药材加工和贮藏中存在的问题
2.1采集失时,有“药效难保”之忧
《新修本草》说:“乖于采摘,乃物是而实非”。如连翘有青老之别,白露前采初熟果,色青绿称青连翘;寒露前采熟透者即老连翘。目前采集者已无青老之分,且常有果壳内带腐质而色黑暗者,则为采集不及时而久经风雨、隔年未落之果,已不堪入药。茵陈又名绵茵陈,应纤嫩如绵,但现售者多已梗硬如柴,药性已失。谚语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当柴烧”之训。又如厚朴、杜仲、黄柏等皮类药材,一般15~20年树木方可采剥,而今竟把3~5年幼树采剥殆尽,既药性难全又破坏了药材资源。女贞子、砂仁、地肤子等应采集成熟果实,但其幼果时有所见。总之,不少药材不按季节采集,以至于瘦小干瘪,质地药效难于保证。
2.2采集混乱,有“名存实亡”之虞
采集时不精心,混有较多杂草。如白花蛇舌草中混有水线草;青蒿中混有黄蒿、白蒿;仙鹤草中混有黄龙尾草;紫苏子中混有白苏子、石荠宁;地肤子中混有藜子(胞果)。尤为甚者,真伪难辨、鱼龙混杂。如以翻白草当白头翁,泡桐花当凌霄花,红茴香野八角当八角茴香,大小蓟不分,黄精、玉竹混淆等,不胜枚举。严重影响了中药材的正确使用和安全有效性。
2.3净选不落实,纯度不保
药材采集之后,首当净选,以除去泥沙、混杂物及非药用部分。初加工过程中没有清洗流程和设备,导致药材中掺杂的土壤和碎宵较多,目前市售药材纯净度极差:草类种子类药材混有泥土沙石(未经淘洗),果皮类药材时有糖果纸、碎布条混杂,甚至霉变生虫。如茵陈、蒲公英、菟丝子所含泥沙重量几乎占20%以上。又如白芍不去老根,板蓝根不去根头部,知母、香附不去老皮须根,山茱萸不拣去核,金毛狗脊、骨碎补不去毛等,已屡见不鲜。药材纯净度不能保证,加之医院药房人力、设备和场地所限,也不进行深加工,使用中剂量准确度、功效等更无法保证。
2.4干燥失当,药性难全
选择适当方法,及时干燥是保持药材正常色泽、药效和利于贮藏的重要手段。有的红花色泽暗萎,多因曝晒不及时或阴干所致(若采后及时曝晒、一次干透则色泽鲜明);金银花色萎不艳、其花半开,则因烈日晒干所致(采后阴干则无此弊);薄荷亦应阴干,但传统方法均行晒干,以致色泽焦老萎黄,且其挥发成分损失。若遇阴雨时,多采用土法烘干,温度难于控制,药材又失于选择,其有效成分的保持更不堪设想。
2.5润切失度,药效难求
润切饮片操作中,粗制滥造现象也较严重。浸润时有的大小不分档,甚至整包入水泡之。小个的已润软如泥,有效成分流失;大个药材尚未润透、切制受限。不需分档的药材亦因浸润伤水而药效降低,如黄芩饮片色泽变绿即为伤水所致切制的饮片大小不符合药典规定。如苦参、何首乌、葛根、穿破石等片厚达lcm以上,形如大劈柴块,配方时分剂困难,煎煮中难出药效。有的只好单包嘱病家破碎后等分之。
2.6毒性成分超限,安全堪忧
目前,毒性中药材炮制不规范,不做毒性成分含量测定,因超限而中毒或死亡者,也屡有报道。近年来,我院救治多起外地转来的服制川乌、制草乌中毒之病例。表明市售毒性中药材炮制质量不合格情况严重,应引起医药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2.7包装简陋
包装多采用麻袋和废弃的化学编织袋装贮,因封闭程度较差,导致有效成分和可挥发性物质严重散失,使中药产品质量下降;国家有关部门没有明确的中药材加工和贮藏包装的标准,致使我国中药产业在低水平上运转。[3]
3中药材加工技术展望与对策
针对我国中药材产业中生产和初加工技术落后的现状,在未来的发展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研究。
3.1掌握采收季节、时间
一般根及根茎类药材在植物的休眠期采收,即秋冬两季。因根为植物的贮藏器官,植物地上部分开始生长时,往往会消耗根中贮藏的养分,如葛根在秋末冬季采收才是坚实粉性,到春天则xx无粉质而成“柴”了。
树皮类药材通常在春天或初夏四五月间采收,此时植物体内汁液充沛,形成层细胞分裂迅速,易剥离,如杜仲、厚朴。
叶、全草类药材通常在花蕾将开或花朵盛开、枝叶茂盛时采收,因此时植物已xx生长,生命力最旺盛,如艾叶、苏叶夏天采收,叶浓而茂盛:茵陈应于春初采幼苗为佳。
花类药材应正当花朵开放时,少数是含苞欲放时采集,若过迟则花干后易散瓣、变色,如旋覆花。
果实类药材应在xx成熟时采摘,此时种仁才有油性,如莱菔子、车前子。
动物类药材,一般根据生长时间、活动季节捕捉,如桑螵蛸三月收集,卵鞘入药;鹿茸清明后适时采收,过时则角化。矿物类药材全年均可采集。
3.2掌握产地加工方法
认清世界xxxx迅速发展的国际潮流,积极借鉴和引进国外生产xxxx的经验与成果,提升中药材生产、加工和贮藏的水平。正确指导群众对药材进行合理加工处理,可以保证药材质量,提高药材规格档次,避免因加工不当引起的浪费,这对充分利用药源、提高群众的劳动效益有很大价值。如桔梗、天冬不刮去粗皮而降档收购,厚朴没经过“发汗”等,既是对药材的浪费,又是对群众采药积极性的打击。可建立“毒性药材炮制加工厂“,按《中国药典》方法进行加工和检测毒性药材。市场流通的毒性中药材应有质检部门加封的标志(以大包装套小包装,小包装流通中不得开封),以杜绝中毒事故。对普通中药材的净选、饮片切制等亦应加强监督、管理和质检,充分发挥各地药检、药政部门的职能作用,把好药材初加工这一关。
3.3具备药材鉴别能力
鉴别是把好药材真假和品质优劣的重要环节,是一项细致、技术性强的工作。收购人员对原植物和加工后的半成品或成品应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当前,有些不法商贩运用各种手段制xx药或以次充好,如将百合科老鸦瓣充当川贝母,菊科大理菊根充当天麻等。
3.4具有包装和保管知识
鉴于中药材品种繁多,性质不同,规格复杂,包装的方法要求也不同。通常全草或树皮类用麻袋片打成捆,如瞿麦、厚朴。果实、种子类用麻袋封装,如山楂、扁豆。易碎、较贵重的药材用木箱装钉,如茯苓、鸡内金。颗粒小、易流失的药材用塑料袋或细布袋封装。收购来的药材大多需在仓库储存一段时间,这需要具有一定的保管知识,注意仓库中的湿度、温度、光线等。环境湿度高,药材易发霉变质;长期堆放底层的药材要定期搬翻;易燃、剧毒药品要单独存放,专人保管。
3.5不断转变观念,加快中药材现代化进程
不断转变观念,加大家栽中药材科技的推广力度,严格按照GAP生产中药材,提倡和鼓励中药企业与地方政府、药农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规模化的中药材GAP生产基地;积极研究和引进中药材加工设备,注入现代生物技术,力争杜绝或减少原药和统药的上市销售;鼓励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积极申报国家重大中药材课题,深入研究我国中药材现代化的理论和技术问题。
参考文献:
1宋淑华,陈淑艳. 各类中药材加工方法.农村农业农民,2003年第9期.
2刘国应.中药材的贮藏方法.中国中医药报,总2264期.
3蔺海明.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初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