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我在改革开放之初当上了导游(图)

刘志

1976年刘志(后排右戴帽者)接待香港新闻代表团合影

今年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但是桂林的旅游开放是在1973年,到现在已有35年了。那一年,桂林接待了时任加拿大总理的皮埃尔·埃利奥特·特鲁多,后来人们都把这一年确定为桂林旅游的开放之年。这一年,全市接待入境客人有977人。

那时还没有旅游局,所有的旅游接待都由外事办负责。我1974年年底调到外事办旅游科当导游,可以说是桂林最早的一批导游了。后来我到旅游局、桂林中国国际旅行社都工作过,直到退休都没有离开过旅游行业。

导游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段重要经历,从桂林的旅游开放到全国的改革开放之初的一段时间,我一直从事导游工作。改革开放之初当导游的经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那时当导游很重学习,懂外语的最吃香

桂林刚开放旅游的时候,其实全国都还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所以我们接待的国内游客几乎没有。但我们10来个人的旅游科,却挂有3块重要的牌子:中国国际旅行社桂林支社、桂林市中国旅行社、桂林市接待办。我们接待的客人主要是外宾,此外就是前来交流、考察的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因此对导游要求很高,特别是接待境外客人的,政审非常严格,仪表仪容也有讲究,头发都不能随便梳的。

我们旅游科10多个人都是从各个部门抽调来的,懂外语甚至懂接待的人都不多。因此当时除接待之外,我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一个是政治学习,一个是业务学习。每个星期有3个晚上要进行政治学习,强调的是“外事无小事,事事是大事”,要求“拒腐蚀,xx沾”,不要收小费,不收客人赠送的礼品等。客人送的任何礼品,包括纸巾、圆珠笔、电子表什么的,全部都得上交———说来好笑,最早我们看到外国人用纸巾,还说人家的毛巾怎么那么差,后来才知道那是一次性的纸巾。

业务学习除了学接待礼仪、背导游词外,就是学外语。大家的外语底子都很薄,但大家都拼命学。我先是进修了英语,后来又学了日语。上班没有接待任务,大家就都捧着外语书在看,办公室简直就成了教室,非常安静。再不喜欢学习的人,到了我们办公室这样的环境也会变得爱学习起来。

很长一段时间内,因外语人才很缺,懂外语的很受重用,提拔也快。

路不平灯不明,但导游精细服务很让游客满意

我刚当导游的时候,整个国家都很穷,导游也一样。开始接团时没有统一的服装,但领导要求大家都要把自己{zh}的衣服穿出来,以体现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为国争光。我找来找去,感觉自己{zh}的衣服也对不起客人,就去问朋友借了一件。我还记得是咔叽布的中山装。

当时的行程很单纯,基本上就是三山两洞一条江。漓江是从市区内滨江路码头出发,直接开到阳朔,内宾票价才几块钱。全市的宾馆饭店也没几家,主要是榕湖饭店、甲山饭店和漓江饭店,也没有什么社会饭店,因此吃饭基本上都是回宾馆饭店吃。交通方面,{zh}的车是榕湖饭店的北京大客车,但也没有空调。最忙的时候,曾用公交车接过客人。最重要的一条旅游通道———桂阳公路也是一条二级路,很窄,还坑坑洼洼的,碰到会车就得减速。有时从阳朔回到桂林天都黑了,路灯也不够亮。

关于上面的情况,人们总结出对桂林印象的一句话,那就是“路不平灯不明”。还有一句话也流传蛮广,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到了桂林睡地下”。这句话说的也是真事。到了八四年八五年,来桂林旅游的境外客人达到了二三十万,但宾馆饭店还是不多,招待所也没几家,到处都住满了。怎么办,只好住地下。说是地下,其实住得最多的是榕湖饭店大礼堂的舞台,打的都是通铺。

那时宾馆饭店少,基础设施也差,但是到桂林来旅游的客人基本都是满意而归。为什么,首先当然是绝美的桂林山水让他们震惊和心醉了,另外就是当时的环境特别好,漓江水特别清,里面的鱼儿也多。有一回到了九马画山,外宾想吃漓江鱼,一下子就有渔民打上来,足足有70斤一条,提起来有一个人这么高。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导游的用心服务弥补了硬件的不足。举个小例子,客人们要在山上照相,我们导游一定要站在靠在悬崖的一边,把危险留给自己。当时大家都是一心一意带好团,大家拒收小费,拒收礼物———虽说给小费是国际惯例,但这在当时还是给外国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当时没有加点也没有购物———当然那时也没有什么点可加没什么物可购,但客人观光游览游得很开心。

可以这样说,改革开放之初的导游,为在国际客人面前树立桂林的良好形象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导游的追求是让自己的客人永远怀念桂林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桂林旅游发展非常迅猛,导游队伍也迅速壮大,随后就出现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比如,收小费的情况出现了。刚才说过,这本是国际惯例,但当时我们还没和国际接轨,不给收小费,但有人开始偷偷收了。这还不算,有的不光收,还索要,到了八四八五年甚至出现了失控的状态。当时外汇券值钱,也有的导游趁机调外汇券牟利。

随着社会餐馆的出现,导游也不再满足于只带客人上原来的几家饭店吃饭了。他们带去社会餐馆,因为那里有好处。开始是人家来拉关系,交朋友,接着是给吃给喝,然后是给烟。给的主要是恭贺新禧,这家饭店给一包,那家给两包,{zh}是给一版(四包)。后来又给彩色胶卷,当时彩色胶卷很值钱。发展到{zh},什么也不给了,就直接给钱,也就是给回扣。

后来购物店也出现了,开始主要是画店。导游只要带客人去,客人买不买都有好处,买了还有回扣,而且很高。很多客人花了高价买了实际上并不值那么多钱的东西。所有这些,给桂林旅游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社会在发展,旅游行业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很多是好的。比如,现在桂林的城市建设得这么漂亮,许多景点都是{sjj}的,交通也很方便。我去过很多国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景区、酒店等硬件设施xx可以和世界发达国家相媲美。但是,我觉得有些东西是不能变的。比如导游,可以说是城市的名片,你可以通过正规渠道获得你应得的报酬,但你得有做人的良知,有基本的诚信,你必须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这些是不能变的。在这个方面,改革开放之初的导游,是现在年轻一代导游的榜样。

现在条件这么好,作为一个老导游,我希望我们年轻一代的导游要好好珍惜这个行业,爱岗敬业,精通业务,学好外语,把桂林精华的景点介绍给客人,让每个来了桂林的客人永远怀念桂林,让他们来了{dy}次还想来第二次,这应该成为年轻一代导游的追求。这个事情很多人没办法做到,但导游可以做到,让桂林成为世界旅游更为闪亮的明珠。

郑重声明:资讯 【讲述:我在改革开放之初当上了导游(图)】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