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区位于广州市中心,总面积33.8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02.63万人,户籍人口115.84万人(2007年)。 区人民政府驻越华路,邮编:510030。代码:440104。区号:020。拼音:Yuexiu Qu。英文:Yuexiu District。 越秀区是广州中最古老的中心城区。是广州的商业中心,秦统一中国后,设南海郡,郡尉任嚣选中了白云山与珠江之间一块负山阻海的地域(在今越秀区域内)作郡治,于公元前214年筑起番禺城(番禺城的遗址就在越秀区内)。此后,沧海桑田,珠江江岸南移,内湖湮没,河涌淤寒,冲积平原不断增大,番禺城在其后各个历史朝代亦不断扩展,如汉代西拓其城,宋代四次扩城(筑子城、东、两翼城和雁翅城),明代跨越秀山筑新城建十三门以及清代临江砌新城等等。 越秀区东起广州大道,与天河区接壤;南临珠江,与海珠区隔江相望;西至人民路,与荔湾区毗邻;北面到白云山山脚,与白云区相邻。是广州市的老中心城区。2005年,越秀区总面积为32.82平方公里,下辖流花、东风、洪桥、六榕、广卫、光塔、诗书、北京、大新、人民、东湖、农林、黄花岗、大东、大塘、白云、珠光、建设、华乐、梅花村、矿泉、登峰22条行政街道,总户籍人口为114万人,人口密度为34735人/平方公里。 越秀区是广州市最古老的中心城区,秦统一中国后,设南海郡,郡尉任嚣选中了白云山于珠江之间一块负山阻海的地域(在今越秀区域内)作郡治,于公元前214年筑起番禺城(番禺城的遗址就在越秀区内)。此后,沧海桑田,珠江江岸南移,内湖湮没,河涌淤塞,冲积平原不断增大,番禺城在其后不断各个历史朝代亦不断扩展,如汉代西拓其城,宋代多次扩城(筑子城、东、西翼城河雁翅城),明初合宋代三城墙跨越秀山而过,清代临江砌新城等等。在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广州城的发展变化主要都是在越秀区域内进行。正由于以上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使越秀区具有如下特点: 自秦朝在此设南海郡治起,在此地,西汉南越王赵陀建宫署,南汉刘称帝广营宫室,历朝自东吴设广州,唐置岭南道,宋改广南东路,元设中书行省,明、清改广东省,相应所设军事、行政中心均在越秀区域内;民国时期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时,总统府设在越秀山南麓(位于今中山纪念堂前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东省、广州市人民政府以及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大常委都设在越秀区域内。 三国时虞翻开堂讲学,魏晋南北朝大批海外高僧来华,译经传教皆在光孝寺。唐xx科取仕以来,广州成为省内读书人学习进修之地,至今,越秀区内还保留着众多古老地学宫、书院、学堂地遗迹遗址,如南海学宫、粤秀书院、越华书院、应元书院、西湖书院、庐江书院等,成为广州历史文化和中外文化地{zh0}见证。 由于越秀区基本为广州旧城,所以,广州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多聚集在区内。据1997年底统计,越秀区内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gjj}的有5处(7个);光孝寺、怀圣光塔、圣心教堂、广州公社旧址和秦代造船工场遗址、镇海楼、五仙观及岭南{dy}楼、明代古城墙、“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和中山纪念堂纪念碑;市级的有22处;粤王井、三元宫、、濠畔清真寺、城隍庙、绍武君臣冢、王兴将军墓、庐江书院(何家祠)、海员亭、光复纪念亭、黄埔军校校办事处旧址、广东省财政厅大楼、永安堂、爱群大酒店、东亚酒店、、解放军进城式检阅台旧址(市府合署)、广州解放纪念雕像合简氏祖祠,越秀山的五羊石像、水塔、四方炮台遗址。此外,还有一批内部控制文物保护单位共有155处,而其中约四分之一分布在越秀区9.16平方公里域内。 广州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最早{zd0}的外贸港口之一,也是中国最早设海关官员(唐代的市舶使)和{dy}个设海关(市舶司)的城市,频繁的对外贸易造就了广州的商业繁荣,唐代大批波斯人、阿拉伯人来华贸易,侨居在今越秀光塔路一带,称为番坊。宋代“双门底”以南(今段)发展成为商业闹市,城西南的南濠口、西澳(今诗书街、省中医院一带)是广州{zd0}的外贸码头、市舶司驻地,有“百货之肆、五都之市”之称。明、清时期的一带(当时是城濠),秦楼楚馆、商铺林立,堪似南京的秦淮河。广州近代4个商业中心,有3个在越秀区内,即北京路,中山五路、解放中、长提——人民南路。1957年以来,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均在越秀区辖内举行。改革开放以来,辖内多条各具特色的商业街先后形成,如闻名海内外材料汇集的泰康路、大南路。惠福路,副食品批发市场一德路,纸张、油墨一条街,天成路等等;北京路、中山五路一带逐步成为广州市最繁华的一个商贸中心和古城文化旅游区;流花地方也成为广州市新的商业繁华地带。 2001年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之前,越秀区总面积为9.16平方公里,总人口为429373人,人口密度为47036人/平方公里。越秀区的光塔街、纸行街、诗书街、解放南街的范围是乾隆二十一年(1795)以来,分批从北京、天津调粤驻防的八旗兵及其后代世居的范围。怀圣寺一带古籍称为“番坊”,居住着不少唐宋时期来华贸易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的后裔。明代以来,从北方南下的回、满族居民也多集中居住在原小东营寺、南胜寺、濠畔寺一带,故此,越秀区成为广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城区。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越秀区除汉族以外,还有回、满、壮等26个少数民族共4277人,占广州市区内少数民族总人数的3.08%,占全区人口的1.25%。 越秀区是广州最古老的中心城区。在2005年广州市行政区大调整后,越秀区成为广州市区域面积最小、人口密度{zg}的中心城区。 越秀区作为广州市行政、商贸、金融、文化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目前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特色经济为带动,商贸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区内已形成北京路、海印地区、英雄广场、一德路等一批知名商贸区,中山五路一带已成为广州市最繁华的一个商贸中心和古城文化旅游区;形成了环市东国际中央商务、东风路现代服务、流花会展等各具特色的商务区,区内写字楼云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高度密集,形成具有特色的“总部经济”,成为华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越秀区内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销售总额等各项指标均名列市属各区前茅,商贸中心地位凸显,是广州市的经济强区。 广州是千年商埠。2000多年来,广州一直是南中国{zd0}的商业城市和对外贸易城市,也是中国最早设海关官员和{dy}个设海关的城市,频繁的对外贸易造就了广州的商业繁荣。连通广州与东西方沿海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其起点和基地在越秀。南越国时期,这里已成为象牙、翡翠、珠玑等奇珍异宝的集散地;唐宋元代,在越秀光塔路一带形成的“藩坊”,聚集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以及世界各地的商客达12万;宋代“双门底”以南(今北京路段)发展成为商业闹市,城西南的南濠口、西澳(今诗书街、省中医院一带)是广州{zd0}的外贸码头、市舶司驻地,有“百货之肆、五都之市”之称;明、清时期的濠畔街一带(当时是城濠),秦楼楚馆、商铺林立,堪似南京的秦淮河。纸行街、米市路,是行还是街,是市又是路。昔日濠畔街,有“繁华胜秦淮数倍”之说,可见其盛况。高第街、状元坊,则是商业与文化交相辉映的生动例证。 在越秀,临街商铺平均密度达到90%以上。越秀人在自家屋子开一扇门,摆几个货柜,就可做生意,而且可能这一扇门里已经垄断了某一商品在广州甚至全国的发货权。 商业文化是岭南文化的突出表征,越秀区是广州商业文化极其发达的缩影。广州近代4个商业中心,有3个在越秀区内,即北京路、中山五路、解放中四牌楼、长提—人民南路。1957年以来,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均在越秀区辖内举行(广州新国际会展中心投入使用后仍有部分项目在旧址举行),更是万商云集,名闻天下,成交额占中国每年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1/3,被视为中国外贸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改革开放以来,越秀区的商业优势进一步增强,商贸网点约占全市的19%以上,形成了数条知名的特色商业街、如闻名海内外材料汇集的泰康路、大南路、惠福路、副食品批发市场一德路,纸张、油墨一条街天成路等等,以及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一定知名度的商业名店和专业市场,如广州百货大厦、新大新公司、北京路商业步行街、流花服装市场等;北京路、中山五路一带逐步成为广州市最繁华的一个商贸中心河古城文化旅游区;流花地方也成为广州市新的商业繁华地带。越秀区因此也享有“购物天堂”的美誉。 2005年,越秀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89.38亿元,占全市总量17%以上,居各区之首,同比增长10.00%。其中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54.67亿元,占全市总量近1/3,居全市各区龙头地位,同比增长9.7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4.70亿元,同比增长16.73%,二、三产业比例为3.90:96.10。 全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2.79亿元,占全市总量近1/5,同比增长10.06%;实现商品销售总额2139.67亿元,占全市总量近1/3,同比增长14.86%,两项总量指标均居位全市各区xx。其中,销售超亿元商贸企业达192家,实现销售额1242.41亿元,同比增长 18.86 %,占全区总量的一半以上,占全市总量的1/6;其中销售超5亿元的商贸企业达59家,实现销售额930.51亿元,占全区销售总量近2/5,占全市总量的一成多,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汽、煤、柴油等石油制品以及纺织品、服装等行业。 全区商品交易市场241家(含186家专业市场、55家综合市场),市场成交额98.82亿元,同比增长15.67%。专业市场中居销售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服装、文化音像(书报杂志)、通讯及家电业,而仅白马服装市场和新大地服装城两家市场成交额就占了全区专业市场成交额的1/3,占本行业成交额近2/3。 全区6000多家现代服务业企业全年实现营业额1642.96亿元,占全区总量的39.68%,同比增长12.21%;实现增加值322.44亿元,占全区总量的36.25%,同比增长11.83%。 总部经济和民营经济已成为越秀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区250家总部企业全年实现营业额2238.67亿元,占全区总量的一半,同比增长11.45%;实现增加值367.25亿元,占全区总量四成多,同比增长10.53%。其中,环市东商务区总部企业93家,占总部企业的37.2%。全区民营企业达1.48万家,占全区企业总量的七成;全年实现营业额1522.72亿元,占全区总量1/3,同比增长14.25%;实现增加值255.32亿元,占全区总量1/4,同比增长14.21%。 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415.31亿元,增长3.00 %。 招商引资成效突出,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955万美元,同比增长33.52%;合同利用外资20961万美元,同比增长37.08%。新批项目154个,其中投资额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7个。 税收增势明显,财政收入平稳。全年全区税收完成199.27亿元,同比增长20.17%。其中国税完成78.52亿元,同比增长40.03%;地税完成120.75亿元,居全市xx,同比增长10.03%。 [1]越秀区被誉为“古城商都”的黄金宝地,地处广州市中心,位于古广州城域内,是广州市的发源地,是“三朝十帝”都会所在地。越秀区汇聚了8个朝代、上下跨度2000多年的文物古迹,闻名中外的五羊石像、镇海楼、千年古道北京路、中山纪念堂、五仙观、六榕寺、光孝寺、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等均在该区,是名城广州的一个缩影。同时,越秀区历来就是广州的商贸中心,“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基地均在越秀。总之,越秀区既是历史文化的聚宝盆,又是商贸旅游的富矿区。 越秀区辖22个街道(洪桥、广卫、北京、六榕、流花、东风、光塔、诗书、大新、人民、东湖、农林、大东、大塘、珠光、白云、建设、华乐、梅花村、黄花岗、矿泉、登峰)。 越秀区之名始于1950年6月24日(由原西山、德宣和小北3个区合并而成,其范围相当今越秀北部),因区内有名胜越秀山而得名。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同年12月,广州划为28个区并分别成立区人民政府,今越秀区范围有如下7区:西山区、德福区、靖海区、小北区(大部分)、太平区(部分)和永汉区(部分)。1950年6月广州28个区合并为16个区,今越秀区范围含当时德越秀区(今越秀区北部)、惠福区、太平区(部分)和永汉区(部分)。1952年9月,广州重新划分城、郊各区,市统辖东、南、西、北、中、郊和珠江7个区,今越秀区范围,是当时的北区(绝大部分)和中区(一部分)。1960年7月,中区的8个街道(太平、德成、大新、诗书、一德、解放南、大南、泰康)并入北区,北区改称为越秀。后把永汉南、珠光、德政南、大塘、芳草5个街道划归东山区管辖。 1952年9月24日越秀区与永汉区(部分)、惠福区(部分)合并,称为北区(其范围相当今越秀区的惠福东、西路以北和东山区西南部)。1960年7月北区与中区的东部合并,统称为越秀区,次年8月,越秀区的东南部划入东山区后,越秀区的辖区沿袭至2005年初。行政区域:东以麓景路、东濠涌、法政路、德政北路、中山四路、府学西街、北京路为界,与东山区接壤;南以人民路、西华路、荔湾北路、流花路、站前横路、站前路、站西路为界,与荔湾区毗邻;北面以火车站、桂花路、市射击俱乐部、飞鹅岭为界,与白云区、天河区相邻。 2005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35号):撤销广州市东山区;将原东山区的行政区域,白云区的矿泉街道,天河区的登峰街道、天河南街道的和中山一2个居委会、沙东街道部分区域划归越秀区管辖。越秀区人民政府驻越华路。对新组建的越秀区和荔湾区的部分边界线进行了调整。调整前,越秀区面积8.9平方千米,人口42万(2003年)。 1999年7月1日始,越秀区从原来的19个街道调整为流花、东风、洪桥、六榕、广卫、光塔、诗书、北京、大新、人民10个街道;共设居委会223个。 2000年,越秀区辖10个街道。总人口341422人,各街道人口: 34394 44760 39090 32665 39785 36421 36166 32265 26869 19007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越秀区总面积为9.16平方千米,总人口为429373人,人口密度为47036人/平方千米。 2002年,越秀区辖10个街道(洪桥 广卫 北京 六榕 流花 东风 光塔 诗书 大新 人民) 2004年,越秀区辖10个街道: 洪桥街道:辖 德源里、、洪庆坊、三眼井、豆腐寮、应元、越秀山、天秀、北园、马庄巷、法政11个社区。 广卫街道:辖 莲花井、雨帽、吉祥、华宁里、昌兴、财厅前、越华大院、都府、长胜里、登云里、福恩里、雅荷塘、仁生里、青莲里14个社区。 北京街道:辖 禺山市、、小马站、流水井、白沙居、龙藏、盐运西、清源巷、仙湖、高第、许地、民星12个社区。 六榕街道:辖 将军东、旧南海县、文园巷、稻谷仓、兴隆东、盘福、清泉、兰湖里、双井、象岗山10个社区。 流花街道:辖 桂花岗、桂花苑、火车站、流花桥、兰圃、花果山6个社区。 东风街道:辖 流花湖、四方塘、德坭新村、盘松苑、彭家巷、{dy}津、凉亭坊、司马坊、迎寿里、嘉和苑、驷马涌11个社区。 光塔街道:辖 马鞍北、师好巷、诗家里、玉华坊、云台里、回龙里、和义巷、怡乐里、杏花巷、孝友东10个社区。 诗书街道:辖 迎虹里、观绿、馥园巷、、温良里、白薇、通宁道、枣子巷、三元巷、福地巷、陶家巷、祝寿巷12个社区。 大新街道:辖 魁巷、高第西、石将军、象牙北、庆福里、西华里、大德中、大新中、南华园、玉带濠、濠畔中、三府前、濠畔西、和宁里、大新西、状元坊、一德西、连元巷18个社区。 人民街道:辖 安业里、得元巷、仁济东、兴贤里、盐亭东、海珠石、果菜西、青兰里、靖海门、五仙门、太平通津、太平沙、泰康城、素波巷、水母湾、木排头16个社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越秀区辖22个街道(洪桥、广卫、北京、六榕、流花、东风、光塔、诗书、大新、人民、东湖、农林、大东、大塘、珠光、白云、建设、华乐、梅花村、黄花岗、矿泉、登峰)。 原:东山区 2005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35号):撤销广州市东山区,将原东山区的行政区域划归越秀区管辖。 东山区总面积16平方千米/17.2平方千米。总人口64万人(2003年)。 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510080。代码:440102。区号:020。 2000年,东山区辖10个街道。总人口556264人,各街道人口: 70189 45899 梅花村街道 55838 80881 49575 45892 42034 57631 71849 36476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东山区辖10个街道(东湖 农林 大东 大塘 珠光 白云 建设 华乐 梅花村 黄花岗)。 2004年,东山区辖10个街道(东湖 农林 大东 大塘 珠光 白云 建设 华乐 梅花村 黄花岗)。 东湖街道:辖 德安、新河浦、培正、小东园、寺贝、寺右、五羊北、五羊东、五羊南、幸福、明月、达道北、达道南、乐景14个社区。 农林街道:辖 中山二路、马棚岗、执信南、竹丝岗、竹丝二马路、新南路、农林下路西、农林下路东、农林上路、东园新村、三育路、东风东12个社区。 梅花村街道:辖 福今、梅花村、水均、共和西、西元岗、共和、共和东、共和苑、中山一、东兴南、东兴中、梅东、东风二、环市东14个社区。 黄花岗街道:辖 永福、科苑、永泰、云鹤、空司、区庄、犀牛北、东环、菜寮、执信、水荫南、水荫西、水荫北13个社区。 华乐街道:辖 青菜岗、青菜东、邮电、螺岗、黄花新村、华侨新村、花苑、淘金、白云、天胜村、麓苑11个社区。 建设街道:辖 六马路、中马路、二马路、横马路、大马路、较场横、黄华南、黄华塘、黄华北、旧北园、麓湖路11个社区。 大塘街道:辖 东平、东皋、北横、越秀北、豪贤、德政北、芳草、东方里、龙腾、越秀中、秉政、德政中、大塘、朝阳、文德15个社区。 珠光街道:辖 东沙角、广舞台、越秀南、定安里、万福东、湛塘路、东园路、福行、珠江园、祖庙前、新福里、清水濠、文德路、文明路、仰忠、厂后、爱家园、海傍18个社区。 大东街道:辖 署前、启明、东华市场、新南、菜园东、长庚门、东川、东源、青龙里、东华西新街、元运街、兴仁里、仁秀新街、仁秀里、、启正、东里、东贤里、荣华南、中山三路20个社区。 白云街道:辖 堤畔、筑南、麟安坊、永胜上沙、东湖新村、湖滨、花园新村、东船上、海印、大沙头、二沙岛11个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