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丘陵传统工艺手工业产业区:位于易县东南部,总面积44.9km2。涉及尉都、凌云册和裴山三个乡镇,19个村。区内鞋垫产业已成规模。生产规模大,销售范围广,已占大部分国内市场,并远销俄罗斯等国。该产业现已辐射到了塘湖、凌云册、裴山等乡镇村,形成了颇具区域特色的产业经济。易水古砚久负盛誉。已形成了石料开采、雕刻、销售为一体的采、加、销产业体系,在国内有较高的占有率,该产业已呈现出越做越强之势。鞋垫、砚台的年产值占全区非农总值的40%~50%,由此使农民增收104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9.1%。
3 丘陵林果旅游资源产业区:位于易县最南端,总面积160.2km2,涉及独乐、山北、塘湖、管头四个乡镇,43个村。林果业是该区的特色产业。以生产水李为主的设施林果在独乐乡已悄然兴起,人均果树2亩。农民人均纯收入约70%来自林果业。独乐乡已成为全县名副其实的林果专业乡。果品总产量占全县果品总产量的近20%。旅游业系该区的第二主导产业。借助狼牙山{gjj}保护单位和省级重点旅游景点的机遇,区内旅游业呈日趋火热之势。2005年旅游业给当地农民人均增收200元左右。
4丘陵牧业杂粮产业区:位于易县丘陵地带,总面积546.4km2,涉及高村、裴山、塘湖、白马、流井等10个乡镇,119个村。区内小杂粮产业已渐起步。该区是全县小杂粮的集中产区,小杂粮产量占全县总量的47%,已形成全县甘薯和谷子两大生产基地。畜牧生产初具规模。牛、猪、羊饲养量分别占全县饲养量的25~26%,家禽占22%。区内建有百泉养牛、养羊精品示范园,瘦肉型猪场2个,家禽养殖场16个,家禽存栏18490只。
5 丘陵林渔游资源产业区:位于易县中心地带,介于丘陵与浅山过渡区域。总面积218.3km2,涉及梁格庄、西陵、大龙华、安格庄4乡镇,40村。统揽全县水产养殖于一区。渔业是本区的优势产业。全县水产养殖95%的资源和产量均出自本区,渔业产值占该区农业总产值25.6%,占全县渔业总产值的92.6%。旅游业蓬勃发展。该区旅游业堪称全县旅游业的“龙头”。景点多,品牌多,功能较完善,旅游直接收入占全县旅游总收入的81.2%。
6 浅山林牧矿资源综合产业区:位于易县西南部,总面积721.8km2,全为山地。涉及管头、七峪、甘河净、坡仓、乔家河、良岗等9乡镇,74个村。林业生产的位置突出。该区是全县林业生产的重点区域之一。干果产量占全县总量的23.9%,其中板栗占60%,花椒占54.65%。有林面积位居各区之首,占全县的27.6%。畜牧业是实施易县“西繁东育”战略的仔畜繁殖区,每年为东部平原区域提供大量仔畜。畜牧业产值占全区总值的42.6%。金矿、铁矿采炼和花岗岩大理石开采加工等矿产建材业发展迅速。有各类开采加工企业140家,从业人员3010人,产值占非农总产值的52.1%。
7 浅山林牧矿电游资源综合产业区:位于县城西北边界地带,总面积470.26km2,全为山地。涉及紫荆关、南城司、大龙华3乡镇,50个村。林牧业是该区的基础产业,其产值占到了农业总产值的46.5%。矿产业发展迅速,建筑砂、黄金、大理石、铁粉、麦饭石等生产均占据全县矿产业的半壁江山。年产值15190万元,占本区非农业总值的51.3%。小水电已成为全县水电事业的支撑,对全县工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旅游是近年来形成的一个朝阳产业。以紫荆关景区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景点的开发已初见成效。与清西陵景区相呼应,对全县旅游业产生了良好的互补作用。
8 深山林牧生态旅游产业区:位于县城西北部边界,面积71.5km,全为山地。涉及蔡家峪一个乡,5村。林牧业是该区的主导产业。林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7.5%。林业既为本区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全县重要的林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西北大门。畜牧业,人均肉类总产量183kg,居全县之首,其产值接近平原区的水平。土豆产业已渐起步。马圈子土豆种植颇具特色,个大、淀粉丰富,面甜适中,口感颇佳,深受市场亲睐,是当地的优势品种。生态旅游迈出可喜的一步。已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了科学整合,修路改善交通,为生态旅游创作了条件。
2 文明生态村建设。继续搞好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四在农家”活动,塑造农村新风貌,即:“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风貌。使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要大力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促使新风尚蔚然成风,不断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文明生态村的样板示范作用,带动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2010年建成文明生态村200个。
4 培育新农民。挖掘人力资源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措施。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从娃娃抓起,通过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让所有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对现有农村劳动力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进行行之有效的农业生产基本技能培训,多培养一些技能性实用人才,以提高农民创收致富的本能。按照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标准,加强农村人口劳务技能培训,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农村务工队伍。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去农村就业并兼职,这是快速提升农民素质的一个捷径。
5 统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实行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普及高中和学前三年教育,进一步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全面完成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改善山区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在山区农村基本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完善对农村困难群体的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和“五保供养”制度,到2010年使全县9.8万贫困人口彻底实现脱贫,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50%以上。
绿色生态林果业。按照西防护,加速绿化,综合治理;中经济,大力发展经济林,提升林业经济效益;东用材,发展平原林业,延伸产业链条的总体布局,重点建设特色经济林基地(包括流井至七峪环坡经济林产业带、以独乐为中心的杂果经济林产业带)和林木种苗基地(包括以梁格庄镇为主的花灌木种苗产业带、以桥头乡为主的大规格类苗木产业带和以高陌乡为主的常绿观叶植物产业带);实施精品示范带动工程,突出抓好“狼牙山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到2010年,商品林面积达到61万亩,苗木面积6万亩,基地供种率达到95%,良种使用率25%,果品产量达到25万吨,产值达到5.7亿元,到2020年,商品林面积82万亩,苗木面积8万亩,基地供种率{bfb},良种使用率80%,果品产量60万吨,实现产值1.8亿元。
生态畜禽养殖。以建设“直供京津鲜活畜禽产品基地”为目标,突出发展肉牛,稳定发展瘦肉型猪、生态鸡。2010年实现肉牛、肉羊、瘦肉型猪、生态蛋等畜产品分级、包装、保鲜、贮藏、加工标准化生产,达到无公害、有机食品标准,全面通过产地质量认定。重点抓好:肉牛“三区一市”(塘湖肉牛屠宰区、裴山肉牛繁育区、凌云册肉牛育肥区和北方牛市),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38万头,生产“燕都”牌牛肉产量3.5万吨;瘦肉型猪规模养殖,大力推广瘦肉型猪规模化、标准化饲养。重点培育练台广源猪场、东威集团猪场两个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和大风车绿色养殖基地,使全县瘦肉型猪养殖全部实现标准化,取代家庭养猪模式。猪饲养量达到150万头;生态鸡养殖,采取小群体与大规模共存的饲养方式,建设以甘河净、紫荆关、坡仓、良岗等乡镇为重点的西部山区生态鸡养殖基地,生态鸡饲养量达到150万只,柴鸡蛋产量达到5000吨,生态鸡肉1500吨。
高效生态种植业。以建设“直供京津小杂粮基地”为目标,重点建设无公害小杂粮、优质玉米、中药材三大基地。小杂粮基地以白马、流井、良岗、梁格庄、高村等乡镇为主,重点发展甘薯和谷子,到2010年达到11万亩(甘薯9万亩);玉米种植以凌云册、裴山、塘湖等丘陵区为主,大力推广种植饲粮兼优的“高油115”品种,以有效缓解畜牧饲料紧缺问题;无公害蔬菜5万亩,无公害率达到{bfb},每年向社会提供无公害蔬菜20万吨;积极发展食用菌生产,建设面积400亩、以恩村、大兴安、教场、杨家沟、紫荆关等为主的种植基地,使产量、产值分别达到60万公斤、300万元;中药材基地以西陵、坡仓、梁格庄等乡镇为主,重点发展知母、丹参、柴胡等药材品种,到2010年达到5万亩。抓好旱作农业示范县项目,推广旱作示范面积8万亩。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发展循环型经济产业,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产业增值,减少污染。“十一五”期间,重点谋划实施好太行和益水泥厂余热发电、矿渣灰砂砖生产、铁基催化剂等重点项目。完成县城污水处理厂项目,加快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大力发展“三位一体”农村沼气建设,抓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秸秆养畜。到2010年,秸秆处理率要达到85%以上,秸秆养畜可达到30万头(只),“三位一体”高标准沼气池达到2.4万个,实现“秸杆→畜牧→沼气”循环利用。
4 生态防护林建设。生态防护林建设是山区发展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事关全县生态环境改善乃至京津冀周边生态环境好转的大局。重点建设两大工程即“三北”防护林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一大基地即速生丰产林基地。完善森防体系即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退耕还林项目,规模30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5万亩,匹配造林5万亩,封山育林20万亩。涉及管头、良岗、桥家河、紫荆关等26个山区乡镇,256个村。抓好以防护、速生林为主的森林公园建设,包括狼牙山森林公园、千佛山生态公园、蔡家峪森林公园和川角森林公园,总面积3.3万公顷。“十一五”期间将狼牙山、千佛山晋升为{gjj}森林公园。
优质牛肉加工。建一座年屠宰加工3.5万头较高标准的肉牛屠宰综合加工厂,年生产优质牛肉0.6万吨,到2010年,年产优质牛肉1.2万吨,并全部实现牛肉及其产品的同步检疫,精细加工,分割包装,创出品牌,成为易县创汇的主导畜产品。打出“燕都”牛肉品牌,进一步扩大京、津、保市场份额。抓好丰华、广源、东威、靓豪等龙头型规模猪场建设,带动发展规模猪场40家,使瘦肉型猪饲养量达到120万头。
以贯穿全县境内的南水北调、张石高速公路xxxx工程为契机。实施以工程带动战略,全面推进全县矿产建材、运输、农业、旅游、服务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分别以两线为轴,沿线两侧合理布局,发展餐饮服务、高效农业、生态旅游等项目,山区沿线重点建设绿色林果示范园、采摘园、高标准农家山庄、自然生态景观,平原区沿线建设高效温室大棚和无公害蔬菜、优质粮食种植区,形成景色宜人的两条风景线、经济活跃的两条经济隆起带,把“两线”经济隆起带作为提升易县形象、拉动全县经济发展的窗口和纽带。
“一廊五区”建设: “一廊”即相关旅游线路和包括中山南、燕子、荆轲山、柴厂等在内的文明生态村精品走廊。“五区”即狼牙山生态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狼牙山、北娄山烈士陵园、大历禅寺、龙门水库等)、清西陵生态皇家文化旅游景区(清西陵、易水湖、龙湖、云蒙山、望龙山等)、紫荆关生态长城文化旅游景区(紫荆关长城、摩天岭、兴阳山等)、燕下都生态古燕文化旅游景区(燕下都、荆轲塔、战国影视城等)、洪崖山生态祈福文化旅游景区(洪崖山、千佛山、马头水库等)。突出对以狼牙山、清西陵、南湖为主的精品线路(包括红色旅游、山水观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祈福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绿色采摘旅游、燕文化旅游七条旅游线路)和燕下都、紫荆关、龙湖、云蒙山、千佛山、洪崖山六大景点的开发力度。到2010年,清西陵达到5A、狼牙山达到4A、易水湖达到3A,其它6个景区(点)达到A级标准,实现验收挂牌;旅游接待, 100张床位以上宾馆达到25家、宾馆总床位达到5000张以上,星级宾馆在现有4家(二星)基础上达到7家(新增四星、三星、二星各一家),民俗村达到47个,旅行社达到10家以上,导游员达到100名以上。把“一廊五区”建设成为生态良好、体系健全、要素完备、特色突出的易县旅游品牌,实现区域内“有山皆绿、有水皆清、沟壑鸟鸣、游人向往”的旅游胜地。
观光采摘园建设:包括南管头涧头生态休闲采摘园、岭东村狼牙山绿色生态游园、东西水牛筋山生态观光采摘园、北独乐龙头山生态采摘园、中独乐西寺生态休闲采摘园、南独乐凤凰山采摘园、松山生态采摘园、石家统生态采摘园、北娄山烈士陵园生态采摘园及南娄山南山、新畔石、太宁寺、白水港、太平峪、盘神庙生态观光采摘园。要突出规模,形成特色,完善包装。到2010年,将观光采摘园建成设施配套齐全、生态特色明显的休闲观光乐园,形成全县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综合考虑交通、地理、经济资源、产业等因素,进行城镇建设布局。以县城为中心,以国道、省路为轴线,将紫荆关、塘湖、裴山、高陌、管头、良岗、西陵、梁格庄、桥头等乡镇列为重点建设乡镇。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城镇经济。 “十一五”期间,把紫荆关建成集旅游、工业、贸易、文化于一体的综合小城镇;西陵镇建成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型小城镇;塘湖、裴山、高陌、管头、良岗等乡镇建成农产品加工及贸易型小城镇;梁格庄、桥头建成工业型小城镇。通过功能定位,突出行业和区位优势,形成优势集中,特色明显,互利性强的小城镇发展格局,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吸纳大批农村劳动力入城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提供广阔空间。同时要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法律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依法维权意识。完善外出务工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劳务输出基地,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创建“易州技工”、“燕都建筑”等一批劳务输出xxxx。到201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达到15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3亿元。
(二)加快科技创新,提高山区发展的科技含量 。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山区资源的利用率及其产品的科技含量、质量及效益。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山区投入增长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快山区种植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推广。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建立县、乡、村三级科技示范网,各乡镇均建有1~2个体现本地特色的科技示范园,各村扶持不少于5%的科技示范户;加强与中国农大、河北农大的联系,建立“产、学、研”三结合基地,完善新技术成果引进转化和人才贡献奖励机制,以确保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导作用。要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和“畜禽水产良种工程”,以此释放出强劲的科技活力。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山区农民的造血功能。
(四)加强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山区综合能力。水利建设,到2010年新打机井并配套48眼,接管165km,建水池(塔)及净化装置55座,解决55个村、4.64万口人、4400头大牲畜饮水问题和75个村,8.10万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建扬水站25座,塘坝15座,截潜流8处,水窖2000个,水池50个。完成胜利灌区、龙门灌区、北易水灌区、马头水库灌区、旺隆水库灌区五座中型灌区灌溉渠道的节水改造工程。发展节水灌溉工程10处,节水灌溉面积7000亩,低压管道7.1万亩。完成马头水库,莲花池、太宁寺、黄蒿、良岗四座小(一)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及灌区改造工程。对拒马河、北易水、漕河、环清西陵区、柴厂沟、豹子峪等主要河道进行综合治理,使河道防洪标准达到十年一遇。到2020年建水窖1700个,蓄水池20个,小塘坝8个,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8840亩。完成南水北调易县地表水厂的规划设计,使县城供水厂的日供水规模达到4.8万m3。完成全县900个自然庄、9.2万户的入户自来水工程和南豹泉、全山庄、豹子峪、东杜岗、武家沟、双合庄等小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加强山区交通、能源、通讯建设,重点改善山区道路300公里,开发山区新能源,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加强全国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建设,到2010年,完成琵琶台水电站、清源河水电站、大兴安水电站建设,并对紫荆关一站、三站、四站、五站及官座岭水电站设备进行改造、技术更新。使全县小水电站达到11座,总装机2.82万KVA。电话普及率达到35%,移动通信全覆盖。到2020年,在琵琶台水电站、胶东沟口电站上游建设梯级电站调节水库工程,同时建设一座装机2×1000 kw的坝后式水电站。完成涞源与易县交界处的拒马河旁建设梯级电站人工增雨中心工程和西陵抽水蓄能电站工程。
(五)严格资源管理,保护生态环境。认真贯彻《森林法》、《矿产法》、《草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矿山、林牧业管理,严禁滥开乱采、乱砍乱伐、草场过牧行为,采取矿产开采与恢复地貌及植被并重、林木科学合理更新、草场划区轮牧的方法,强化小流域综合治理,有效遏制水土流失。严禁滥采乱挖和滥捕乱杀行为,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大环境保护法的执法和环保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为实现山区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认真贯彻土地法,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在退耕还林工作中,该退耕的坚决退耕,不具备退耕条件的必须制止,以使山区有限地耕地得到保护。积极实施“沃土工程”,建立健全土地肥力监测体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行有机肥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增施有机肥,不断提高耕地肥力和质量。
(六)完善市场体系,搞活山区产品流通。抓好市场定位,提升市场功能,加快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改扩建厂东关农产品、狼牙山果品、大巨肉牛三个专业市场,完善易州小杂粮、塘湖肉牛区域产地市场;改革市场投资体制,解决市场资金瓶颈;大力培育中介服务组织,积极发展民间经纪人队伍;加强农资物流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县乡村农资物流专营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农产品、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搞好市场服务,加强市场信息体系建设;优化市场环境,维护市场秩序,规范市场管理,建设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开放式市场。
(七)建立健全环境监督监测体系。完善环保监测体系建设,提高环境污染自动化及快速应急检测能力和监测水平,实施环境质量状况定期报告制度。定期对山区资源和环境进行监测、评估,监督开采行为,监控污染动态,使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切实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生产与治理并举。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严格按省、部颁标准进行生产。建立农产品品牌评价、认证组织,加紧对优质农产品、无公害绿色产品的调查、评价、申报和认证。通过xx效应,促进山区产业化发展。
(九)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尤其要完善山区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为重点,国家经济技术部门为依托,农民自我服务为补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实加强县、乡农技、植保、种子、畜牧兽医、农机、气象等服务组织网络,鼓励农民自办各种服务组织;建立完善县、乡、村农业专业协会,建立协会会商制度,准确掌握市场行情;深化农村供销社和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山区物流提供有力的物资和资金支持。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以发展计划局农村经济信息监测网为中心,以连接农业局农业信息网等专业网站为支撑,以乡镇村信息为终端的全县“综合市场经济信息网 ”,建立市场信息收集、分析、定期发布制度,并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渠道,为山区农村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市场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