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复习策略(一)_冉云飞_新浪博客

生物:夯实基础 提高能力

  一、重视课本,落实基础

  生物学科是以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这些事实、概念、原理和方法构成了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它们是思考、理解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以能力考查为主导,是当前高考的基本理念,也将会是高考永恒的主题。但能力离不开基础知识,没有这些基础知识为载体,研究和分析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层,不可能深入,能力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当前的复习中存在着一种偏向,强调了能力,忽略了基础,甚至把课本都丢在了一边,沉于题海,训练所谓的能力。这样基础没有打牢,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以知识为载体,考查考生的能力,处理好xx中能力和知识的关系,是xx质量高低的一个标准,那么,在复习过程中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也是复习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复习迎考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充分利用好课本,是落实基础知识的重要途径。

  1.理解要到位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理解生物学的主要概念、原理和规律,不仅是掌握生物科学的基础,也是形成科学思维的正确途径。理解生物学知识,就是要对于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不仅要知道它们的涵义,还要知道它们的前因后果、适用条件和范围,以及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够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定性描述、解释生物学的现象和规律。理解知识和掌握运用知识的前提,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记忆牢固,才能纳入到相应的认知结构中去,才能随时提取和灵活运用。

  深刻理解生物学知识的基本方法在于多思,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面对生物学的现象、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疑问,进行思考。

  例如,关于"基因突变"的概念,课本的表述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就叫做基因突变"。这个概念给我们的信息是,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而这种改变的原因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这是对基因突变概念的表层的理解。如何深化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呢?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思考:

 ●基因与DNA、染色体、碱基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的含义是什么?碱基替换是否一定导致性状的改变?如果不是,什么情况下性状会发生改变,什么情况下不发生性状的改变?(有没有考虑到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的改变?有没有考虑到决定同一氨基酸的密码子可以是不相同的?) 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可能有哪些类型?分别可能带来什么结果?(有没有考虑到增添或缺失的数目以及位点可能带来的不同结果?)

  ●什么时候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哪些细胞可能发生突变?突变后的基因哪些可能传递到子代,哪些不可能传递到子代?

  ●为什么基因会发生突变呢?这能够给你什么启示?

  ●基因突变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的?这些特点可以解释自然界的哪些现象?

  ●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什么?有哪些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只有经过这些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并与已有知识间建立联系。又如,选修教材"发酵工程简介"中介绍了利用发酵工程原理生产味精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配制培养基→xx、接种→发酵→分离提取等步骤。许多同学往往只看到一个生产技术的介绍过程,而忽略了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知识内容。如果我们围绕这个生产过程多作一些思考,那么这一内容马上就会变得非常丰满。我们可以作如下的一些思考:

  ●培养基的成分有哪些?这些成分分别提供了哪些营养素?这属于什么培养基?配制培养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为什么要进行xx处理?如果不进行xx处理可能会有什么后果?

  ●接种的菌种是哪些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的代谢类型是何种类型?根据什么来判断?如果要获得优良的菌种,你认为有哪些方法?

  ●在发酵罐的装置上,搅拌器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通入空气?如果溶氧不足会有什么后果?

  ●为什么要有冷却装置?在发酵过程中温度升高的原因是什么?温度过高会给发酵过程带来什么影响?

  ●pH检测装置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发酵过程中pH会发生改变?pH的改变会给产物带来什么影响?

  ●你如何判断发酵罐中发酵的进程?

  ●在发酵过程中不断加料和放料有什么意义?

  ●从放料口获得的成分需要通过哪些步骤才能获得味精?为什么要加入Na2CO3这样,通过一个典型的实例,就把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的相关内容都综合到了一起,可进一步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促进对知识的应用,同时也将相关的知识通过一个实例贯穿了起来,形成了知识结构。

  2.记忆要牢固

  对生物学的学习来说,仅有对知识的理解是不够的,还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高考的问题背景是新的,但其落脚点一般是在课本上。只有牢固记忆基础知识才能做到应用自如。与其他自然科学相比,生物学有更多的需要记忆的知识。这些知识既是解题时思维的工具也是表达的形式。许多同学在考试时思维不流畅,不能用生物学的专有术语来表达,是与知识记忆不牢固密切相关的。就生物应考而言,背不是{wn},但不背是万万不能的。如果你不记得叶绿体的结构,不知道叶绿素在叶绿体中的分布,当然你就无法判断光反应在何处进行;如果你不知道原核细胞的结构特点,那么你即使知道xx是原核生物,你也无法正确表达它的结构特点。

  要特别注意记牢课本中的一些重要的结论。例如,必修第二章,可归纳出以下的一些结论性语句,这些结论往往就是答题的落脚点。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可以流动的。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细胞以分裂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xx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有重要意义。

  ●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zd0}限度。

  ●生物体内的绝大多数细胞,都要经过未分化、分化、衰老、死亡这几个阶段,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也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二、穿珠结网,构建网络

  在复习过程中,理解和记住知识结论是必要的,但这些知识如果不纳入到相应的认知结构中去,那么你获得的只是孤立的、没有联系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是缺少应用价值的。如果把我们的头脑比作是图书馆,头脑中的知识就是一本本的藏书,当我们要找到一本书,首先图书馆中必须有这本藏书。其次,这本书必须是编码后类归存放的,否则即使有这本书你也找不到,而且没有经过编号归类存放的书越多,将越会干扰对其他书的寻找。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的知识,只有将其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只有建立起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才具有价值。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是提高学习能力的根本。结构化的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知识结构化、网络化,才能在解决问题时迅速地、有效地提取知识,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情况下,能根据网络结构找到其他的途径。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高三生物复习策略(一)_冉云飞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