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怎样误解了乡村教育?

我们是怎样误解了乡村教育?

2010-03-21 01:31:02 阅读22 评论3 字号:

我们是怎样误解了乡村教育?

 

          许锡良

 

2007年5月去了一趟日本,参观了几所日本的中小学,感觉无论是所谓乡村的学校还是城市的学校,不论在学校设施布局方面,还是师资设备方面,已经没有什么差别了。教师是在一个县(即相当于我们的省一级行政区划)的范围内轮流执教,互相交流教师,因为教师们所在学校及地区已经没有什么差别,待遇上也没有什么差别,这种轮换工作成为制度化,也成为一种教育传统。教师的流动使教师经常可以面对新鲜的环境,不同的学生,不容易因雷同的环境,同样的人际关系而造成心理疲劳,有常教常新的感受。他们无论是城市的学校,还是乡村的学校,哪怕是东京闹区的学校,都是没有围墙,没有校门,而且都是绿化得非常好的,操场都是xx裸露的xx黄沙,校园里到处是本色的xx土壤。孩子们就是在这样的xx环境里自由快乐地成长的。即使在城市里,也一样可以体验到乡村的xx环境与自由的天空。而乡村里的学校也一样体验到城市里的文明,享受到与城里没有差别的师资设备。我看欧美国家的学校,也无不有这个特点。这些国家常常保留着非常好的原始生态,即使城市里也有这个特点,而在乡村里也同样存在着现代的一切文明,即使是乡村里的人,他们的技术也是先进的,人是文明的,富裕和谐的,精神是充实的。在这样的国家谈乡村教育,恐怕没有人会理解为什么要单独提出乡村教育。中国的乡村教育的前途恐怕也是消灭乡村与城市的差异。但是,这里存在着一个如何引导的问题。

    因此,我一直在想,我们的乡村概念究竟是怎样来的?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差?首先是我们误解了乡村这个概念。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在政策上执行剥夺乡村以建设城市的,剥夺城市周边以重点建设大城市的建设理念,特别是“三制”,即“户籍制、干部制、身份制度”,使得城乡差别在原来城乡之间可以互相流动的基础上,树立了一个铜墙铁壁,从此城乡之间壁垒森严,加剧了乡村的被掠夺的角色与地位,也导致了乡村的加速的破败与凋零。从此“乡村”与“城市”在中国近百年来成为特别显眼的概念。旧中国虽然城乡也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的,但是那时城乡之间没有什么人为地阻隔,所以城乡之间还可以互通有无,人才及居民也可以比较自由地流动迁徙,许多人并不一定愿意进城里居住,因为差别不大,乡村也有乡村的优势。但是,后来建立的那些计划制度,用户籍与身份人为地拉大差距,所有的乡村都成为被城市剥夺的对象,乡村存在的价值似乎是专为城市而来的,就是预备受到城市盘剥的。乡村除了源源不断地提供廉价的资源给城市里之外,只能够受到城市的歧视。乡村才在这样只送出,而没有吸收的前提下,变得日益破败的。因此,如果一边是城乡之间的种种阻隔,各种歧视政策拉大差距,一边去以“希望工程”的施舍方式去xx乡村,这只能是富人对穷人的施舍心态下的xx乡村,虽然比没有xx要好一些,但是,并不是乡村教育的根本出路。中国的乡村教育在xx环境方面日益受到来自城市力量的破坏,那些在城市里受到污染的企业与工厂,不断地被迁到乡村里来,使乡村实际上已经xx没有了乡村的自然环境,同时还要受到比城市里更为严重的污染,同时,乡村里的孩子又享受不到城市的现代文明所给予的陶冶。孩子们本来有的xx环境,泥土的芬芳,洁净的空气,在大自然中的自由自在,这些东西我作为乡村孩子,小时候是有的。我们那时分不清城市里的班车与公共汽车的用途有什么差别,但是,我们可以安然的骑在牛背上,可以看河里的小鱼自然自在地游动,可以在田野里打泥仗,还可以上山采摘野果子,几个小伙伴自己动手在山里用茅草自己搭一个躲雨的茅草房。这些乐趣现在的乡村的孩子常常没有了。在大自然中受到陶冶的孩子最终是有灵气的。但是,现在乡村在受到城市的污染与破坏的同时,我们的教育更是主动配合了这种倾向。乡村的自然与文化环境不仅没有被作为教育的资源来开发与利用,而且是被认为是要摆脱的对象。农村的学校如果也搞了塑胶跑道,那么周边几十公里的学校都会派人来参观,都会发出羡慕的目光。但是,我们却不知道,那块长着xx的小花小草的带着泥土芬芳的土地才是{zh0}的,孩子们在森林里自由的嬉闹玩耍是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最有益的。可是我们宁愿欠上数百万的债务也要把城市里的那些东西带到乡村来。乡村都市化,常常也主要是表现在这些方面。因此我们常常可以悲哀地看到,农村的学校里常常连一棵树也没有,连一片草地也没有。这里以城里有的钢筋、水泥、塑胶最为时髦,以多媒体与电脑的教学设备最为炫耀的资本,却偏偏丢掉了最可宝贵的教育资源。以为这样就是学了{zxj}的东西,却把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人的因素xx忽略了。

   有一次,我负责中学校长的培训论文答辩。这些农村中学校长大多写了教育现代化的问题,我问他们什么叫教育现代化?你们怎样理解教育现代化?他们都毫不犹豫地答道,现代化就是多媒体教学设备及塑胶跑道等等。我没有责备他们,确实我们许多乡村学校的领导与教师就是这样理解教育的现代化的。一切学城市里,一切以城市里的为榜样。其实无论是城市里还是乡村,我们都误解了教育的现代化,都忘记了人才是现代化的核心。重新认识人,理解人才是走进现代文明的重要途径。现代文明在欧美日这些发达国家与地区已经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这里有保存得非常完好的xx生态环境,有古香古色的古典建筑,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资源,人际环境和谐,精神充实。但是也不乏{zxj}的科学技术,而这一切都莫不以人为本。但是,我们却还在不断地污染乡村,破坏乡村,乡村有城市里的一切毛病,却唯独没有城市里的一切好处。乡村的孩子比城市里的孩子要更为刻苦,才能够勉强与城市里的孩子去竞争上大学的机会。他们甚至比城市里的孩子更像是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他们的身心健康没有人xx。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就是教育他们厌恶乡村,厌恶自己生长的环境,厌恶自己的家庭出身的农民身份。他们读书的全部希望就是进城,然后像城里人一样生活。

   关于乡村教育与平民教育的问题,我想可能还要重新来一次思想观念的启蒙,重新来认识人这个问题,重新来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农村的人常常身处自然环境中,却厌恶自然环境,农民常常并不喜欢那些参天的古树与成片的森林,他们看待这些常常是在xx地计算了可以值多少钱以后才会有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我的家乡如果哪片山上还存留一片较好的森林,那么用不了多久就会变成花花绿绿的票子,然后就成片的被消灭。学校虽然在山脚下,但是校园里却没有树,也没有草,甚至山上也没有了树。农民不喜欢树,乡村教师也不喜欢树。我的老家,我小时候还知道有不少百年古树,但是现在连一棵也没有了。中学里连一棵树也没有。种下去的树,不到长成就被砍了当柴火烧了。我在乡村中学当教师时,那间中学幸存下来的几棵树,年年被学校的教师剃得精光,仅仅为了当柴火烧。在没有宗教,没有现代环境科学起码常识,没有敬畏生命与天命的文化里,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所欲为的。一切都是为了权力与金钱,一切都显得那样浮躁不安。乡村生活虽然没有机器的轰鸣声,但是,乡村里人们聊天的声音有时远远大过机器声。教养与文明在这里常常成为被嘲笑的对象。世代相袭的生活习俗如果有人胆敢不同,那么必然无法生存下去。在我的眼里中国的乡村远非一个理想的地方。

   乡村的出路在于引进科学与文明,在于让人人懂得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在于敬畏生命。还要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果消灭了城乡差别,如果城市乡村化,乡村城市化了,还有必要谈乡村教育吗?我去日本访问时问到他们如何看待城乡差别及城乡教育的差别,他们告诉我说日本已经没有什么乡村与城市的差别,学校xx一样,教育理念xx一样,教育方式也无差别。我去参观他们的千叶县的国际中学,这是一间私立学校,xx建立在远离市区的半山腰,山即是学校,学校即在山里,优美宁静的校园环境xx与山里的自然风景联成了一片。学校既无围墙,也无大门。全校只有五六百个学生。但是,你去看他们的学校设施与布局,除了地势高低与城市不同外,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参观东京闹市区的学校,也是古木参天,幽然安静,还是既无围墙,也无校门,一片xx的黄沙作为操场,xx裸露的xx泥土中点缀着一些花草,让孩子尽量回归自然,让自然泥土的芬芳来养育陶冶孩子们的心灵,这是最重要的教育方式,这是非常明智的教育。可是,我们只会破坏。人的素质差距是教育造成的,而教育的差距是人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对教育的不同理解是对“人”的不同认识造成的。建设乡村教育,先得把人的问题解决好,“立人”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好好的反省,那么穷折腾的结果究竟会如何?不过在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之后,一个更加恶劣的教育呈现在我们面前而已。

   我们中国人一向以“勤劳”著称,但是如果“勤劳”的后面没有思想与智慧,也没有人文关怀与对人的敬畏与仁爱,没有相应的思想理念与制度作为依据与保障,那么我以为中国人还是懒惰一些好。我们要永远记住卢梭的告诫:受到错误教育的孩子远不如没有受到教育的孩子聪明、有灵气。在错误的道路上狂奔,还不如站在原地不动。这是值得中国人永远深思并且反复玩味的思想警句。

2007年11月20日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我们是怎样误解了乡村教育?】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