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暗器种类

        所谓暗器,是指那些乘敌不备暗中施发的武器,特点是短小灵活、隐蔽性好。
        暗器大多是武林中人创造出来的,它们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大多有尖有刃,可以掷出十几米乃至几十米之远,速度快,隐蔽性强,等于常规兵刃的大幅度延伸,具有较大威力。武林中讲究的是一对一的打斗,双方距离很近,于是暗器就派上了用场。
        暗器的广泛发展,是在宋元以后。北方女真、契丹等游牧民族在对宋战争中,骑兵相逐,长兵使用不便,因此发明了很多马上使用的暗器,如飞抓、背弩、犁花枪种种。蒙古人的到来更将暗器进行了充分发挥,如短标枪、套索、飞刀及乾坤圈等兵器,在征宋、西征等战争中,这些暗器得到了广泛运用,效果明显,穆斯林和欧洲骑士的长枪弯刀对付这些灵活的武器特别力不从心,在其历史记录中大多对此心有余悸。
        明清两代是中国武术发展的高峰期,也是暗器由xx作战进入民间的开始。特别是清代,暗器更加盛行,士农工商多以暗器相炫耀。中国武术中的暗器至清代而集其大成,达于鼎盛,在武林中使用极为普遍。清代暗器大约可分四个类别:手掷、机射、索系、药喷。直到清末火器盛行以后,暗器才逐渐被冷落,但至今武林中仍有人习练此技。
        虽然暗器的种类很多,就其源流,手抛、索系等是在骑兵与步兵的广泛对抗中出现的。在马上与步兵搏斗,远了长兵够不到,张弓搭箭一是太慢,二是占用双手,一旦步兵快速靠前,就来不及相搏,而单手使用的暗器正好弥补了这些缺点,远近皆宜。而机射与药喷发展稍后一些,是是暗器普及到民间以后,武林人士多方改进的成果。
        暗器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冷兵器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这种脱胎于古代大型战斗武器的短小精制的兵器种类,对研究中国古兵器史及武侠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暗器可分为手掷、索击、机射、药喷四大类,每一大类中均包括若干种。

手掷类暗器有标枪、金钱镖、飞镖、掷箭(甩手箭)、飞叉、飞铙、飞刺(包括三棱刺、峨眉刺)、飞剑、飞刀、飞蝗石、鹅卵石、铁橄榄(枣核箭)、如意珠、乾坤圈、铁鸳鸯、铁蟾蜍、梅花针、镖刀(三尖两刃)等。
索击类暗器有绳镖、流星锤、狼牙锤、龙须钩、飞爪、软鞭、锦套索、铁莲花等。
机射类暗器有袖箭、xx、弩箭、紧背花装弩、踏弩、雷公钻等。
药喷类暗器有袖炮、喷筒、鸟嘴铳等。
还有一些暗器很难归入以上四类,如xx、手指剑、钢指环、手盔、xx、手锥等。

手掷暗器
标枪:
       标枪,也叫投枪。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作为通用的武器装备。但那种标枪很长很重,与现今体育竞技中的标枪差不多,尚不属于暗器范围。
       中国的标枪来源一是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梭枪,也称梭标,大多为竹制。另一种是蒙古人在马上使用一种短标枪,一米多长,数杆插于马侧囊袋中,在近战搏斗中较xx更加灵活。这种兵器后来到清代更加短小精悍。一般侠客所用大多重不过一斤半,长不过一米。枪杆用木制成,{jd0}用铁打制,也有用通身用纯铁打制的,但也不会重过三斤,一般人可身带四枝,技艺高超者可在50步内击中目标,威力很大。
镖:
       在手掷暗器中,镖久盛不衰。镖有脱手镖、金钱镖等多种。
       脱手镖分三棱、七棱等,前面均为尖头,是镖客常用的暗器。一般长10厘米,重四两半至半斤,有三棱、五棱、圆柱等形状。又可分带衣镖与光膘。带衣镖是用红绿绸布系于镶尾,叫做“镖衣”,长约8厘米,掷出时绸衣如箭后的羽,起稳定飞行方向的作用。光镖则不带镖衣,更加隐蔽,只是飞行的稳定性较差,要命中目标更需技巧。相传飞镖源于西域,北宋时,四川僧人性圆家得此技,后传至中原。到了清代,武林中几乎人人都学此技,至民国时依然流行。
       镖一般系在腰间,共9至10枝,其中有一支较其他大的叫绝手膘,在镖将用尽而敌情不减时使用。
       金钱镖,即把旧时的方孔铜钱当镖来用。一般的金钱镖,多是将铜钱的周边磨得锋利,犹如刀刃,掷出时飞旋而前,仗恃其边刃伤人。功力深者,可不用磨刃,直接凭腕力而掷出伤人。此镖易于制造,可大量携带,使用隐蔽,可攻击敌之眼、咽喉等部位。只是铜钱分量极轻,镖飞行姿态难掌握,练习较难,而且攻击距离有限。清末民初,银元为通行货币。银元分量较重,平时多有携带,因此也有人以银元代替铜钱作为暗器。
掷箭:
       在手掷暗器中,比较有特色的是掷箭。掷箭又名“甩手箭”或“摔手箭”,因必须甩腕发出,故名。
       这种暗器有三种样式。{dy}种是用纯铁打成,长28厘米,前端成三角形,后面逐渐变粗,重约七两半,适于初学者使用。第二种是用铁竹混制,铁头竹杆,尾部无羽,像箭而形体稍小,长30厘米左右,重约二两。第三种是用竹制成,整体为竹,前细后粗,前端尖锐,为技艺成熟者使用。
       掷箭xx用细竹制成,箭杆浑圆,前端削尖,后不加羽,犹如一根削尖的竹筷。因此物取材甚易,制作简便,所以武林中人学者极多。艺成之后,又可举一反三,凡细短之物,如筷子、树枝之类,皆可顺手掷出御敌。但竹箭轻飘,练成不易。一般是先练较重之铁箭(重约0.3公斤),再练装有铁镞之竹杆箭(重约0.1公斤),{zh1}才能练竹箭(重约0.01公斤)。相传掷箭源于嵩山少林寺,至清初才流传到社会上。
飞刀:
       在手掷暗器中,较常见的是飞刀。飞刀的样式有许多种,有单刃、双刃。发挥手法不同,飞行姿态也不同。其中以柳叶飞刀最常见,柳叶飞刀是一种双刃刀,刀身长约20厘米,柄长4匣米。刀身上锐,刃薄如纸,刀中脊稍厚,双刃很锋利,通刀重八两,重约310克。
       也有人在刀柄上系绸,刀柄末端系红、绿绸,各长约6厘米,叫刀衣。飞刀多以12刀为一囊,上下各六柄列成两排,刀身于内,柄于外。飞刀多系于使用者后背,用时低腰以手拔掷之。使用者最多可同时携带12把飞刀。
       练习方法因单双刃而有异。练习单刃飞刀时,以手指捏刃一尖,自内向外摔出,刀在空中回转180度,刀尖着于目标;练习双刃飞刀时,握住刀柄向前摔出。练习时均使用阴手,发摔劲,发出时大多是同发数刀或连发数刀,击打对方要害部位。
乾坤圈:
       在手掷暗器中,有一种独具特色的武器,俗称乾坤圈,形如手镯,握手处浑圆,占全环的1/4,而其他3/4是扁平的圆弧,宽约3厘米,厚1.5厘米,其外缘薄,内缘厚,外缘上有5厘米长的尖锐三角尖刺,除握手处外,其他各处都有尖刺,多至数十个。
       乾坤圈是铁制圆圈,直径约15厘米,内外沿全部开刃,抛出后以旋飞击敌。整个环重二斤多,一人可带两三个,置于身侧的皮袋中。艺精者可一手抛出两圈,但练成不易。
飞蝗石:
       有棱角的细长状坚石,因其外形略如蝗虫,所以叫“飞蝗石”,飞蝗石每块重约0.2公斤,平时贮于袋中,悬于腰间。鹅卵石就是河滩上的椭圆形石块,因其外形、重量都和鹅卵差不多,所以叫“鹅卵石”。飞蝗石和鹅卵石都是易见之物,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在武林中十分流行。
梅花针:
       也是一种罕见暗器。其构造是五枚钢针在根部相连,击中敌身后,分刺五点,状如梅花五瓣。针的长度约为3厘米。梅花针在武林中的历史相当久远,但今日已近绝迹。
如意珠:
       如意珠即人们随手把玩的钢球或玉球,也可用山核桃。
铁橄榄:
       又称核子钉、枣核箭,为一种外形似橄榄的防身暗器。以手投发射为主,但也有用口劲发射的。

机射暗器
袖箭:

       所谓袖箭以暗藏于衣袖内而得名。袖箭有单筒袖箭和梅花袖箭两种。这两种袖箭都是将箭筒缚于小臂处,筒之前端贴近手腕,用衣袖遮盖。
       袖箭的箭杆用细竹削成,长约20厘米,前端装铁质箭头。
       单筒袖箭每次只能装入一箭,射出后必须再装箭。袖箭的筒体是用铜或铁铸成,中间空心,内径约2.5厘米,筒体长26厘米。在筒盖上装一蝴蝶形钢片,可掩住筒盖上的一圆孔,此钢片正是起到扳机的作用。袖箭箭体长约24厘米,以竹制成,前有铁簇,箭头之下有一小缺槽。箭体从筒盖小孔装入筒内,压紧筒中的弹簧,这个小槽正好为筒盖钢片卡入,袖箭由此进入待发状态。使用时,一启钢片,箭由弹力的作用飞出伤人,其射程由弹簧的力量而定。
       梅花袖箭一次可装入六支小箭,正中一箭,周围五箭,排列成梅花状,可连续发射,制法大致与单筒相近。梅花袖箭的箭筒稍粗,直径约3.5厘米,长度也是大约24厘米。筒内装有六个小管,每管可装一箭。
       袖箭用机括发射,取准既易,力道又猛,而且极难防范,所以最受武林中人欢迎。相传单筒袖箭为北宋云阳(今属四川省)白鹤宫霞鹤道人所创。清末民初,山东泰安徐石荪精于此技,人称“小养由基”。徐石荪先向空中射出一箭,旋即装箭再射,第二支箭正好击中{dy}支箭的箭镞,第三支箭又击中第二支箭的箭镞。连发五箭,箭箭如此,人称“对口箭”。梅花袖箭相传为明人刘纟延 所创,从此风行武林,山东李儿洼的李姓最精此技,有李天寿号称“神箭”。李天寿的七世孙李佩更是技艺惊人,凡死靶活靶,无不百发百中。李佩早年曾入绿林,后改行保镖,群盗震慑,呼之为“穿云箭”。
背弩:
       在机射暗器中,背弩是鲜为人知但使用很久的暗器。背弩不大,一般长26厘米,箭体长24厘米,用竹铁混制。使用者用二段绳索把弩系在后背上,这二段绳索正好系于双肩,另一段绳索的一端系于弩机,另一端系于用者腰带。这时弩背向前,上箭于弓弦上,用弩机扣紧。发射时无须动手启动弩机,只要使用者低头躬腰,腰带上的绳索由于腰背的拉长,就会开启扳机,将箭通过后脑射杀敌人。一般杀手往往对被杀者行礼乃至叩头拜倒,受礼者不知所措之余,猝不及防中已经着箭。
雷公钻:
       一种笨重暗器,今日已经绝迹,这里也附带介绍一下。
       雷公钻由锤、钻两部分构成。锤为铁质,长约17厘米,木柄长约20厘米,锤全重约1.5-2公斤,与普通小铁锤相似,只是柄较短而锤较重。钻为钢质,有四棱,前尖后粗,前端极为锐利,末端最粗处为正方形,边长约3厘米。钻的重量在0.5-0.75公斤之间。使用时,用左手执钻,右手执锤,自后猛击钻底,钻子即可飞出。因为钢钻有棱,敲击时震力之大,所以左手必须戴上软皮套子,以防受伤。发射雷公钻时,必须两手并用,而且锤钻两物本已笨重,在攻敌时缺乏隐蔽性,所以旧时武林中也很少有人练习此技。但雷公钻发射之力甚大,在15米内可重伤敌人,其威力又是许多暗器比不上的。
踏弩:
       即蹶张弩,或称踏张弩,弩按拉弦方式可分臂张弩、腰张弩、蹶张弩等。是一种用脚踩踏机括而发箭的弓。
       同时利用臂,足或膝之力张弓的弩。蹶张弩有两种引弓方法,一种是脚端出弩,用于强弩,一种是膝上上弩,用于弱弩。 如宋代的神臂弓,张弦时,弩手将弩机立于地上,脚踏弩机前的环,用全身的力气向后张弦。

索击暗器
绳镖:

       在钢镖尾部系一长索。钢镖比普通飞镖略大,长约0.2米,重约0.3公斤,头尖尾广,尾部为圆形,有一铁环,用以系索。绳索长约6.7-10米。平时可将绳镖缠于腰间。绳镖是用臂腕的抖甩之劲将镖发出,可击较远之敌,发出后又可立即收回。只是由于绳索较长,取准不易。清末民初时,河南卫辉府(府治在今卫辉市)有一董姓镖师颇精此技,曾在煤油灯的白瓷罩外斜放一枚铜钱,董某于两丈外骤放绳镖,应声击中铜钱,而灯罩完好无损。董某自言,他拳脚功夫平常,惟此绳镖一技,但终于未能在江湖上立足,镖局歇业,他也流落四方。民国初年,北京天桥有个叫孟继永的武师专门表演绳镖。孟继永是河北武邑人,当时六十多岁,人称“孟傻子”,也是镖师出身,他把绳镖叫做“甩头一子”。
流星锤:
       将长绳末端系上铁锤,掷出以伤敌。铁锤外形,或作浑圆,或作瓜形,或作多棱,重约1.5~2.5公斤,最重者可达4.5公斤。铁锤后部有两眼,穿以铁环,长绳即系在铁环上。绳长约7~10米。因铁锤冲力很大,所以不宜用一般麻绳,多用蚕丝、人发及鹿脊筋细丝混编而成,使长绳既柔且韧,不易断裂。
飞爪:
       一种很厉害的暗器。爪为钢制,略似手掌,有五个钢爪,每个爪又分三节,可张可缩,其最前一节末端尖锐,犹如鸡爪。钢爪掌内装有机关,可控制各爪。钢爪尾部系有长索,与机关相连。以飞爪击人,只要将长索一抽,钢爪即猛然内缩,爪尖可深陷入肉,敌人万难摆脱。清代时,山西大盗荣康以此闻名,号称“飞爪天王”,后将此技传给天津镖局毛某。毛某艺成后,走镖时竟不插镖旗,只在镖车上悬一飞爪。群盗一见此物,即自行退避。民国以来,武林中所用飞爪已无机关,只是固定的三爪或五爪,多用于爬越高墙。
绵绳套索:
       以绵绳制的网状物,使用时类似抛掷渔网,手系一端,另一面铺开自上而下套住对手,使之无法挣脱,束手就缚。药喷就是喷洒xx或毒药,一般用牛角或竹筒制成,用口或机械喷出,使敌昏厥。
软鞭:
       泛指由镖头、握把、若干铁节或数节棒棍以环相连制成的一类兵械。软鞭可击、可笞、可缚、可勾,善用者能胜刀剑。软鞭中有三节鞭、七节鞭、九节鞭、十节鞭、十三节鞭,这些鞭(现在均统称为九节)演练的技法和套路基本相似。另外,还有橡胶带或者皮、麻类、索类等编织制成的如蛇形软鞭、笞鞭、皮鞭等,此类鞭在技击上是以抽打为主。
狼牙锤:
       狼牙锤与兵器狼牙棒有所不同。锤具是正圆形,可分为前后两半。前半附有一寸左右锐利xx的铁钉,钉头都向前。后半部没有一个钉子,与流星锤一样。后半部的末端有一个不活动的环,一是用来穿绳子,一是发锤时握手用,锤的大小看使用者的腕力而定,大约由三斤到七八厅,系锤的软索与流星锤xx相同,末端也有千斤套腕索。
       这种狼牙锤因为上面有钉子,携带起来要特别注意。因为狼牙不但头上尖锐,即使两侧也很锋剩,如果粗心,很容易伤着自己,因此,带狼牙锤时必须用硬皮制成一个袋子装上,袋子呈缸形,开口很宽,两旁用皮带把它绑在腰际。它的深度大约到锤的三分之二,比锤周略大,锤装在袋中时,系绳处的环必须露在袋外,以便取用。其余束软索等方法与带流星锤及绳镖相同,可以参考。
飞钩:
       明代所创。又称"铁鸱脚"。形如船毛,铁制,在圆杆上伸出四肢倒钩,钩头尖锐,杆尾有圆孔,贯以铁环,系以粗索,此器沉重,力大者方能使用。用时将飞钩掷出,攻击对方。多用于水战。  
飞铊:
       由两部分组成,即铊与绳。铊为圆锥形铁器,头部为钝圆形,锥尖处有环可系绳索。铊为两个,其中一个铊的顶端有细铁刺。绳长两丈,绳尾端有细铁刺。绳长二丈,绳尾端有个千斤套腕。

药喷类暗器
袖炮:

       袖炮是一种混用火药的特殊暗器。它由古代的前膛火炮演变而来,实际上是一种小型前膛火器,因其细小,故名“袖炮”。袖炮用一根酒盅粗细的竹管制成,长约40厘米,竹管外加三道铁箍。竹管一端为炮口,周边包以薄铁皮;竹管另一端为药凹,也套以薄铁。先将火药填入竹管,务要匀实,再将石珠(黄泥珠也可)填入。使用时,左手持竹管,用右掌猛击药凹部,激发火药爆炸,石珠即疾射而出,有较大杀伤力。清末民初时,护院们常使用袖炮,镖局中也有人用。
喷筒:
       喷筒也属于药喷类暗器,它的构造类似孩子们玩的喷水唧筒,也是用竹子制成,前有喷孔,后有推杆,筒内装石灰粉。向前猛推推杆,石灰粉就从喷孔喷出,可迷住敌人眼睛,使其失去抵抗能力。但此技卑鄙拙劣,属“下三滥”勾当,武林中人大多不屑用之。


其它:
梅花针:
       状如五刃形或多刃形,比现今的针略大,藏于口袋内,近战时抛出,但威力不大,也有逃时撒于地上,伤对方的脚部。
指针:
       藏于手指间,用于刺伤对方面部。
点穴针
       有三个尖,也有带勾的,专击对方穴道要害。
排针:
       也叫鞋针,置于鞋尖,专用踢打对方要害,多用于女子。
xx:
       将细小竹箭藏于吹管之中,临敌之际,用力在吹管一端一xxxx即从管的另一端射出。吹管为竹制,短吹管长约25厘米,长吹管长约50厘米,两端开口,外观光洁,刻有纹饰,也可当短棍使用,旧时武林中颇为盛行。
手指剑:
       套在指头上的微型短剑,钢指环是套在手指上的钢质圆环,手盔是套在手背上的钢套,有突起处。xx属于短兵器,旧时武林中人常把xx藏在腰间,或掖在鞭筒里,可随时拔出用于袭敌,于是又成了暗器。手锥用铜或铁制成,末端呈三角形,后边有柄,全长约20厘米,可藏于袖中,出其不意击人。清代喇嘛多随身携带铜质手锥。

此外,还有一些兵器介于常规兵器与暗器之间,如手杖刀、铁扇之类。
手杖刀:
       又名“二人夺”,杖身中空,内藏窄身长刀一把。杖柄上装有机括,如遇人夺杖,按动机括,即可抽刀刺敌。手杖柄即为刀柄,为便于实战,手杖刀的杖柄多为直形,而不像普通手杖那样做成半弯形。
铁扇:
       铁扇的扇骨为纯钢制成,扇面为绢质,打开可作普通扇子用,合住即可劈砍点戳。手杖刀和铁扇目前仍比较流行。
血滴子:
       由绳索和刀片组成。绳索长二丈有余。索尾有千斤套腕。索头部以绳为圈,直径一尺半余,绳圈上均布有薄刃刀片。用时以绳圈套人头颈,然后收动绳索,刀片旋转而割头颈。
点穴判官笔:
       亦是短器械的一种。其体为一空心铁管,管内装有弹簧和销子。用时可执笔点大,如欲作暗器用时,只须掀压销子,销子一松,其笔尖突然飞出,以针尖伤人。点穴判官笔可以单使,也可双使。

        需要指出的是,许多暗器都可以喂上毒药,击中对方后,毒药可随血液流布全身,迅速致人死亡。但武林中讲究的是堂堂正正的打斗,凡在暗器上喂毒者,凡使用薰香致人昏迷者,无不被视为败类,为武林同道所不齿。旧时,即使是那些江洋大盗,也极少使用喂毒暗器和薰香。

       我整理的大多是在历史、现实中存在过的暗器,至于那些小说里编造出来的不现实的、超厉害的暗器,我都没有收录,哦呵呵~~应该还算比较全面吧~~~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古代暗器种类】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