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2010-03-22 14:03:51 阅读8 评论0 字号: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质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是从指导学生开始,在学习时先发现问题,再实施实验或制定计划,探究,展示与交流。因此探究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参与实验——展示与交流,这样的程序化。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对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我们科学教师面前解决和探讨的问题,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人人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科学素养的形成,就要从提出问题入手,问题的提出有多种方式,可以采用小组研究提出、参看教科书提出的、个人自主提出等方式。教师要根据提出的教学目标,及时引导学生梳理所提出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提出有研究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感兴趣问题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师应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让学生知道本节课所完成的教学目标。教学目的是什么?教师及时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小组或个人讨论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会发现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有兴趣,有价值。

如在学习《有趣的磁铁》一课时,学生自己或小组一起玩磁铁,学生玩各种样式的磁铁,会提出磁铁有不同形状,磁铁能吸铅笔盒、铁制钥匙等问题。在玩磁铁时,学生还会发现磁铁两端磁性强或弱,能隔着物体吸铁,相同极时相近,异极相吸等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更进一步提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如磁铁为什么总是一端指南,另一端指北等问题。

由于学生年龄小的特点,对事物非常感兴趣,通过思考,提出了许多问题。这样,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人人参与猜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初步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阐明思想和假设。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大胆猜想,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在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深入探究实验竖起:“靶子”,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猜想与假设的重要性,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学期《摆的秘密》时,我引导学生对影响“摆快慢的因素”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了预测、猜想,积极阐述了以下看法:1、角度越大,摆动的速度越快。2、摆线越长,摆动的速度越快。3、摆线越重,摆动的速度越快。4、摆线越短,摆动的速度越快。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证实自己的猜想。从中发现摆摆动时遵循的规律,进而将研究重点放在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上。学生会知道:摆首先在引力作用下运动起来,并且长时间不停的摆动,从{zg}点到{zd1}点,然后在到另一个高点,这样往复运动,并在一段时间后又慢慢地停下来。通过思考,猜想与假设,使学生初步意识到能量是在不断转化的。

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充分猜想,当学生猜测地结果和教师设想地不一致时,也不要急于否定,应引导学生从小学会听到不同的声音。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预测地“依据”,学生会在测试结果中找出自己地差距,纠正自己的偏差。久而久之,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预测水平会逐渐提高,这样能xx孩子潜意识中发现科学现象地本能和欲望,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进入{zj0}状态,并在发现科学现象地基础上,联系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自主提出猜想。

运用猜想与假设的重要性,是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进行比较,知道对其他的结果提出质疑也是科学素养的一部分,了解合理质疑是科学学习的动力。

三、人人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实验不仅满足同学们的好奇心,也可引导他们进行联想,训练他们大脑的发散思维。设计实验充分展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己主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如设计“小孔成像”学生自己用低屏、灯、硬纸片、缝衣针,在桌面放依仗白纸作屏。用针在硬纸的中心戳一个小孔,并把它做在灯和纸屏之间,固定在支架上,打开电灯,就可以在屏上看到灯的像。

在《瓶口吞鸡蛋》一课的教学中,我提前出示了一组实验教材,请同学们帮助老师准备一个鸡蛋(热的)。话一说出口,让人想不到的是只有在班中出了名不学习的一个学生举了手,同学们看到他举手,大笑起来,我的目光也转向了他,随即问了一句“你能替老师完成这个任务吗?”他脸有点红,点了点头。我就把这个重任交给了他,课下我怕他给实验误事,就悄悄又安排了一个学生,以防万一。那天实验课上,这个学生真的把鸡蛋拿出来了,并且不是一个,而是六个,我真想表扬他一下,又一想何不让他们一组的四个同学来做一下这个实验,他们一组同学按照小组的实验方案,很顺利的完成实验。他们四人在一片喝彩中美滋滋地走下去。

正因为有这些学生积极参与,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准备实验,认真动手实践操作,才能对学生有一种科学素养的境界。

四、人人进行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完成实验后,要把自己活动成果展示出来与他人交流。展示获得的成果是增强学生的成功感,为今后学习研究打好精神储备,是为满足学生的求知性。成果展示是阶段性的交流,重在鼓励学生,树立持之以恒的信念,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改进在学习中的不足,调整心理方向。通过这一次过程展示与同学分享,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给学生带来的快乐。如在教学〈通电的线圈〉时,教师出示,制作一个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的性后,展示交流成果,并有结论,学生很快把自己准备好的自备材料(每人一节电节、一段包皮细线丝,一个退磁铁钉)组装起来,有几个学生共同组装,也有部分学生自己装的,展示后,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并让学生自己谈一下,怎样想,学生在展示交流中知道怎么样制作电磁铁,怎样加大电磁铁磁性的磁大小及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等。改变点磁铁磁极方向问题,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在这一阶段,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表述成果。可以与其他学科相互贯通、整合,语言、诗歌、图表、模型甚至舞蹈都可以用,学生可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例如教授《我们离不开水》一课,水和我们关系这么密切,就像母亲一样,可以鼓励学生写一首诗歌来赞美水。

五、人人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四册教材中《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一课是这样的:小林在帮助妈妈把灶火扇旺时,看到烟囱中冒出的烟气和水锅中的“白气”消散到空气中的情形,于是心里产生了问题:“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你能帮助小林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吗?

针对教材的要求,我设计了一个实验:蜡烛在水槽内钟罩里燃烧。实验时让学生分析以下现象:(1)蜡烛先还燃着,不一会儿就熄灭了,这说明了什么?(2)蜡烛熄灭后,玻璃钟罩里的水面上升的水只占据一小部分空间,其余大部分空间还有气体占据着。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这样在实验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分析思考,便能够顺利归纳类推出“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细致观察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推理、总结能力,使学生 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只有加强操作性指导,让科学本质教育扎根于实际的课堂中,把“科学本质” 教育细化渗透到探究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的具体指导上,脚踏实地开展科学新课程改革,才能使学生各方面能力有更大提高。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浅谈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