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体验或称用户体验设计(UED)已经成为许多产品公司最为关注、甚至攸关生死的重要的研究课题。UED自然成为了设计界最为棘手可热时髦名词。此轮革命的掀起除了Web2.0的发展及技术的推波助澜外,相信与苹果近几年推出的优秀的产品不无关系。Mac, Leopard, iPhone, iPhone OS, iPod, iTune, AppStore直至即将面世的iPad这些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成为了业界学习的标准甚至榜样。除此以外,另外两xx微软和Google产品线中也拥现了一些具有高用户体验的相当出彩的战略性产品,比如:Surface, Windows Phone 7, Chrome, Andriod等。当然,本文不想与大家探讨UED,尽管本人对这个领域兴趣浓厚且持续关注(不幸地是本人自知仍是这个领域的一个门外汉,故避免班门弄斧 ?)。
粗略概述了UED的发展现状,我们还是回到主题吧。为何本文题目为“iPad:人机界面2.0”?简单直接地讲,因为至少在企业应用领域,本人一直把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当做为一款具有全新交互体验的人机界面终端,即它们的使命或需要提供的功能是:更友好的用户体验。为何这么讲?往大了说,就是科技发展趋势所向。云计算、应用Web化,使得企业应用的核心计算及存储模块不必采用PC机或性能并不出众甚至倒退的平板电脑。我相信在不太远的未来,PC和平板电脑的共同使命极有可能仅仅是为了围绕{zj0}的用户体验而发展。即便是要有更高的桌面计算要求,也很可能被VDI(虚拟桌面架构)技术所替代。当然,这里只代表个人浅薄认识,并不代表产品及技术真实的发展趋势,还望读者能有自己的认识及观点,不要被一家之言所误导。
按以上逻辑,既然iPad只是用户交互体验终端,为何AppStore上有14万之众、以单机应用为主的原生应用呢?其实,这比较好回答,简而言之,绝大部分应用是为用户体验而生的。创新有趣的设计,被大量挖掘的基于感应器件的虚拟现实体验应用。即便是为数不多的应用确实需要iPhone/iPad上的强大的计算能力,也只是因为没有更好地选择余地的原因。{dy},许多用户不可能长时间在线(3G昂贵,Wifi热点少);第二,许多地方的高速网络还不够稳定。当然,到了企业应用这里,这两点就不是致命的弱点了,企业内部工作区域可以长期架设高速稳定的Wifi热点,工作用途的3G费用也xx值得承受。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只要有合适的应用需求,iPadxx能担当“人机界面2.0”终端设备了。当然,更稳定可靠的移动网络及云计算可以为其推波助澜。
通过以上分析,从侧面可以意识到:内容服务、计算逻辑、安全存储是云端需要长期面对的课题,而用户体验是终端长期面对的课题。认识到这两点,我们在应用和架构的规划时,就可以有的放矢了。综上所述,从技术角度把iPad称之为“人机界面2.0”终端不为过吧。?
IPADER兄历来好文章。支持。
不过今天兄弟要唱一点点反调了。
在讨论这个应用,那个发展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在技术创新上过分重视了一点?
云计算也好,互联网应用也好,企业级无线应用也好。对技术和设备的确提出了重大的挑战,也的确有企业面对挑战做出了伟大的创新。可是在技术与设备这条船上承载的内容呢?
人类的需求是海洋,承载着技术设备这条船,技术设备这条船承载的就是应用。
我们目前看到的应用仍然是那么的狭窄,在小众中普及都那么的难。不要说那些还在保守地使用NT SERVER网管除了企业局域网不会干别的事情的国内企业了。更不要说那些只摸过银行ATM机键盘的普通人了。
软件的进化远比设备的进化要难,设备只是人类肢体感官的延伸,软件却是头脑思想的延伸。不光是用的人头脑需要进化,开发的人头脑更需要进化。相辅相成才会形成新的软件应用格局。
我很担心,设备和技术走的太快太远,软件应用跟不上,技术和设备就会枯萎。
Justin,
非常赞同您的观点。可以说,你提的观点就是本人开博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为了得到更多人关注,投机性的借了iPad发布的春风(其实是借iPad优秀的软硬件的交互功能)。我曾将我的连载命名为“企业·移动·应用”,其中原因就是试图让大家不要光把这系列文章看成是赞美苹果及iPad产品的,它主要还是探讨企业应用的。
的确,对于当前软件行业许多人都觉得:这有人做了那也有人做了,甚至连互联网应用都没什么空间了,似乎有一种市场饱和的感觉。其实恬恬相反,能真正进入企业管理及日常生活的实用应用少之又少,可挖掘的空间太大。抱歉,这里暂时不便进一步阐述,在后续的文章中我会尽量的不同角度阐述。
本文把iPad看做了一个仅仅用于界面的终端,其意图就是呼喊实用的应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