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带着几分好奇,驱车来到号称“红薯大王”的泗县大路口乡大张村党支部书记陈敬然家。时下已是寒冬,早晚的气温已到零下,可是,整个大路口乡却沉浸在热火潮天的粉丝加工繁忙之中,大路口乡是远近闻名的全国{zd0}的粉丝加工销售基地,每年从入冬到开春,这里的粉丝加工就一直不间断。 车子刚进村,只见村里村外的树林里,一层层地掛满了金色粉丝(当地人称粉丝为粉条),弥漫在空气中的淡悠悠的甜香味沁人心脾。听说我们要来采访,陈敬然老早就站在两层八间的楼前等候着我们。这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人,乍看上去只像个四十来岁的汉子,瘦高个,黑里透红的面庞,粗大的手掌,除了普通农民所具有的特征之外,还透露着精明能干、富有经验的气质。 我们的采访从聊天开始。陈敬然告诉我们,大路口乡的粉丝加工是从78年开始的,那时候,粮食价格很低,粉丝的价格比小麦高出三倍还要多。为了能脱贫致富,他带着村里的几个精壮汉搞起了粉丝加工。回忆起过去,老陈不无自豪地说:“那时全是手工操作,手工和面,手工打漏勺,用水要肩挑,{yt}下来,四、五个人加工300来斤粉面,个个都累得膀酸腰疼。但是,能赚更多的钱,再累,也想干。就是这样,我们硬是把粉丝加工这个行当给撑起来了。” 村民们看到老陈他们做的粉丝能赚好价钱,于是都跟着他们学起了粉丝加工技术来,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大张庄的耕地基本上都种上了红薯,粉丝加工也开始走上了规模化生产的轨道,整个大路口乡也在红薯地里做起了大文章。随着市场需求量不断加大,光靠手工操作生产出来的粉丝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怎么办?陈敬然和村民们发起了愁。{yt},他从一张破报纸的一角看到了一条新闻,介绍蒙城县有用机器加工粉丝的事例,老陈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带着兴奋和希望,老陈专程来到蒙城进行考察,当他在蒙城发现机器加工粉丝的真实场景时,他一下子乐了起来。他形容到:“你不知道当时我有多高兴,我想啊,这回俺大张村可真的有希望了,你想想,人家一台机器{yt}可回工粉面一千多斤,我们才二三百斤,这是多大的差别,真是神了!老天爷就是不会亏了俺庄稼人,心里想要啥就给俺啥!”当下,老陈就订购了一台机器。 有了机器,老陈就如虎添翼,他又购置了抽水机、打粉机,自家种植的十几亩几万斤红薯加工出来的一万多斤粉面,不到十天,全加工成了粉丝。老陈的脸上乐开了花。他立即把全村的村民都召集到他家,观看他家的粉丝加工过程,全村轰动起来了,村民们纷请老陈帮忙到外地购买设备,大张村像充足了气的球,粉丝加工一下子跳了很高。本地生产的红薯不够加工了,就到外乡外县买红薯、买粉面加工,据老陈介绍,他家现在每年可加工粉面20多万斤,他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薯大王”!说到“大王”二字,老陈谦虚道:“现在,我不敢再称大王了,俺们村里,全年比俺加工粉丝多的大户有好几家,他们一年可加工粉面多达30多万斤呢!”我们感叹地问道:“您现在已经实现了全机械化生产了吧?”话音未落,坐在屋子里一直不吭声的老陈的老伴突然接口说:“机械化算什么呀,俺们现在是电器化。俺们家02年建了冷库,上了冷冻机,还有和面机,为了解市场行情,我们还买了电脑呢!”声音里充满了喜悦与自豪。 当问起粉丝生产与粮食生产的价格比时,陈敬然脸上写满了笑意,他得意说:“你看俺家盖的这楼房,就是俺加工粉丝后建起来的。过去,俺哪敢想到住楼呀。单从现在的市场看,光种粮食,一季麦子一季豆,一亩地一年收入只千把块钱,可是,粉丝加工,一亩地一季就可收入二千多元哪!”正说着,外面来了辆车,从车里进来几个人,向陈敬然说道:“请给我们十二箱粉丝”。老陈的老伴和儿媳连忙给客人把成箱上了“勇升”商标字样的粉丝给客人装上了车。我赶紧问老陈:“你的粉丝注册了?”老陈神气地说:“现在一切都现代化了,俺也给自己的粉条穿上现代化的衣裳,有了商标,人家才知道俺们农民生产出来的是xx的货,绿色食品,吃了放心呀。” 离开陈敬然的家里,天已经擦黑,听着远近没有间歇的机器轰鸣声,看着一望无尽的充满希望的田野,我的心里为这个挂满了“金条”的村庄感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