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年御制刀

    

    

     乾隆四年 御制刀

     年代:清 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 全长:98 CM 刀长:94. 5 CM 刃长: 73. 5 CM

     这柄乾隆四年御制刀为墨玉柄,柄首内曲,柄首设有一穗孔(穗非原配)。柄身前部有一目钉孔用饰金目钉将刀柄和刀身连接在一起。刀身呈直线刚劲有力,刀锋上翘,双血槽,刀身满布水波纹,恰似行云流水。刀身下方有错金铭文“乾隆四年”。刀铛和柄端部为铜鎏金,与紫黑色墨玉刀柄相配更显豪华。刀鞘为木制外包裹鎏金铜装。刀鞘的吞口刀挂等饰件均为铜鎏金饰件,全刀显得富丽堂皇,充满皇家高贵大气风采。

     乾隆御制刀剑,是清代冷兵器的代表作,在我国古代兵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乾隆御制刀剑的制造工期长,标准高,要求严,工艺精湛,装饰名贵在中国刀剑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御制刀剑继承了传统式样和做法,并加以创新,代表了清代兵器制作的{zg}工艺水准,充分反映了乾隆时代的xx和富有。 乾隆皇帝好古,历代名人字画、稀世珍宝多有收藏,鉴於前代古兵器流传甚少 特指派宫廷造办处不惜工本地批量生产仿古刀剑和其他兵器。除为满足娱乐享受,陈设殿堂以示等尊之外,目的还在於:“宣威制胜之盛,昭垂法守,远靖迩安,永永无极”。根据故宫博物院现存实物和档案记载,乾隆皇帝共命令内务府造办处制作了四批带款识的御用刀剑。{dy}批,刀三十把,剑三十把,总计六十把。乾隆皇帝对首批刀剑的制造,颇费心血,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安排。从最初的纸样、木样,直到数量、名称、年款、纹饰以及刀剑的皮鞘、什件、用金量、楠木箱和所附皮签上的满、汉文字等等,即整个过程无不按照“御旨”行事。这六十把刀剑自乾隆十三年(1748年)开始设计,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最终完成,前後共用去了十年光景。可见乾隆皇帝对其御制刀剑的重视,这在有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六十把刀剑,按天、地、人再各分上、下,五把一份,盛放在十二个长方箱内。盛刀的总命名为“湛锷韬精”,盛剑的名为“神锋握胜”。 第二批刀,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交工的,共两箱十把。{dy}箱总命名为“云文韫宝”,别号“龙”;第二箱为“霜锷合清”,别号“虎”。 第三批刀,成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计有十把。一箱总命名为“宝冶凝涛”,别号“凤”;另一箱现已不存,何名、号不得而知。 第四批刀,乾隆六十年(1795年)问世,计有十把,分装两箱。总命名一为“德耀祥金”,别号“精”;一为“功全利器”,别号“神”。 乾隆帝在位六十年,除有计划、有规范制造这四批数量较多的刀剑外,还经常不断制造精巧别致、带不同样款识图记的刀剑。它们长短大小不一,玉柄、皮鞘变化多端,装饰珍宝斑斓纷华。其中有的是官吏们为讨皇帝喜欢,随时制作;有的则奉御旨,专造专用,有的则载入国家典籍。这些造型古雅庄重、装饰靡丽美观的御用刀剑,经常在大阅庆典、秋弥隆礼、巡幸省方、命将出征及款洽外藩等重要场合使用,是乾隆皇帝政治活动和日常生活的组成部份。虽时历二百余载,乾隆遗存刀剑仍尖锐锋利,寒气逼人,不失其夺目的风采。为我们研究清代政治、军事史,以及冷兵器的消长和性质,金属冶炼和工艺技术等,提供了值得重视的实物资料。

     (文:汪伯衡)

    该展品在文博会深圳古玩城分会场展出



郑重声明:资讯 【乾隆四年御制刀】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