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5:《谣言》_Today_新浪博客
  •  

    谣言:一条尴尬的“新闻”,一个纠结的“信息”
       最早对谣言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人。二战期间,沸沸扬扬的各种谣言及其对xx和人民士气产生的消极影响,使得很多学者和研究
    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如本书副标题所示,在西方学者眼里,谣言是最古老的大众传播媒介。在文字出现以前,口传媒介是社会{wy}的交流渠道。谣言可以被看作是一条“新闻”,无所谓事实是真还是假,只是因为谣言也是以传递信息为目的,它抑或树立和毁坏名声,抑或促发暴动和战争。报纸和无线电广播的问世,乃至现今视听设备和多媒体技术的急剧发展,都未能使谣言烟消云散。尽管,大众传播媒介每日向广大受众提供数以万计的新闻和信息,人们仍然继续以口传媒介的方式获取一部分信息,然后开始在“人-人”传播模式中泛滥。但是,千百年来,人们对谣言的态度的不一致性导致对谣言的不了了之,我们对它了解太少。
       在传播学领域中,谣言甚至被作为一个神秘乃至神奇的事物,至今依然是知识领域的真空地带,或者是无人问津的沙漠地区。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远远未能消灭谣言,它只是使谣言更加专业化了,从此以后,两者各有各的领地,井水不犯河水地各自流通!
       事实上,谣言作为一条在人们中相互传递的“信息”,它之所以令人们感到纠结,就是因为它可能不是假的消息,而是真实的。在战争中,敌人和他们的耳报神能够从谣言中获取某些隐匿的实情,这证明了谣言并非都是无稽之谈。
       谣言到底是什么呢?这一研究领域的两位奠基人、美国社会学家G.W.奥尔波特和L.波斯曼认为,谣言是一个“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命题,是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传媒介的方式在人们之间流传,但是却缺乏具体的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根据这个定义,谣言也许是一种旨在使人相信的“宣言”,它也许是新近发生的、过去就存在着的或者预示着将来的某种幻想与猜测,但谣言终究是在未经官方证实的情况下,在人际交往中私下广泛流传并对公众感兴趣的事件和话题。
       另有一说是,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根据这一定义,谣言没有真假之分。因为是未经证实的信息,所以无法确定谣言的真假。1947年,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总结出一个谣言公式:R=I×A(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这表明,谣言的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与模糊性成正比关系,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也就越大。当重要性与模糊性一方趋向零时,谣言也就不会产生了。即使在今天,最容易产生谣言的对象仍然是那些焦点的公共事件、明星名人。

  •  

    谣言:让公众为之疯狂,让大众传媒津津乐道
       一个谣言,总是不知从哪里钻出来的,然后便开始繁殖、流传,且很快便形成燎原之势。然后谣言愈演愈烈,达到顶点,再下去就开始冷却,变成点点火花,四处流窜,{zh1}便渐渐熄灭,偃旗息鼓,归于死寂。
       1.谣言与公众的狂欢。谣言的产生可能是个误传,但人们心甘情愿地去传播它,热衷于享受谣言给无聊生活带来的无限乐趣。以前有个游戏,叫“传话”,基本上大家都会玩。一个人想出一句话作为“种子”,比如“某某同学今天独自在单位食堂吃了顿午饭”,不出5个人,估计就可能会在口水的发酵作用下变为“某某同学和某某在网吧通宵上网”,这就是“传话”这类言语活动神奇的地方。其中,就包括了那种叫“谣言”的事实。
       人们总是{zx0}或最喜欢追问谣言的最初来源。谣言可能来自于以下这几个方向:专家们的发言、私房话语、扰乱人心的事件、幻想、浪迹四方的神话、无意发表未经证实的消息等等。尽管谣言的来源问题令人兴趣盎然,但本书的作者却认为,它不是最有意义或最重要的问题。无疑,有一些众所周知的谣言,在一个绝妙的时机出现在一个绝妙的地方,不会是偶然的。谣言最开始是通过受众的口头传播,在一级一级的人际传播中,事件的原型逐渐被消磨走样了,变成了虚假信息。因此,值得关注的是谣言传播的过程是人群的参加与动员,是一次集体行为。就算存在着一个始作俑者,谣言的基础也还是在于他人,在于听到谣言并且传播谣言的人身上。而且,由于谣言是群体在说话,人们很自然地将传播谣言的责任转移到群体之外而并非自己负责。
       正如今天网民所体验到的,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网上的流言或谣言传播变得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有时,这个传播的意义仅仅就是参与这个传播的过程,它就像是参与者们的狂欢节。


  •    2.谣言与大众传播媒介。在《谣言》中,作者特别指出,不可能将谣言的传播速度与大众媒介对谣言所采取的态度截然分开。面对一个公共事件,所有的新闻传播媒介大致都会打出同样的旗帜:必须充分报道。如果传媒向公众敞开它的时间或空间来报道有关信息与谣言,那么将扩大这些信息的传播。例如今年“2012年世界末日”的谣言潮,本身即与电影《2012》的上映有关,而媒体们的热烈报道也扩大了获悉这一谣言的公众面,他们必须考虑如何进行报道和解释;相反,如果大众传媒采用驼鸟政策,对谣言保持沉默,那么一切也会随之而大相径庭。例如2003年“非典”流言的大爆发,最初就有大众媒介不作为的因素在内,这导致正式渠道公共信息的不公开,为谣言的发生提供了契机和土壤。对此,作者多次提到说,谣言繁衍于“信息的不充分”的情况,这个判断的正确性早已得到无数次的实践检验。


  •    3、谣言与话题消费价值。人们不仅津津乐道于谣言,而且还能够彻头彻尾地创造出一个虚假信息。比如在娱乐行业,媒体制造出来的娱乐八卦新闻和明星的各种绯闻变成了一种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谣言,因为它有娱乐大众的功能。必须如此,才能满足那些狂热崇拜者们难以填满的欲望,和对抢先获悉一些他们心目中的偶像{zx1}的兴衰荣辱的渴望。例如最近腾讯网报道“盛传台湾名主持人小S与丈夫不合,遭遇家庭暴力”。在此,无论是公众加工后变成的谣言,还是小S之后通过媒体管道辟谣出来的信息,其实都是媒体和公众娱乐所需要的,这甚至是一些媒体生存的依靠。可见,在谣言所构成的这种信息交流中,我们可以重新找到一切信息交换的原则,乃是因为信息的流传有其自身的价值,因为它一言千金!
       在政治领域,财团们利用政治经济特权掌握着大众传播媒介,制造爆炸性新闻,这算是某种打破双方势均力敌的战役,所以谣言无疑是打一场政治宣传胜仗的基础。在政治选举中,谣言不需要破费分文,谁都可以发表谣言来抨击对手,谁都可以耍两面派的攻击行为来为自己谋取私利。这样,与花费上百万之巨而效果尚有待证实的政治宣传相比,谣言是一种不须直接付钱的武器。

  •  

    谣言:希望一个没有谣言的社会吗?
       在任何社会,谣言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因为人们既讨厌它憎恨它,又消费它享受它。
       谣言之存在,首先是因为它涉及一条“新闻”,这条新闻关系到一个群体,其结果并非局限于某个个人,而是整个圈子里的人共享。所以,谣言流传迅速只是人们热衷于在他们周围传播谣言的结果。但是,谣言像是一条受制于时间效应的“新闻”,时间一到它也会寿终正寝。
       没有谣言的社会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本书作者认为,在一个文化传播稳定繁荣的社会,应该有一定的谣言产生几率与其相适应,谣言越多,反映人们对于传播的积极性越高;反之,则说明这个社会的大众传播或者人际传播缺少活性。尽管谣言不是一个滑稽的故事,它自诩是真实的,但是,许多谣言之所以甚嚣尘上,并不是因为传播者对谣言坚信不疑,而是由于谣言内容很有趣,是令人好奇和惊讶的事情。传播它的人确信,在他向他的朋友圈子宣布这个新闻时,能制造出很好的效果。人们传播它,正是为了享用它,为了它带来的快乐。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涉及一件往事或永远存在的事情的谣言,比之有关现实的谣言,传播速度较为缓慢的原因。有人曾说,有关现实的谣言,就像所有新鲜产品一样,必须立即消费,否则它就不那么值得消费了。迅速传递谣言这件产品,就是要保持其价值。和警钟一样,谣言发出警告,有一个紧急信息需要交流。它涉及的面太广,以至于人们在传播之前没有时间去核实。甚至当人们不知道这个信息是否真实的情况下,由于它需要立即回答,以至于使得它变得合情合理。
       如此说来,谣言并非一无是处,它是古今社会传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精神文化生活中的调味料。泄露谣言比单纯给人开玩笑更刺激,更具魅力价值。

  •  

    小 结
       尽管谣言的虚假性可能突然击中到任何个人、团体或机构,其结果都很可能是消极的,甚至是悲剧性的,如何反谣言和辟谣就成为时下舆论界值得考虑的问题了。为了应付谣言的攻击,学者们提供了诸多策略,比如保持沉默,让谣言不攻自破;集中力量宣传,控制媒介传播正确的信息给受众;反对神化各种事物,用唯物主义武装头脑,提高辨别真假是非的能力等。
       《谣言》一书似乎在努力地还原谣言的社会真相。无论具有何种消极性,谣言都是一种默认的存在,甚至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完整的信息传递,并有着其自身的功能。一些学者提出,谣言是公众争夺知晓权、“反权力”的行动,它可以预知风险、实现社会调节等,这说明,谣言的正面功能开始得到肯定和承认了。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读书会-5:《谣言》_Today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