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二十一)_盖志毅_新浪博客

6.3建立有利于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产业结构

6.3.1建立有利于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产业结构原则

结构的稳定性,功能的高效性及发展的持续性是生态经济区域的优化特征。建立有利于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产业结构原则是互利共生原则、适度规模原则和{zd0}功率原则,使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相宜配置、产业部门与生物群落、无机环境之间相

宜配置、产业部门之间相宜配置。在牧区经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为了养护草原,减轻对草原的压力,提高单位草原的转化率,要运用积聚效应的原理,以草原区域的主导产业、行业为骨架,然后依照各产业的指向,区位规律及其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在空间地域上展开(乘数效应过程)。通过产业部门的空间立体配置,达到对资源从空间上充分利用以及物质循环利用、能量高效转化、价值多次增值、信息迅速传递的目的。建立有利于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产业结构,就要实行产业的生态化,产业的生态化指的是,以生态经济战略为指导调整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在微观上给企业规定严格的有法律约束力的生态标准,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规范产业行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不断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6.3.2建立有利于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产业结构的可能性

6.3.2.1草原xxxx的发展

在内蒙古已经建立起以乳、肉、绒等畜产品加工产业,如伊利、蒙牛乳业公司,草原兴发肉品公司等,蒙牛集团自1999年创立仅短短3年时间,年销售额由1999年的0.4亿元增长到2002年的21亿元,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排名由1116位上升到第四位,创下了震惊业界的成长记录,2003年,该公司成功的引入了摩根士丹利、英国英联投资和鼎辉投资基金三家机构2.16亿人民币投资后,又吸引这三家企业增资3500万美元,是迄今为止,中国乳业获得的{zd0}一笔投资。草原xxxx的发展为人向企业走,钱从企业来创造了条件。

6.3.2.2市场条件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草业”正以其较高的经济效益,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一个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目前国外干草市场年需1000万吨,其中东亚及东南亚年需进口干草250万吨,大都从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进口。目前我国牧草生产尚处于起步阶段,全国年干草出口量还不足万吨。1吨苜蓿干草粉颗粒价200美元/吨。中等经营水平的苜蓿干草产量7500千克/公顷,纯收入可达4500~5250元/公顷,高于种粮的经济效益。

6.3.2.3资源条件

可开发草原区草药资源:如黄苠、柴胡、贝母、知母、麻黄、罗布麻、甘草、冬虫夏草、藏红花、大黄、远志、防风等共200多种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筛选,进行人工引种驯化栽培,并逐渐形成基地,可以整理包装直接向市场销售,也可由企业开发成药品销售。开发食品资源:草原上灌木有许多浆果、核果、食用菌类如蘑菇、木耳、发菜,还有草类的苦菜、蕨菜、黄花等。品种多,无污染,品质好,经过开拓市场,精细加工,有的可成为大众饮料、滋补品、老年食品、儿童食品等,其中大多是无公害无污染的营养健康绿色食品。市场欢迎的沙生特色食品,如沙蒿、沙葱、沙

米、沙芥。发展盐湖农业。开发矿泉水资源。青海、新疆、西藏、内蒙古、都有矿泉资源,含微量元素的温泉,要改善条件,增添设备,方便交通,以广招四海之宾。开发花卉资源。草原上野生花卉进城入室,需要调查、筛选、采籽、引种、驯化、栽培。开发野生动物资源。除按国家法律和政府规定对濒临灭绝物种实行保护、禁猎外,对一般野生动物(如黄羊、藏羚羊等)通过保护,繁殖种群,达到一定规模时,可有计划有限制地捕获,进行人工繁殖,可以培育瘦肉型驯化品种。

我国草原具有很大的一个旅游资源潜力,草原是一块得天独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一个旅游胜地。可考虑在草原适度和可持续地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围绕游牧文化发展旅游业,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存有稀有树种胡杨、黑城居延遗址、巴丹吉林大漠广袤神奇的风光,更有闻名遐迩的东风航天城的宏伟景观。为了大力开发和培育以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旅游资源,可开辟国际科学考察旅游、文化旅游、度假旅游、蒙医藏医xx旅游等。如锡林郭勒盟开发了中部草原民俗旅游区,北部边境旅游,南部文化旅游区,推出了“环锡林浩特世界xxxx草原游”、“乌珠穆沁原始牧部落游”、“元上都遗址探密游”、“恐龙墓地游”、“锡林郭勒{gjj}草原自然保护区生态游”、“中蒙边境游”等旅游线路。锡林郭勒盟还有秦燕金古长城、洪格尔岩画、恐龙墓地以及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的贝子庙、清代商业古城多伦诺尔与汇宗寺及山西会馆等大量古迹。在锡林郭勒草原,还可以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特种旅游,如骑马、乘驼、坐勒勒车、游牧、狩猎、沙漠探险、河川漂流、自行车、摩托车越野等,更会使旅游有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感受。为了大力发展旅游业,锡林郭勒盟加快了旅游的“行、住、食、游、购、娱”六大要素配套建设,软硬件建设并举,旅游设施日趋完善。锡林郭勒草原是距京津唐地区最近的草原牧区,交通便捷,207国道贯穿全盟南北,集通铁路、303国道横跨草原东西,多丰公路直达北京,集二铁路可直达蒙古、俄罗斯。锡林浩特机场可起降大型客机,有通往北京、呼市的航班。全盟12个旗县市实现了市话交换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事实上,草原旅游已经在内蒙古牧区初露端倪,显示了光明的前景,锡林郭勒盟,1998——2002年接待游客总人数年均增长率12%以上,其中国内游客年均增长20%以上,2002年接待海外旅游者24.7万人次,创汇8693万美元,分别占全区的56.1%和56.2%,居全区xx。全盟旅游收入15.1亿美元,约占全盟GDP的18.4%,旅游业已经成为草原牧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牧区可以建立狩猎区,可以作为观赏动物向城市动物园出售,有的还可以建立药用动物饲养基地。2004年上半年,全区接待各地游客560万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27.5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58.6亿元.

旅游业可带动起相关的草原花卉业,野生食品业、与养畜相关的、与牧人生产生活相关的如牛、马、骆驼、羊等饲养业以及少数民族的服装、摔跤、射箭、骑马产品,玩物等的手工艺品开发等。利用草原文化发展旅游业,比如在“那达慕” 节前后,“那达慕”是蒙古语娱乐或游戏的意思。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集会,也是一年一度

的盛大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战胜花刺子模,为庆祝胜利,举行过隆重地那达慕盛会,过去多在祭敖包时举行,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蹈等。发展马业, 美国2002年马业产值262亿美元,超过服装、电影和家具制造业;提供140万个就业岗位,超过铁路运输、广电、石油煤炭产品制造业。香港赛马每年上缴税金110亿港元,解决3万人就业,为慈善事业提供20亿港元资金。全世界约有2000个赛马场,分布在88个国家,其中澳大利亚464个,美国152个、英国63个,日本38个。如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曾报道,赛马业是澳大利亚第三大产业,仅次于羊毛和煤炭业,其所雇佣的职工人数位居全国各个行业中的第五位,说明赛马业的地位确实独特而重要

蒙古马与现代赛马、马术、马疗的关系;蒙古马在特色草原旅游资源中的地位与作用等。速度赛马的市场化,可以进入社会和市场进行资金运作和再分配,形成以草原风光和民风民俗为基础的旅游业,广泛吸引国内外游客,{jd1}不能丢掉蒙古马及蒙古族马文化。

6.3.2.3市场经济对蒙古族传统产业结构产生了较明显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带动下,牧区开始突破单一的经济结构和封闭状态,产业结构向更加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必然带动牧民的从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据1994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对牧民经济的调查,有1/3的牧民打算专门从事草业;另外1/3准备转到流通等其它产业,由此可以看出,牧民有着从事非牧产业的冲动。只是要紧紧把握好这一结构的变化应有利于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再比如,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阿日哈沙特口岸1993年7月1日开放后,克尔伦苏木、阿敦础鲁苏木等地的部分牧民到口岸开饭馆、当翻译、摆小摊等方式增加收入。阿日哈沙特口岸是季节性口岸,一般每季度的前15天开放。口岸的开放对附近各苏木牧民生活带来了好处,促使更多的牧民进入市场,对提高牧民的商品意识有所帮助。新巴尔虎右旗各个苏木中心区都有几家商店,形成了较固定的商业网点。在宝东苏木所在地有5个个体商店,一个供销社。达来东苏木有6个个体商店、一个供销社。目前,达来东苏木的年轻姑娘中凡是能歌善舞,五官端正者都去满州里或海拉尔等地当翻译或服务员。全旗有农畜产品市场两处,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边民互市贸易市场一处,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畜产品、水产品期货市场建筑面积约6500平方米;新巴尔虎右旗工商局鼓励牧民自己宰羊、自己拿到市场上卖,工商部门通过服务、引线搭桥、提供市场信息等方式为牧民经商提供了方便。工商局规定,牧民到市场上卖自家牲畜肉可以不办执照,带着苏木政府的介绍信即可在阿镇的任何市场上都可以卖。这样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限制肉贩子的欺诈行为。不少牧民已经进入个体户的行列,成为新巴尔虎右旗市场上的活跃分子

表6-8新巴尔虎右旗城乡个体工商业基本情况

(Table6-8 the situation of private enterprise of industries and commerces in XinBaErHuYou Banner)

。据新巴尔虎右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3年9月份的统计,新巴尔虎右旗城乡个体工商业基本情况见表6-8。

项目

户  数(户)

从 业 人 员(人)

正式开业数

合  

其中城镇

合  

其中城镇

合  

合   

704

573

1363

1093

519

工   

96

75

268

172

75

建 筑 业

9

9

44

44

5

交通运输业

23

20

38

33

10

商   

353

259

546

397

289

饮 食 业

51

47

139

134

39

服 务 业

91

90

162

160

78

修 理 业

77

69

158

145

16

其它行业

4

4

8

8

7

 

注:a:资料来源:色音:《蒙古族游牧社会的变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个体工商业经营者中,少数民族占的比例较高。少数民族个体工商业经营者占新巴尔虎右旗个体工商业从业人员的47%。

6.3.3建立有利于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产业结构的障碍

6.3.3.1草原属于缺水、地表层薄的生态脆弱带

我国草原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带,草原土壤含沙量高,冬、春季节大风频繁,年降雨量偏少,一旦地表被破坏,沙质土地荒漠化将迅速扩展,所以,我国草原地区对人为活动的干扰非常敏感,草原环境的承载能力较低。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二、三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我国草原地区,由于水资源匮乏导致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致使浅层地下水濒于枯竭,人畜饮水只能依靠深层地下水,水位下降,形成超采漏斗。目前的废水污染正在污染着十分短缺的草原的淡水资源,新疆阿勒泰的克兰河和乌鲁木齐的水磨河都已受到严重的污染,1996年,我国牧区县以上工业企业废水排放量606687万吨,占全国的比重为29.5%。

6.3.3.2缺乏推动结构变革的人才队伍

以发展牧区的流通业、物流业为例,牧区的畜产品具有易腐易烂,不易保存和贮藏的特点,这就更需要改革流通体制,加快畜产品流通,在今天应发展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型牧区“大盛魁”,但由于观念、知识水平等原因,牧民的商人队伍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牧民反映畜产品流通难,他们迫切需要新时代的“买卖沁”(蒙语,生意人)到草原来帮助牧民搞活流通。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宝拉格苏木吉日嘎郎图嘎查老牧民那木金说,他家共饲养了1900多只羊,2002年遇旱灾需要加大出栏,计划卖出800多只,目前,正是羊只膘肥出栏的好季节,但2002年上门收购羊只的生意人较少,销路不畅,全家人很焦急,那达木金说,“今年干旱缺草,如果羊只卖不出去,过冬将十分困难”。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宝拉格苏木党委书记额尔登陶格涛说,为实现草畜平衡,全苏木2002年有5.7万多头牛羊要出栏,到2002年8月底才完成20%的出栏任务。苏木正动员全体干部四处为群众联系买方,推销牛羊。据东乌珠穆沁旗副旗长图门介绍,今年全旗计划出栏羊只154万只,当地肉食品企业只能加工三分之一,有100万只左右的活羊需要外销。牧区畜产品市场规模小,吞吐能力有限,价格波动大。畜产品价格的巨幅波动,往往造成畜牧业增产牧民难以增收。近20年来全区畜产品市场多次异常波动,毛、绒、肉价格的暴涨暴跌,给畜牧业的生产造成巨大浪费和牧民收益的重大损失。

有关材料表明,内蒙古2002年出现特大旱灾,全区有6.9亿亩可利用草场受旱,其中2.4亿亩草场没有返青,返青后枯死草场2.2亿亩,受灾饲料基地1644万亩;受灾牲畜4030万头(只),已死亡61万头(只)。由于草场严重受灾,全区有1802万头(只)牧畜饮水严重困难,近2000万头(只)牧畜过冬春饲草饲料需要从外地调运,预计需调运饲草15亿公斤,调运饲料5亿公斤,占全区存栏食草牲畜的近三分之一。灾情最严重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1.8亿亩草场无草可食,全盟1800万头(只)牲畜中有1000万头(只)基础母畜和种公畜过冬度春将遇到严重困难。内蒙古赤峰市900万头(只)食草牲畜中,约有450万头(只)牲畜过冬度春草料不足。迫切需要加快牧区流通,由新时期的蒙商完成为广大牧民服务的目标,使牧民需要的草料运进来,需要出栏的家畜运出和卖出去,确保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活力,使其内部的各个要素活跃起来。这既能转移出一批从事传统畜牧业的牧民,又能调整畜群结构,加快畜群周转,从而减轻草场压力。牧区许多羔羊没有及时出栏,变成万岁羊并不xx是由于牧民没有加快牲畜周转的意识,这和牧区流通不畅有着直接的关系。

6.3.3.3产业化拉动不力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生态脆弱区退耕还草地区的农牧民最关心的是从事有利于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经济活动后的增收问题。在甘肃定西县、宁夏固原县和陕西延安市,国家给粮、补钱让退耕,还了耕后,种下的林子和草还都是自己的,这本是件好事,可这两年一些经济草却卖不出去,自家牲口吃不了那么多,只好眼睁睁看着糟蹋掉。在定西县景泉乡新坪村,村民张英指着自家院落时三堆已发黑的苜蓿

草说,他们家地退下后,种了6亩苜蓿,听说四川有个公司在甘肃收草,价格比粮食还贵几毛,可等了一个夏天也没见人影儿,自家只养了一头骡子,吃不掉就堆在院子里。然而,就在农民们为退耕还林还草后草的出路发愁时,一些较早介入生态建设为草而来的企业却因得不到相应的政策扶持而萎缩和不能扩大规模。如西安兴昌牧工商有限责任公司,1995年起在陕西延川县刘家疙瘩村以“面粉换地”方式联手开展生态建设,先后投入近1000万元,完成治理面积1.4万亩,使这个村的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11.4%提高到66.9%。该公司还与附近17个村近万名农民签订了退耕种草合同,虽然连续干旱,公司和农民种的树和草在去年就达到了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验收标准,但国家政策是将钱粮全补给农民,并没有顾及到企业的利益。而且由于投入生态回报周期较长,兴昌牧工商公司在最需资金支持的时候却贷不到款,结果4年前就立项建设的10万吨草成品加工厂,至今还没有完成土建,几千亩草场就白白浪费了。再如成都大业集团在甘肃河西走廊注册公司,从国外采购田间收割、打捆机等设备,发展优质紫花苜蓿,上了三条生产线。但由于企业难以承受草块、草捆外销的昂贵运费,只能让一半设备闲置。

6.3.3.4牧区基础设施薄弱

牧区交通、运输、通信网络和小城镇建设步伐缓慢。市场发育不够充分。牧区供水、供电、道路市场、仓储等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化程度不高,牧区与内地和沿海数字鸿沟明显。绝大多数草原牧区仍然沿袭传统的靠天养畜的原始生产方式。

6.3.4建立有利于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产业结构的途径

6.3.3.1改造牧区的{dy}产业  

考虑到以往对草原的破坏,应将已严重超载的地区由畜牧业转向草业。所谓“草业”,钱学森教授认为:草业是“以草原为基础,利用日光能合成牧草,然后用牧草通过兽畜、通过生物、通过化工和机械等手段创造物质财富的产业”。立草为业,大力护草、种草、养草,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售草。可以模仿我国xx林保护工程的做法,将一批牧民转化为“草农”(语言上的巧合,并无贬低之意),工资的发放都可以参照林区的做法,逐渐的待形成经营的产业后,这些“草农”可以以出售饲草为生时,政府就可不再援助了。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组建禁牧、休牧管护责任区56个,落实责任人68名,组建群众性管护组织375个,人员1772名。对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在牧区的{dy}产业中,要转变仅仅经营传统的六畜的观念,考虑到用地和养地的需要,{dy}产业的用地,从思路上,应摒弃传统的思维模式,在植物品种和畜种选择方面,有所突破,内蒙古包头郊区在退耕还林还草后,用2亩草地就可养殖至少10只鹿,年均收入可达3万元,相当于养100只羊的收入,并且还能对草场进行有效保护。

由于饲养鹿,保证这里的草基本上保持5厘米左右的高度不变,因为鹿啃食青草时和羊不一样,鹿可以用税利的牙齿把茎咬断,单位面积饲养的标准畜单位比较多。产业化经营,实质上是把现代工业、现代商业和草原畜牧业、草业等{dy}产业紧密结合,改变过去产、加、销相分割的状况,使农业形成在高度市场化条件下产、加、销一体化有机结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6.3.3.2发展草业、畜牧业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

发展第二产业可以简单的表述为草原牧区的工业化:立足发挥草业、畜牧业资源的优势。将草业、畜牧业产品加工工业作为主导产业,通过重点发展该产品的精深加工业。将草业、畜牧业产品转化为工业制成品,加快现代工业经济的进程,并从资金、技术、市场各方面创造条件,实现由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的转化。这种在牧区实现的新型工业化,有三个基本的要求:一是在牧区腹地的工业企业一定要与周边的牧区、牧民、草业畜牧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工业部门的扩张对草业、畜牧业的发展产生关联带动效应,能够在牧业人口减压、就业、技术进步,人才成长,组织创新,资本援助等方面为草业、畜牧业做出积极贡献;在草原已经严重超载的情况下,必须使更多的牧民从传统的畜牧业中转移出来,从事牧区二、三产业,因为“如果一个家庭的畜群降低到维持生计所需的最小数目以下,他们就不得不放弃游牧生活,……,这样的家庭在这样做的时候,并不会危害到其他的畜牧家庭。反过来,如果景况良好的家庭要遭到不幸的家庭分享畜群的话,那么大家都可能遭到破产。”(C•••••恩伯、M•••••恩伯,1988) 二是工业的经营项目应是低污染的,起码不能超过过牧对草原的破坏;因此,不能发展那些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项目,否则就违背了实现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初衷,因此像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我们不主张遍地开花搞工业化,特别是在买方市场早已形成的大背景下。我国草原应以发展绿色食品作为其第二产业的主导产业,这也是适应世界食品消费的大趋势,从国内看,绿色食品的售价高出普通食品的50%,甚至1倍以上。在未来5——10年中, 绿色食品消费在食品消费总量中将达到50%左右;从国外市场看,以绿色食品为代表有机食品的消费需求旺盛。国外专家预测,世界绿色食品产值在今后10年内将由现在的110亿美元增加到1000亿美元,许多国家绿色食品市场消费量年增长率将达到20%——50%。有些工业化国家因受资源条件限制,绿色食品供给能力很小,绝大多数绿色食品依赖进口,如英国每年消费的有机食品有80%需要进口,德国50%依赖进口。三是这样的工业项目一定是有林毅夫教授所提出的有比较优势,能够产生自生能力的工业项目,从我国牧区的生产要素禀赋结构水平来看,由于土地要素、人力资本要素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便宜,加之畜产品自身的不宜储藏、运输和易腐易烂等特点,以草原当地所产的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是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6.3.3.2积极发展有利于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第三产业。

牧民进入到商业和流通业等第三产业部门,从而减少直接从事畜牧业的人数,也有很大潜力,例如培养广大牧民成为新时代的牧区蒙古族商人,积极培育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等中介组织,为牧民进入市场提供优质服务。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对这支队伍的需求非常之大。

6.3.3.3用产业化拉动牧区产业调整

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大背景下,没有二、三产业的拉动,草原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是难以为继的。在我国草原牧区不乏实现二、三产业与草产业等草原牧区产业耦合与协调的范例,可供各地效仿:如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对库布其沙漠的治理,内蒙古草原兴发集团公司带动羔羊育肥、加工增值,内蒙古亿利集团让沙漠变药谷,以药产业带动草原、沙漠治理等。

6.3.3.4加大牧区的市场和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畜产品市场体系。继续建设多种形式和规范的初级市场,重点发展产地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完善畜产品拍卖制度。鼓励采取产销直挂、直销经营及网上交易等方式,拓宽畜产品流通渠道。健全和完善市场规则,规范企业行为,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推广“绿色通道”的做法,保证鲜活畜产品的运销畅通。强化牧区供水、供电、道路、通信网络、市场、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畜产品集散、配送、拍卖及营销信息系统的管理。培植和扶持一批牧区畜产品营销公司,树立牧区名优畜产品形象,做好产品广告宣传。没有竞争主体、营销公司的介入,畜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不能真正实现。牧区流通要实现信息化,发展信息网络化市场这一现代市场新形态使市场交易在更快、更准、更优、更广、费用更低的条件下进行。加强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信息传播网络系统,完善畜产品生产、销售和消费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制度,为牧民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建立牧区信息网络平台,使牧民尽快地掌握网上销售畜产品的知识,缩小牧区与内地和沿海地区的数字鸿沟。尽管目前尚有很大差距,但这是我国牧区流通现代化的努力方向,因为“由于电子市场的存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买家和卖家,不论其大小,也无须他人中介,都能轻松达成交易”。积极培训广大牧民,特别是青年牧民,去积极从事这些行业,在搞活牧区流通的同时,增加牧民的就业人数。

6.4减轻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内的人口压力

6.4.1向牧区未利用草原移民

在我国整个草原上都出现了超载过牧问题吗?还恰恰不是,在绝大多数草原超载的同时,还有相当多的草原未曾利用,这部分未利用草原仅仅体现着它的生态功能,如前所述,恰当的利用草原,既能创造出经济价值,又能对草原这种稀缺资源充分利用,而且,由于草原的特点,恰当的利用草原,对

部分地区草原资源利用不足。据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1998年编的《中国农业资源报告》,我国80000千公顷南方高山丘陵草山和滩涂草地,尚有60%-70%未加利用,开发潜力很大,尤其是被誉为“第二个新西兰”的13330千公顷亚热带高山、丘陵、草山和6000多千公顷的滩涂草地,充分开发利用后,至少可增加3000—4000万个优质商品羊单位,而且还不至于超载过牧。

6.4.2向农村转移

从草原向适宜人类居住的农村转移牧业人口,目前已取得许多好的经验,近10年,内蒙古阿拉善盟将原有的48个苏木镇撤并为39个、229个嘎查(村)撤并为203个。“九五”期间,全盟共搬迁转移牧民人口2600户11000人,占1995年末全盟乡村人口的18.95%,完成全盟搬迁转移牧民计划的44%;2001-2002年,全盟共搬迁转移牧民1522户5627人,占2000年末全盟乡村人口的9.8%,完成全盟搬迁转移牧民计划的22.5%。草原畜牧业牲畜数量从180万头(只)压缩到130万头(只),农区畜牧业快速发展,年饲养量达50万头(只)。开发“xx滩”(1、孪井滩;2、腰坝滩;3、查哈尔滩;4、格灵布楞滩;5、老崖滩;6、漫水滩;7、巴音毛道滩;8、陈家井;9、板滩井;10、额济纳沿河农田),搞集中联片开发。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阿拉善地区生态综合治理规划》,到2010年,计划搬迁转移牧业人口6224户24467人,经营草原畜牧业的人口减少到0.5万人,草原载畜量减少100万头只。阿盟的计划是,尽快建立生态无人区、全面禁牧区、季节性休牧区、黄河沿岸水土保持区、重点集镇经济区等五大生态区域。人口占阿盟的70%以上的阿拉善左旗将承担最主要的搬迁任务。在以阿拉善左旗孪井滩等xx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工生态绿洲上,大力发展综合生态农牧业,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在孪井滩等滩地的牧民,将从事种养结合的生态农牧业;阿盟年日照达3000-3500小时,极有利于发展温室农业,这是阿盟将来农业发展的主流。目前已有试验田一百多座平均400多平米的温棚,“效益不错”。

从将近10年来的情况来看,转移牧民的工作是成功的,在滩地,也曾有不少牧民回流,但最终他们还是选择了滩地的新型生活模式。目前仅孪井滩已有固定牧民7000多人。到2010年,阿盟为完成牧业人口搬迁转移,基本建立起山地、戈壁、沙漠生态无人区,使荒漠、半荒漠草场得以休养生息,初步形成以三大生态屏障为主体的阿拉善生态保护体系,生态环境恢复到1980年代初期水平。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集中开发7个大滩,根据“适度收缩、相对集中”的思路,2002年采取农牧业生产向水资源富集的7个大滩集中、农区以7个大滩开发为重点,大搞水利建设,在水资源富集区规划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园区。同时,加大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缩减小麦、莜麦等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非粮作物比重,提高优质马铃薯、荞麦和牧草的种植比例,并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农区养牛业。牧区将把草场严重沙化、缺水源条件的散居牧户转移到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园区。在不增加牧区人口、不新设营盘的前提下,按照希拉穆仁家庭牧场的发展模式,采取保护建设草原生态环境和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并举的办法,实施生态移民,集中开发好7大饲草料基地。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35万亩大白柠条区成了“无人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生态移民和一期工程投入1858.8万元,组织移民搬迁1000户、3400口人。其中,呼和苏木移民点迁来的128户计435口人,全部来自35万亩大白柠条自然保护区。使35万亩大白柠条区变成了“无人区”,有利于保护和发展。一部分地区,特别是干旱硬地缺水区和荒漠沙化区已失去了生存的条件,鄂尔多斯市各旗特别是两个牧业旗,在3-5年的时间里,西部四个旗计划牧民44000人,按人均水浇地10亩计算,共需开垦水浇地13200亩,新建住宅44万平方米,总计需投资6600多万元。

6.4.3向城镇转移

解决草原退化要有更为宏观、开放的视野。长期以来,我国在解决草原退化的问题上,大都是就草原论及草原,在经济研究和对策研究上,许多人竟然仅仅将种草种树作为{wy}能够抑制草原退化的灵丹妙药,从理论和实践来看,显然已被证明是不可行的。

比如从荒漠化地区迁出的外迁人口,从长期发展战略看,生态超载的地区,应该全部进城。尤其值得特别xx的是,在许多生态平衡极端脆弱、极度敏感的局部地区,少数农牧民的生存就对大面积生态发生难以逆转的不利影响。譬如,青海湖环湖地区和长江、黄河源头地区,没有工业开发,没有农垦兵团,只有很少数牧民,荒漠化草原面积每年扩大200万亩。黄河源头的玛多县,全县人口才10717人,70%的草场退化,生态系统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干部职工近一半时间发不出工资。可以用年复一年的扶贫款把这点儿牧民安排到格尔木去采掘盐当工人。有关专家建议,要保护长江源区,就应该禁牧封育,把长江源区的牧民迁移出去,恢复自然生态。这一点是不难做到的。因为在源里生活的人并不多,像沱沱河沿岸的唐古拉乡有5.1万平方公里面积,只有1180人。随着青藏铁路的建设和青藏高原的旅游开发,xx可以消化这些人。内蒙古的额济纳旗面积11万平方公里,超过江苏省或浙江省,但实有人口仅有16000人,黑河居延海的生态要恢复,要求上游每年多放3亿方水。张掖地区投资21亿元才能节水2亿方,30多亿元投资放水下来,仅仅是为了给下游的草场漫灌和让额济纳旗1万多牧民继续在传统的自然放牧?从草原的生态移民的大的方向看,应向草原周边的城市,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鲁木齐市、西宁市等地转移,同时,转变其所从事的产业。在经过培训后,可以考虑向东部发达地区转移一定的人口。

移民不能从草原一个脆弱地区,投巨资又转向另一个条件略好一些,主要是有水源的另一草原脆弱区,其结果是移出区的草原生态环境还没有恢复,移入区的草原生态环境又遭到了破坏。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苏尼特右旗,作者曾调查过一个生态移民点,距原来的居住地仅有20公里,人刚刚搬进新居住点,沙漠很快将新居住点包围。

值得指出的是,为减少直接从事草原畜牧业的人数,促使这部分人从事其它产业,对一部分有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的中青年牧民可采取对其草场使用权买断的方式,另一部分年老体弱的牧民可将其草场使用权的买断费用交到社保,由社保负责这部分人的养老问题。但使用权的买断前提条件是要充分保障牧民未来收入和基本生存权,有学者主张,买断总收入的银行利息收入不低于当地社会{zd1}生活保障金。游牧民对土地退化采取的方式不同,相比之下,环境难民并无返回故土的坚决打算,而游牧民则是在一个农村地区沿着有计划地暂时放弃的周期离开的。游牧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及土地易退化地区的一种合理的对策。但是,有些政府倾向于将这些牧民看成是不务正业的人。当然,大量人群的迁徙是件难以控制的事,所以有些政府试图使他们定居下来,并纳入社会的主流。现在,对各种使游牧民定居计划的国际援助都已经停止了,因为这些计划都没有能成功地改善游牧民的生活。

当然不是说,草原地区自己就xx无能为力,全部躺在国家身上,由国家来解决,对于人口压力如此之大的中国来说,xxx口压力问题的难度非常之大,正如亚洲开发银行一份关于甘肃省沙漠化问题的报告说道,该省4000个村庄有被沙丘吞食的危险。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沙暴,迫使250万流动农业工人及其他难民,离开他们在奥克拉荷马、得克萨斯和堪萨斯州的土地,迁徙到加利福尼亚。但是,中国的沙暴,规模要大得多,而且,当年美国人口只有1.5亿。今天,中国则是13亿。那时,美国迁徙的人数是几百万,中国最终要挪动的,则有几千万人。正如美国大使馆一份题为“内蒙古愤怒的葡萄”的报告所言:“不幸的是,在21世纪,中国的流动农业工人,没有加利福尼亚可以收容他们——至少中国境内没有”。

事实上,牧区已经积累了不少以小城镇吸引周边牧民的典型范例,将一部分人从牧区转移出去到能生存的地方去生存,到能发展的地方发展。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兰陶勒镇将大沙中居住的牧民76户、296人迁到镇区来,建设“牧民一条街”。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集中建设5个小城镇,农牧业人口向5个小城镇集中,以生产力区域布局调整为重点。使400多人迁入镇区,增加了镇区人口,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发展。包括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在内的包头后山地区人口迁出大于迁入,近五年来,包头后山地区固阳县、达尔罕茂明安旗的人口布局发生了可喜变化,这两个旗县净迁出人口2.36万人。内蒙古阿拉善盟把大部分牧民搬迁到资源比较富集、条件相对较好的“六镇”(1、巴彦浩特镇;2、额肯呼都格镇;3、达来库布镇;4、呼鲁斯太镇;5、吉兰泰镇;6、雅布赖镇)、“八区”(1、乌素图小区;2、宗别立小区;3、古拉本小区;4、巴润别立小区;5、嘉尔嘎勒赛汉小区;6、腾格里小区;7、赛汉桃来小区;8、中泉子小区)、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方向,逐步实现牧区人口“三三组合”,即从事畜牧业、种植业、乡镇企业及个体私营的人口各占三分之一,实行农活手结合,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培育市场,搞活流通,实施贸、工、农(牧)一体化。同时,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邮电通讯等社会各业同步收缩。改变财政收入“撒胡椒面”的做法,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确保“六镇、八区、xx滩”的开发建设。通过规划设计,使各个城镇成为各具地方特点、产品优势、能发挥辐射带动功能的现代化小城镇。特别是“转移战略”的重点工程之一——孪井滩灌区,规划开发耕地17.2万亩,转移人口2.5万人,现已开发耕地12万亩,近6000名生态难民在这里得到了安置并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孪井滩塔拉图嘎查146户牧民就是他们中间{zj1}有代表性的例证。搬迁之前,由于持续干旱,草场退化,这146户牧民大多都已失去了生产和生存条件,其中30%的牧户靠政府救济生活,40%的家庭靠xx维持生存。搬迁之后,他们在孪井滩开发区党委的领导下,充分利用盟委、行署关于搬迁转移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孪井滩优越的基础条件,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在短短的几年内彻底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之路。到1999年,全嘎查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的200元达到2100元,人均住房面积由搬迁前的7-9平方米达到20-35平方米,且都是从土房变成了砖木结构房屋。移民前只有二十几户有机动车辆,现已发展为165台(件)。阿拉善盟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已由5年前的1:1.33:1.37调整1:2.06:2.09。工、农、林各业内部结构也得到了较好的调整。改革开放二十年,阿拉善盟平均每年以0.92%速度减少牧区牧民,1980年为69070人,2000年下降到57344人。以阿盟盟署所在地巴彦浩特镇为核心,建设工业小区以引进搬迁、转移的牧业户,进入镇区的牧民将以从事服务业、矿产开发业等二、三产业等为主。内蒙古镶黄旗牧民移民到呼和浩特市郊区饲养奶牛,体制上是由于一位私营企业家在呼市郊区买了一片地,雇佣镶黄旗牧民,牧民用劳动入股,企业家用土地入股,实现了已严重退化的镶黄旗草原的休牧目的。根据甘肃工业大学建筑勘察设计院帮助修编的整体规划,甘肃的一个镇子将从现有的10,000人扩为20,000人,已为150人办理了城镇户口;占地将扩为2.5平方公里;已将镇区规划为工业、生活、园林、商业、行政5个功能分区。镇上的给水、排水、供暖、电网、通讯等设施已俱全。

总之,应加快有草原的省区城市化的进程。人口相对集中,具备一定规模,将有助于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压力;大中城市发展了,形成一些经济、信息、人才、技术和市场中心,才会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考虑到牧区缺乏水资源和城市规模效益等因素,我们建议牧民应向现有的草原城镇转移,具有一定人力资本的牧民可组织到更大更遥远的中心城市转移。

实现城镇化,要考虑让牧民走向经济中心城市,如距牧区较近的乌鲁木齐市、银川市、西宁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等,建议由国家统一部署、协调,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城市周边地区,选择一些点建设农牧民简易聚居区。每个居民点300户到500户为宜,费用由当地的村民委员会收取,价位一律以退耕的粮食年收成为参照。

向牧区周边的中等城市转移,这些城市安置劳动力就业的潜力很大,大家知道,服务业对于就业的吸纳能力很强,但内蒙古的这类城市的服务业比重很小,发达国家的城市服务业的产值比重高达70%,而2000年,内蒙古城市服务业比重仅有仅有39%,其中超过50%的只有呼和浩特市,为50.7%,包头市31.9%、乌海市38.3%、赤峰市40%,通辽市34.6%、鄂尔多斯市28.2%。向牧区口岸城镇转移,牧区多分布在边疆地区,牧民可以在口岸城镇xxx开放,建立外向型体系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如众多的新疆牧民与柯尔柯孜、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做边境贸易的买卖。内蒙古正在努力把满洲里、二连浩特建成我国北方{zd0}的自由贸易区,成为牧民就业的新的增长点。

使牧民选择向一些人口容量较大的小城镇转移,之所以提出要对小城镇进行选择,主要是因为在草原地区,一些小城镇因周边环境恶劣,整个城镇都面临着被迫迁移的危险,就更不能在向这些地区迁移人口了,像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的旗政府所在地就已经迁移了一次。另外,转移到小城镇的牧民应以从事非牧产业为主,否则,会造成更大负面的影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城镇、乡、苏木所在地周围和饮水点附近的草场严重过牧。例如新巴尔虎左旗所在地阿木古朗镇实际载畜量为650个牛单位,可现有7000头牛,超载近10倍。由于牲畜不断地采食和践踏,草场破坏的程度已愈加严重,以镇为中心,其草场退化的半径,重度退化为0—2.5公里,中度退化为2.5—5公里,轻度退化为5—10公里,目前退化圈正以辐射状向外扩展。以巴彦托海镇为例,到1989年6月末统计,牛存栏数达10,533头,相当于5.2万个绵羊单位。按草场产草量的50%的计算载畜量,已超过理论载畜量的2.5倍左右(巴镇全年的适宜理论载畜量为25,500个绵羊单位),而且养牛户绝大多数集中在镇所在地,其中有相当大的数量为干部职工饲养的,这样就给镇郊草场带来了极大压力。草原城市要重视建设一批绿色环保工程,在保护城市环境的同时,确保周边草原再现蓝天、绿地、白云的美丽景色。

总之,对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已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的广大牧区,要将牧民般迁出来,实施撤退转移。在工作重点上,要以城镇为中心,大力发展城镇经济,增强城镇的服务功能,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为扩大招商引资创造条件,使城镇成为发展阿拉善盟经济的龙头和纽带,成为发展工业的载体、商贸流通的基地、生活消费的基地,逐步形成以重点城镇为中心的经济圈。尔后,再通过“经济圈”的示范辐射带动,逐步使苏木嘎查的农牧产品得到加工、转化、增值。引导农牧民逐步走上市场,学会经营,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生存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水平。

牧区也有建设城镇的历史,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并不是没有建立城镇的历史和经验,在蒙古汗国至元朝这个期间,随着经济的发展,蒙古族聚居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和定居村落,如位于今蒙古国后杭爱省杭爱山南麓、鄂尔浑河上游右岸的额尔德尼召之北,距乌兰巴托市380公里的哈剌和林城和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南部的

正蓝旗境内的元上都古城,这些城市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有重要地位,同时是手工业发达,商业贸易繁盛的城市。在蒙古族的经济发展史上,蒙古族地区的手工业有一定的发展。元上都始建于1256年,因忽必烈即帝位于此,而加号上都,不久迁都大都而降其为陪都,该城市位于今内蒙古正兰旗东二十公里的闪电河北岸,它不仅是政治军事的重镇,同时也是一座手工业发展,商业贸易繁荣的经济城市。上都的手工业,主要是官府集中各类匠户从事集体生产的手工作坊,为了发展手工业生产,元朝政府有许多官营的匠局。设立了各种管理工匠和组织生产的机构,诸如人匠局、诸色人匠提举司、诸色民匠都总管府、诸色人匠纳绵提举司、银冶提举司、采山提领所、杂造局、金银器盒局,还有一些具有明显地方或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业管理机构,如皮毛业中的软皮局、貂鼠软皮局、异样毛子局、斜皮局和毡局等,以及xx原料、产品储藏运销等机构。设立众多管理手工业生产的机构,是上都手工业生产分工细致和产品生产趋向专业化的反映。上都在当时已成了北方草原上的商旅会聚之地,南北货物在这里集散,往来于此的车马行人不绝于道。当然,我们提到古代在草原建城并不是主张目前要在广大牧区大建城市,西部城市关键是搞好中心城市,形成经济增长极,不可遍地开花,分散资源。

加快城市化、发展城市工业和服务业,将是减少生态薄弱地区的人口,实现退耕还林还草的最终出路,也是实现西部地区农村和农业结构转移的最终出路。我们主张要突出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盟市所在城市,大力发展口岸城市,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市和小城镇为补充的城镇体系,为生态移民提供载体。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二十一)_盖志毅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