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21 20:06:52 阅读69 评论6 字号:大中小
2. 2 光驱
光驱这几年发展之迅猛让人不得不感叹。它的发展已经不单单定义在速度上,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几代产品上了。从CD-ROM到CD-ROMRW,从DVD-ROM到DVD-ROMRW,而且出一样产品之后速度的提高更是让人目瞪口呆。
2.2.1 光驱基础知识
在光驱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标准型、提速型、发展型、xx型。各个阶段的发展特征,体现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的需求。
{dy}代光驱:标准型
之所以管{dy}代光驱叫做标准型,是因为{dy}代光驱制定了很多光驱的标准,并且沿用至今,比如一张光盘的容量为640Mb,光驱的数据传输率为150KB/S,这一标准也奠定了几倍速光驱这一光驱独特的叫法,比如40倍速光驱的传输速度为150KB/S*40=6000KB/S。
1991年,由有全球1500家软体厂商加入的Software-Publishers-Association中的Multimdeia PC Working Group公布{dy}代MPC(Multimedia-Personal-Computer)规格,带动了光盘出版品的流行。一张光盘的容量是640MB,光驱的数据传输率为150KB/S(被国际电子工业联合会定为单倍速光驱),平均搜寻时间为1秒。随着市场的不断需求,硬件技术的不断增进。1993年,第二代MPC规格问世,光驱的速度已变成了双倍速,传输率达到了300KB/S,平均搜寻时间为400ms。
{dy}代光驱的特点是光驱刚刚出现,制定了光驱的很多技术标准,作为软驱与硬盘交换数据的替代品,增大了容量,提高了速度,极大的提高了效率。那时候国内品牌非常少,比较有代表的品牌象SONY、Philips及新加坡的一些品牌。
第二代光驱:提速型
第二代主要是指光驱从4速发展到24速(32速)这一时间段。因为之后从32速再往高速光驱发展过程中虽然速度也在提高,但更多的技术发展目标已不在速度上,因此划入下一代。
此时提速也成为各家厂商技术发展的主要目标,速度从4倍速、8倍速、一直提高到24倍速、32倍速。此时光驱的支持格式也有发展,1995年夏,Multimdeia PC Working Group公布第三代规格标准。兼容光盘格式包括:CD-Audio、CD-Mode1/2、CD-ROM/XA、photo-CD、CD-R、Video-CD、CD-I等。
第二代光驱的特点是光驱逐渐普及起来,但速度慢的弱点也突出起来,提高速度成为各家制造厂商技术竞争的首要目标。光驱支持的格式也渐渐多了起来。
市场上主流的依然是洋品牌及台湾品牌,象Toshiba、NEC、Acer等,出现了一些国产品牌,但还没什么气候。
第三代光驱:发展型
光驱速度再往上提高,传输速度慢的问题已得到很好的解决,但速度提高后所带来的问题却渐渐显现出来。高速度的旋转会产生震动、噪音和热能,震动也会使激光头难以定位,寻道时间加长,并容易与激光头发生碰撞,刮花激光头;产生的热能会影响光盘上的化学介质,影响激光头的准确定位,延长寻道时间;引起的噪音会使人精神上产生不爽的效果,容易疲劳。
针对这些问题,各个不同的生产厂家也推出了相应改善的技术:NEC公司在四角上安装悬浮式减震橡胶;Acer公司采用悬挂技术和香蕉减震支架;Lite-on采用悬浮承载技术;Asus公司采用先进的双重动态悬挂系统……
这一阶段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国内厂商发展起来,以其完善的品质、低廉的价格受到消费者得青睐,成为市场的主流。
第三代的特点是速度已不是各厂商发展技术的主要目标,大家纷纷推出新技术,使光驱读盘更稳定,发热量更低,工作起来更安静,寿命更长。国内厂商发展起来,成为市场主流。
市场上洋品牌及台湾品牌份额有一定减少,许多国内品牌崛起,像奥美嘉、源兴、大白鲨、美达等等。
第四代光驱:xx型
又经过几年的发展,光驱的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各家厂商的产品虽然可能采用的技术略有不同,但产品品质却都臻于完善,甚至说xx,表现在纠错率更强,传输速度更快,工作起来更稳定、更安静、发热量更低。
光驱的性能指标主要有:倍速、平均寻道时间、容错性、读取方式、高速缓存、数据接口、平均读取时间、光头系统等。
:该指标指的是光驱传输数据的速度大小,根据国际电子工业联合会的规定,把150KB/s的数据传输率定为单倍速光驱,300KB/s的数据传输率也就是双倍速,按照这样的计算方式,依次有4倍速、8倍速、24倍速等。倍速越高的光驱,它的传输数据的速度也就越快,当然它的价格也是越来越昂贵的。就目前而言,光驱的倍速可能成为用户选购光驱的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指标,因为该指标决定了文件拷贝、数据传输等操作的速度。当然我们在注意速度的前提之下,还要注意其他一些性能参考指标。
平均寻道时间:为了能更准确地反映出光驱的实际速度,人们又提出了平均寻道时间这一技术指标。平均寻道时间被定义为光驱查找一条位于光盘可读取区域中间位置的数据道所花费的平均时间。{dy}代单倍速光驱的平均寻道时间为400ms,而{zx1}的40-50倍速光驱的寻道时间为90-80ms,速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容错性:该指标通常与光驱的速度有相当关系,通常速度较慢的光驱,容错性要优于高速产品,对于40倍速以上的光驱,大家应该选择具有人工智能纠错功能的光驱。尽管该技术指标只是起到辅助性的作用,但实践证明容错技术的确可以提高光驱的读盘能力。一般情况下,刚刚购买回来的新光驱读盘能力都可以,但由于光驱使用频率比较高,因此先进的容错技术对于提高光驱的读盘能力以及延长光驱的使用寿命都是很有帮助的。
读取方式:目前光驱主要的读取技术有CLV技术、CAV技术、PCAV技术等。CLV是Constant Linear Velocity的英文缩写。中文含义是恒定线速度读取方式。在低于12倍速的光驱中使用的技术。它是为了保持数据传输率不变,而随时改变旋转光盘的速度。读取内沿数据的旋转速度比外部要快许多。CAV是Constant Angular Velocity的英文缩写,它的中文含义是代表恒定角速度读取方式。它是用同样的速度来读取光盘上的数据。但光盘上的内沿数据比外沿数据传输速度要低,越往外越能体现光驱的速度,而倍速指的是{zg}数据传输率。PCAV的英文全称是Partial-CAV,中文含义是代表区域恒定角速度读取方式。该技术指标是融合了CLV和CAV的一种新技术,它是在读取外沿数据采用CLV技术,在读取内沿数据采用CAV技术,提高整体数据传输的速度 。
高速缓存:高速缓存指标对光驱的整个性能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缓存配置得高不仅可以提高光驱的传输性能和传输效率,而且对于光驱的纠错能力也有非常大的帮助。目前绝大多数驱动器缓存的大小界于256KB和1MB之间,根据驱动器速度和制造商的不同而稍有差异。缓存主要用于临时存放从光盘中读取的数据,然后再发送给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这样就可以确保计算机系统能够一直接收到稳定的数据流量。 使用缓存缓冲数据可以允许驱动器提前进行读取操作,满足计算机的处理需要,缓解控制器的压力。如果没有缓存,驱动器将会被迫试图在光盘和系统之间实现数据同步。如果遇到CD上有刮痕,驱动器无法在{dy}时间内完成数据读取的话,结果非常明显,将会出现信息的中断,直到系统接收到新的信息为止。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光驱基本上都配备了256K甚至512K的缓存,当然市场也还存在着一些128K的低容量缓存,因此笔者建议大家,在购买光驱时{zh0}留意一下该性能指标。
数据接口:除了上面的技术指标,数据接口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常见的光驱有UDMA/33模式、SCIC模式、IDE模式。其中Ultra-DMA/33由Intdl和Quantum制定的一种数据传输方式,该方式I/O系统的突发数据传输速度可达33MB/s,还可以降低I/O系统对CPU资源的占用率。现在又出现了UDMA/66,速度多出两倍。SCIC接口模式一种新型的外部接口,可驱动多个外部设备;数据传输率可达40MB,以后将成为外部接口的标准,价格昂贵。但占用CPU资源少,工作稳定。IDE接口模式是现在普遍使用的外部接口,主要接硬盘和光驱。采用16位数据并行传送方式,体积小,数据传输快。经笔者测试发现,正常的IDE模式的光驱平均CPU占用率在20%以下,UDMA/33模式的光驱对CPU资源占用要小一点,通常在2%到8%之间。而SCIC接口模式的光驱都是用于高速传输数据的,并且还必须借助与专门的SCSI接口卡。
平均读取时间:平均读取时间指标也叫平均寻道时间,该指标是指激光头移动定位到指定的预读取数据(这时间为rotation-latency)后,开始读取数据,之后到将数据传输至电路上所需的时间它也是光驱速度的一重要指标。
光头系统:光头系统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部件,那就是激光头,通过它来发射激光寻找光盘上的指定位置,感应电阻接受到反射出的信号输出成电子数据。其中光头系统又可以分为单光头和双光头,单光头是指采用一个激光头来读取光驱中的数据,它又可以分为切换双镜头和变焦单镜头,其中切换双镜头技术采用两个焦距不同的透镜来获得不同的激光波长,但激光的发射以及接受部分还是公用的;变焦单镜头利用液晶快门技术选择对应的激光头焦距,从而正确地读取光盘中的数据。至于双光头,它将两个不同波长的激光发射管和物镜焦距不同的激光头连为一体,相当于整个系统整合了两套读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