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22 | 西部大旱与铁矿涨价的重大警示
西部大旱与铁矿涨价的重大警示
——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董登新(教授)
2010年1月和2月,CPI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1.5%和2.7%,PPI则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4.3%和5.4%。根据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安排,2010年物价控制目标为:CPI与PPI的涨幅应分别控制在3%和5%以内。很显然,2月份物价涨幅已突破警戒线,3月CPI与PPI又会怎样呢?能否稳住?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广西、云南、贵州)出现了近百年罕见的大干旱,旱灾将导致这些地区粮食减产可能超过50%。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缺水与缺粮一样可怕。中国农业的小地块承包与分散耕种,既是最缺水的,同时也是最浪费水资源的。缺水,不但粮田无法耕种,而且人畜饮水困难,农业或许颗粒无收,这将危及农民生活及社会安定;缺粮,则粮价必然上涨,进而带动以粮食为原材料的食品价格普遍上涨,这正是那根驱动CPI大幅上涨的敏感神经。
近日,再传淡水河谷铁矿石要价上涨{bfb},照此计算,中国钢铁工业有可能全面亏损。然而,涨价比传闻速度还要快:国内钢铁价格闻声而涨,钢企理直气壮涨价,经销商囤积惜售,正在快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汽车制造、房地产开发及交通设施建设,它们更是坐卧不安。当然,这些“吃钢”企业同样可以向消费者最终转嫁成本,但可能导致车更贵、房更贵,路更难行,PPI还将加速上行。
粮食与铁矿石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威胁,一方面与天灾及自然因素有关,但另一方面则暴露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陈旧与产业结构的严重落后。
目前,我国还有8亿人口生活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全国40%以上的劳动力还滞留在农村,从事着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靠天吃饭”。低效的农业耗用了全国劳动力资源的40%,却只贡献了11%的GDP;相反,创造GDP半壁江山的工业,却仅能吸纳全国劳动力的26%,这种从业结构与GDP结构的严重错位与“非对称性”,既表明中国传统农耕方式的落后,农业劳动力严重过剩,同时也表明中国的“工业化”只是封闭性的“城市工业化”,它走不出城市边界,更不能辐射农村和农业。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
无法有效推动城市化的“工业化”仍在如火如荼地加速前行,“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行业还在拚命地扩张产能,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日益严重,它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如果说,石油是工业化的血液,那么,钢铁则是工业化的脊梁,只要中国的工业化没有尽头,那么,作为工业化的两个轮子——石油和钢铁的刚性需求仍将会不断膨胀。(目前中国石油消费的50%以上需要依赖进口)
2009年中国粗钢产量高达5.678亿吨,超过世界前20大产钢国的总和。同时,中国钢产量分别是日本(0.875亿吨)和美国(0.581亿吨)的6.5倍和10倍。近40年来,美国和日本的钢铁年产量一直稳定在0.8——1.2亿吨之间窄幅波动。试问:中国钢铁产业何时能够进入这种境界?
2009年,世界粗钢总产量下滑8%,而世界{dy}大产钢国——中国却一枝独秀,钢产量同比增长了13.5%,涨幅全球{dy}。为此,人们也许并不在意中国是否会吃掉全球的铁矿石,但它们很是计较能否从患上“饥渴症”的中国钢企身上赚到更多的暴利!
为此,有爱国情结的一些专家振臂高呼:中国应该拥有铁矿石定价权!试想:中国是世界上铁矿石的{zd0}购买国和消费国,而铁矿石已成为一种日益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它是一个高度垄断的纯粹卖方市场,我卖铁矿石,中国不买,谁买?不赚中国的钱,我赚谁的钱?如此看来,中国要想获得铁矿石定价的话语权,{wy}办法就是到世界各地去买矿,然后自己开发,自产内销。只有这样,价格也就可以“内定”了。不过,世界铁矿有那么容易收购到手的吗?
前天,工信部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上升的现象提出了明确的警告。2009年国内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已经接近70%,比上年上升13个百分点,进口量占世界铁矿石贸易量的75%。
按照传统说法,中国人要保住GDP高速增长(不论是保八还是保十),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汽车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加速前行,因为只有它们的产业关联度{zg},只有它们才是拉动GDP高速增长的最强动力,为此,中国31个省就有30个省不约而同地喊出要将汽车和房地产作为当地经济(GDP和税收)的支柱产业。
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大力推进,汽车加速走进千家万户,城市人都想拥有xx产权房,而且家家都要两三套,就连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也敢按揭买房。这样的情景、这样的趋势,怎能不让中国城市变成高楼大厦、钢墙铁壁、水泥世界?因此,中国城市造房、地皮开发、交通建设才能永远没完没了,今天建明天拆,今天填平明天再挖开,今天还建明天再拆迁;高架、轻轨和地铁越修越多,而城市交通却越来越拥堵;楼房越建越高,视野却越来越压抑;天天在喊节能、降耗、减排、环保,而城市空气却越来越浑浊,呼吸也越来越困难。
既然如此,人们似乎更有理由看到:一边是中国钢铁产能的严重过剩,另一边却是钢铁产能的继续扩张与重复建设。因为“吃钢型”的工业化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尚无任何放慢步伐的迹象,“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似乎只是喊喊口号。
不过,中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真的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否则,耗尽资源的“工业化”不可持续,遥远的“城市化”将成为神话,而中国社会“未富先老”却正在变成现实。
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保障民生,提高国民福利和生活质量。“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已成当务之急,具体怎样转型、具体如何升级,已不再空洞抽象:
(1)借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全力解放农业剩余劳动力,xx农村经济大发展;
(2)逐步降低工业在GDP中的重要性,大力发展现代先进制造业,重点扶持高科技产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生物与新医药、航空航天、海洋、节能环保产业大发展;
(3)服务业是社会就业的蓄水池,鼓励全民创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依赖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聚集人气,做大做强小城镇,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推动城镇升级,稳步健康推进城市化进程。
归根结底,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最终目的是“民生目标”。只有通过“高质量”而非“高速度”的GDP增长,才能真正做大蛋糕;只有首先做大蛋糕,才有进一步切好蛋糕的物质基础。
{zh1}附注:呼吸干净的空气,是我们健康生活的{zd1}要求。当我写作这篇博文时,武汉恰好是一个难得的大晴天,虽然浑浊的空气挡不住太阳的光芒,然而,温暖的阳光却也无法驱散人们心头的阴霾。略带怪味的、灰蒙蒙、雾濛濛的空气,不但让人们无法望过长江,而且更让人感到呼吸困难。虽不致窒息,但让人难过、无奈!或许,武汉只是全国众多“大城市”的一个写照或缩影,但是,由此可见一般。除了北方沙尘暴,我们能有其他解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