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进一步完善硬膜外腔侧隐窝穿刺进路,克服个别病例由于椎板外切迹过高或小关节内缘间距过小所造成的穿刺困难。方法 根据CT扫描确定其病变水平,从X线正位片测量该水平小关节间隙宽度,确定进针点。用7号长穿刺针经进针点穿透皮肤后,向内倾斜5°~10°寻找小关节间隙,进针遇到阻力时边加压边进针,突破阻力,有落空感即进入侧隐窝。结果 42例50个小关节间隙穿刺均取得成功,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结论 经小关节间隙行侧隐窝穿刺,可解决不适宜应用椎板外切迹进路及小关节内缘进路的病人的穿刺问题,提高侧隐窝穿刺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侧隐窝;小关节间隙
经椎板外切迹或小关节内缘进路行侧隐窝穿刺注药,xx神经根炎或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满意疗效。在此基础上作者又研究了小关节间隙进路并在近一年内应用于42例如50个小关节穿刺,均取得成功。
本组病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21—62岁,均为L4-5病变,单侧椎间盘突出症30例,中央型或双侧椎间盘突出症8例,单侧神经根炎4例。42例病人50个小关节间隙穿刺
操作方法及测量数据
1、进皮点测量:根据CT所显示的椎间盘突出的层面确定进针点的高度,本组病例平L4棘突下缘者7例,平L4-5棘间中点者30例,平L5棘突上缘者5例。根据正位X线平片测量小关节间隙距后正中线的距离为1.5~2.2cm,平均1.8±0.6cm。小关节内缘距后正中线的距离均小于0.7cm。
2、穿刺方法:用7号长针,经进皮点快速进针,直达关节突,注射0.5%利多卡因1ml,并测量进皮深度,50个小关节,最浅3.8cm,最深5.0cm,平均4.2±0.7cm。稍退针后再分别稍向内进针触到下关节突,稍向外进针触到上关节突(确定关节间隙)。在上、下关节突之间稍向内倾斜5°~10°进针即可达小关节间隙,继续进针,遇到阴力时即为黄韧带,边加压边进针,一旦阻力消失即突破黄韧带进入侧隐窝,测进针深度为5.0~6.8cm,平均5.5±0.9cm。回吸无液,快速注入0.5%利多卡2ml。37例病人有明显神经根刺激现象,放射痛至小腿外侧,其中28例放射至拇趾。
3、注药试验:同椎板外切迹或小关节内缘进路。
4、注药xx:注药试验15分钟后出现L5脊柱神经前支分布变侧隐窝;足趾可主动运动,证明局麻药未进入蛛网膜下腔,则根据病变注入xx镇痛液或胶原酶溶液。
结果
50个小关节,全部穿刺成功,无1例损伤神经根袖现象。其中4例,6个小关节,在穿刺到位后,经C型臂X线验证,定点位置准确,穿刺针均进入小关节间隙(图1、2)。4例神经根炎病人均达到满意止痛效果,38例腰间盘突出症病人,28例效果优,8例良,2例可,优良率94,73%,有效率{bfb}。
讨论
经椎板外切迹或小关节内缘进路行侧隐窝穿刺注药,xx神经根炎或腰椎间盘突出症,显示了定位准确而个体化,操作简便而损伤小的特点,因而可摆脱X线的监视,避免射线损伤。在各级医院推广应用2016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少数病例,因病变的小关节内缘间距太小或椎板外切迹太高,仍有损伤硬膜囊的可能,或难以达到侧隐窝。根据上述解剖特异性,作者设计了另一进路---小关节间隙进路,经50个病变小关节的应用和6个小关节的影像验证,结果穿刺全部成功,其中38例腰间盘突出症病人优良率为94.73%。我们的体会是:
1、小关节间隙进路远离硬膜囊,穿刺安全,尤其对小关节内缘间距小(如小于1.4cm)的病例,更能显示其安全性。
2、小关节间隙与椎间盘在同一水平,较椎板外切迹进路易顺利进入盘内。
3、只要测量xx,经小关节间隙行侧隐窝穿刺成功率高,本组成功率为{bfb}。
4、X线正位片显示小关节间隙清晰或下关节突外缘可辨者方可采用此进路。
腰间盘突出xx网-硬膜外腔侧隐窝穿刺进路的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