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献之图片集清末民国篇(上)_神之荣耀_新浪博客

对北京的记忆,从元明清到民国,以至于现今,都不乏文字记录而成的文献。但随着摄影技术的诞生和传入中国,自清末以来,通过影像凝固历史的瞬间,成了更加直观、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一种记载方式,一种对历史呈现的全新方式。尤其是对于北京而言,所谓“保存于战火中,毁灭在建设里”,那些曾经充满了xx色彩和诸多故事的城墙、城门、胡同、大到王公府邸,小到普通人家的四合院,现在大都已经化作了历史的尘埃,只有在这些老照片中才能使人们认识到那往昔的风采。在我所购买的照片集中,主要是以历史价值为主,下面分作清末民国篇和新中国篇两部分分别给大家介绍一下:

 

《1860-1930英国藏中国历史照片》


本书所收照片的时间跨度从1860年至1930年,虽然并非专门记录老北京的照片集,但内中涉及到老北京的地方不少,如费利斯·比托拍摄的第二次xx战争时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照片、北京的全景图;约翰·汤姆逊在北京逗留期间拍摄的城市建筑以及从高官到平民以至乞丐的照片;托马斯·查尔德眼中的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建筑;唐纳德·曼尼(Donald Mennie)拍摄的老北京生活场景等;都是北京近代史地研究者与爱好者必备的{dy}手资料。


书籍质量:译注者在某些地方含糊其辞、甚至出现低级错误,实在有损本书的光辉。


《晚清碎影——约翰·汤姆逊眼中的中国》


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1837~1921)是19世纪后期xx的英国旅行摄影家。这本影集收录的都是他在中国旅行期间拍摄的作品,其中,北京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与那些拍摄达官显贵肖像的摄影师不同,汤姆逊虽然也拍摄了恭亲王和总理各国衙门的大臣,但他更致力于记录真实的中国和中国人。通过拍摄其他人很少触及的各种平凡市井影像,汤姆逊向观众展现了中国人,尤其是北京人的日常生活。


书籍质量:有些照片洗反了,实在不应该。


《莫里循眼里的近代中国》

乔治·厄内斯特·莫里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 1862-1920)生于澳大利亚,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1897年至1920年间,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1897~1912),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1912~1920)。


他居住北京达20余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本书汇聚了500多张照片,其特色不仅在于内容的丰富,更在于照片的清晰度非常高!书中关于北京的照片比比皆是,毕竟,莫里循在华期间主要生活在北京,现在的王府井大街,在民国时代就被称为莫里循大街——因为莫里循的住宅在此,由此可见莫里循与北京深厚的渊源。


书籍质量:跨页照片如果能做成大拉页式就更好了。


《皇朝末代京都图录》


本书共收录有百幅照片,其中81幅是从来未在任何书刊影集披露过的6寸黑白景物实照,是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前),编者杨继贤的先祖任满清地方政府官员卸任时所存之物。这些照片是北京现存最早照片的一部分,共分14各部分,内容依次为:北京的城垣和城门、街巷和牌楼、皇宫、禁苑、皇陵、坛庙、寺观、古桥、{zg}学府、考场、观象台、长城与关隘、温泉行宫及服饰、行止文化等,资料十分珍贵,堪称不可多得。


书籍质量:无论从用纸还是印刷方面来看,都还不错。


《明信片清末中国》


作者在前言里面说:品评这本集子里的明信片,我们就像是在中国近百年历史里走了一遭,虽然这本集子并不代表近百年中国历史的完整画卷,虽然我们并无意去超越历史学家的宏观与概括。对艺术家来说,历史的细节包含了一切——时空在xx、物象会叙述、想象可灵跃,以及我们从审美的视角获得的对历史的知性。……这些明信片上的照片和图片都是当时在中国的西方人拍摄的或手绘的,既然是出自西方人之手,自然是代表西方人看中的视角和趣味。


书籍质量:如果尺寸能再大些就好了。


《1900,美国摄影师的中国照片日记》


本书收集了美国摄影师詹姆斯·利卡尔顿拍摄并亲自选定的他1900年中国之行的100副照片,并节译了照片的文字说明。在二十世纪初的这一年发生了义和团事件和八国联军入侵,史称庚子事变。我们从小学起就在课文中熟悉了这个重大的历史事变,但通过照片来阅读这段历史,无疑远比教科书中干瘪的文字更有吸引力和历史的现场感。这些照片相当清晰,是难得的宝贵的历史资料。


书籍质量:照片的尺寸有些小,是个遗憾的地方。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照片集》


小川一真是日本明治、昭和时代xx的文物摄影家。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后,小川一真在北京、天津等地拍摄了大量的历史照片。由于是庚子事变后所拍,因此,所摄照片并无激烈的战争场面,对义和团的反帝斗争场面也无摄取,而是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八国联军的组织、装备、行程、沿途军事要地、主要战场,以及攻陷北京后驻防一年期间的政治、外交活动,并涉及了本世纪初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大量人文景观。本书从中选出四百六十余幅辑录而成,是记录庚子事变最可宝贵的图像资料集,也是研究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及义和团运动的真实史料,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书籍质量:这本书的用纸和印刷不是很好。


《清代北京皇城写真贴》


小川一真在日本明治三十四年(公元1901年)作为摄影师随同伊东忠太、土屋纯一、奥山恒五郎到北京考察,拍摄了紫禁城及其他一些宫殿楼阁的见证照片,并于明治三十九年(公元1906年)以《清国北京皇城写真贴》为名由小川一真出版部出版发行。这不摄影集收入照片172幅,这次出版的《清代北京皇城写真贴》,编者对原摄影集进行了必要的调整。首先,调整了照片的顺序;其次删去了原书的英、日文目录及说明文字,只保留了中文目录及文字说明;再次,订正了部分照片的图名。此外,由于内容的原因,原{dy}百六十九(日本驻屯军令部大行李宿舍门)、一百七十(日本驻屯军司令部大门)被删去,只保留图名。本书印刷质量还不错,很多建筑物的细节都可以看得很清楚。


书籍质量:这本书的用纸太次。


《老北京皇家建筑典藏》


本书所收102张图片,悉出于日本东京皇室博物馆“御藏版”的《中国北京城建筑》,为日本建筑工艺出版社1925年所出版。其实,这些图片都是选自小川一真的《清国北京皇城写真贴》和《北京皇城建筑装饰》两书中的照片。比起上面介绍的《清代北京皇城写真贴》,本书的用纸和印刷质量明显要高很多,因此,照片的清晰度有很大的提高。


书籍质量:稍微有些美中不足的是书籍的开本只有24开,如果是横16开的就更好了。


《三山五园旧影》


本书是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的好书,所谓“三山五园”是指玉泉山、香山、万寿山和静明园、畅春园、静宜园、圆明园、清漪园,为清朝鼎盛时期在北京西北郊先后建造的五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书中收录了超过300张三山五园的老照片,很多为首次公布,填补了三山五园研究的空白,而且,这本书的作者极其认真,为每张照片都考订了拍摄时间和拍摄者。


书籍质量:如果书中有些照片的尺寸能再大一些就更xx了。


《烟雨楼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西籍中的清代建筑图像》

本图录根据丰富性、特殊性和珍惜性的原则,收集了近500幅建筑类图像(包括图片和照片)。这些图像绝大多数为清代来华外国人所摄或所绘,其中有的是清代建筑,有的则是前朝古迹,或是清代修缮和改建的前朝建筑。共包括18各类别的建筑类型:城墙和城门、城乡全景、宝塔名楼、牌坊、会馆、基督教堂、公使馆舍、教会学校、火车站、贡院考场、官府衙门、花园府第、亭台楼阁、寺庙、祭坛、陵墓、街道、桥梁。编者特意收录了一些后来被损毁的建筑物照片和图片,如北京的城门和城墙、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北京北堂等,这些图像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书籍质量:照片的尺寸能在大些就更xx了。


《我眼中的北京》

曾在南京大屠杀中拯救了中国二十二万难民的德国友人约翰·拉贝,曾于1908至1930年间在北京生活,在此期间,他通过日记、照片等形式,完整地记录了北京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方方面面。本书的前两卷以民俗为主,后两卷以建筑为主。书中那些100年前旧北京社会和风俗民情的记录,有些属于首次发现的珍贵文献,比如说东郊公主坟的一组照片,就非常的难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书籍质量:有些照片的尺寸比较小,由于纸张的原因,清晰度也稍差。

 

  • (2010-01-03 10:15:15)
  • (2010-01-07 16:30:00)
  • (2010-01-08 08:30:00)
  • (2010-01-09 18:38:00)
  • (2010-01-10 19:55:00)
  • (2010-01-25 08:55:24)
  • (2010-01-27 07:15:24)
  • (2010-02-25 22:09:24)
  • (2010-03-03 08:04:00)
  • (2010-03-10 23:11:24)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北京文献之图片集清末民国篇(上)_神之荣耀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